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W9A5🐾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6
发帖数: 5,856
关注贴吧数: 7
热烈祝贺旃檀大帝吧开张 旃檀大帝吧开张,可喜可贺!!
第六集《祸起观音院》 第六集隆重登场!
第五集《猴王保唐僧》 连环画第5集
第四集《困囚五行山》 第四集隆重登场!
第三集《大圣闹天宫》 000
再说《西游记》(转载)(推荐!) 再说《西游记》冯 巧 英(山西太原大学教授)主 题 说 传世之作具有永恒的魅力。百回本《西游记》自明代中叶问世以来,流传至今。从时间上说,400多年久盛不衰从影响所及看,遍于全世界,在中国更称得起是妇孺皆知。它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一般都认为《西游记》讲的是神魔故事,此话不假。从唐代玄奘取经以来,到明中叶《西游记》百回本的出现,中间经过近900年,这段史实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演变,变成故事,而其基本内容是以神魔形式出现的。 从现存文字资料中看,从孙悟空最早的形象白衣秀士(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还充满妖气、抢占全鼎国王女儿为妻的魔君(元明之际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直到万历年间的百回本,全未脱此格局。但一到百回本出现后,由于它的完美而离奇、瑰丽而神秘,在以后不同时期,引起了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某一点上的共鸣,所以对《西游记》就有了种种深刻的评议,而非仅仅以为是神魔故事了。 《西游记》要宣扬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呢?多数读者说是讲经过考验和锻炼,最后成佛,是尊崇佛教的。但我们看书中明显的是对佛门直至佛祖的调侃,进一层看是对佛学颟顸。如(心经),这是佛门最简洁也最普及的经典,小说第十九回“授心经”时称之为《多心经》。按《心经》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是梵文的音译。“摩诃”意为大、多、胜、妙等,“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度无极等。整个全称是梵汉音义相结合的译名,无论如何是不能译为《多心经》的。 又如西天取回经数,历史上玄奘取回的是52夹657部;就按玄奘46岁后19年中所译的经文数,也是47部1335卷。而《西游记》中,唐僧取回的是35部中检取的5048卷。数目大相径庭,有零有整,奥妙莫名。第九士八回开列的经目,更是真假诡异难辨。如杜撰出来的《宝藏经》、《宝威经》、《礼真如经》等,似是而非的《菩萨经》(应为《大菩萨藏经》)、《决定经》(应为《决定毗尼经》,东晋时已失译)等,鲁迅就指出:“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作者“未学佛”,我们不敢轻易说,但对佛门经典采取插科打诨态度却很明显。所以,我们很难说此书是尊崇佛教的。 此书与道教呢?回目有很多道家术语,但从道教角度看,《西游记》一书的态度可说是大不敬了。车迟国敬道灭佛,书中让猪八戒把道教三位祖师圣像丢进茅厕。比丘国道士国丈作恶多端,开出吃111l个小儿肝的道家“药方’,书中让百官喝采,说什么“唯道独称尊”。连道教的祖师爷太上老君,也成了孙悟空屡屡戏弄的对象。 清代有人认为,《西游记》是演绎《大学》、《中庸》,“证圣贤儒者之道”的。但证据牵强,以至于说“把一部《西游记》即当《孟子》读,亦可”,叫人嗅出了浓浓的八股味,所以从来苟同者稀少。 还有说《西游记》在谐言谑语之中,“讽喻世态”,是写当时现实的。这里指的是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意义上的现实。其实,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论故事与人物多么绚丽,毫无例外地都反映着它所出现的那个时代或政治的、或经济的、或社会的、或文化的折光。如果作品没有对时代的曲折反映,它就没有起码的价值。《西游记》中反映出了一定的明中叶社会现状,但也可以看出,作品主旨并不在讽喻(当时)现实,它常常是将当时现实中某些事情顺手拈来,信笔涂染几点白色(如京剧小丑脸谱上的白点)便丢开了去,仍遵循着原来思路讲他的故事。《西游记》成为四百年来不朽巨著,主要的笔墨并不在“讽喻世事”上。 还有“阶级斗争”说,说孙悟空是劳动人民反压迫的斗争形象。如果仅以前八回讲,也还可以这么说,人民斗争失败,反动统治势力太大罢了。但一百回连起来就难解释了。孙悟空开始算是被迫保唐僧(被骗戴上了紧箍儿),那么后来呢?西天取经道上孙悟空坚定、清醒、机智、乐观,全是为了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后来果然成了佛。难道能说明这是劳动人民斗争胜利了吗?
第二集《官封弼马温》 第二集《官封弼马温》
第一集《猴王初问世》 现场直播第一集 猴王初问世
困囚五行山截图 1
《西游记》片头片尾截图(回味经典) 1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