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书屋
榴花书屋
关注数: 263
粉丝数: 286
发帖数: 6,249
关注贴吧数: 80
高考成绩好的同学——告诉你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高考结果应该出来了吧,告诉你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考的好的同学,一定要记得请考的不好的同学吃个饭,等你们大学毕业出来搬砖的时候,人家可能早混成工头了。
晚清学者张澍:西夏文字的发现者 张澍发现的天下绝碑——西夏碑。 晚清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张澍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 张澍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著述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已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张谢的辑佚工作,所辑一般是后世佚失的古代关陇地区学者的有影响的著作。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五凉旧闻》等20余种,均是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著作,后世已经佚失,而经张澍辑录而成。张澍的这些工作,可以了解当初西北学者著述的盛况。张澍的辑佚工作,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当时和后来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就是在辑佚方面深受张渤影响的学者之一。 研究领域 张澍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代考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然而西北学者多抱残守缺,不能顺应学术潮流。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现西夏碑 1804年,张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养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应寺游玩,两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院深处,这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这个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寺里的和尚告诉张澍,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现在已没人知道了。张澍天生胆大,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还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祸,全由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和尚总算答应了。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碑身呈半圆形,四周刻忍冬花纹,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工整的楷体字。当张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认识的文字,仔细看却没有一个认得。这究竟是文字还是什么特殊的符号呢?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虽然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全部显现出来后,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石碑的另一面刻着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张澍的极大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张澍知道“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他由此断定,碑上那些奇怪的文字竟是已“死亡”了几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由此拂去历史的尘埃,渐渐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来。张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后第一个识别出它的学者,他把这一重要发现记在《书西夏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于l837年收入《养素堂文集》中刊出,他也因此成为乾嘉时期西北史地与西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在姓氏学方面,张澍写了《姓氏五书》、《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考辩》及《西夏姓氏录》,《清史·文苑列传》中对《姓氏五书》评价非常高,认为《姓氏五书》是一门绝学。《姓韵》是一部有关姓氏的词典,收录了从远古黄帝到当时的所有姓氏,不分贵贱,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全部予以收录,共收集达5129个。 历史遗存 道光十年获准辞官后,他于第二年到安徽、江苏、湖北进行游历,见到邓廷桢、俞正燮等人,同他们进行了交流,然后就回到了西安和乐巷家中。期间除了曾到武威扫墓一次外,其他时间都在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患上了眼疾双目失明,于1847年去世,享年72岁。如今他的著作散落在北京、西安等地,其中有80本被法国人伯希和从西安弄走,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诗选 渡江宿亢村和张船山问陶前辈壁上韵二首 黄河流曲折,径渡未迷津。西笑长安地,南征落笔人。 关山多雨雪,巴蜀正沙坐。我已征途久,看看过小春。 几度劳商曲,今兹尚问津。佳哉日夕气,老矣眼中人。 北顾思豪杰,东华蒙软尘。拂诗红袖未?下里愧阳春。 游虎丘遇家船山问陶前辈晚归寓舍共酌 生公石上坐移时,大笑鱼惊跃剑池。 路畔行人休见怪,莱州太守自吟诗。 岁星曾此坐书师,我亦来寻短簿祠。 忽漫相逢仍乞画,猢孙骥子与猧儿。 归来话旧各凄然,如此头衔共谪仙。 夜半钟声何处寺?明朝好访孝廉船。
过去的麦收时节
书法
陇西发现西夏贞观宝钱 陇西发现西夏贞观宝钱 甘肃 牟世雄 2010年9月,陇西县城大井巷出土了一批古钱币。一位老者拿着三串锈结在一起的古钱币出售,陇西青年泉家收购了这批钱币。经初步辨认为300多枚北宋钱币,其中一串锈粘特牢固,经用尖刀撬开后,捡选时发现一枚西夏文“贞观宝钱”。该钱为西夏文小平钱,直径26.4毫米,厚2毫米,边宽2.5毫米,穿径11.3-11.5毫米,字口深0.4毫米,重4.4克。钱体呈红斑绿锈,边缘粘结着锈层毛刺,字体清楚,笔画俊秀,是一枚十分美观的开门见山货。 西夏文“贞观宝钱”,为西夏国崇宗乾顺贞观年间(1101-1113年)铸造。钱面西夏文四字,汉文直译为“贞观宝钱”,楷书、旋读、光背、青铜质小平钱。该钱阔轮、粗字、广穿,轮廓整齐,书法俊逸、流畅,铸造精美。“贞观宝钱”是西夏文铸币中发现相对较晚的一种,属古泉大珍品,其身价倍受泉界的珍爱,成为大泉家追寻的目标之一。 西夏国崇宗皇帝李乾顺(1084-1139年)为西夏第四位君王,庙号为崇宗,谥号为圣文皇帝,在位执政长达54年(1086-1139年)。幼时梁太后对他十分溺爱,爱不释手,即位时仅3岁,由梁氏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力衰弱,在与北宋交战中,西夏军屡战屡败,国势大受挫折和影响。自幼胸怀大志具有雄才大略的李乾顺看到了这一点,于1099年他16岁时亲自掌握政权,用谋略消灭了梁氏。他亲政后及时整顿朝廷和地方吏治,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减少赋税,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改善百姓生活,提高了国势,增强了国力,为西夏贡献了他的聪明才智。在李乾顺的励精图治下,西夏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李乾顺运用巧妙的外交政策,先联合辽国侵宋,夺取大片土地,后在辽国天祚帝求救时,而断然拒绝,却与金朝联合灭辽、宋,趁机夺取河西千里之地。他不愧为西夏景宗李元昊以来最有主张、最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外交家。 陇西自秦献公(公元前384年)首设豲道以来,迄今已有2300多年建造史,古为汉唐古郡,丝绸之路重镇,一直为历代郡、州、军、府、路、县所在地。公元1086-1139年为北宋通远军、古渭砦、巩州所在地,历来属北宋管辖疆域,西夏国一直虎视眈眈,但未能进入陇西地界一步。现在西夏钱币珍品“贞观宝钱”在陇西古城出土面世,只能说明当时在北宋、西夏两国边疆市场商贸交易中,同流通中的北宋钱币混在一起,进入北宋国内(因西夏自铸钱币少,多用宋钱)。陇西多年来曾出土发现过面文汉字的“天盛元宝”、“乾佑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等铜铁西夏钱币。而古泉大珍西夏文“贞观宝钱”的出土面世,又一次证明“巩昌雄镇”陇西是名符其实的“南安福地”。
孙继民:黑水城西夏文献价值研究 孙继民:黑水城西夏文献价值研究 作者:孙继民 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核心提示】至于西夏文献的有效值,在黑水城诸朝文献中也最大。因为西夏文早已失传,传世文献极少,所以包括西夏文和汉文在内的整个西夏文献都很珍贵,都属于有效值极高的文献。 黑水城文献的主体部分是西夏文文献,除西夏文之外还有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汉文文献。在众多文献中,西夏文献绝对值最多,相对值最高,有效值最大,其在黑水城各个朝代文献中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最大。黑水城文献号称有三大藏地,俄藏、英藏和中藏。 俄藏黑水城文献。俄藏为黑水城文献的最大宗,1963年戈尔芭切娃和克恰诺夫编《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藏西夏文写本和刊本考定书目》收录的文献编号是8090号,其中西夏文文献占90%。这90%无疑都是西夏文献。除此之外,汉文文献中也有一部分西夏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合作整理的《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6册收录的文献有636个编号。粗略统计,非佛教汉文文献共计190件,其中可以断定年代的文献175件,西夏文献为67件。在佛教文献中,西夏文献最多,达249件。两者相加,西夏汉文文献共316件,接近636个总编号的一半。由此可见,俄藏黑水城文献中西夏汉文文献也是最多。总之,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西夏文文献占全部文献的90%,西夏汉文文献占全部汉文文献的近50%。 英藏黑水城文献。据谢玉杰《英藏黑水城文献·序言》称:虽然斯坦因在其考古报告中说,只有“西夏文写本1100件,西夏文印本300件”,但“实际上现有英国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的编号4000号以上”。又据郭锋《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未经马斯伯乐刊布的部分》介绍,马斯伯乐刊布的607件汉文文献中,黑水城出土的文献有134件,而郭锋上书刊布的黑水城文献则有106件。从马斯伯乐、沙知和郭锋所刊布的汉文文献看,多数为元代文书,少数为西夏文书,由此看来4000多号的英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文献至少应在3500号以上。 中藏黑水城文献。中藏黑水城文献的主体是汉文文献,已经全部刊布于《中国藏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中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数量很少,收录于《中国藏西夏文献》第17卷的内蒙古编,总共60种,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18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38种(一种为汉文刻本),额济纳旗文化馆藏4种。另外据陈炳应《黑城新出土的一批元代文书》(《考古与文物》1983年1期),甘肃省博物馆也收藏有几片西夏文文献残片,但该文只有一件西夏文文献的编号。是则,中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编号目前只有约60个。 以上黑水城文献三大藏地,俄藏西夏文献总数约在7500个编号左右,英藏西夏文献总数应在3500个编号以上,中藏西夏文献总数约在60个编号左右,则西夏文献总数约11100个编号,约占三大藏地黑水城文献总数的77%。 至于西夏文献的有效值,在黑水城诸朝文献中也最大。因为西夏文早已失传,传世文献极少,所以包括西夏文和汉文在内的整个西夏文献都很珍贵,都属于有效值极高的文献。这就是我们称西夏文献在黑水城文献中史料价值最大的原因所在。
《拜年贴》 新春佳节之际,衷心祝愿家乡父老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心想事成!祝家乡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裕!
《回 家 过 年》——————————————————孙振莹 《回 家 过 年》 中国人有个传统,每逢春节全家人要团圆。于是,每近年关,远在他乡的人们便千里迢迢、关山重重的返回故里,尽管回趟家并不那么容易:大包小包的物品,拖儿带女,还要长途跋涉,乘火车、倒汽车…… 我在他乡工作多年,并且已成了家,父母也迁到了我的身边。尽管如此,每逢春节,我仍然会思念那个已经没有了我的家的家乡。 记得父母还在汶上老家的时候,每逢春节,我都盼望回家过年,尽管因***工作忙时常不能如愿,但盼望也觉得是一种幸福。 回家过年可与家人和乡邻相聚,回到家乡,这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这是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呼吸一下家乡的新鲜空气,寻找自己童年的足迹,重温那遥远又难忘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一种亲切感会油然而生。 回到父母身边,找到了做儿子的感觉。看到满头白发、日渐衰老的双亲也会百感交集:当年离别父母时,他们的年纪也正向我现在差不多。在我的记忆中永远留着父母含辛茹苦、为生活劳碌的形象,为了把我们养大成人,付出了巨大辛劳。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忙了地里忙家里。我还能记得,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窗前的油灯下为我们兄妹缝补衣裳。 在父母身边,我自己就是个孩子,再也不用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说话办事,这时可敞开心扉、口无遮拦,露出赤子的本来面目。父母对孩子,尤其是远方归来的孩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那些如烟的往事,那些家长里短,那些反复叮咛的话,听后会让我深思,会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说说家乡的人,听听家乡的事,会使你的乡情更浓。这些话,平时又有谁能向你说呢。 回家过年,在父母的身边也可多尽些孝道。帮老年人忙年,也好让他们歇息一下。大年初一早上恭恭敬敬地给父母拜年,也能表达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谢意,我觉得这样做并非只是形式,更不是虚伪。 有父母在堂的朋友们,过年请回到父母身边吧,这是一种珍贵的感情享受! (孙振莹)
过年习俗
《过 年》———————————————孙振莹 《过 年》 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进了腊月,街头的年味逐渐浓郁起来,放眼望去,中国红成了主色调,商店里工作人员穿着大红色的服装。商店外高挂着红灯笼、中国结。商店橱窗、店堂玻璃上贴着红福字、红春联。农贸市场到处都摆放着大红对联,有印刷的,有书写的,各式各样,有的民间书法家到集市上现场书写,引得众多人围观,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大红对联给城镇、乡村裹上了一层喜庆的红装,让人有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我在窗前远眺,小区的楼群笼罩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我忍不住抬头望天,薄雾中看不透云层,那些薄雾是乡下的炊烟聚集后乘风而来的吧,它是在寻找故乡的游子吗?过去的一年,我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望着人群发呆,在内心的挣扎沉浮中深深叹息。365个日子,我每一天都在暗暗积攒力量,每一天都怀着内心的花蕾默默地期待,我想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充盈而不虚。一年的盘点,也许都是为了向这个春天的节日作出一份汇报。然而,过去的一年,我似乎两手空空,我的思想都是轻飞的羽毛,在大地上游走与沉思。 每一年的除夕之夜,我都怀着怦怦乱跳的心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那神秘的天籁之音传来时,刹那间让我的心疼痛得抽搐。呵,在岁月的季风中,在时间的河流里,我摇摇摆摆的身体,总忍不住恋恋不舍地回眸那些流逝的岁月。 过年啦!过年啦!小孩子在街上快乐地追逐嬉戏。每一声鞭炮的鸣响,都会让孩子们快乐地大叫。在他们通红的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色彩。此时,我突然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在老家的田野上,在漫天的雪花中,一个乡间少年满怀希望快乐地迎接春节的到来。 故乡在汶上县城北八里的北坡村,那时的老家虽然经济不富裕,馒头、粘糕、水饺、猪肉、粉条、白菜、萝卜,这年夜饭还算是丰盛的。 那一年的冬天,我在老家的黎明离开家乡。我踏着村中通往县城的河堤一步一步走向他乡,走进我未知的世界,突然发现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而疼痛。后来我才恍然明白,那是因为我的双脚早在老家的泥土里扎满了根须。所以,当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时,我都忍不住向老家的方向眺望,等待回家团圆的日子,但由于年终***工作太忙,时常不能如愿。 终于有一年我能回老家过年了,内心的激动无法掩饰,回家的前一夜一宿未眠,在等待与盼望中度过,这是等了多少年的年啊!在老家的院落里,在父母的身边,在围炉而坐的唠叨中,亲情如火苗般蹿动,温暖着我的心房。在老家的春节里,我被浓浓的亲情所陶醉。在老家与他乡之间,我不停地张望与寻找,守护我灵魂的家园到底在哪里呢?当我在他乡陷入迷惘时,我对老家的思念便会牵起雾一般的惆怅。 年关来临的日子,我总喜欢到车站转悠、凝望。那些扛着大包小包回家的人,那些归巢的倦鸟,大地上最温暖的足音,在我的耳畔踏响。回家的人啊,你们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你们有故乡,有亲情在村庄流淌。 小孩盼过年,是因为放纵的奔跑与嬉戏,是因为有温暖的怀抱;出外的人像鸟一样返回家园,是因为亲情的召唤,从而在春天又开始一年的启航;老人们盼过年,是因为儿孙满堂带来内心的欢畅。一年中因为有这样一个温情的节日,所有的付出都给人一种无言的力量。 过年啦!愿我们的生活时时欢欢乐乐,日日甜甜蜜蜜,月月平平安安!(孙振莹)
《盼 过 年》——————————————孙振莹 《盼 过 年》 “快过年了”! 进入冬季后,很多中国人都会常说这句话。 现在离过年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盼过年的话说的就更多了,盼过年的心情也和往常更不一样了。 我是盼望过年的,这是从小在汶上老家养成的习惯,大概也是祖传的习惯吧,我心中的年就是该吃就吃,该喝酒喝,该玩就玩,该乐就乐。总之,既不奢侈,也绝不节省。 一年十几个传统节庆中,最该过好的,就是这个年。 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固然好吃,可你连半句诗都不会作,也就少了许多兴趣。八月十五中秋节,家人都在各地上班,不能团聚,月饼再圆,吃起来也不是那么香甜。 别的节庆都有限制,就是这个年没有限制,能吃能喝加上个好心情就行了。连讨债的都不敢上门,你看多气派,多惬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是人生的一个标志。 人生的标志很多,上学的,以大学毕业、硕士毕业为标志,高学历的最明显。有的博士生干脆废弃了公元纪年法,一说就是“我博士毕业的第几年”。当官的可以当上县长、市长、省长为标志,嘴上不说,心里算起时间来,总也离不了这是当上什么长的第几年。 而年这个标志,是最公道的,不因你学历高、官职高就多过一个,也不因你是平民百姓就少过一个。到了这一天,每人都普长一岁,谁也不比谁差。平日那些当头儿的,可以在职称上卡你,在待遇上卡你,一到了年上头,就没辙了,你连脚步都不用迈就过来了,任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把你留在年那边。 年是一种气氛,也是一种心情,只要你高兴,谁也没办法让你不高兴。如果联合国以每天的情况来评定世界上的国家,年这天,中国肯定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快乐、最有朝气的国家。 世界上只有阳光和空气是不可剥夺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得加上年。没有水,有冰也行;没有馒头,有窝窝头也行;没有阳光,总不能说有月光也行吧;没有空气,总不能说有志气也行吧。同样,没有元宵节,有端午节也将就;没有端午节有中秋节也凑合;可没有年你拿什么代替?过个端午节,再加上个中秋节,就顶的上过年了吗?肯定不行。哪个节误了,都不会误了这个节的。 想想吧,中国人要是没了年,那成了什么光景?不管是好日子,还是苦日子,你都会觉得没有头。而没有头的日子叫人怎么过?你会说公历年也是年。可年跟年不一样,那只是记时的方法,年才是360多天真正的归宿。辛辛苦苦多少天,盼着的不就是这么个年吗?过了这一天,再刮风再下雨,都是新气象;再吃苦再受罪,都有了奔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既是复始,就有可能变好。既是更新,就不是旧的。新的苦也是苦,可毕竟有一个新字衬着,心里总好受些。 人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个节说的就是春节。这一节就是这一年。在人们心目中,过好了这个年,也就等于过好了过去的360多天,同时也就预示以后的360多个好日子。 既然年的意义这么大,怎么能不好好过? 过年是需要钱的,没有钱不能过年。但过年是不能说钱的,只要有个好心情。俗人和雅人的区别就在这里,难怪有些人早早就有了白头发。
《雪 中 看 松》——————————————孙振莹 《雪 中 看 松》 听了一夜的沙沙声,心想,总是下雪了吧? 早晨起来一看,果然下了,而且还正下着。 枣庄和老家汶上虽然相距只有400里,却有着不一样的冬天,枣庄的冬天雪是非常少的,鹅毛大雪更是难得一见。 只见细细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往下飘落,雪花不像鹅毛大雪那样舞姿轻盈,没有飘飘悠悠、徐徐下落的神态,极像一阵梨花雨,虽然清香不及,但高洁却过之,正是所谓的冰清玉洁。透过层层飞花,只见远山、近树和房子,都盖上了一层棉絮,毛茸茸的,朦胧了万物本来的面目,使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爱。 走进雪里,雪花扑面而来,发出细微沙沙声,如蚕食桑叶一般,轻柔地落在脸上,或化为水,或慢慢地滑落下去。倾刻,便落了一身,拂去不久,又是一身。曾叹慕史湘云的醉卧落花茵难遇,而今感受梨花雨却正当时,何不趁此郊外一游? 于是驱车来到了野外,但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原来的沟沟坎坎消失了,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松树上压着沉甸甸的积雪,白绿相间,美观至极。那些苍松,立足于乱岩之间,可怜的一点土壤上面,覆盖着冰雪,头上、身上还裹着一层冰甲,凛冽的西北风还不停地摇动着她;然而,她却从容的站在那里,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才叫生命力,需求甚少,付出甚多,绝不为困难低头,更不为困难所困扰,不论精神上还是实力上都能决胜敌人。我们谁能有此?”,我想。 这些苍松,之所以能够临寒不惧、不变,除了她骨格高洁外,还与她的性格有关。就骨格而言,她本来就是顶天立地之才;就性格而言,她不惧一切困难,就像此刻,她于冰雪之中容光焕发。不像竹子,虽面容未改,但已直不起身子;也不像杜鹃,虽绿意尚在,但蜷缩着身子,单薄的叶片上仅萦绕着开花的梦。而我们人类,本来骨格就未必硬,尚且缺乏奋发有为的个性,往往被困难吓倒,导致碌碌无为。不检查自身,却迁咎于他人。所以古今杰出者甚少,而碌碌无为者甚众。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她的不为名,不为利,更不追随流俗。生于玉坛绣户,生于肥沃原野,生于贫瘠岩缝,都一样绿光绕绕。从不因境遇好而喜而悲,在她看来,做栋宇,心之所向;做木屑,理所当然。栋宇虽好,需求必定不多;木屑虽小,同样是世上所需。这难道不是常人应有的心态? 就这样,我于飞雪与寒风中胡思乱想,不觉时以至正午,雪还在下,便欣然而归。
《喜 欢 冬 天》——————————孙振莹 《喜 欢 冬 天》 平时不喜欢“秋风扫落叶”的句子,觉得太残酷。 在风肆无忌惮的席卷后 ,原本就疲倦了的树叶终于脱离了枝的牵绊 ,依在了大地的怀中 .只剩下光秃秃的枝 ,丫丫叉叉的裸露在灰暗的天空下告诉人们 :冬天越来越近了 . 记得我还在汶上老家的时候,就不喜欢深秋的季节 .这个季节没有初秋收获的期盼 ,没有仲秋团圆的喜悦 ,有的是满目的萧瑟 .每当看见没有一丝绿意的原野和灰蒙蒙的 天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涌出伤感 ,虽说会想到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句子 ,更多的是记得 "昨夜西风凋碧树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中的无奈和伤情 . 而对于深秋过后的冬天 ,我却有不尽的欣喜 .每次走进 阳光映衬下的雪地时 ,心里便会生出许多的暖意 .我喜欢看漫天的飘雪 ,喜欢看白色笼罩下的莽莽平原 ,喜欢踏在雪上传出的声响 ,喜欢在飘雪的时候捧一卷唐诗宋词 ,去分享古人的喜怒哀乐 ,更喜欢在飘雪的时候把心里的情愫释放 ,一一展现 .还因为冬天曾经有一个人在我的生命中出现 ,让我有一份刻骨铭心的情感 ,在这份情感里我体会了什么是茫然和伤感 ,什么是挂牵和思念 。 我喜欢冬天 .冬天给我的是不会忘记的痴恋 !
秦印一枚
是不是老壶————请鉴定
古会掠影
请各位老师鉴定
印玺辨析 古代的印玺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收藏、鉴别、研究对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印玺包括了鸟篆、大篆、小篆等各种字体,虽然它的体积都很小,却是文物收藏的重要项目。 印玺的产生年代很难考据,普遍认为它始于三代之时。印玺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它最初产生于装饰作用,用玉石做成,佩戴随身,没有一定的定制;后来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印玺的花纹、文字也就越来越复杂,个人的姓名、官衔也都成为必须的内容;随着配饰风气的增长,印玺成为一种信物,作为一种凭证的出现是到秦代的事了。到秦始皇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成“玺”,而官民成“印”。古印玺为官印或姓名印,到唐宋开始出现表字、堂号、斋名等内容。汉印的主要目的已经发展为铃盖,文字比前代有所改易,古朴典雅,有很高的艺术性。汉代印玺的使用,更加明确了级别定值,如皇太子用金印龟钮,诸侯王用金印骆钮,二千石以上官员用银印龟钮,六百石以上官员用铜印鼻钮等等;再如太子将军称作“章”,其他人员为“印”等等。六朝开始出现朱白文,产生较大的变化。唐代印章多变化创新,但许多文字偏离了六义,无古法可循。宋代崇尚纤巧,字型、印形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异形闲章出现。元代的一些著名文人力图复古,多作朱文。明代开始有人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古代印玺,一些收藏家把收集到的古印进行拓印刊行,使古代印玺文物的收藏和研究逐步走上正轨。 印玺的名称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玺 三代以前诸侯大夫之印通称玺,秦始皇以后为王者独用,以后历代皇帝御玺体形、文字各有变异,但绝大部分都为螭虎钮。 2) 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印的名称,但不普及,秦印时期的官印通称“印”。六朝时朱文、白文并行。传世文物中汉印较多,据考证起源于封泥。 3) 章 汉代印和章并称,而称章的地位更高些,如传世文物“广武将军章”、“御史大夫章”等等。 4) 记 与章并称,都有识记的意思,如传世唐代观音“大毛封记”、宋代的“永定关税新记”等等。 5) 印章 印和章连称,汉武帝时期有这种叫法,如传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据考证这与当时尚五行说有很大关系,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时是用来填数的。 6) 宝 皇帝用玺的别称,武则天觉得“玺”的发音接近于“死”,就改称其为宝,以后历代皇帝就沿用下来。 7) 关防 明太祖时,为防止官僚之间用空白官方文书舞弊,加强关防,就采用半印公文制,如同战国时期的合符一般,来勘测公文之真伪。后来尽管这种半印制度废弃了,但官员们仍称官印为“关防”。 印玺的质地、材料差别较大,夏、商、周及三代以前均为玉印,与当时的道德观有联系。秦汉时期只有天子才能用玉印,所以秦汉以后玉印传世很少,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金银、银印在汉代是出现,从文物、艺术鉴赏的角度看,其材质上的贵重还在其次,它只不过是印玺拥有者的身份地位之象征而已。按照当时的规定,汉代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使用银印龟钮,而更小的官员只能使用铜质印。古印当中有极少数印章使用宝石、玛瑙刻成的,于文字艺术无益,只是因为印料贵重罢了。瓷印大约出现于唐宋之间,质地坚硬不易刻制,有点类似玉印的效果。石印在古代未曾出现,宋代才开始有私印出现,传世极少,宋代石质印章很普遍,易于镌刻,效果古拙。象牙、犀角都是汉代低级别官员使用的印章料后世的私印也经常使用,但这些骨质材料较粗软,时间久了字形会变。 篆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出现,是随着唐宋文人画的勃兴而兴起的。诗、书、画、印的整体艺术观念,是画家、书家们注重在作品上钤盖姓名、别号、斋馆名号等印章。所以即使是那些优秀的篆刻原件已不复存在,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印章的图像。 文、何为明代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占据着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彭(1498—1573)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长子,他的巨大贡献是开创了“石章时代”,书画家亲自操刀治印,石章风行印坛,明清篆刻艺术继秦汉古印以后至复兴,文彭功不可没。何震(?—1604)与文彭亦师亦友,其风格多变,整体面目苍劲古拙,在印坛有极高声望,在当时的许多文臣武将都以得到何震一印为荣,待何震死后有片石与金同价之说。 邓石如是清代最优秀的书法家、篆刻家以及艺术理论家之一,生于1743年,卒于1805年,著有《完白山人印谱》,其书法被时人评为“国朝第一”。邓石如独具一格的刻风是把篆书的变化运用到印章当中,婉转流畅、婀娜多姿,成为当时印坛上的重要流派“邓派”,与另一支流派“浙派”形成中国印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派别。 吴昌硕(1844—1927)是活跃于清代晚期的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自成一体,有《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等多部印谱传世。他从十几岁开始从事篆刻的学习和创作,对篆法、章法、刀法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尤其讲究布局意趣,刀法老辣,钝刀硬入。他的篆刻艺术风格对近现代日本印学有很大影响。
印玺典故 印玺起源极早,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物部云:“三代之为信者,符节而已,未有玺也。周礼九节,玺居一焉。玺亦所以为节。郑康成谓止用之贷贿,盖亦用以钤封,恐人之伪易也,称印而已。”最早的印玺为铜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早在春秋中期,印玺已应用于社会活动中。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战国时的印章,称为“玺”。战国私玺形状较官玺小,适宜佩带;以方形为主,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除姓名、官职外,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动物图案以及大型烙马印等等;材料上有金、玉、陶等。秦代建立起来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的历史地位。汉印种类繁多,显现出方正、质朴、平和、博大的整体风貌,汉印的特点是容量大,在金、银、铜、玉、石等各种材料上,印工用琢、铸、凿等多种制作方法,让印面产生不同艺术效果。魏晋南北朝篆刻承汉印之风,但趋于瘦挺方直,率意为之,不及汉代印章精整严谨,沉穆雄浑。魏晋南北朝官印各朝均有定制,印材仍为金、银、铜、玉纽,除龟纽、驼纽、鼻纽、瓦纽外,出现了辟邪纽。其时最具特点的印章有四种: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隋唐至宋元,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官印存世极少。印玺有阴文、阳文之分,古代印章大多为阴文。
明代九叠文古印章
古印一枚————————“海右盐丞”
岁月沧桑
欢迎到各位《西夏文》吧发帖、交流、指导! 欢迎到各位《西夏文》吧发帖、交流、指导! http://tieba.baidu.com/f?kw=%CE%F7%CF%C4%CE%C4
欢迎到各位《西夏文》吧发帖、交流、指导! 欢迎到各位《西夏文》吧发帖、交流、指导! http://tieba.baidu.com/f?kw=%CE%F7%CF%C4%CE%C4
外出随拍
历史片段
欢迎您到西夏文吧发帖、交流、指导! 西夏文吧:http://tieba.baidu.com/f?kw=%CE%F7%CF%C4%CE%C4
汶上——————————————童年的记忆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火红的石榴花
欢迎各位到西夏文吧指导、发帖、交流。 期待你的支持! http://tieba.baidu.com/f?kw=%CE%F7%CF%C4%CE%C4
欢迎到西夏文吧指导、发帖、交流。 http://tieba.baidu.com/f?kw=%CE%F7%CF%C4%CE%C4#
番汉合时掌中珠 西夏文现在绝大部分能够解读了,这得益于早年发现的一本奇书《番汉合时掌中珠》,记录汉夏文字的对照,包括读音偏旁,乃至现在《夏汉字典》都出版了。 其玄妙之所在,打个比方,像甲骨文,与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古汉语是直接的承续关系,可是现在能释读的也只有四分之一多点,可见释读古文字之难。再说,即使能释读全部单字的意思,就如从没学过英语的一批人,凭一本字典谁敢说能读懂英语,一旦有个关键的用法释读错误,意思就大相径庭了。最后,这个文字谁也不熟悉,无人可验证你的解释。 但《番汉合时掌中珠》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西夏字的语法习惯和排列方式脱胎于汉字 ,现在大部分古西夏文是可译但难读,另有一些则是彻底译不了,也就是说古西夏文有些是无法汉译的,但一旦能释读,则曲解误译的情况非常少。 不过有一点,虽然此书如此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它能释读通顺西夏文,但这不等于就掌握了西夏语。党项语法习惯和排列方式于汉语不是同一概念,西夏文的产生本来就是汉语在东方的强势地位。汉语很奇特,虽说归属汉藏语系,但与周边民族语言差距甚大,汉语对周边民族的语言又有巨大影响,搞得有些民族的语言都埋没无闻了,即使留下文字,也不一定就是当年这个民族的口语。
夏游随拍
夏日随拍
篆刻
西夏文书法
民间理发师
最后的修鞋匠
随拍
五月槐花香!!!
五月槐花香
邹坞镇实施三项工程 构筑完善的老龄工作平台 一是实施集中供养工程,切实提升老有所养水平。坚持以镇村两级老年人赡养场所建设为切入点,狠抓镇级养老中心建设,依托原镇敬老院,累计投资140万元,规划建成了占地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360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养老中心,配置标准房间78间,床位120张,明确专职工作人员12人,集中供养老人112人,养老中心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浴室、卫生室、接待室、娱乐活动室、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生活。镇每年从财政拨出专款30万元作为五保老人集中赡养经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对于老人看病、换季衣服、节日慰问费用做到随用随拨,有力地保障了集中供养老人的生活。针对全镇老年人口数量多,不便集中供养的实际,引导各村在解决老人住房难题上动脑筋,找路子,积极筹建村级老年公寓。姚庄、南陈郝、周村、陈楼等村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施工的原则,带头在全镇兴建老年公寓60余套,较好地解决了100余户老年人的居住难题,切实保障了老年人老有所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二是实施赡养协议工程,着力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在普通农村老人家庭供养上,重抓赡养协议书的签订和检查兑现工作。在全镇建立健全了家庭赡养协议书档案,把全镇农村老年人赡养工作纳入了合同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目前全镇共签订赡养协议3700份,全部进行了公证,并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兑现,确保了兑现落实率达100%。针对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散养五保老人供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镇及时研究部署,把散养五保老人赡养纳入镇级财政统筹,确保每人每年560元的赡养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达到了老有所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无缝覆盖”。 三是实施社会救助工程,全面提高老年赡养质量。大力实施社会救助和养老基金保障措施,为全镇贫困老人办理了低保手续。镇累计发放救助金8万元,救助贫困老人176人。对现有计生家庭中的独女户,夫妻双方每人每月补助50元,对落实绝育措施的双女户,每个家庭每月补助50元,直至终老,较好地解决了计生家庭户养老的后顾之忧。同时,引导东防备、小甘林、西南等村依据自身经济实力,为60岁以上老年人按年龄段每月发放10—60元不等的养老补助金。引导北安阳、中陈郝等11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设立了养老基金,村每年从集体企业收益和公积金中列支部分资金用于老年补助,有力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新疆漠北风景
孙振莹篆刻
《今又槐花儿香》---------------------------孙振莹 《今又槐花儿香》 在他乡工作多年,虽然一直在农村工作,但因工作忙,总会疏忽季节的变换。前几天下村工作,透过车窗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槐花的清香,抬头望去,便见一树槐花儿,这才意识到已是暮春初夏槐花儿盛开的季节。也许是久别故乡的缘故,此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乡之情,我想起了远在四百里外的故乡,想起了故乡一望无际的槐树林和十里飘香的槐花儿。 故乡在汶上县城东北八里的北坡村,在我的记忆中,村庄的房前屋后和村周围的河堤上、河床里到处都是槐树,或大或小,或高或矮。到了春暮夏初槐花开儿放的季节,雪白的花朵,密密匝匝到挂满枝头,在嫩绿槐叶的点缀下随风轻轻摇曳,宛如花季少女飘舞的裙袂,又如天仙下凡,淡淡的清香弥漫数里,令人陶醉。村庄被这盛开的槐花包围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好似冬天刚下完一场大雪,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槐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槐花儿就这样以她的美丽最先注入了我的记忆。 每到春夏交替时节,是槐花儿一展风华的时候。槐花开时,郁郁葱葱的树冠遮天蔽日,绿叶上垂着露珠,盈盈欲滴;白色的小花儿,皎洁无瑕。怒放的,花蕊泛黄;含苞的,娇羞欲语。一串串,一簇簇,香味溢满了农家小院。也招来成群的蜜蜂飞舞…… 绝妙的一幅自然风光画! 举手摘下一串馥郁可人的槐花,放近闻一下,槐花儿的芬芳直入心肺。仔细欣赏手中的槐花,乳白色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嫩绿色的花片,小巧精致、纯洁晶莹,泛着玉色的柔和的光,像一位清丽、淡雅、未被尘世玷污的仙子,又像春天里的雪花,使人见而忘俗。槐花的白是纯的白,犹如来自天际的云朵。槐花儿的香是清醇的香,贴近了去闻,慢慢地闭上眼睛,会你浮想连篇。目睹它的纯白,感受它的芳香,你会感到平和。面对这样纯洁的花天使,你的一切疲劳和烦恼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槐花儿飘香的季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放学之后,一群小伙伴爬上树去采摘那鲜嫩的槐花儿,或者在长竹竿上棒一把镰刀或铁钩,一下一下的钩那槐花儿,大人们忙的在下面接,期待那槐花飘下来,象白色的雪花,象翩飞的蝴蝶落入囊中,孩子们的欢笑和着槐花的清香在空中飞翔。 听老人们讲,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槐花儿就是“救命粮”,曾救过村里人的命。我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不需要槐花儿充饥,但每年槐花儿盛开的季节仍然会采摘一些拿回家做了吃。鲜嫩的槐花儿吃法多种,用水烫了,和上面可煎可炸;或在锅里蒸了,用蒜泥、油盐一拌,都是可口的菜肴。吃不了的槐花,就晒干了,等冬天用开水一烫,再炒,也别有一番滋味。现在槐花儿已经上了大酒店的餐桌,虽然做法精致,但已经没有了儿时的感觉。 槐花儿虽然好吃,不过生长期很短,从长出到衰老不过十余天的时间,满枝头的粉白就会变成浅白,再变作浅黄,随风飘落而去。在春天的阳光下,一片片黄色的槐花儿随风飘落时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那种意境很是优美。但此情此景,也不免带给人们一种春光易逝的无奈和伤感…… 在他乡工作多年,虽然每年都能看到槐花儿,但再也没有吃到过槐花儿。他乡的槐树数量也少,没有成片的槐树林,更没有家乡十里飘香的槐花和蜂蝶飞舞的景致。 去年暮春,我又回到久别的故乡,又见到故乡的槐花儿,不禁释然,花香依旧。但在我的心里,槐花永远是一串串美好的回忆,是一簇簇甜蜜的思念,让我品味着人生道路上的快乐和幸福。 我爱故乡! 我爱故乡的槐树林! 我爱故乡十里飘香的槐花儿!
本吧刚刚建立,请各位老师支持! 请各位老师发帖、交流。 http://tieba.baidu.com/f?kw=%CB%EF%D5%F1%D3%A8&fr=itb_favo&fp=favo
《今又槐花儿香》-------------------------------孙振莹 《今又槐花儿香》 在他乡工作多年,虽然一直在农村工作,但因工作忙,总会疏忽季节的变换。前几天下村工作,透过车窗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槐花的清香,抬头望去,便见一树槐花儿,这才意识到已是暮春初夏槐花儿盛开的季节。也许是久别故乡的缘故,此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乡之情,我想起了远在四百里外的故乡,想起了故乡一望无际的槐树林和十里飘香的槐花儿。 故乡在汶上县城东北八里的北坡村,在我的记忆中,村庄的房前屋后和村周围的河堤上、河床里到处都是槐树,或大或小,或高或矮。到了春暮夏初槐花开儿放的季节,雪白的花朵,密密匝匝到挂满枝头,在嫩绿槐叶的点缀下随风轻轻摇曳,宛如花季少女飘舞的裙袂,又如天仙下凡,淡淡的清香弥漫数里,令人陶醉。村庄被这盛开的槐花包围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好似冬天刚下完一场大雪,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槐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槐花儿就这样以她的美丽最先注入了我的记忆。 每到春夏交替时节,是槐花儿一展风华的时候。槐花开时,郁郁葱葱的树冠遮天蔽日,绿叶上垂着露珠,盈盈欲滴;白色的小花儿,皎洁无瑕。怒放的,花蕊泛黄;含苞的,娇羞欲语。一串串,一簇簇,香味溢满了农家小院。也招来成群的蜜蜂飞舞…… 绝妙的一幅自然风光画! 举手摘下一串馥郁可人的槐花,放近闻一下,槐花儿的芬芳直入心肺。仔细欣赏手中的槐花,乳白色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嫩绿色的花片,小巧精致、纯洁晶莹,泛着玉色的柔和的光,像一位清丽、淡雅、未被尘世玷污的仙子,又像春天里的雪花,使人见而忘俗。槐花的白是纯的白,犹如来自天际的云朵。槐花儿的香是清醇的香,贴近了去闻,慢慢地闭上眼睛,会你浮想连篇。目睹它的纯白,感受它的芳香,你会感到平和。面对这样纯洁的花天使,你的一切疲劳和烦恼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槐花儿飘香的季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放学之后,一群小伙伴爬上树去采摘那鲜嫩的槐花儿,或者在长竹竿上棒一把镰刀或铁钩,一下一下的钩那槐花儿,大人们忙的在下面接,期待那槐花飘下来,象白色的雪花,象翩飞的蝴蝶落入囊中,孩子们的欢笑和着槐花的清香在空中飞翔。 听老人们讲,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槐花儿就是“救命粮”,曾救过村里人的命。我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不需要槐花儿充饥,但每年槐花儿盛开的季节仍然会采摘一些拿回家做了吃。鲜嫩的槐花儿吃法多种,用水烫了,和上面可煎可炸;或在锅里蒸了,用蒜泥、油盐一拌,都是可口的菜肴。吃不了的槐花,就晒干了,等冬天用开水一烫,再炒,也别有一番滋味。现在槐花儿已经上了大酒店的餐桌,虽然做法精致,但已经没有了儿时的感觉。 槐花儿虽然好吃,不过生长期很短,从长出到衰老不过十余天的时间,满枝头的粉白就会变成浅白,再变作浅黄,随风飘落而去。在春天的阳光下,一片片黄色的槐花儿随风飘落时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那种意境很是优美。但此情此景,也不免带给人们一种春光易逝的无奈和伤感…… 在他乡工作多年,虽然每年都能看到槐花儿,但再也没有吃到过槐花儿。他乡的槐树数量也少,没有成片的槐树林,更没有家乡十里飘香的槐花和蜂蝶飞舞的景致。 去年暮春,我又回到久别的故乡,又见到故乡的槐花儿,不禁释然,花香依旧。但在我的心里,槐花永远是一串串美好的回忆,是一簇簇甜蜜的思念,让我品味着人生道路上的快乐和幸福。 我爱故乡! 我爱故乡的槐树林! 我爱故乡十里飘香的槐花儿!
本吧刚刚建立,请各位老师支持!!! http://tieba.baidu.com/f?kw=%CB%EF%D5%F1%D3%A8&fr=itb_favo&fp=favo
本吧刚刚建立,请各位老师支持!!! http://tieba.baidu.com/f?kw=%CB%EF%D5%F1%D3%A8&fr=itb_favo&fp=favo
本吧刚刚建立,求支持!!! 孙振莹吧:http://tieba.baidu.com/f?kw=%CB%EF%D5%F1%D3%A8&fr=itb_favo&fp=favo
野外随拍
太美了!!真想亲吻她!!!
花
野外随拍
我的收藏
野外随拍
我的笔筒-------请专家鉴定
狼来了!!!!!! 3月18日上午,邹坞镇发现野狼出没。
狼来了!!!!! 3月18日上午邹坞镇一村庄,小孩被野狼咬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