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云 登云
关注数: 9 粉丝数: 20 发帖数: 168 关注贴吧数: 2
防止QQ密码被盗的五个绝招 第一招:复制粘贴防盗号木马每次登录QQ前,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并键入密码后复制,关闭文本文件后(不要保存)打开QQ,用“Ctrl+V”把密码粘贴到密码栏里,这样可以防范绝大部分的QQ盗号木马。第二招:常换密码保安全登录QQ时使用一个密码,使用完毕后在“新口令”栏中输入另一个密码, 所以可以准备两个常用的密码,也可以防范大多数的QQ盗号木马。第三招:移花巧接木如果中了键盘记录机,那么你可以参考这种方法。假如你的QQ密码是“5009”,在输入时不要按顺序一次输入,这样键盘会被盗号木马直接记录下来,你可以先输入“509”,然后把光标移到“5”后面再输入“0”,这样你输入的密码依然是“5009”,但在“盗号木马”看来你输入的就是“5090”,这样密码就被保护了。第四招:隐私保护显神通可以借助有隐私保护功能的杀毒软件,以KV2004为例。首先应当把“实时监控”中的“隐私保护监视”打上勾。然后电击“工具→选项→实时监控”(如图1),点开“隐私保护设置”,弹出“隐私信息设置”窗口,在“检测到秘密信息后处理方式”中选择,“禁止发送私密信息”。在选择完处理方式后,就可以单击“增加”按钮选择要保护的信息类型,然后填入相关信息,按“确定”后,个人隐私内容即可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在讲述完它的使用方法,我又做一个简单试验:随便将一串数字设置成隐私保护试了一下,选择了“检测到隐私后处理办法”为“禁止发送私密信息”,果然,在我向一家非安全服务器网站提交含有该字符串的信息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提示,以邮件的形式发送也会有相同的提示。第五招:暗战超级密文 用一个16进制的编辑器,譬如UltraEdit,新建一个10个字节的文件,输入“B92CB92CB92CB92C”,将其保存为Test.txt。如果你用记事本打开这个Test.txt,你什么也看不到,因为这都是不可见的字符,但是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A”,将其全部选中,然后“Ctrl+C”复制。这时,剪贴板的内容就可以作为你的密码了,直接在密码栏按“Ctrl+V”,密码就输入进去了。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地方啊?你再打开写字板,把剪贴板里的内容“Ctrl+V”一下。你看,不一样了吧?你会发现里面出现了4个“?”符号,奇怪吧,不仅在写字板里这样,在Word或WPS以及网页里,都会有同样的效果。明白了吧,如果有人知道了你的“密码找回”并试图使用的话,他会在返回的网页里看见几个“?”符号,错误的认为那就是密码,这样当然是进不去QQ的了。这里笔者只是做一个例子,实际上每一个B92C的组合都会产生一个“?”(真正的“?”符号的ASCLL码是63),而是要有一个组合就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其余的字节你可以随意填写,这样就不怕你的密码被人偷盗了。
10招最有效防电脑辐射方法 第一招:在电脑旁放上几盆仙人掌,它可以有效地吸收辐射;第二招:还对于生活紧张而忙碌的人群来说,抵御电脑辐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每天上午喝2至3杯的绿茶,吃一个橘子。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不但能合成视紫红质,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因此,绿茶不但能消除电脑辐射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如果不习惯喝绿茶,菊花茶同样也能起着抵抗电脑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第三招:上网前先做好护肤隔离,如使用珍珠膜,独特的“南珠翠膜”在肌肤上形成一层0.001mm珍珠膜,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环境的侵害和辐射;其次电脑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第四招: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以减轻辐射的危害,室内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以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发射。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第五招:应尽可能购买新款的电脑,一般不要使用旧电脑,旧电脑的辐射一般较厉害,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第六招:电脑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以能看清楚字为准,至少也要50厘米到75厘米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第七招: 注意室内通风:科学研究证实,电脑的荧屏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所以,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倘若没有,上网时尤其要注意通风。第八招: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等等。第九招:经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常会觉得眼睛干涩疼痛,所以,在电脑桌上放几支香蕉很有必要,香蕉中的钾可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盐分,让身体达到钾钠平衡,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此外,香蕉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当人体缺乏这种物质时,眼睛就会变得疼痛、干涩、眼珠无光、失水少神,多吃香蕉不仅可减轻这些症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睛疲劳,避免眼睛过早衰老.第十招: 尽量避免在电脑前连续超过3个小时,中间要休息下,很有用哦。
火眼金睛识木马 木马画皮伪装七计 木马程序一般分为客户端程序和服务端程序两部分,客户端程序用于远程控制计算机。而服务端程序,则隐藏到远程计算机中,接收并执行客户端程序发出的命令。所以当黑客通过网络控制一台远程计算机时,第一步就需要将服务端程序植入到远程计算机。为了能够让用户执行木马程序,黑客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对它进行伪装,这种伪装就是我们说的木马画皮。自木马诞生以来,黑客们为了木马的隐蔽性,各种伪装伎俩可谓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拆穿木马画皮伎俩,将这些不速之客拒之门外。   画皮第一计:图标伪装   伪装等级:★★★★   在Windows系统中,每种文件类型使用不同的图标进行表示,用户通过一种图标就可以轻易地判断出这是那种文件类型。黑客为了迷惑用户,将木马服务端程序的图标换成一些常见的文件类型的图标,这样当用户运行以后,噩梦也就开始了。   实例:黑洞2001服务端的安装程序使用了文件夹的图标(图1),当你隐藏了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时,这个文件看上去就是一个文件夹,当你好奇地点击它,打算进去看看有什么文件的时候,潘多拉的盒子就打开了。 识别方法   平时我们在运行一个文件的时候,常常习惯于利用鼠标双击运行它,这样Windows系统首先会判断文件类型打开其关联程序,然后再打开这个文件。这样运行方法就很容易激活修改了图标的木马程序。其实,我们只需要换一种方式,就可以避免。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文本文件的文件后,并不要双击打开它,而是首先打开记事本程序,然后通过“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来打开这个文件,如果显示出的是乱码,那么这个“文本文件”就肯定有问题。   安全专家点评:更换图标是最基本的木马服务端的伪装方式,但是只使用这一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黑客会将它和文件更名、文件捆绑等一系列的伪装方式进行组合,这样才能骗得用户运行。所以不要随意执行别人发来的文件,那怕他是你的朋友也要谨慎一些。   画皮第二计:改名换姓   伪装等级:★★★   图标修改往往和文件改名是一起进行的,黑客往往将文件的名称取得非常的诱人,比如“漂亮的妹妹”之类,骗用户去运行它。当木马服务端程序运行以后,服务端程序也会将自己的进程设置为和正常的系统进程相似的名称,从而使用户不容易产生怀疑,被其麻痹。   实例:如图2所示,这是笔者制作的木马服务端安装程序,它在电脑上显示为“漂亮的妹妹.bmp”。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图像文件来打开的话,笔者的木马也就在你的电脑中安营扎寨了。 识别方法   首先要明确,不论木马如何伪装自己的图标和文件名,它的后缀部分必须是一个可执行的扩展名,比如EXE、COM、BAT等,否则木马不会运行自己的代码, 在Windows系统的默认设置下会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如果木马把自己的文件名改成了“XXX.bmp.exe”这个样子,扩展名“.exe”隐藏后,木马的文件名就会变成“XXX.bmp”,再给这个文件配一个图像文件的图标,这个文件就会变成“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文件夹选项”对话框中选取“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选项,具体的操作为:打开资源管理器,在菜单栏选择“工具→文件夹选择”打开“文件夹选择”对话框,去掉“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复选框中的小钩即可撕掉这部分木马的画皮。   安全专家点评:这种方式在利用P2P程序进行文件传输的时候常常用到,而且通常是和图标伪装一起使用,让用户防不胜防。所以无论从那里得到的文件,在使用以前都通过杀毒软件对它进行一番查杀最好。
关于病毒命名规则的说明 很多时候大家已经用杀毒软件查出了自己的机子中了例如Backdoor. RmtBomb.12 、Trojan.Win32.SendIP.15 等等这些一串英文还带数字的病毒名,这时有些人就懵了,那么长一串的名字,我怎么知道是什么病毒啊?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一些病毒的命名规则,我们就能通过杀毒软件的报告中出现的病毒名来判断该病毒的一些公有的特性了。 世界上那么多的病毒,反病毒公司为了方便管理,他们会按照病毒的特性,将病毒进行分类命名。虽然每个反病毒公司的命名规则都不太一样,但大体都是采用一个统一的命名方法来命名的。 一般格式为:<病毒前缀>.<病毒名>.<病毒后缀> 。 病毒前缀是指一个病毒的种类,他是用来区别病毒的种族分类的。不同的种类的病毒,其前缀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常见的木马病毒的前缀 Trojan ,蠕虫病毒的前缀是 Worm 等等还有其他的。 病毒名是指一个病毒的家族特征,是用来区别和标识病毒家族的,如以前著名的CIH病毒的家族名都是统一的“ CIH ”,还有近期闹得正欢的振荡波蠕虫病毒的家族名是“ Sasser ”。 病毒后缀是指一个病毒的变种特征,是用来区别具体某个家族病毒的某个变种的。一般都采用英文中的26个字母来表示,如Worm.Sasser.b就是指 振荡波蠕虫病毒的变种B,因此一般称为 “振荡波B变种”或者“振荡波变种B”。如果该病毒变种非常多(也表明该病毒生命力顽强 ^_^),可以采用数字与字母混合表示变种标识。 综上所述,一个病毒的前缀对我们快速的判断该病毒属于哪种类型的病毒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通过判断病毒的类型,就可以对这个病毒有个大概的评估(当然这需要积累一些常见病毒类型的相关知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而通过病毒名我们可以利用查找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该病毒的详细特征。病毒后缀能让我们知道现在在你机子里呆着的病毒是哪个变种。 下面附带一些常见的病毒前缀的解释(针对我们用得最多的Windows操作系统): 1、系统病毒 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W95等。这些病毒的一般公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如CIH病毒。 2、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这种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比如冲击波(阻塞网络),小邮差(发带毒邮件) 等。 3、木马病毒、黑客病毒 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 Hack 。木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即木马病毒负责侵入用户的电脑,而黑客病毒则会通过该木马病毒来进行控制。现在这两种类型都越来越趋向于整合了。一般的木马如QQ消息尾巴木马 Trojan.QQ3344 ,还有大家可能遇见比较多的针对网络游戏的木马病毒如 Trojan.LMir.PSW.60 。这里补充一点,病毒名中有PSW或者什么PWD之类的一般都表示这个病毒有盗取密码的功能(这些字母一般都为“密码”的英文“password”的缩写)一些黑客程序如:网络枭雄(Hack.Nether.Client)等。 4、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如红色代码(Script.Redlof)。脚本病毒还会有如下前缀:VBS、JS(表明是何种脚本编写的),如欢乐时光(VBS.Happytime)、十四日(Js.Fortnight.c.s)等。 5、宏病毒 其实宏病毒是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这里单独算成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Word97、Excel、Excel97(也许还有别的)其中之一。凡是只感染WORD97及以前版本WORD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97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Word97;凡是只感染WORD97以后版本WORD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Word;凡是只感染EXCEL97及以前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97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Excel97;凡是只感染EXCEL97以后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Excel,依此类推。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能感染OFFICE系列文档,然后通过OFFICE通用模板进行传播,如:著名的美丽莎(Macro.Melissa)。
教你遭遇另类无法删除病毒的处理办法 随着不限时宽带的普及,为了方便BT下载,很多朋友都爱24小时挂机。全天候的在线,这给一些病毒、木马“入侵”系统带来了极大便利,他们可以在半夜入侵我们的电脑,肆意为非作歹。近日笔者在帮助一位朋友杀毒的时候,就遭遇一个“无法删除的病毒”,下面将查杀经验与大家共享。 1.惊现病毒。朋友的电脑安装的是Windows XP专业版,近来常常彻夜开机用BT下载电影,没想到在一次开机的时候,Norton就报告在下发现病毒“exporer.exe”,不过使用Norton扫描后,虽然可以发现病毒,但Norton提示无法隔离和删除病毒文件。 2.查杀。一般来说,病毒如果无法被直接删除,大多是由于病毒进程在运行导致的,打开任务管理器,找到病毒进程“exporer.exe”顺利将其终止,按照Norton提供病毒文件路径,找到病毒文件后,按住Shift键右击选择“删除”,奇怪的是系统却提示无法删除文件,再次打开任务管理器,我已经确信病毒进程被终止了,而且也不是在写保护状态,为什么无法删除?我试图把文件夹删除,但同样遭到系统拒绝,重启电脑多次仍然是同样的结果。 后来笔者在查看“exporer.exe”属性(看看文件生成日期和大小,以便搜索一下病毒还有没有同伙)时,意外发现属性窗口还有一个“安全”标签,点击后可以看到在用户权限列表“特别权限”的拒绝选项被打上小勾,会不会是文件权限不够导致无法删除?单击的“高级”按钮,在弹出的窗口我看到一个“拒绝删除”的权限,单击“编辑”终于看到文件无法删除的真正原因了,原来当前用户的删除权限被施毒者设置为拒绝了,但是却允许“读取和运行,取消拒绝的权限后,返回文件属性窗口,勾选“允许完全控制”,单击“确定”退出后顺利删除“exporer.exe”。小提示 文件(夹)属性“安全”标签只会在NTFS格式的分区出现,如果看不到此标签,打开我的电脑,单击“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然后在高级设置选项下去除“简单文件共享(推荐)”前的小勾。笔者在删除“exporer.exe” 后试图删除文件夹,遭到系统拒绝后,通过查看文件夹的“安全”属性,同样可以发现删除权限(删除子文件夹及文件、删除)被拒绝了,同上,取消这个限制后顺利把病毒“扫地出门”。对于文件(夹),如果是由于权限原因被拒绝操作,一般将权限设置为“完全控制”即可。小技巧 (1)权限是可以继承的,有时候打开某个文件安全属性标签后,可能在图4不会有“拒绝删除”权限,但是如果它的父文件夹设置了“拒绝删除子文件夹及文件”,该文件还是无法被删除的,解决方法是将文件权限设置为完全控制。 (2)文件权限是和文件所有者相关联的,对于办公室多帐户电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还会将木马和用户对应起来(以针对电脑操作水平较低帐户,警惕性不高易于窃取资料),如果发现木马毒会和对应帐户关联,即有些用户登录后木马会运行,而有些则不会(木马文件权限被设置为禁止读取和删除),这时可以用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强行将木马文件所有者更改为当前用户,然后设置为完全控制将木马删除。 (3)一点经验。Windows XP/2000的文件(夹)权限,是系统一项特殊功能,它允许灵活设置不同用户的不同权限,一些牧马者通过将病毒程序文件设置为允许“读取和运行”、拒绝“删除”,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保护”。由于更改文件权限操作比较复杂,施毒者一般要在宿主机上亲自操作,对于喜爱全天候挂机的朋友,安装一款防护能力较好的防火墙,关闭一些不必要端口,可以有效防止此类病毒的袭击,如果发现病毒无法删除,在终止进程情况下,大家一定要看看文件权限是否被更改了。
安全漏洞的形成和防治,大家看明白后记得要及时打补丁。 经常有人问我这问题,所以在这里介绍下:软件和系统无法避免会出现漏洞。一说起漏洞,有人就会感到气愤,认为被坑了。其实不然,漏洞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有了漏洞,我们就应该去补救。本文就以漏洞的形成与防治为题,简单的为大家介绍。  漏洞的形成  大型软件、系统的编写,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许许多多程序员共同完成。那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他们是将一个软件或系统分成若干板块,分工编写,然后再汇总,测试。最后,修补,发布。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最后要修补呢?其实,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前面讲到要讲软件、系统分成若干板块,分工编写。问题就出在分工编写这个环节:世界上总找不到思维一样的人,所以有时不免会出现种种问题,且不说“几不管”的中间地带,就是在软件汇总时,为了测试方便,程序员总会留有后门;在测试以后再进行修补……  这些后门,如果一旦疏忽(或是为某种目的故意留下),或是没有发现,软件发布后自然而然就成了漏洞。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若干板块之间的空隙,这里很容易出现连程序员的都没想到的漏洞!  还有,“几不管”地带,也正是漏洞的温床!如果,在软件发布前没能及时发现,就为不法之徒提供了便利。  漏洞的另一形成温床就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有TCP、UDP、ICMP、IGMP等。其实,他们本来的用途是好的,但却被别人用于不乏的活动:例如,ICMP本来是用于寻找网络相关信息,后来却被用于网络嗅探和攻击;TCP本来是用于网络传输,后来却被用于泄漏用户信息……  漏洞的温床实在太多了,有时并不能完全怪程序员,因为有些东西连他们也无能为力啊!  漏洞的防治  有了漏洞就要补!否则,日后的受害者可能就是自己。例如,微软就是著名的漏洞王!他同时也是著名的补丁王!有这样一句话:微软的补丁,谁人能及!Windows实在太大,太复杂了,所以漏洞多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全世界最精锐的黑客部队的也喜欢将矛头直指Windows,可悲啊!  补漏洞方法主要有两类:  一、本身补救。这种补漏洞方法主要是*厂商的补丁或者是禁用某项服务来补救。也就是说,*软件或系统本身来补救。  二、借助补救。这种补漏洞方法主要是*第三者完成,就是*别的软件来进行补救。我们用得最广泛的就是反病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  软件的补救必须要有目的的补救,不能盲目的补。在补救前,我们可以借助别的软件来测试。例如,查找网络漏洞,可以用嗅探器;查找反病毒软件的查毒漏洞,可以通过网络上提供的病毒压缩包等。  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随软件和系统的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就在于补救,补救得好,软件或系统的性能将大大提高!
常见的一些Win键命令 常见的一些Win键命令Win键是键盘上面带有微软Windows视窗徽标的那个按键。   Winkey+数字1、2、3、4、5、6、7、8、9、0 分别打开你的任务栏上面的快捷启动栏上面的第一个到第十个图标所对应的快捷方式。   Winkey+D 最小化所有窗口,再按一次恢复所有窗口   Winkey+E 开启资源管理器(频繁按几十次会资源占尽而死机的喔)   Winkey+F 打开搜索窗口   Winkey+G 多次按下就会依次切换侧边栏上面的小工具(Gadgets)   Winkey+L 锁定当前计算机   Winkey+M 最小化当前所有窗口,再次按下无效,建议用Win+D   Winkey+R 开启运行对话框 (非常常用)   Winkey+T 激活当前任务栏上面的窗口,多次按下会依次定位到下一个窗体   Winkey+T+Shift 反方向定位   Winkey+U 开启轻松访问中心,千万别吓一跳啊,会有人说话的,哈哈哈哈   Winkey+X 开启Windows移动中心(这个用处非常多,比如您演示或者看电影的时候,不想屏保和MSN之类的打扰您,只用开启演示就好了)   这儿,可以调整显示器亮度、静音、显示电池状态、显示无线网络的无线连接状态(关闭无线或者开启无线)、连接外部显示器、设置同步中心、演示关闭演示开启等演示设置。   Winkey+TAB 开启 Flip 3D窗口切换   Winkey+TAB+Ctrl 用键盘控制 Flip 3D窗口切换   Winkey+Break(就是Winkey+Pause键) 开启Windows Vista系统属性窗口
杀毒与维护 1、病毒是什么、病毒的症状下面我们谈一谈病毒。您以前是否听说过电脑病毒?不要一听到病毒就浑身发抖,只要了解了病毒,对付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电脑病毒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医学上的生物病毒是不一样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电脑程序,只不过这种程序比较特殊,它是专门给人们捣乱和搞破坏的,它寄生在其它文件中,而且会不断地自我复制并传染给别的文件,没有一点好作用。   电脑病毒发作了都会有哪些症状呢?   电脑染上病毒后,如果没有发作,是很难觉察到的。但病毒发作时就很容易感觉出来:   有时电脑的工作会很不正常,有时会莫名其妙的死机,有时会突然重新启动,有时程序会干脆运行不了。   ◎ 电脑染毒后表现为:工作很不正常,莫名其妙死机,突然重新启动,程序运行不了。   有的病毒发作时满屏幕会下雨,有的屏幕上会出现毛毛虫等,甚至在屏幕上出现对话框,这些病毒发作时通常会破坏文件,是非常危险的,反正只要电脑工作不正常,就有可能是染上了病毒。病毒所带来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了。   而且,以前人们一直以为,病毒只能破坏软件,对硬件毫无办法,可是CIH病毒打破了这个神话,因为它竟然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破坏硬件!   电脑病毒和别的程序一样,它也是人编写出来的。既然病毒也是人编的程序,那就会有办法来对付它。最重要的是采取各种安全措施预防病毒,不给病毒以可乘之机。另外,就是使用各种杀毒程序了。它们可以把病毒杀死,从电脑中清除出去。 ◎ 常用杀毒程序有:金山毒霸、KV300,KILL系列,PC CILLIN,NAV,MCAFEE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