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 黄花菜菜子
既然决定爱上,一次就一辈子。
关注数: 14 粉丝数: 119 发帖数: 2,525 关注贴吧数: 39
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 一.范蠡 两次更名 1.鸱夷子皮,鸱夷:大皮囊。 墨子曾书:西施之沉,其美也。 给自己取了个大皮囊的名字恐怕是晦涩的表达对西施的怀念(因为据说西施被装在大皮囊里被沉入湖中。)英雄美女一起泛舟五湖的美好愿望只能在人们心里了。向往着范蠡这样特殊的感情,就算不能厮守与身边,好歹也久居于心里。这份装载,让心存者无憾。 2.陶朱公,一代商圣,曾经三迁居住,三致千金又三散千金,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屡出怪招的奇人,却让弱小的越国起死回生,实现霸业。 著名典故:“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这里是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 他及智慧与谋略于一身,在功成名就之时,放弃了常人无比羡慕的荣华富贵。两次急流勇退,知进退,舍虚实。 在教育后人方面,也是我所欣赏的。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故事。再一次突出了其性格特点,作为商人,范蠡能够对当初打拼而来的权势与财富毫无留恋地舍去,这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一方面淡然处之,一方面又处心积虑地积聚,财富和权位对于范蠡而言不过是一场兴味盎然的游戏。但他的大儿子却做不到这一点,生活的艰辛已经禁锢住了他的心。以至于没有救到自己的弟弟。而范蠡心知大儿子此行前去一定救不出自己的二儿子,为何不像天下慈爱的父亲那样费尽心思的施救呢? 在这一方面,我想是他的后人很好的传承他的品质和经商之道做了很好的一个启示作用,因为可以告诫后人,不能因为自己是首富的孩子,就能藐视王法,轻贱别人的生命。既然犯了错,就该有所承担。更何况是范蠡这样的父亲,我想在人性方面,他的内心也是会悲痛欲绝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