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一时♋ wang56867135
关注数: 15 粉丝数: 94 发帖数: 2,183 关注贴吧数: 42
迷信老钓竿 根源是缺乏科学精神! 各种日本泊来的停产钓竿,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不降反升,是大陆钓鱼圈的一个怪现象。 这个怪象持续10年以上了,什么老玄,老普,彩闪,幻世峰……似乎能找出些特点的都会炒一番。 说喜欢涂装也就罢了,那些说性能无可替代是何道理? 我不想谈jianshang,只想说心理:归根结底,迷信老款钓竿不仅仅是对渔具缺乏了解,其根源是缺乏科学精神。 讲个虚构的小故事吧—— 面对一盏声控灯,亚里士多德和迷信的人分别会怎么想? 亚里士多德说,一拍手、一跺脚,它就亮了! 迷信的人说,是神让它亮的! 还是一盏声控灯,被牛顿和迷信的人看到并研究了一番。 牛顿说,这灯白天不亮,要晚上有足够大的声响才会亮。 迷信的人说,是神让它亮的! 仍是一盏声控灯,爱因斯坦和迷信的人继续发表看法。 爱因斯坦说,这灯亮的前提是得通电,但电是什么?接下来可以继续研究电。 迷信的人说,是神让它亮的! 一代代科学家经过研究认清了声控灯的本质,还拓展了电学、声学、光学等相关理论并指导实践,造出了很多新产品。 科学不能一下子认清事物本质,也不能一下子掌握正确方法,但科学会不断证伪、不断前进。 迷信的人呢?没啥变化,始终认为一切都该是这个样子。 迷信老竿的钓鱼人,就像这个故事中迷信的人一般愚昧。 这话可能很难被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 用着新款智能手机,开车出门有导航,旅游可以坐波音坐空客,然后认为老竿子更好,这真的很拧巴。 可能有人说,怎么可能懂得生活中的每项科技产品? 可以不具备科学知识,也可以不具备科学素养,甚至可以没有科学精神,但社会常识总会有吧? 古人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和鱼竿不是一个道理么? 买车都爱新款,同样是工业产品,碳纤竿老的咋就会被认为好呢? 别说20年前,就算上一代钓竿,其碳纤、工艺和理念怎么能比得上新品? 闲杂一句,最近“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似乎又起来了,这也很愚昧。 且不说语言便利,就说世界上有价值的论文基本都是英语写的,不懂英语行么? 你可以不学英语,也可以去买炒翻天的老竿,但请别拉着别人一起。【完】
钓鱼追求“软线”有多大必要? 有些玩手竿的钓友喜欢追求鱼线的柔软度,经常打听并购买那些传说中“又软又结实又不延长”的神奇鱼线。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更是徒劳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1】软和结实是矛盾的 手竿用的尼龙线,其物理性能中的软硬度和拉力值是矛盾的。 两款鱼线比较,一款又软又结实、另一款硬却不结实的现象是可以存在的,档次不同呗! 但用同一款原料制造鱼线,想更软一点,就要舍弃一些拉力值,反之亦然。 所谓好鱼线,不是突出某一方面性能,而是综合属性好,短板更少。 在同档次鱼线中,互相之间只是寸有所短、尺有所长,不可能某一款鱼线全部指标压倒其他线。 2】软和不延长也是矛盾的 软意味着弹性大,不延长则意味着弹性小,又软又不延长又是一对矛盾。 一款好尼龙鱼线,应该有较为合理的伸缩率,一般15~20%都行。 比伸缩率更重要的是恢复性,拉长了不回去,齐竿线钓完鱼发现线比竿长,这才是最要命的。 恢复性差,尤其是主线恢复性差,直接导致浮漂落点不准和水线长度(鱼漂目数)变化,太糟糕了。 从这个角度看,追求极致的软没必要,尤其是主线,过软的话力传导会不灵敏。 3】拉力值比软硬更重要 高档鱼线不是原料超凡脱俗,线的质量更多取决于拉丝设备。 500万和50万设备拉出的尼龙丝,其外表圆润程度、线径均匀程度等指标不可能一样。 目前国内渔具市场的鱼线主要是3类:进口原装,进口分装和纯国产。 不论使用哪类鱼线,拉力值都是第一位的,抛开牢固追求软是舍本逐末。 在保证应对目标鱼拉力够用的前提下,尽量用细一点的线就行了。 4】用软线的鱼情并不多 一些钓友追求软线的目的是极致灵敏,而灵钝并无优劣,适应鱼情才好。 只有在温度极低、鱼开口极小或不开口的情况下,柔软的子线才会发挥点作用。 小钩拉饵软线,即便鱼不吃,只要呼吸就会把钩带到嘴边甚至嘴里,这种钓法有的地方称为“碰瓷”。 很多钓鱼人,几年也遇不到一次这样的鱼情,却一门心思要置办应对装备,也是醉了。 说了这么多,是想提醒钓友:不要舍本逐末,钓鱼的主要精力别用错地方。【完】
daiwa新竿:“聖 别作空色”限量定制版 2018年6月中旬,daiwa官网发布新一代聖——“聖 别作空色”,预计8月上市。 看来从古籍佛经寻找灵感给钓竿起名也是山重水复,那么几个字翻来覆去、排列组合,眼看就要山穷水尽啦! “空色”和shimano先前推出的“皆空”颇有几分相似,不过daiwa定名前应该没进行仔细的市场调研。 因“皆空”为佛教用语,而钓竿某种意义上是杀生工具,因此遭到抵制的“皆空”目前在大陆已无行货可买。 现在“空色”又来了,明显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 不知它的命运如何,我等吃瓜钓友拭目以待吧! 近年daiwa在涂装(月光极像普天元大我)、名字(空色意味绝类皆空)等方面都有抄袭shimano的嫌疑,不知江郎才尽还是故意为之。 1】聖系列 聖是daiwa旗下一个不太突出的系列,属中档并继竿。 要问哪个才是突出的腰间盘,当然是枯法師、荒法師这种广受追捧的顶级货啊! 聖就像一个不曾消散的影子,从1991到2018出了五代!比很多顶级货都兴旺,可见它在daiwa众竿中的分量。 总体来说聖系列忠于玩味,慢悠悠细细咂摸才好。 一至五代聖的尺寸越来越少、越来越短,更验证了忠于玩味这一点。 前三代聖的参数尚有一些变化,后两代则主要是涂装变化,颜色更轻快,似乎是让钓手更容易达成内心欢愉吧。 前三代聖是正常产品迭代,而后两代则是限量定制版,与三代聖并行发售。 如果注重涂装带来的明快体验,那么四、五代聖应该都是你的菜。 2】初代聖 初代聖叫“聖 本式”,很古老,和五天聖、伯天弓、二天粋月光等年代搭界。 它很细,灰不溜秋的颜色看上去愈加苗条,但竿尖子却是纯黑色,第一次接触恐怕会怀疑不是原配。 老竿子比它细的似乎只有daiwa的老玄むく(12尺元径7.7mm)和gamakatsu的張月(12尺元径7.1mm)。 初代聖当时是daiwa旗下最软的并继竿,半斤以上鲫鱼就能让它尽折腰。 小编曾用12尺初代聖糗大鲫鱼,没想到鱼给口很快,舍不得换竿浪费时间(其实也没太硬的),只好让头皮硬起来继续钓。 满塘没口,就小编这有口,几十位钓友看着小编一个接一个大弯弓,几个回合拉锯才抄上来一条…… 有钓友忍不住跑过来看:你这竿子也不是shimano特作一天啊,咋弯腰这么厉害?回鱼也太慢了,这竿子玩黑坑是残废啊! 他们怎知小编心里的苦……初代聖腰力远不及一天,而一天也绝非一般意义的软竿。 3】二代聖 二代聖叫“二代目 聖”,依旧本偏胴调,依旧非常软。 初代聖因为成绩差(最软),在daiwa小学读了11年才光荣毕业(停产)。 二代聖比初代聖元径增加0.2mm(12尺),得以略微提升硬度,不过成绩依旧名落孙山,惨不忍睹。 直到转学来了个叫虎徹的孩子,二代聖才退居次席,第二软的帽子却还是绿色的~ 在daiwa调性硬度座次表上,这俩熊孩子躲在后排角落不听课,后来虎徹毕业,二代聖来神儿,一代代繁衍越来越快…… 但二代聖也读了11年才毕业,追评了老爹的纪录。 坊间传闻,初代聖曾和虎徹在学校后身小胡同约架比硬度,最后初代聖仰天悲叹:虎徹我服了你!天阉啊…… 4】三代聖 三代聖名字就叫“聖”,daiwa小学把它送到了中国分校,让它体验一下数学卷纸的难度。 它的元径在二代聖基础上又增加0.5mm(12尺),乖乖,这下子变得比爷爷和爹更坚挺了(其实仍很柔顺)! 在中国分校,三代聖和同班的hera X成了好朋友。 先不论软硬,它们倒是中国工厂生产的,哦不,中国分校培养的最有钱(最高端、最贵)的俩小伙伴…… 纵观前三代聖,硬度逐渐增加,但幅度不太大,均属微调,给人的感受始终比较柔和。 调性上,初代聖大约46调并更偏胴,二代聖大约37调偏46调,而三代聖调性类似二代聖。 在daiwa钓竿说明上能找到“胴调子”字眼,但调性表上只有先、本两个调性,所以一些钓竿用“本偏胴”描述。 到目前为止,三代聖是历代中唯一的非日本本土产品。 5】聖 别作 在daiwa中国分校还没毕业(已念5年)的三代聖,接连在2015和2018年听到两个消息,都来自老爹。 我给你添了个妹妹!我又你又添了个妹妹!!真是欲哭无泪…… 偏心眼儿的老爹把她俩安排在daiwa小学本部念书也就算了,还给她们起了那么好听的名字—— 大妹“聖 别作春色”、二妹“聖 别作空色”,而三代聖的名字就是个光秃秃的聖! 老爹安慰三代聖:你这名字和你太爷初代聖一样啊,多好的名字啊!没看枯法师五代和初代也一样名啊?! 见三代聖不作声,老爹又说,你大妹高矮胖瘦啥的(参数)和你一毛一样,二妹个头(尺寸)还不如你呢! 这下三代聖才略微开心一点,完全忘了俩妹妹的花衣裳更漂亮。 它没注意到的是,太爷的名字聖下面,还有小小的“本式”二字……
去壳孔雀羽浮漂会是手作吗? 常见的浮漂材质有4种,取自自然的孔雀羽、芦苇和巴尔杉木,人工合成的纳米(叫法不科学,实质是一种泡沫)。 这几种材质的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孔雀羽>芦苇≥巴尔杉木>纳米,孔雀羽和芦苇又分为带壳和去壳。 带壳的牢固性(耐用性)更好,但密度略大、外表平整度略逊,去壳的反之。 往期推送已对这些材料的长处及短板有过全面阐述(文末链接),此处不再赘述,专门说说孔雀羽浮漂的带壳和去壳。 从工序看,去壳似乎多了一道工序,毕竟把壳弄掉了嘛,但论加工难度,去壳恰恰比带壳简单。 不论六片还是八片拼接,去壳孔雀羽在后续加工中的难度大大降低——因为外形很容易处理! 用机器可以轻松制备去壳孔雀羽原料,上胶捆扎定型,然后外形和表面处理与纳米、巴尔杉木浮漂并没什么区别。 目前市面上的孔雀羽材质浮漂多是去壳的,因为这更适合大批量生产,而带壳的制造起来要多费周折。 制作带壳孔雀羽浮漂全凭经验和技巧,很难利用设备,生产效率远低于去壳。 更大的难度在于,带壳孔雀羽浮漂的外观是天然羽毛状,大幅度美容基本不可能,因此对手工技术要求很高。 这些还不算啥,要命的是牢固度,去壳的牢固度根本无法与带壳相比,真的很脆弱…… 喜欢去壳孔雀羽的钓友回忆一下,您的浮漂是不是发生过断裂?除了漆面,有别的东西保护漂身吗? 带壳的起码还有一层天然壳,结实很多!孔雀羽如此,芦苇亦如此。 有些去壳孔雀羽浮漂宣称“全手工制造”,小编对此也是无语—— 去壳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就是要上机器,“手工去壳孔雀羽浮漂”这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 可能有的品牌说,去壳是为了让材质更精纯,外形更流畅,进而提升浮漂性能。 这个说法没错,但敢不敢把话说完整?敢说您的去壳孔雀羽是纯手工吗? 小编写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说带壳和去壳哪个更好,事实上就像开头所说,它们各有长短。 本文针对的是一些品牌以“讲工艺、揭内幕”之名,行糊弄钓友之实,为去壳孔雀羽浮漂卖高价造势,这样的做法不能容忍。 手工和机器制造的产品不具有可比性,手工可能更精细,但同型同号浮漂之间的差别要大一些,而这正是机器的优点。 多说一句,有些钓友喜欢收藏浮漂,明知用不上那么多,但买回很多摆在漂盒里,美其名曰“看着就开心”。 不论钓竿还是浮漂,机器制造的东西(工业量产)并不具备收藏价值,只有名家手工的东西才行(限量、绝版甚至孤品)! 这样的说法或许不被接受,但这就是事实……什么普天元、幻世峰、孤月峰,只要是工业品,都没啥收藏价值。【完】
钓竿参数在手 咋判断手感清晰度?【下篇】三、其它本部分要说影 钓竿参数在手 咋判断手感清晰度?【下篇】 三、其它 本部分要说影响手感清晰度的碳纤用量、调性、锥度、接口(节数)、空心/实心等,均简要概述。 1、碳纤用量 一定自重范围内,提高碳纤使用量,力量和速度会有不同幅度提升,二者的提升会增加手感清晰度。 如果两支钓竿的碳纤吨位、用量相同,力量和速度的差距就看碳纤排列方式(制造工艺),当然也要看锥度(调性)设计。 如果两支钓竿自重相同,含碳率不同,那么含碳高的力量和速度会高一些,当然这还是要看锥度(调性)设计。 2、调性 先调子钓竿手感最清晰,本调子次之,胴调子最差,而三者的手感清晰度又会随着钓竿的硬度降低(锥度减小)而减弱。 钓竿弯曲并不是一个弯曲点完成,而是三点带动全竿。弯曲三点越集中、越靠前,则力传导越快,手感越清晰直接。 不同负荷、不同角度下,三点是移动的。下图B点弯曲幅度较大,A点至手柄、C点至竿头的弯曲幅度略小。 有人会说,特作一天大把节都很容易弯曲,和下图不一样咋解释?其实特作一天就是A点至手柄的锥度设计较小而已。 又有人说,28调振出竿怎么理解?就是通过锥度设计,使B点到A点的锥度增加较快,同时使B点离竿尖更近一些。 3、锥度 不同调性的实现与锥度设计紧密相关,大锥度钓竿的力传导更直接,会提升手感清晰度。 同时锥度设计要让竿体弯曲时呈现顺畅过弯,以利力量传导,而不能出现死弯。 锥度设计受材质、目标鱼、工艺、制造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并不能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4、接口(节数) 不论插接还是振出,只要钓竿有接口,就会在力传导中出现吸收衰减,接口紧密的钓竿衰减会小一些。 即便制造水平很高,要是接口(节数)太多的话,还是会降低钓竿使用感受,比如一体感不强、调性不透彻等等。 相比之下,拉丝工艺的独节船竿或筏竿,虽因实心竿体损失一部分手感清晰度,却因没有接口而扳回一城…… 5、空心/实心 空心竿体具有空腔效应,竿壁支撑强度大,抗弯曲能力强,相对实心来说脆一些。 实心竿体不具备空腔效应,韧性好,弯曲幅度大,不易折断。 四、总结 分析了这么多,不知看懂没有……小编反复修改,力求通俗易懂,但似乎也只能到这个水平了。 一支好钓竿,绝不是全部用顶级材质拼凑。受太多因素影响制约,只有采用适合的材质和匹配的工艺才能称之为好。 这些因素如工人水平、树脂调校、碳纤吨位、工艺特点、温度控制、目标鱼种、品牌定位、设计理念、刚柔平衡…… 钓竿制造是平衡的艺术,各方面都刚刚好,才是真的好。【完】
钓竿参数在手 咋判断手感清晰度?【上篇】很多钓友选择钓竿时, 钓竿参数在手 咋判断手感清晰度?【上篇】 很多钓友选择钓竿时,非常关注“手感清晰度”。 啥是手感清晰度?就是扬竿刺鱼瞬间,能否准确感觉到鱼的重量和力道;搏鱼时,能否快速准确地感觉到鱼的动作变化。 手感清晰度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结论写在前面 从参数角度来说:调性越偏先、接口(节数)越少、锥度越大,手感清晰度越好,空心竿体的手感清晰度好于实心。 就材质而言:碳纤吨位越高,钓竿受力的反应越迅速(力传导越快),手感越清晰直接。 制造工艺(碳纤排列方式):拉铸工艺、卷布工艺和拉丝工艺各有千秋,常见品类钓竿采用拉铸工艺会清晰度更好。 注:上述理论判断基于同一制造水准作出,不在一个水准的产品无法比较。 一、材质 常见钓竿材质中,碳纤最容易实现清晰手感,比玻纤、竹子都优秀。碳纤有多种吨位(模量),碳纤吨位越高的钓竿在扬竿瞬间的反应速度越快,手感越清晰,缺点是吨位越高就越脆。 此谓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高吨位碳纤并不是很好的钓竿材质,毕竟钓竿要频繁甚至长时间弯曲,韧性非常重要。一般来说24~36吨品质的碳纤足够了,此范围内的碳纤拥有更符合钓竿特点的综合性能。 更高吨位的碳纤不仅成本高,又太脆易折,厂家不会干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既然如此,为何有的品牌会说用了60吨甚至更高吨位的碳纤呢?这是个文字游戏,糊弄不懂的钓友罢了。 高吨位碳纤的用量才是关键……50克也叫用,10克也叫用,1克也叫用,能一样吗?就算一根钓竿只在大把节采用一点60吨碳纤,其余全用24吨的,那么声称采用60吨位的碳纤也没毛病…… 钓竿采用多少吨位碳纤并不重要,越是大品牌越不会标注碳纤吨位,只会标“含碳率”,而杂牌一般会反其道行之。就像评论手机那句话:好手机不会拿硬件说事儿(但会说情怀),半吊子水平才爱说前后几千万像素。 二、工艺 不同的工艺(碳纤排列),会对钓竿的多种性能产生影响,其中也包括手感清晰度。碳纤越是呈纵向直线排列,手感清晰度越好。不同用途的钓竿,会采取不同的制造工艺,以求发扬长处。 1、拉丝 一般用来制造不是很长的独节实心钓竿(船竿、筏竿等)或实心竿尖,先制成无锥度(圆柱)“碳纤棒”,再打磨锥度。 就手感清晰度而言,该工艺优势是碳纤纵向平行排列、无接口,劣势是一般采用低吨位碳纤、实心。 该工艺特点是竿体韧性好,能承受大幅弯曲。比如船竿,对外力作用反应慢,通过增粗提升竿体力量,又能弯出夸张曲线。 再比如手竿的龙凤尾,竿尖前半段实心部分主要抗牵拉而不是抗弯折,所以很细的实心结构就足够了。 2、卷布 即把预浸布裁成扇面形,卷在模具铁芯上制成竿节。因为竿节有锥度,碳纤不会全部呈直线排列,而会出现扭曲。 卷布工艺制成的钓竿,因碳纤不全呈直线排列,手感清晰度会降低,但它是空心的,一定程度上又增强了手感清晰度。 提升卷布工艺,就是让碳纤最大限度减小扭曲,不过扭曲只能减小而无法消除,也算是该工艺的先天不足吧。 3、拉铸 先用碳纤在模具铁芯上缠绕形成内部拱形支撑,然后铺主体直线碳纤,最后在再缠绕碳纤形成外部拱形支撑。 这个工艺的竿体内外有支撑,能提升牢固度;中层碳纤是直线,竿体又空心,手感清晰度很好,工艺比较复杂。 该工艺因主体碳纤呈直线紧绷状且指向集中,力传导极佳的负面效应就是“炸竿”,干脆到让你惊愕…… 补救措施是锥度设计不宜过大,同时提高加固强度等措施,以提升拉铸工艺钓竿的极限负荷值。
SHIMANO特作天道、飞天弓皆空再无“行货”在结束不久的2 SHIMANO特作天道、飞天弓皆空再无“行货” 在结束不久的2018梅江春季渔具展上,登陆大厅最深处、面对面的SHIMANO和DAIWA展位吸引了很多目光。 作为国际领军水平的钓具品牌,它们在历次展会上都是雷打不动的焦点,不管爱不爱,很多钓友一般都会去转转。 多年前第一次逛梅江展,小编就发现了一个有趣而无奈的事实,至今未变:SHIMANO展品更实在,而DAIWA让人失望。 这个判断并不是源自品质,而是因为SHIMANO从全系产品中选择展品,DAIWA的展品则全是亚洲版。 不少钓友选择进口品牌钓具时,不会选择昂贵的亚洲版产品,认为这是明摆着欺负我们“人傻钱多”。 亚洲版不是本文主题,下面说说SHIMANO透露的一个让人略为惊讶的消息—— 有很强竞技性能的飞天弓皆空(硬先调)、顶级钓竿特作天道(硬胴调),再也不会出现在大陆的钓具展会了。 不仅如此,SHIMANO官方渠道也不会再在大陆销售这两款并继鲫竿! 此次展会上,小编在SHIMANO展位把手竿看了一遍,惊讶地发现没有特作天道,而且红得发紫的飞天弓皆空也不见踪影。 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因为来自某些方面的意见,这两款钓竿无法在展会露面。 翻译直白点就是:天道和皆空这俩钓竿的名字是某宗教用语,而某种意义上讲钓竿是杀生的工具……懂了吧? 小编还在惊愕,这位工作人员又说:不但不能参展,SHIMANO大陆官方渠道也不会再销售这两款钓竿…… 难道以后买不到这两款钓竿了吗? 这倒不至于,国内很多渔具商一直以来是直接从日本采购的,不会受此影响。【完】
Daiwa2018新品并继鲫竿天峰总涂 乏善可陈但硬式先调不多见 2018年1月10日,daiwa发布了2支新品并继鲫竿,都是daiwa的低端产品。除了“一抄到底”的月光柔(见上一篇推送),还有一支叫做天峰总涂。 关于天峰总涂的性能,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硬度比较大(但不是特别硬),它是先调子。一直以来日本并继鲫竿里先调子就是少数,尤其高档的更是凤毛麟角。 总涂、笛卷、段卷、口卷 总涂这词儿来源于竹竿制造工艺,用色漆覆盖竹竿表面,有的会在手柄上方竿名处留一小段竹色地,这个设计也被移植到碳素并继竿上,成为并继竿的一种涂装风格。 总涂风格如景仙总涂、荒法师二代、朱文峰凌、朱文峰炼等等很多。采用总涂风格的同时可以采取笛卷、段卷或口卷风格,也可以采用仿竹立体造节。 笛卷风格如特作一天、龙圣E等,也就是整个竿身采用比较窄的黑色环状涂装,两个一组,与仿竹色、仿竹造节呼应。如果没有竹色和竹节与笛卷相互映衬,会很丑陋吧。 段卷风格如枯法师五代、普天元大我等等非常多,竿身不仅采用笛卷,还会在两组笛卷之间加入长短不同的段卷,这样就比单用笛卷生动,不论有竹节的大我、没竹节的枯五,都很漂亮。 口卷风格如老普天元、新老玄武人、特作伊吹等,竿身没有笛卷也没有段卷,只在竿口部位有一个口卷。这种简洁的风格倒也不错,有无竹节都无所谓了。 天峰、天峰顶、天峰总涂 天峰在daiwa的历史上共出了3代,分别是天峰、天峰顶、天峰总涂,无一例外都是低端定位。这类钓竿的共同点是有性价比,也够皮实耐用,但谈不上性能精纯,更别提保值 可能有熟悉并继鲫竿的钓友认为漏掉了天峰剑吧?它是亚洲版,本文不涉及,亚洲版随便捡个名字就能用。daiwa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孤月峰,在亚洲版振出鲫竿上复活了名字,可二者完全没什么关系。 啰嗦了这么多,返回头再说一句新品天峰总涂。如果您有意入手,不建议选15以上,因为持重感会很差,比较压手,连续用久了甚至会损伤手腕。 天峰总涂的元径比较大,看来为了提高硬度也没别的好办法。从参数表上看,4本设计的14尺恐怕是最佳选择,有硬度、自重够,牢固性完全可以胜任小混养。
2018DAIWA新品并继鲫竿月光柔 将“抄袭”进行到底作为 2018DAIWA新品并继鲫竿月光柔 将“抄袭”进行到底 作为一款低端并继鲫竿,daiwa2015年刚推出月光(与daiwa历史上的二天粹月光无关),小编就感觉非常诧异——月光外观几乎完全抄袭shimano普天元大我,相似度99.99% 很快月光换代为月光刚,涂装改为总涂,颜值似乎降低,但因其较低的价格,仍不失为一款性价比较高的钓竿。搞笑的是,月光刚的外观与shimano同年推出的景仙桔梗再次雷同…… 2018年1月10日,daiwa再接再厉发布了月光家族的第三支——月光柔。这下好了,有刚有柔,刚柔并济,表面看选择余地更大了,不过这月光柔是真没走心啊! 日本并继鲫竿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接连发生:月光外观抄袭普天元大我,月光刚外观撞衫景仙桔梗,然而daiwa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并且改换了抄袭套路——月光柔竿身笛卷、手柄分别抄袭自己旗下的龙圣E、新玄武人…… 一代月光连名字都懒得取,与二天粹月光重复,却声称二者无关,那还叫月光干啥,干脆叫抄袭多好!二代叫抄袭刚,三代就叫抄袭柔,反正就是抄了,能咋地?老子是龙头大哥,大哥的事,那能叫抄么? 在科技运用上,daiwa还算有良心,X45、V-joint、株理论都用在了月光柔上,就算顶级的荒法师武天K运用的科技也是这3个嘛!这方面倒是秉承了daiwa一以贯之的特点,里子基本不偷奸耍滑,面子么……不好说 月光是一支低硬度钓竿,小编暂时还没看到关于调性的明确说法,推测一下可能是本调子或本偏胴调,设计目标是追求以柔克刚的效果。可以作为并继入门的玩竿吧,细线玩心跳也很有趣。 低档的月光,自诞生以来就扮演着陪读的角色。这个价位的daiwa货谈不上精纯,但可以放心用,牢固性和耐用性等方面基本不会有啥问题,毕竟自重和工艺在那摆着呢。 月光柔的设计上,唯一聪明之处在于尺寸,很聪明地只到15尺,因为再长的话可能就没法玩了,月光18的持重感就难以接受,月光21完全可以损伤手腕……买低档并继竿千万不要超过15尺哦! 如果让小编根据参数挑选一个尺寸的话,会选12尺,因为它含碳率最低。软竿嘛,索性就选含碳率最少的,因为短,也不必担心压手。关于月光柔就说到这里了。【完】
咋选并继鲫竿?给您一个简单好用的策略关于如何选择并继鲫竿的攻 咋选并继鲫竿?给您一个简单好用的策略 关于如何选择并继鲫竿的攻略,一般会从调性、硬度等方面直击要害,但一些钓友搞不太清二者的关系,小编琢磨了一个另类的策略,写下来仅供您参考。 18尺分水岭 仿竹并继竿的档次和尺寸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关联——如果要买一支18尺或更长的并继竿,那么请尽量在高端的范围内寻找,不要去看中低端产品。 原因很简单,中低端仿竹并继竿档次的设计、用料、科技、工艺等诸多因素有太大局限,不足以让18尺或更长有令人满意的使用感受。 比如daiwa月光18尺就是不该选择的,买过的朋友会有体会,那重量简直能把手腕累断!更长只会更糟糕! 再比如shimano的魁舟,论档次算是中档,比月光强得多,但18尺也已重得无法接受。 不难看出,仿竹并继竿的18尺是一个分水岭,把高端和中低端隔开。如果想买的长度不到18尺,则可以考虑中低端;如果想买18尺,只考虑高端就行了。 胴调子的雷区 说完18尺,再说说15尺左右的。在这个尺寸,能满足舒适度要求的钓竿就多了不少,不过也得注意一点,那就是胴调子竿。 如果是先调子、本调子,15尺的选择并不需要考虑调性问题;但如果是胴调子,那么一定要注意尽量不选5本竿,因为5本胴调并继竿的持重感很差。 有人可能会问,比如14尺伊吹和15尺伊吹,就差1尺啊,难道选14尺而放弃15尺?没错,就这么选,坚决放弃5本的15尺而选择4本的14尺。 胴调子的头沉设计以及弯曲点比较靠后,上升到5本的时候,会让很多人觉得沉得无法接受。 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4本15尺设计,比如daiwa的新玄武人,这个不是很适用本规律。一来它是4本,二来daiwa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胴调竿,而是强调株理论的本偏胴调,当然本偏胴虽形象却不是官方叫法。 21尺及更长 上面2点说的都是仿竹竿,如果想选21尺甚至更长,就不要考虑仿竹了,请果断只考虑现代派涂装的轻量化竿,比如FX、闪光L等等。 外观仿竹的钓竿,基本上没有轻量化设计,几乎都是中、厚竿壁的设计,这就是为何21尺及更长不建议选仿竹的原因,又是很简单吧…… 对于轻量化钓竿,唯一的建议就是买最新款产品,因为它完完全全是凸显科技含量,并不以厚重优美的涂装见长,越是新款,其素材运用、科技含量越好。 说更具体点,在FX存在的情况下,飞燕峰烈火及烈火S已经可以完全不必考虑,认为老烈火最好的观点实在是太丑陋了,完全无视daiwa的进步。 短尺很简单 12尺以及更短的尺寸,基本上就是闭着眼睛买了,喜欢哪个涂装、喜欢哪个名字、喜欢哪个调性,看好哪个就搜一下,只要没有致命的缺陷就好。 不要以为高档并继竿就没有缺陷,事实上缺陷比比皆是:老玄武人的插口不够严密、枯五的小二节底堵会开裂、结月的印笼棒会脱落…… 在这个尺寸范围,不会出现持握难以接受的现象,区别只是调性和硬度,根据个人喜好完全可以确定。【完】 注:以目前在产的12尺为例,高端的日元标价7万以上或更高;中端的大约4、5万日元;低端的3万日元左右甚至更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代的高中低端标准不一样。
一筋和精纯 钓竿品质的终极标准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一筋和精纯 钓竿品质的终极标准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支钓竿在不同的人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认知,那么公认的钓竿衡量标准是什么呢? 其实标准无外乎“一筋”和“精纯”,二者都是极高的衡量标准,相对而言“精纯”比“一筋”层面更高一些,下面说一说二者在钓竿上的体现。 竿节的“一筋” “一筋”就是竿壁厚度均匀。一个合格的竿节,不论向哪个方向弯曲(同样幅度),传递出的弹力应该是均一的,不应该出现突兀的大弹力。 这是钓竿的基本品质,却很难做到极致。强如daiwa,也会特意炫耀一下自己拥有super ring技术,意即碳布超精密对接,避免碳布搭接导致竿壁薄厚不均。 每支钓竿由多个竿节组成,每个竿节都存在“一筋”与否两种可能,假设“一筋”与“非一筋”的可能性对半开,那么一个竿节“一筋”的可能就是50%。 假设考察一支4本钓竿,那么全部竿节都“一筋”的可能性就是50%的4次方,即6.25%;5本竿是3.13%;6本竿是1.56%……9本竿还不到0.20%。 上面把每个竿节“一筋”的可能性按50%计算,事实上很多品牌钓竿的每个竿节“一筋”可能性真心达不到50%,计算整支竿“一筋”的话数据会更低…… 整竿的“一筋” 即便每个竿节都做到了“一筋”,但插接(拉出)后整竿并不一定是“一筋”,原因是竿节搭接部位(接口)的同心度不够,导致两个竿节组合起来同心度不一。 说白了就是两个竿节都是直的,但组合起来可能是歪的,毛病就出在接口处。只有独节竿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它不存在竿节接口嘛!节数越多,组合起来“歪”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接口多嘛! 如果每个竿节都做到了“一筋”,各个接口同心度也很好,那么整支竿本身就做到了“一筋”,这也是钓竿制造追求的第一重境界。不论调性硬度价位如何,满足上述条件的钓竿可谓上乘。 能满足每个竿节都“一筋”,组合起来整竿“一筋”的钓竿,真的是少之又少。在高档竿行列里,能达到这样水准的钓竿会多一些,但并不是每一支都能做到。 “精纯”像浮云 “精纯”算是钓竿制造的第二重境界,也是更高的境界。“精纯”的境界描述起来并不简单,笨蛋小编并没找到一个简练达意的方式,只好啰嗦一下了。 “精纯”大致分两层意思,一层是“精”,一层是“纯”。所谓“精”,小编以为是对做工而言,包括漆面、手柄、竿铭等所有细节无可挑剔,毫无瑕疵,可谓之“精”。 “纯”则是对钓竿的调性而言,不仅能够完美体现设计意图,而且能够完美搞定针对鱼种,带给使用者美好的体验,达到这样的水平或可叫做“纯”吧! 一支钓竿是否“精纯”,靠短时间的检测和观察是无法确定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细微品鉴,需要一定次数的使用感受。要是能感受到彻底完全的身心愉悦,或许这就是“精纯”的境界吧! 注:“一筋”和“精纯”代表的钓竿品质,远在一般常规挑选方式所能筛选出的“好竿”之上。至于如何判别“一筋”与“精纯”,小编将另开一篇细说。【完】
SHIMANO是钓友们熟悉的日本钓具品牌,在全球有极高的知名 SHIMANO是钓友们熟悉的日本钓具品牌,在全球有极高的知名度。 比起钓具,SHIMANO的老本行——自行车飞轮和变速器更为著名,SHIMANO自行车变速器与美国SRAM可谓平分秋色。 很多钓友接触SHIMANO时,它早已名满天下,对于其发展历程很少有人知道。 今天小编就跟您聊聊:SHIMANO是如何从一个几次倒闭小作坊成长为世界知名大品牌的,以及岛野庄三郎的逆袭之路 1894年3月21日,日本大阪农户岛野政吉家里添了一个男婴,取名岛野庄三郎。这个名字的发音用英文标注是SHIMANO SHOZABURO,所以SHIMANO品牌也叫岛野。 岛野庄三郎没念过几天书,8岁就从当地小学退学了(大概算半文盲)。 小编未能找到他辍学的确切原因,不过可以肯定:这是他一辈子唯一的求学生涯,比起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从大学退学,简直弱爆了! “家里蹲”6年后,他被送到当地有名的刀具锻造师宅熊吉手下,成为一名寄宿徒弟。 由此不难看出,岛野庄三郎家中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贫困,有钱人家谁会这么干呢? 虽然仅有一年时间,但在宅熊吉家的经历为他日后赖以生存乃至缔造SHIMANO品牌埋下伏笔——别无长技,只会打铁…… 从1909年开始,岛野庄三郎先后在高木铁工所、日之本铁工所、万代铁工所工作。所谓“铁工所”,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铁匠铺”就好。 1914年岛野庄三郎进入大阪炮兵工厂,这回稍微稳定了一点,不过也只干了3年。 1917年他又加入高冈铁工所,只干了1年就走人,并在1918年春天进入大胜铁工所。 此时的岛野庄三郎24岁,因为极其丰富的工作经历(其实就是频繁跳槽),成为一名“职长”,您可以再次简单粗暴地把这一职务理解为“车间主任”…… 他管着50名工人,每天的工作是带着大家生产自行车零件。 岛野庄三郎或许想在这里好好工作,没准儿还能晋升,结果1920年春天日本股市暴跌,大胜铁工所在经济萧条之下也不再“大胜”,干脆关门了。 年仅26岁的岛野庄三郎人生中第一次光荣下岗。 以前都是他炒老板,终于想好好干一回,结果从股市开始的经济萧条把他和老板一起炒了,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为了填饱肚子,不能不工作,可遍地铁工所倒闭,自己除了打铁又不会干别的,这可如何是好? 岛野庄三郎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单干铁工活,于是找了几个小伙伴并借来设备(就是几样简单工具)。 他生产的产品,不用说您也能猜到——自行车飞轮。质量先不说,最大问题是真心没人买啊…… 日本经济进一步恶化,小作坊只干了4个月就关门大吉。这回他还挖了个坑——小伙伴们集体失业。 8岁辍学混到现在,真可谓山穷水尽。 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岛野庄三郎运气背了这么久,该走上坡路了。 在铁工行业摸爬多年的他敏锐地判断:零件卖不出,但维修一定有顾客!我干脆去修车! 1921年他租下40平方米场地,打出“岛野铁工所”牌子,这回没找小伙伴(估计找也没人来)。 如果他有小喇叭,门口会循环播放着“修车啦,修理自行车!老板是我,工人也是我,只有我一个……” 岛野庄三郎这回没跑偏,又很能吃苦,终于在一年时间里攒下了一笔钱。不太多,但够买生产飞轮的设备啦! 1922年他添置了设备,雇了6个人,开始改良并生产飞轮…… 脑子是不是锈了,之前咋倒闭的不知道啊?好不容易攒俩钱儿,又返回去继续做飞轮,真疯了…… 其实岛野庄三郎没疯,脑子也没有瓦特掉,心里已经有了正确的判断…… 到1940年,岛野铁工所已拥有300名员工、150万日元资本,2000多台机器。 这一年岛野铁工所改组为股份制,即岛野铁工株式会社,后又于1951年更名为岛野工业株式会社。 从此,岛野庄三郎和他的SHIMANO发展越来越快。 1956年SHIMANO在全球率先研发出外装变速器(革命式产品),一举成为自行车变速器领域的著名生产商。 2年后的9月,SHIMANO创始人、初代社长岛野庄三郎去世。 他离世时,心里或许欣慰而坦然——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我奋斗成功了! 不过说日本钓具不得不提“日本三大厂”,除了SHIMANO还有DAIWA和Gamakatsu。 Gamakatsu钓具始于1955年,“三大厂”中最早涉足钓具,初期只产鱼钩,1976年起生产钓竿,1987年开始涉足其他钓具。 DAIWA是名气甚至超过SHIMANO的品牌,钓具始于1958年,去年下半年推出了60周年系列纪念产品。 SHIMANO钓具起步比DAIWA晚12年,从中国属相来讲,SHIMANO和DAIWA都属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