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地之父🌊 比多明戈HAI高
chemtrailsisnotaconspiracytheory,theyarereal,butyouinnocentpeoplejustwontunderstand
关注数: 718 粉丝数: 922 发帖数: 11,780 关注贴吧数: 37
胶辽方音研究——证登连片·蓬龙小片起源自中古胶辽/明代辽东 RT,在今日胶东/胶辽方言调值全图上,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区分出四个区域,四个调值系统其一是由白山、通化、丹东、大连、蓬莱五市周边所代表的长白山林南脉、辽东海岸,以及登州长岛一线滨海丘陵、岛屿构成的,其调值结构为 312 55/24 213 52,阴平、上声均读上声极重,带有最浓郁的滨海民族的粗犷风味,我们可称其为【辽东调值区】 其二是由芝罘、福山、牟平、文登、荣成、海阳等地半岛滨海丘陵地带构成的,音声文雅、活泼、悦耳,且调值词汇语法均属同一系统,在北方独树一帜。结构为 53/31 55/33 214 131 可称之为【东莱调值区】 其三是栖霞、莱阳、莱州、招远一线半岛内陆山地河谷,调值在每一地均有差异,很难归入一个小系统,但共性是方言声韵底层距离明代、清代官话的关系都很远,可称之为【齐东调值区】 其四是昌邑、高密、即墨、诸城、青州一带胶莱河谷和泰沂山脉余脉,为广义胶辽系语言中的青莱/胶西地区,其调值结构为 214 53 55 31,音声特质为朴鲁少文(注;引自明代莱州府志),可称之为【胶莱调值区】稍加观察即可发现,胶莱调值区与泰沂山脉沿线的方言具有相似性,东莱调值区内部结构稳定,有山地丘陵护持,历史上受周边影响很小,且在全国其他方言区内找不到相似结构加以对比,可以视为稳定的东莱方言之标准。 唯独蓬莱、龙口、长岛、栖霞一线的方言,跨海在辽东沿海乃至岫岩、通化等地的长白山林中得到了同侪,难道是登州府城周边一小块滨海丘陵输出的人口同化了整个辽东,甚至是受近代移民影响很少的长白山区吗?作者认为这一推论是很难成立的,考之史籍,我认为唯一可能的结论是;今日辽宁东部的胶辽官话古已有之,至少可追溯到金元时期,彼时女真诸部已在长白山中活跃,其对外交流可能使用的就是彼时汉胡杂处的辽东的通用汉语方言-辽东官话。明代随着辽东边墙的修筑,墙内的‘’汉人‘’与墙外的‘’女真‘’被人为隔离开(虽然从血缘来看,两者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辽东方言遂基本定型。到明末建州女真和明军在辽东大战时,胶辽两地银民共同组织的东江军活跃在整个环渤海,同时又有十余万辽人渡海来胶东避难,其定居社区就在登州府城周边-也即今日的蓬莱、龙口、长岛等地,从而最终奠定了胶辽官话蓬龙小片的调值基础。到清初,定居在登莱地区的胶辽人又陆续迁回辽东,所以尽管今日辽东沿海一带的人民祖籍多记载在数百年前的登州府,其中又尤其以登州蓬莱为多,但究其根源,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是迁回故乡的明代辽人之后,有了胶辽两地的血统和文化。 明初洪武十四年,登州府、莱州府合计共有一百六十万人,而辽宁人口亦有百万之众,清楚地证明明代辽东并非荒土。虽然有明一朝许多胶东大族越海迁入辽东,但胶辽南北方音本相差不大,辽东本土方言基础相当稳固,因此设想明代辽东官话以今日辽宁东部的胶辽官话、以及沈阳、铁岭一线的东北官话为标准,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清军入关后将辽东话带入北京周边,取代、同化了明代北平所讲的南京官话,形成了今日的北京方言。
张炜的《柏慧》中记载的莱方古歌 [古歌片断]   莱夷王两兄弟乃孤竹和纪,   在登州海角驯养骏马——嘶鸣如雷兮迅疾如电,浩浩无边铺下一片云霞。   他们锻出天下独一无二之神剑,   闪闪寒光兮耀目刺骨,每个勇士都佩在身边。   甲胄之环扣是金子铸成,鞍子镶了铜钉和玉贝。   飞身上马兮驰聘挽弓,矢镞纷纷压落凛烈之北风……   先王两兄弟也曾有过龃龉,纪告别故土到了北疆。   穿过老铁海峡、喀喇沁左翼,一直走到贝加尔湖、苏拿河上。   他们开垦出无边之林地,种桑养蚕放牧牛羊……   ——积怨起自一匹雪青宝骏,那是父王遗下,连同一件戎装。   ……大雪茫茫遮蔽四野,纪如闻登州海角号角飞扬。   戒和狄走出蛮荒高地,洗劫中原兮跨过了黄河。   孤竹率勇士奋起拒敌兮,昼夜厮杀血洒遍野……   统帅之神剑刺穿戎狄生皮护甲,劈开盾牌兮斩断铁矛。   戎狄首级在河中漂流,敌寇之热血把甲胄烧焦。   最可恨莱夷王恩泽百年之河右土著,反叛投狭兮追逐蛮妖!   群狠围困勇士兮,孤竹王拔剑长啸,发出危难之呼号……   如有神之召唤兮,纪率众奔向故园,日夜加鞭。   战马因绝望而嘶鸣,河水因悲伤而呜咽。   莱子古国弓断剑折兮,谁来了结那份冤债、谁来偿还?   "莱夷王快走出帐篷,迎接跨过老铁海峡之兄弟,   三千兵士一心赴死,让我们携手共渡危难!"   两兄弟威震东海兮,厮杀之呐喊如波涛摧折山岭。   十日驱戎狄于河西,二十日凯旋,回到金碧辉煌之大厅。   莱夷王把金冠放在一边,泪洒衣襟,欲诉无声。   纪扶住兄长,唤一声莱夷之王,戴上金冠吧,继续这不朽之英名!   ……这就是那场和解兮,孤竹赠给纪一只神鹰。   两兄弟面对神剑发誓:   嫉妒、猜疑、私利,永远是他们之死敌。   灵光普照兮登州海角;海神佑护兮莱夷铁骑。 不知来自泛胶辽各地的兄弟们如何看?作为‘’胶西人’,我私下里认为纪是我们胶莱平原的隐喻,孤竹则是辽西、东北的隐喻,胶莱平原到胶东,再到海峡对岸的辽东,都应该相互亲近尊重 张炜是胶东本土的著名作家,祖籍栖霞,后迁芝罘
北宋与明初人口数据对照,揭示了齐、晋两地中古血统的高度延续性 北宋崇宁元年,全国各路户籍数、人口密度列表如下其中,北方五省人口分别为: 河北(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燕云),户数150万(据《辽史·地理志》藤泽之先生的估测,12世纪初辽南京道人口220万,户数不少于40万,考虑到河北东路部分地区明代属山东,西京道东部归河北,定其总户数为150万) 山东(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户数134万(包含了苏北部分地区) 陕西(秦风路+永兴军路),户数150万 山西(河东路),户数61万 河南(京西北路+京畿路+京西南路东北+河北西路南部+永兴军路东),户数约为120万(考虑河南宋代属于周边诸路的地区人口均较稠密,因而将主体为南阳盆地的京西南路四十万户加和,多出的襄樊一带以河北南部、陕西东部补充,真实数字只会更高) 四川、湖广、南直隶,人口分别为: 四川(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利州路),户数200万 湖广(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户数153万 江淮两浙(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户数430万 江西、福建、两广,人口分别为: 江西(江南西路),户数166万 福建(福建路),户数106万 广西(广南西路),户数24万 广东(广南东路),户数57万 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彼时洪武大移民尚未开始,仅有晋南到晋北的军事移民,以及山东、山西、江浙向江淮地区的移民),明政府对全国各地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将其与《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中期的人口相比对,即可得出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各省人口损失与移民的可靠情况明洪武十四年,北方五省人口分别为: 河北(北平)34万户,对比北宋150万户,损失了78%的人口 河南 31万户,对比北宋120万户,损失了74%的人口 陕西 28.5万户 对比北宋150万户,损失了81%的人口 山东 75万户,对比北宋134万户,损失了46%的人口 山西 60万户,对比北宋61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四川、湖广、南直隶(安徽江苏浙江),人口分别为: 四川 21.5万户,对比北宋200万户,损失了90%的人口 湖广 76.5万户,对比北宋153万户,损失了50%的人口 南直 193.5万户,对比北宋430万户,损失了55%的人口 江西、福建、两广,人口分别为: 江西 155.3万户,对比北宋166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福建 81万户,对比北宋106万户,人口减少23% 广西 21万户,对比北宋24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广东 70.5万户,对比北宋57万户,人口增长24% 而在上下江、北方各省份中,又存在行政区划合并导致不同情况的地区被加和统计的因素(湖南湖北,泰山南北,淮南江浙),因此,需要使用各州府人口密度的数据进一步细化。以山东为例,山东在宋代分京东东路(齐、淄、青、沂、密、潍、登、莱诸州)与京东西路(兖、徐、济、单、郓诸州,兖州在明初又迁京杭运河以西),在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泰山南北命运不同,泰山以南亦有东平、琅琊等战乱年代的避风港。将洪武二十四年各州府人口密度与北宋崇宁元年数据相对照:可见,明初登、莱、青三府(广义半岛)的人口密度相比北宋的人口密度没有变化,均在每平方千米40-55人左右,泰沂山民、半岛人民在战乱中坚守阵地,不但在与入侵者的作战中多次取胜,更收拢保全了三齐之地的父老乡亲。济南地近河北,易受流民冲击,但也有作为大齐(刘豫)首都的辉煌年代,明初人口密度维持在35人/km^2。京东西路(东昌府、兖州府)受战乱破坏较为严重,而兖州府(菏泽济宁)相对损失较轻,27.3的人口密度依然高于河南、河北、陕西大部分地区。东昌府(聊城)损失惨重,人口密度竟下降至饱经战乱灾荒的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同等水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