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印
状元印
关注数: 0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497
关注贴吧数: 0
马名骏和马名群是亲兄弟吗? 我所有的京剧资料上对于马名骏介绍得极其简单,请熟悉的朋友介绍一下。 1 马名骏和马名群是亲兄弟吗? 2 马名骏正式拜过的老师是谁? 3 马名骏现在在北京吗?
朋友们怎么评价孟广禄唱的"一殿一殿"? 听这出<<探阴山>>,还是裘盛戎、邓沐玮的过瘾。孟广禄也是把这一出作为自己的杀手锏,凭心而论,九十年代的孟广禄来这一出还是不错的。可是现在,他的唱词里多了“一殿一殿”四个字,每次听到这里,我总觉得象是一根弹簧被抻直了,失去了弹性,没有了回味。原词“可怜他,为查散,下阴曹,游过五殿,哪得安然”何等自然,真是自伤自叹;加上“一殿一殿”,成了抱怨发牢骚了。“安然”两个字是要甩腔的,前面的字不能太多,多了听着累,原本裘派的唱词恰到好处,先把观众的期待提到顶点,再猛地一放,必然是大爆好;添上这四个字,不仅句子罗嗦冗赘,也把观众的审美期待置后了,很不舒服。 这样不成功的改动,偏偏有人说是“经典之改”,真是天大的笑话。
京剧表演艺术家景荣庆逝世 2009年8月1日18时15分,京剧花脸名家景荣庆先生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广安门中医医院病逝,享年85岁.
李世霖先生病逝 京剧名家李世霖先生于2009年1月15日逝世,享年93岁. 李世霖先生生于1916年,自幼进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因为嗓音关系,主要工二路老生,是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叶盛兰的同学。他艺业精深,腹笥广博,是里子老生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后加入中国京剧院,与李少春、袁世海、李金泉、叶盛兰、杜近芳等长期合作。李老在晚年苦心扶植青年演员,耿其昌、于魁智等都曾受过他的亲炙。于魁智那出精彩绝伦的《打金砖》,就是李世霖先生手把手教出来的。李先生这样的“戏篓子”走了,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
没有这五部书,就算不上真正的红迷 1 <<脂本汇校石头记>>郑庆山校订 作家出版社出版 理由:这是校订最科学的一部书,郑庆山先用甲戌本,再用己卯本,后用庚辰本,六十四、六十七回用列藏本,校订严谨合理。这也是校订得好的一套白文本红楼梦,正文的综合质量最高。2 《红楼梦》红楼梦研究所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理由:这是注释最好的一个版本,虽然这个版本校订质量不高,但是,你若想真正看懂红楼,必须看这套书的注释。(校订和注释是两班人马)3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五版)邓遂夫校订4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第三版)邓遂夫校订 理由:这两个古代抄本是最能体现红楼梦原貌的,邓先生的校订也充满了学术气息,两个版本的脂批加起来大约占脂批总数的85%以上,是最好的脂批本。5 〈〈红楼梦脂评辑校〉〉郑红枫、郑庆山辑校 理由:这是一本纯粹收录脂批的书,既全面又精准。在甲戌校本、庚辰校本上查不到的脂评,可以在这本书上查到,此书是纯脂批书籍的最新成果。
大家认为哪些课文应该退出中小学语文教材? 我来说说高中的:1 <<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原本我很喜欢,后来发现它有很多知识性错误,也有个别语法错误,实在不适合作为教材了.2 <<说木叶>>:这篇文章非常沉闷枯燥,而且观点也大有商榷处,今天看来,作者的多处看法有错误.3 <<人是什么>>:看起来写得很优美,实际上是文不对题.题目明明是"人是什么",作者却写成了"我们的一生是怎么过的,人应该做什么,想什么",怎么能让学生当成范文来学习呢?4 <<谈中国诗>>:钱钟书的这篇文章,很多人觉得写得精彩,其实漏洞百出.他说"中国诗像吹着芦管",这是一个很不贴切的比喻;又说"中国没有史诗",其实,在他发表了这篇演讲之后,中国发现了少数民族长诗<<格萨尔王传>>.也就是说,钱的说法放在今天,确实是过时了.5 <<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百年孤独>><<等待戈多>>:这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经典,手法新,挖掘人的灵魂也很深入,适合做中文系大学生的教材,作为高中生的课文,却很不合适.因为这些作品与传统的外国文学作品不一样,是反逻辑的,是反常规的,教师很难讲清道明,学生按照以往的阅读习惯也是如坠五里雾中.6 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我认为自然科学文章不宜多入教材.编者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在高三最后一册语文书上先来了这么一个单元,缺乏趣味性和文学性,实为不智之举.7 <<黛玉之死>>:编选者在第六册书上选入一个单元的<<红楼梦>>选篇,是很有眼光的,因为<<红>>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可是<<黛玉之死>>决非出于曹雪芹的手笔.很多人都被它琐碎廉价的写法感动了,说是有深度.其实这个篇章扭曲了很多红楼人物的形象,黛玉在怨恨中死去的描写也是不对的.(她应该带着"爱"离开人世,绛珠仙草是来还泪的呀.)
唐派传人汪庆元逝世 2008年5月28日19时28分,沈阳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优秀的唐(韵笙)派传人汪庆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0岁。
头上有十字架的棋子是王还是后? 请大家不要笑话,总感觉现在这枚棋子与小时候玩的棋子造型不一样了.
武旦名家阎世善先生逝世 2007年11月3日,京剧武旦名家阎世善先生逝世,享年89岁.1919年,阎世善先生生于一个京剧世家,伯父阎岚秋即以迅疾妩媚的台风获得了"九阵风"的美誉.世善先生自幼入富连成习艺,登台后立获佳评,他功底扎实,扮相俊秀,开打火暴且不失武旦应有的"媚"字,被称为"小九阵风",在与裘盛戎、王金璐等名家合作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风格。阎世善擅演青石山、锔大缸剧目,教授过言慧珠、杨秋玲、杜近芳、高玉倩等后辈。
应该把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拆开印刷 这样,既为真正的曹著<<红楼梦>>澄清了本来面目,也为后四十回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归宿.再不能让高续附骥为尾以传了!
大家认为哪一套金庸小说集最有收藏价值? 我认为是从1994年底开始在大陆发行的"三联版"(大32开)最好,装帧设计比较大方,保留了全部黑白插图,而且文字是大家最熟悉和认可的第二次修订内容,价格也比较适中.尽管此前大陆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有<<书剑恩仇录>>,吉林文史出版社有<<射雕英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有<<神雕侠侣>>,宝文堂书店有<<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印刷清楚,观之悦目,但是都未发行过整套的<<金庸作品集>>.
大家认为赵志刚的<<被隔离的春天>>怎么样? 我是刚刚迷上他的唱腔,觉得这段<<被隔离的春天>>很精彩.唱段设计精美,赵的演绎真是荡气回肠.
京胡演奏家唐在忻(火字旁)逝世 著名京剧音乐家、京胡演奏家唐在忻(用全拼打不出这个字来,应为火字旁,读“新”),曾与妻子李世济共同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与熊承旭(京二胡)、闵兆华(月琴)被并称为“三剑客”。2007年6月25日,唐先生在家中安详地与世长辞。
大家希望看到哪位红学家走上百家讲坛? 我最希望看到蔡义江先生.因为他功力深,是个聪明灵秀的人,能挖掘出<<红楼梦>>的本义,所以,最想听到蔡先生的讲解.尤其想听蔡先生讲红楼诗词和红楼梦版本.朋友们呢?
蔡义江校订本<<红楼梦>>再次面世 今天在书店里发现蔡义江先生校订的<<红楼梦>>又出版了!真是一件大好事!蔡先生校订的<<红楼梦>>最早于90年代初期问世,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厚厚的一卷本,蔡先生用十一种脂本互校,极其精严,贴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很得周汝昌的赞美.可以说,蔡校本与周汝昌校本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值得一提的,是周校本保留了很多古字,而蔡校本则统一为现代规范字,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现在重新出版,给广大红迷又提供了一种版本选择,这一次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分六册(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作为附录),每册都比较薄,宜于捧读.蔡先生在每一回前都加了简短的回评,每页下面也有简单的注释.很不一般的是,封面这样写道:"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校补",从中可知蔡义江对于后四十回的理解。封面又是戴敦邦那种形神兼备的插图, 可谓精良之至!此书标价78元,是最值得推广的<<红楼梦>>版本!
京剧表演艺术家梁慧超(武生)逝世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梁慧超先生于2007年4月16日凌晨逝世,享年87岁。梁慧超生于1920年,问艺于李兰亭,专工武生,功底扎实,开打勇猛火暴,嗓音清亮激越,表演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他扎靠鹞子翻身,靠旗能扫台毯,足见功力之深。梁慧超先生是与张世麟、李盛斌、郭玉昆等齐名的大武生,在上海演出极受欢迎,擅演剧目有《杀四门》《赚历城》《挑华车》《乾元山》《白水滩》《金钱豹》《战马超》《小商河》《对刀步战》等。
京剧花脸艺术家张洪祥逝世 最近得到消息,花脸名家张洪祥先生由于长期患病,一直处于接受治疗状态,前几天抱病亡故.他是北京京剧院的老演员,工架子花脸,为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配戏,大有红花绿叶之妙。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里,他配演庞统;在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马富禄、谭元寿、马长礼群星璀璨的大合作戏《赵氏孤儿》里,他配演屠岸贾。可以说,他为当年的北京京剧院立下了赫赫战功。顺带说一句,最近京剧界的花脸名家接连有三位去世:赵文奎、马永安、张洪祥。这让颇爱花脸戏的我不胜悲悼之情!
京剧界痛失两位名净 2007年2月12日,金派花脸赵文奎因病逝世,享年86岁.2007年2月14日,郝派花脸马永安因病逝世,享年65岁.
请教:八十年代的"中国十大笑星"都有谁? 敬请大家告知.
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学四相>>应是哪四种相? 王世臣、赵世忠的版本只学耳背老人,何云伟、李菁的版本学耳背老人、哑巴,似乎都不全,完整的《学四相〉》还应该包括什么?
程派传人李丹林先生逝世 又有一些程派冷门戏,我们见不到了.
大家听过<<赵振铎、赵世忠相声典藏专辑》吗? 最近我花28元在书店里买了这盒MP3的光盘,有两张碟,A是二赵的段子,B是赵世忠为马季、王世臣、张永熙等名家捧哏的节目。很有收藏价值,建议喜欢“北京二赵”的朋友都买来珍藏。美中不足是,封面上有六段节目,在光盘里根本没有: 缺少《草木皆兵》《指妈为马》; 缺少《南弹北弦》《珍珠倒卷帘》《老老年》《朱夫子》。
我心目中的"十大经典演绎" 1 马志明、黄族民演绎的《大保镖》 理由:行云流水,常有天外飞来之笑料,马对尺寸的拿捏已达神境。2 苏文茂、马志存演绎的《文章会》 理由:细评慢讲,文雅中透着酸腐,简直是给苏先生量身定做的段子。3 赵振铎、赵世忠演绎的《八扇屏》 理由:听二赵的这个段子,明显感觉着比其他作品高着一截子,赵振铎那种挂韵的嗓音,表现这一段真是契合无间。听到这样的相声,陡觉不虚此生!4 侯宝林、郭启儒(或许是郭全宝?记不太清了)演绎的《关公战秦琼》 理由:现在很多人说侯有卖弄唱功之嫌,对不对我们先不管,单听这一段,你会发现里面的唱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个段子颇能体现市井的风貌,精而段,表现世相入木三分,是侯宝林的“拳头产品”。5 田立禾、刘学仁演绎的《哭的艺术》 理由:我不知道是否有他人表演过这一段,田先生的演出让我们混淆了生活与舞台,叹为观止!居然能用正面学哭的方式逗笑观众、感染观众,而且逗哏在演员与角色之间跳入跳出,如此游刃有余,遍观相声界,复有何人!6 郭荣启、张振圻演绎的《打牌论》 理由:郭先生打磨的这一段,影响至大,也为自己赢得了“郭三元”的美誉。为什么郭说这一段如此迷人呢?我想是因为郭说话有一种粘连感,表现市井俗人,尤其是老太太,再精彩不过了。他那稳中爆脆的风格,也是最适合于这样的段子了。7 于宝林、冯宝华演绎的《铃铛谱》 这是很老的一个段子了,听了于、冯的,感觉他们实实抓住了这个段子的神髓。于的似傻实奸、冯的仁义厚道,在这一段里展现得淋漓尽致!8 刘宝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现在才说他,就是因为刘大师的单口儿段段俱佳,选出一个最好的来让人挠头。就选这段吧,刘把朱元璋早期的落魄、后期的尊贵,两个要饭的乐于助人、不改本色、十分自信,文武百官的尴尬无奈,刻画到骨子里去了,其实刘宝瑞的哪一个段子不是长于塑造人物呢?9 马三立的《家传秘方》 马老的相声也都是精品,我总觉得这段《家传秘方》最有回味的余地,最耐品。层层的纸包裹着“挠挠”两个字,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骗子的,但说出来人人感到有情趣,立觉峰回路转、恍然大悟。马老的《马虎人》,生活中也是不可能有的,但你如要说:“胡编乱造,哪有这样的人?”那你就不配欣赏艺术了。10 高英培、范振钰演绎的《钓鱼》 高英培长于新编相声,表现现代生活十分拿手,但凡是对相声有基本了解的,谁不知“二他爸爸”“二他妈妈”呢?高每一登台,总让观众感到热气扑面而来,“帅卖怪坏”,高英培占足了这个“卖”字。他塑造的“二他爸爸”,我们觉得似乎就是以前胡同里的邻居二叔,多么有趣,多么可爱!
大家认为田立禾先生够不够大师级别? 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可惜一般人很少知道他。
京剧神童陆地圆刚刚去世 在咚咚锵上得到的消息:京剧神童陆地圆今天凌晨刚刚去世,前一段时间他一直被白血病困扰,曾得到于魁智、李胜素、王佩瑜等著名演员的关心。
水浒是写农民起义的书吗? 很多文学史上都说是,可我认为不是,大家的看法?
向大家推荐一出好戏:<<得意缘>> 刚刚买了碟--荀慧生、尚小云、叶盛兰录音,李薇华、李翔、叶少兰配像的《得意缘》,看后觉得好极了,既有情趣,又有特强的艺术性,荀和叶的念白太逗人了,李薇华、叶少兰的表演也十分精彩。这里面荀念京白,格外填;叶是京白、韵白都有的风搅雪,绝对经典,希望大家尽快找来一饱耳眼之福,值得收藏!
搞个调查:你读《红楼梦》是借来读的还是买来读的? 是哪个版本?庚辰本还是程甲本、程乙本?家里有几套《红楼梦》?(只有一套《红楼梦》,难以印证此书的精微之妙处)
我们常读的<<红楼梦>>里有错误 我说的是以前那些权威版本的校注错误,最近翻了一下周汝昌先生的校订本,认为周的修订完全正确:1 无材可去补苍天:出现在第一回,周发现在影印本中所谓的”去”是个草书字体,实际上不是”去”字,其实是个”与”字,应为”无材可与补苍天”.2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第三回写林黛玉的眼睛,绝大多数版本都是这么写的,其实不合情理.林黛玉眉尖若蹙,怎么又似喜非喜?这不是哭薛笑不得了吗?眉目含情用在黛玉身上不合适,也很俗.周先生在前苏联查对了列宁格勒藏抄本,印证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的版本中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3 无端弄笔是何人:薛宝钗在宝玉悟道之后,写了一首诗讥刺他,这是第一句,全诗最后一个字也是”人”,很别扭.实则,毛笔书法写”人”有在捺上加三撇的写法,于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个”人”字,不对!是个形态接近的”心”字,应该是”无端弄笔是何心”。 大家认为怎么样?
108将上梁山前有多少山有英雄聚义? 二龙山,还有?
水浒中有多少人是官军出身? 如题
水浒中的人物为什么极少用剑? 我只记得黄信、樊瑞、鲍旭用剑。
大家认为<<西游记>>中哪些故事不值得搬上荧屏? 我认为以下故事枯燥乏味: 1 木仙庵联诗(杏仙出场那个故事) 2 灭法国(剃光头的故事) 3 凤仙郡祈雨
请大家介绍一下赵振铎 赵先生的〈〈八扇屏〉〉是最佳版本,刚口特别脆!他还录制过〈〈指妈为马〉〉的相声电影。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录音、录象?
一位被忽略了的大师 郭荣启先生,是人们提得较少的大师.他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是不折不扣的大师水平!他的〈〈打牌论〉〉〈〈绕口令〉〉〈〈怯拉车〉〉〈〈猜谜语〉〉都极有价值,民俗味儿特别浓,有很多别人难以学到的长处。相对于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等大师,郭先生丝毫不弱,但是人们对他重视得很不够!
建议于魁智...... 建议于魁智先生不要再演新编戏了,余叔岩和杨宝森一辈子都没排过新戏,不也都是大师吗?于先生是最有希望重振须生雄风的,如果能多演〈〈战樊城〉〉〈〈捉放曹〉〉〈〈乌盆记〉〉〈〈南阳关〉〉〈〈响马传〉〉〈〈断臂说书〉〉,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观众会极其欢迎的!
当代青年演员的大问题 现在大多数青年演员只发展唱工,表演跟不上,缺少张学津、小王桂卿那样会表演的演员,这样下去,京剧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吗?
冰雪明月你好 我感觉你欣赏京剧的品位很纯正,在这个吧里也很活跃,我们做个朋友吧.
有喜欢奚中路和张幼麟的朋友吗?进来聊聊 他们的戏是我的最爱,他们功架美,动作有张力.奚中路的腰腿和气质都极佳,而张幼麟则功夫最硬.尤其是张幼麟,曾经一个晚上连演《战冀州 赚历城》《蜈蚣岭》《铁笼山》三出大戏,令人叹服!
筱派传人除了秦雪玲和常秋月,还有谁? 随着陈永玲和崔荣英的辞世,筱派第二代传人已星落云散,真是令人痛心!再传弟子只有秦雪玲和常秋月为人们所熟知,而且秦雪玲这位北京京剧院的老演员,已经不怎么出来登台了。筱派艺术前景堪忧!除了秦、常二人,筱派传人还有谁?
谁看过陆文夫的小说? 我非常喜欢陆文夫的小说,想买他的小说集.大家谁知道,有哪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名字叫什么?
请问大家的戏龄有多长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