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_c1nderella yes_c1nderella
关注数: 7 粉丝数: 182 发帖数: 1,403 关注贴吧数: 13
我复制的~~~。。。。。。。。。。。。。。。。。。。。。。。。。 “评价”在中国社会是如此无处不在,以至于可以说国人最擅长也最热衷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自我设定的各种评价体制折腾自己。高考就是青年在人生中面临的第一次重大评价,这个体制的最近受害者,是一名查完考分后投江自杀的武昌女生。(6月28日《楚天金报》)其实,高考引起的自杀事件远不止这一起,今年发生在湖北的就已有两起报道。 事实上,高考所贻害的何止是几个不幸轻生的考生。作为全国“指挥棒”,它早已为全国每一个有条件上高中的青少年,套上扼杀个性和原创力的枷锁。背着儿子沉甸甸的小学书包,我时常庆幸自己的童年在“荒废”的嬉戏中度过,甚至感激“知识无用”年代为“60后”、“70后”保留了一片短暂而必要的宁静。 中国孩子所学的知识要比欧美国家的孩子多得多,但是,这些知识当中有多少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或国家建设真正有用呢? 儿子随我来加拿大访问,进了这里的小学,那个幸福啊,说什么都不愿回国了。也难怪,这里回家没有作业,平时没有考试,上课就讲讲故事、玩玩游戏、学点基础数学,对他来说,太平洋相隔的两个世界宛如天壤之别。我们则既不相信这种体制会制造文盲,也不指望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哪天会培养出诺奖天才来,事实很可能恰好相反。 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难道我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老师教不了吗?我们为什么偏偏要避轻就重,用一套套沉重的知识和激烈的竞赛,将自己的教育资源劣质化呢?因此,高考或者说不可自拔的高考情结,就是我们折腾孩子的一个评价机制。 说到上大学难,大学围墙之中的教师又如何呢?除了北大法学院还有教师出来抗议“计件工资”,全国各大高校似乎越来越深地陷于各种“评价”的紧箍咒中。教师要晋升职称甚至只是维持原来职称,不仅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论文,而且要满足成果获奖、获得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等条件。很多院校每年严格按照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标准给教师打分,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并决定教师待遇的依据,给不少原本相当称职的教师带来巨大心理压力。 本来可以好好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现在不得不忙着制造和发表论文;本来可以潜心治学、厚积薄发,现在不得不和别人一起“跑部钱进”申请课题,实在是勉为其难。说实话,身在其中,这种所谓“客观公正”的评价体制,除了人为制造压力、鼓励垃圾论文甚至剽窃、加剧学术腐败、恶化整体学术环境,折腾自己,不可能有好处。 当然,任何健康社会都离不开相对公正的评价体制,问题是一旦泛滥成灾,“评价”就必然走向反面。设置评价体制的本意,是为社会提供公平而可信的衡量标准,用于区别优劣、选贤举能、按功分配或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人的素质和才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单一评价机制下得到全面衡量;如果以偏概全,单凭一种评价体制衡量人的全部,必然只能像高考那样走上“独木桥”。 单一的评价机制不仅让成千上万的考生受害匪浅,也极大压缩了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人为加剧了考试竞争。目前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中国对大学排行的认定是高度单一的。北大、清华就是公认的“国内第一”,考分达标而选择不上简直是不可理喻的愚蠢;下面依次是其他“985”和“211”高校,除了“一本”就剩下“劣质”学校,沦落到“三本”就彻底不可救药了。那个武昌考生之所以投河轻生,正因她的考分比湖北“二本线”仅差一分。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优质”本科教育就是科研位于世界前列的哈佛、耶鲁的同义词,而忘记了当年宋氏三姐妹就读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精英大学,其本科教育质量并不逊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和科研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两码事,你不需要是爱因斯坦就能把相对论教得很好。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将大量地方和民办院校贴上“二本”、“三本”的标签并打入另册?为什么不能让它们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提供和清华、北大同样优质的本科教育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