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印 状元印
关注数: 0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497 关注贴吧数: 0
大家认为哪些课文应该退出中小学语文教材? 我来说说高中的:1 <<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原本我很喜欢,后来发现它有很多知识性错误,也有个别语法错误,实在不适合作为教材了.2 <<说木叶>>:这篇文章非常沉闷枯燥,而且观点也大有商榷处,今天看来,作者的多处看法有错误.3 <<人是什么>>:看起来写得很优美,实际上是文不对题.题目明明是"人是什么",作者却写成了"我们的一生是怎么过的,人应该做什么,想什么",怎么能让学生当成范文来学习呢?4 <<谈中国诗>>:钱钟书的这篇文章,很多人觉得写得精彩,其实漏洞百出.他说"中国诗像吹着芦管",这是一个很不贴切的比喻;又说"中国没有史诗",其实,在他发表了这篇演讲之后,中国发现了少数民族长诗<<格萨尔王传>>.也就是说,钱的说法放在今天,确实是过时了.5 <<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百年孤独>><<等待戈多>>:这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经典,手法新,挖掘人的灵魂也很深入,适合做中文系大学生的教材,作为高中生的课文,却很不合适.因为这些作品与传统的外国文学作品不一样,是反逻辑的,是反常规的,教师很难讲清道明,学生按照以往的阅读习惯也是如坠五里雾中.6 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我认为自然科学文章不宜多入教材.编者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在高三最后一册语文书上先来了这么一个单元,缺乏趣味性和文学性,实为不智之举.7 <<黛玉之死>>:编选者在第六册书上选入一个单元的<<红楼梦>>选篇,是很有眼光的,因为<<红>>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可是<<黛玉之死>>决非出于曹雪芹的手笔.很多人都被它琐碎廉价的写法感动了,说是有深度.其实这个篇章扭曲了很多红楼人物的形象,黛玉在怨恨中死去的描写也是不对的.(她应该带着"爱"离开人世,绛珠仙草是来还泪的呀.)
我心目中的"十大经典演绎" 1 马志明、黄族民演绎的《大保镖》 理由:行云流水,常有天外飞来之笑料,马对尺寸的拿捏已达神境。2 苏文茂、马志存演绎的《文章会》 理由:细评慢讲,文雅中透着酸腐,简直是给苏先生量身定做的段子。3 赵振铎、赵世忠演绎的《八扇屏》 理由:听二赵的这个段子,明显感觉着比其他作品高着一截子,赵振铎那种挂韵的嗓音,表现这一段真是契合无间。听到这样的相声,陡觉不虚此生!4 侯宝林、郭启儒(或许是郭全宝?记不太清了)演绎的《关公战秦琼》 理由:现在很多人说侯有卖弄唱功之嫌,对不对我们先不管,单听这一段,你会发现里面的唱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个段子颇能体现市井的风貌,精而段,表现世相入木三分,是侯宝林的“拳头产品”。5 田立禾、刘学仁演绎的《哭的艺术》 理由:我不知道是否有他人表演过这一段,田先生的演出让我们混淆了生活与舞台,叹为观止!居然能用正面学哭的方式逗笑观众、感染观众,而且逗哏在演员与角色之间跳入跳出,如此游刃有余,遍观相声界,复有何人!6 郭荣启、张振圻演绎的《打牌论》 理由:郭先生打磨的这一段,影响至大,也为自己赢得了“郭三元”的美誉。为什么郭说这一段如此迷人呢?我想是因为郭说话有一种粘连感,表现市井俗人,尤其是老太太,再精彩不过了。他那稳中爆脆的风格,也是最适合于这样的段子了。7 于宝林、冯宝华演绎的《铃铛谱》 这是很老的一个段子了,听了于、冯的,感觉他们实实抓住了这个段子的神髓。于的似傻实奸、冯的仁义厚道,在这一段里展现得淋漓尽致!8 刘宝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现在才说他,就是因为刘大师的单口儿段段俱佳,选出一个最好的来让人挠头。就选这段吧,刘把朱元璋早期的落魄、后期的尊贵,两个要饭的乐于助人、不改本色、十分自信,文武百官的尴尬无奈,刻画到骨子里去了,其实刘宝瑞的哪一个段子不是长于塑造人物呢?9 马三立的《家传秘方》 马老的相声也都是精品,我总觉得这段《家传秘方》最有回味的余地,最耐品。层层的纸包裹着“挠挠”两个字,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骗子的,但说出来人人感到有情趣,立觉峰回路转、恍然大悟。马老的《马虎人》,生活中也是不可能有的,但你如要说:“胡编乱造,哪有这样的人?”那你就不配欣赏艺术了。10 高英培、范振钰演绎的《钓鱼》 高英培长于新编相声,表现现代生活十分拿手,但凡是对相声有基本了解的,谁不知“二他爸爸”“二他妈妈”呢?高每一登台,总让观众感到热气扑面而来,“帅卖怪坏”,高英培占足了这个“卖”字。他塑造的“二他爸爸”,我们觉得似乎就是以前胡同里的邻居二叔,多么有趣,多么可爱!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