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守法a12 奉公守法a12
关注数: 11 粉丝数: 45 发帖数: 481 关注贴吧数: 24
深度思考(我打算重修一番自己的根基) 修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实修体系,其核心并非文学幻想,而是基于道家、道教思想的身心实践。以下从传统哲学与实修角度,简要梳理其框架与逻辑: --- ### **一、修仙的本质:以道为根** 传统修仙的终极目标是 **“与道合真”**,即通过身心修炼达到与自然法则(道)的合一状态,而非追求神通或永生。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 1. **《道德经》**: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主张通过内观与无为回归本源。 2. **《庄子》**:提出“坐忘”“心斋”,消解世俗执念,实现精神超脱。 3. **内丹学(唐宋后成熟)**:将人体视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通过炼化升华生命能量(如《悟真篇》《钟吕传道集》)。 --- ### **二、实修次第:内丹术的核心路径** 传统内丹修炼常分三阶段,需师承指引,避免盲修: #### **1. 炼精化炁(后天返先天)** - **调身**:通过导引、站桩(如太极桩)调理气血,使身体达到“松、静、自然”状态。 - **调息**:练习腹式呼吸(胎息),逐渐减少后天杂念,感知体内“真炁”运行。 - **炼己**:克制欲望,持戒修心(如止语、断贪),为后续修炼奠定心性基础。 #### **2. 炼炁化神(性命交融)** - **小周天**:意念引导炁沿任督二脉循环,打通“河车路”,初步贯通经络。 - **大周天**:炁遍行全身经脉,调和脏腑,实现“气满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的生理转化。 - **入定**:通过止观法门(如守一、存神),进入深度静定,意识与炁逐渐融合。 #### **3. 炼神还虚(与道合真)** - **破执**:超越对“修炼境界”的执着,消解自我意识,进入“无我”状态。 - **合道**:身心彻底融入自然法则,达到《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终极体验。 --- ### **三、关键原则:修德为基,道法自然** 1. **重德性**: - 道家强调“修命先修性”,若无济世利人之心、谦卑守柔之德,修炼易入歧途(如《太上感应篇》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2. **反迷信**: - 传统修炼排斥盲目崇拜鬼神,主张“我命由我不由天”(《悟真篇》),注重实证体悟。 3. **日常化**: - 修炼不脱离生活,需在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照”,如《坐忘论》强调“处事而不染,在欲而无累”。 --- ### **四、注意事项** 1. **勿求速成**:内丹修炼需数十年积累,急于求成易导致“走火入魔”(气机紊乱)。 2. **慎择师承**:古籍术语晦涩(如“铅汞”“火候”),若无明师点拨,易误读理论。 3. **科学看待**:部分修炼效果(如气感、入定)可通过现代身心科学(神经学、心理学)部分解释,不必神秘化。 --- ### **五、延伸学习** - **典籍**:《黄庭经》《周易参同契》《金丹大要》(需结合注解读)。 - **现代研究**: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 - **实践建议**:可从站桩、静坐入手,配合诵读《清静经》澄澈心神。 --- 修仙的本质是 **通过身心转化探索生命境界**,其价值不在“成仙”结果,而在修炼过程中对自然、自我、社会的深层认知。若剥离玄学包装,它与现代人追求的身心健康、精神升华亦有相通之处。
朝圣者,虔诚而真挚,自海的那- -端而来,一步一叩首 灭世老人:“你若经历的岁月足够久远,这一切便都能放下了。什么七情六欲,什么故土情怀,什么恨与狂,都付之一笑间。大道无情,最终你我都是这样的生灵,当斩情绝欲。你放不下,是因你还年轻,等岁月洗礼后,一颗心已沧桑,昔日所在意的,重视的,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到了那时,你就会明白,唯吾道永恒。"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 拓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清静经》 原文中说: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由於一般人思维的局限性,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无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 正因为”道”本身是难以言说,所以在《清静经》里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抽象,但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体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间的生命意义。 《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