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寻風 依水寻風
关注数: 57 粉丝数: 83 发帖数: 20,906 关注贴吧数: 29
关于3rd中传送法阵的现实性考虑与探索 通完3rd,最让我激动不已的就是传送法阵了,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个可以再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的话,那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多么大的便利啊,真正的做到天涯若比邻! 于是,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首先,需要的东西应该有物质粒子化分解装置和组合装置,传送线以及能量供应装置。 关于物质粒子化,我们又需要考虑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物质粒子化的程度,是分解到原子程度,还是到更加小的程度,如中子、质子、电子,甚至是夸克,中微子等。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了组合的时候不发生错误,那么在分解的时候就应该给每个粒子进行编号。 再者,关于传送线问题,有金属和非金属以及合成材料等选择。 最后是能量供应装置问题。 我们综合考虑一下,如果是为了传送的快速性,将分解的粒子都加速至接近光速,那么每次所需的能量大概是5.4*10^18J,折合为1.5*10^12kWh,以每家每户每天用10度电算得话,全球70亿人口可以用大约一天。这个能量很大啊,我们假设能够提供这么多能量,那么考虑分解程度,如果是原子的话,在分解过程中就几乎不会释放很多能量,也就是说能量几乎等不到回收,如果是质子水平,那么在分解过程中可以释放很多能量甚至可以补充能量,但是地球是个很大的磁场,这些带电粒子在这个磁场中运动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而受到不同方向的力,最终会导致粒子的分层,那么在最终组合的时候会有很大的麻烦。但这个应该是可以克服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好的粒子编号方案或者说手段。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的编号法则,因为计算机也要同时处理大量的数据,能够有序的处理肯定有可取之处(小风对计算机的东西不太懂啊)总之这个已经是可以解决的。 最后就要讨论一下传送线的材料选择,如果是选择金属的话,那么在粒子运动的时候便会产生电流,由此产生电场,能量会借此而发散出去,能量有损耗。如果选择的是非金属,似乎也没有很好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合成材料,这种材料应该满足能够很长久的保存而不改变其性质,不导电即不会产生电流。从理论上讲最好是能够抗很大的干扰,不然在传送过程中受到影响而出差错就很麻烦了,那么陶瓷材料应该是一个选择(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小风的知识,但我今后的目标也许就是新材料科学!) 综上所述,这种传送阵是可以实现的,至于什么时候实现,这个小风也不知道。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