龙居镜湖 龙居镜湖
不离现实,不失文艺,一起看夕阳西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关注数: 382 粉丝数: 383 发帖数: 6,111 关注贴吧数: 43
太和医药经济不容乐观 医药一直是太和的支柱产业,带给太和人荣誉与自豪。改革开放之初太和人涌入医药销售行业,采用直销方式代替原按行政级次分配方式,使八九十年代的全国药价一降再降。九十年代头胞新药60%的进口由太和人掌握,今天头三代成广普药太和人也作了很大贡献。因为医药带来了县域经济的繁荣,县级汽运成本最低,消费水平一直居全省前列,这儿有肯德基、澳门豆捞、上岛咖啡、四星级酒店两家… 但是近两年很多人在讲“太和的药不行了”。一直我都以为这话是一些不善经营药商对自己药生意不景气归于市场环境的阿Q精神。 一次上网查下改变了我的想法。安徽华源医药业务量呈萎缩趋势:安徽华源09年的130亿元的销售量,10年降到100亿。安徽百强企业排名也由15名降到18名。确实太和医药面临很多不利因素:一,安徽华源仅是个交易平台生意是各个个体户在做不是公司在做,公司开展业务往往只是引导个体户,而非公司直接行驶。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医药经济的垄断经营方式。二,医药利润急剧下降。从太和一些药商那获悉,九十年代太和的医药毛利可达100%以上,而上药集团公布的09年数据,净利润仅4%。三,太和人对医药的投资开始减少。一些大户已经不再把财力全用在医药行业,开始转向房地产。如王军扶植的安徽通海置业,于伟仕悦康集团下的悦康景苑,马丽娟在老消防站的开发。这些太和医药界的顶尖人物都转移了投资方向,更多中小户更是直接放弃了曾常年从事的医药行业。 医药—带给太和荣誉和繁荣的行业前途未卜。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