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一起来 啦啦啦一起来
关注数: 4 粉丝数: 19 发帖数: 133 关注贴吧数: 13
关于三佛堂造像的年代问题 关于三佛堂造像的年代问题   关于三佛堂造像的年代,方志文献无载,造像龛窟也没发现造像的题刻文字。但从造像龛的形制、石刻内容题材和造像风格看,应为明代之作。   三佛堂造像龛制为穹窿顶。“穹窿”本身指天空,也形容如天空般的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同时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建筑形式。穹窿顶就是穹窿式的屋顶,一般从外形来看为球形或多边形的屋顶形式,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三佛堂的石龛与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一样,也是呈半圆形,这种龛制也称为“拱形龛”或“船形龛”。作为建筑,穹窿顶的历史悠久而漫长,作为石窟,时代也比较久远。但这种造像龛制主要流行于唐、宋时代的摩崖造像之中,明代以后,这种龛制已由方形平顶龛或异形龛制所取代。三佛堂摩崖造像龛,虽然承传了唐宋时期这种穹窿顶制,但从石刻工艺和造形看,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那种自然流畅、端庄和比例适度的美韵感知,应为明代早期所开凿。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八部众,是隋唐时期盛行的造像题材之一。准确地说,这种题材流行于隋代,盛行于唐代,宋代已逐渐消失,明代已十分罕见了。因此,三佛堂能所出现的这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八部众”,是难得一见的正宗佛教造像题材。如果说单从造像题材内容断代,可以拟为宋代,但从龛制和石刻工艺综合考证,拟定为明代较为合适,也愈显其这处摩崖造像的珍贵性。   三佛堂摩崖造像的风格,是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三佛堂摩崖造像虽然受到唐宋以来的造像风格的影响,但它没有唐代塑像形象端正、面容丰润、肌肤柔美、姿态舒展大方、妆彩明快柔和的特性,失去了唐代塑像沉静高雅、华贵端庄、超脱凡俗的古典美,也没有突出唐宋时期在群像组合变化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显一致的特点。   总的来看,三佛堂摩崖造像主要体现了以下特色,即严格把握了佛国世界的等级制度,按照每尊人物的等级高低形象,在形体大小、位置均以严格的加以把握。如二菩萨像低于佛而高于其他,五官较佛略小,面容较少威严之气而多含微笑,姿态也不像佛那样正襟危坐,体态多婀娜之势,富亲切感。二弟子的迦叶、阿难,等级比菩萨低一等,在造像个头上比菩萨也矮一截,其形象多带人情味。迦叶饱经风霜,皈依佛门,形象虔诚、朴实、自然;阿难年轻聪敏、英俊,巧于应变。按佛教教义,就佛而受教育者称为弟子,故弟子对佛教已有透彻理解,因此,其形象既带有常人气质又与凡人不同。力士再矮一等,性格多暴怒,精神气质与佛、菩萨、弟子的安静、平稳形成对比,反衬了佛的慈祥与伟大。(刘敏 文/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