ぷ秋水无涯ぷ
ぷ秋水无涯ぷ
关注数: 4
粉丝数: 8
发帖数: 283
关注贴吧数: 0
乱世•寂寞•英雄 一楼喂百度:)
【观感】含泪的微笑旋转在寓言中 含泪的微笑旋转在寓言中 ——写在《落叶归根》观后 走出放映室的时候,天空很蓝,白云悠悠地悬在头上。眼前又看见孙海英那张多少有些模式化的脸。方头感慨说这个警察的角色未免演绎得太正面。我摇摇头。所谓的落叶归根,无妨看作是寻找人性的过程。那么,在以巴尔扎克式的犀利目光扫视了这个社会的龌龊与肮脏后,张杨终究是那么中庸地在剧末插入了一个正面的形象,或许也不过是想让我们在含泪的微笑后看到一丝人性的希望。“当创作者不敢逼视真实的时候,他的懦弱和自我安慰会败坏他的艺术。”然而张扬毕竟不是尼采,赵本山也并非卓别林。无论如何,望着三峡边的那一片废墟,一出背着尸体辗转千里、落叶归根的寓言终于攀登上了它苦涩的顶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孙海英的出现尽管冲淡了满溢在全剧中的辛酸与无奈,却仍值得原谅。 按照鲁迅的定义,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张杨说不。在《落叶归根》里,我们看见命运的大手将老赵的旅程来回播弄,张杨却无数次在接近毁灭的边缘充当着他万能的救世主角色——他不舍得让老赵真正地“落叶归根”,他让这个寓言一直不负责任地向前发展着。于是我们看到充斥全剧的离奇遭遇,脸谱化的人物背后是一帧帧人性的剪影。背负着希望和绝望一路行去,老赵的旅程好似弘一法师的临终绝笔,是那样“悲欣交集”。我必须承认自己的偏执。在我看来,如果张杨愿意把镜头转向寻根情节在社会大潮中的毁灭,哪怕只是一个活人和一具尸体的毁灭,整个故事都会变得深刻许多。而现在,留给我的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总体来说,《落叶归根》的故事拍摄得中规中矩。撇开那些符号化的“赵氏幽默”不谈,赵大叔终归是将这个纯粹的故事演绎得炉火纯青,老赵像每一个中国底层的小人物那样,狡黠、圆滑、软弱却又实实在在地闪烁着人性。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把这部片子看成是对欧•亨利的致敬。至少,它让我们看清了社会底层某些最真实的东西,仿佛阳光下的碎玻璃,在这个巨大的寓言背后,汹涌着含笑的泪滴。是时候让我们把一直盯着GDP的目光掷向充满矛盾的现实了。我们看见“假仗义”的强盗、迷惘的司机、爽朗的大学生,我们看见为活人出殡的闹剧,我们看见养蜂人避世的抉择,我们看见发廊里暖暖的温情。然后是黑店的老板,然后是捡破烂的母亲,然后是一脸正义的警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社会浓缩成一条湍急的小溪裹挟着我们流去。太急太急。急得让我眩晕。我甚至一度忘记了片子的主题,忘记了“落叶归根”的指向和意义。我的眼中只看到赤裸裸的人性寓言,荒诞的,持续的,在笑声和光影的交织中上演不息。当“寻根文学”成为所谓“新文艺”的滥觞,当规则时时噬啮着传统,当社会不断地异化着人性,感谢张杨,感谢赵本山。感谢他们让四处标榜着“草根”身份的我们反省,反省究竟谁才是中国真正的“草根”,反省自诩亲民的中产阶级已经在多大程度上与曾经扎根的土地游离,反省事实上早已无家可归的我们行走在都市街头,对于那些归家的执着是否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同情。我听见放映室里年轻的笑声回荡,瞬间心底泛过一丝悲凉。我意识到这种反省不能算很成功。或许之所以选择喜剧,正是因为导演和观众都不想让话题变得太过沉重。就让它一笑而过吧。明天的明天,同样的故事依然上演,我们却都已心安理得地继续让麻木湮没自己。谁在上下班的间隙不遇见几个农民工呢?谁会去想他们的身上是否也背负着落叶归根的使命?有谁值得在意?又有谁愿意付出同情?“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从西方吹来的飓风瓦解了中国人对土地古老的依恋,属于我们自己的马孔多和那个关于百年孤独的预言一起睡进历史后,注定不会再次在大地上出现。而片尾出现的三峡就是那个终结性的符号,移民们安土重迁的愿望在政策法规面前理所当然地灰飞烟灭。放映室里只剩下刺耳的笑声,而我的眼中有泪。“落叶归根”,我相信老赵坚守的信条在这个时代总会找到它自己的意义,即便他身上背负着多么沉重的尸体。 记得影片里的一个镜头。老赵与胡军扮演的司机挥手告别后,又背着尸体孤独地踏上了自己的旅程。夕阳下的道路分岔了。胡军驾驶的汽车左转驶入阴影里,而老赵走在右转的路上,脚下是一地跳跃的阳光。我闭上眼,明白这不过是导演玩弄的小小把戏,心里却有某些东西开始泛滥不息。福克纳在祭奠加缪时说,殉道者有自己的光明。那一刻,我终于愿意去相信,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许正是那些最为普通的人创造了奇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