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大将军
庞德大将军
关注数: 0
粉丝数: 13
发帖数: 1,364
关注贴吧数: 4
..... ...................
我来了!要考高中!所以很少来。
我来了!要考高中!所以很少来。
我来了!要考高中!所以很少来。
曹操怎么把高顺杀了啊?
小L,我回来了
我回来了
【郁闷】没进季后赛啊 哎
三国吧的那个吧主怎吗这样 乱删帖
最近咋不演品三国拉?
太史慈吧删帖记录
【测试】三国人物。。 http://analytic.e-ip.net/china/?id=156输名字就行了。。 偶的: 张辽:61.67% 马超:16.65% 荀彧:12.31% 郭嘉:5.41% 吕布:3.24% 周瑜:0.72% 我的张辽好多啊
曹操为何要杀了高顺啊??
曹操为何要杀了高顺啊??
【来拉】好久没来
好久没来
我好久没来
2007年第一帖!!! 节日快乐
2007年第一帖 111111
2007年第一帖 ,
太史慈吧回访 http://post.baidu.com/f?kw=%CC%AB%CA%B7%B4%C8&frs=yqtb
申请德怀特霍华德吧 住册码BD353787
申请NBA吧 住册码BD353787
薛仁贵最后当的什么官? 问一问
小吧主是什嘛玩意啊? 不懂
投票 选出你最喜欢的历史名将
子义帅图 1
你最喜欢哪位大唐名将? 我先说,我最喜欢薛仁贵
庞德大将军品三国之也谈孙权之志 (原创) 所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凡一人,一家,一国,贵有自知之明而后行;羸弱者黩武,是为莽;强盛者坐守,是为懦。或进或退,是攻是守,必先自知而后知敌。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说孙权无取天下之志,惟务鼎足偏安,未免有失公允。我们研究历史,不能以结果为依据倒推过程。 首先,通过以下语录,我们可以知道江东君臣,积极进取者,绝非一人: 1、孙权:黄武5年,陆逊上书建议“宽赋息调”(即减缓赋税徭役的压力),孙权对曰:“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 2、鲁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3、周瑜:“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4、甘宁:“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5、吕蒙:“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6、及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再回到本帖的正题上,即到底孙权有无大志。 其实有无大志是一回事,大志能否实现又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受很多难以选择,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所决定,孙权统一中国的志向没有实现,但这并不以为着他就没有远大的志向了。 首先,对于孙权而言,在政治地位上比较低下。既没有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优势,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便利,不过是钱塘小吏之后,在出身和门阀制度盛行的汉末,这无疑在号召力和行动力上是个劣势。 其次,东吴虽有长江之险,但地势低下,仰视蜀魏,且中国文化道统起于中原,旺于北方,自古南北对峙者,北胜南者多,南胜北者少。人和的优势虽略强于蜀汉,但与曹魏仍然难以同日而语。 第三,山越屡叛,掣肘北进。孙权未能在曹操驰骋北方的时候及时北进,正是因为有山越在后为祸,难以远征。正如陈寿所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其后诸葛亮欲北伐而首先南征,而且不厌其烦,要“但服其心”,也是同样的原因。 第四、三国鼎立形势形成之后,尤其是夷陵战后,针对蜀弱、吴孤的客观现实,曹魏的战略重点是先吴后蜀,先后于222、224、225年发动三次针对吴国的大规模战役。234年,吴蜀联合,两路伐魏。曹睿命司马懿固守,与诸葛亮相据于祁山,而在东线大打出手,无疑也进一步印证了曹魏首先将东吴作为第一对手的决心。在这种悬殊的对抗下,孙权是很难有所进取的。 关于袭取荆州,一直有看法认为是孙权背信弃义、破坏了联盟,只把眼光盯在荆州上,是没有大志的典型表现。 对于和刘备集团的关系,吕蒙有一句话说的客观:“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面对孙刘皆弱,曹操独强的局势,孙权先于208年联刘抗曹,又于215年中分荆州;相对而言,两次孙权都有所退让,目的无非是以退为进,固两家之好,共同抗曹。 但刘备集团错误的将孙权的忍让和蛰伏当作软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两路伐中原的宏图中,在荆州问题上屡次穷兵黩武,向孙权示威。尤其是荆州守将关羽恃才傲物,作茧自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终有荆州之失,麦城之败。 总整体上说,孙权虽然袭取荆州得手,但直接引发了孙刘两个集团的大规模火并,使原本处于被动的战略联盟彻底崩溃,使北图中原的战略构想变为梦想,应该属于战略失误。但是我们在分析孙权对荆州的选择是否正确的问题上,既不应站在刘备的立场上,也不应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孙权自己的立场上来加以考虑。 三国鼎立是一个相对的势力平衡,对于任何两家而言,另外一家的过度强大都是相当危险的。曹操南下,孙权联合刘备;关羽北上,孙权联合曹操。所有这些,不过是为了维持三家之间的一种大致的平衡而已。 对于孙刘联盟的破裂,我们不应只看到孙权袭取荆州,也应看到刘备集团对荆州采取强硬乃至混赖的手段,也应看到刘备从川中动下公安,对孙权虎视耽耽、摩拳擦掌。 因此,我个人认为,孙刘联盟的破裂,起因于刘备、结束于孙权,两家共同饮下了这杯同盟相残、他人得利的苦酒。 此外,东吴人才的过早凋零也是孙权之志难以伸展的原因之一。周、鲁、吕江东三帅均于壮年辞世,其余虎将,若程、黄、甘、凌等大都死在孙权之前。江东地狭才少,难以为继,缺乏继续拓展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还你一个真实的周瑜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当时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当涂县北,又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两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张辽吧前来拜访 来看看
柯南里你最喜欢谁?
也谈孙权之志(申请加精) 所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凡一人,一家,一国,贵有自知之明而后行;羸弱者黩武,是为莽;强盛者坐守,是为懦。或进或退,是攻是守,必先自知而后知敌。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说孙权无取天下之志,惟务鼎足偏安,未免有失公允。我们研究历史,不能以结果为依据倒推过程。 首先,通过以下语录,我们可以知道江东君臣,积极进取者,绝非一人: 1、孙权:黄武5年,陆逊上书建议“宽赋息调”(即减缓赋税徭役的压力),孙权对曰:“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 2、鲁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涑N疲┯卸ψ憬怨厶煜轮啤!!=顺谱妫チ醣恚钩そ荻兄缓蠼ê诺弁跻酝继煜拢烁叩壑狄病!?nbsp; 3、周瑜:“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4、甘宁:“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5、吕蒙:“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6、及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再回到本帖的正题上,即到底孙权有无大志。 其实有无大志是一回事,大志能否实现又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受很多难以选择,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所决定,孙权统一中国的志向没有实现,但这并不以为着他就没有远大的志向了。 首先,对于孙权而言,在政治地位上比较低下。既没有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优势,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便利,不过是钱塘小吏之后,在出身和门阀制度盛行的汉末,这无疑在号召力和行动力上是个劣势。 其次,东吴虽有长江之险,但地势低下,仰视蜀魏,且中国文化道统起于中原,旺于北方,自古南北对峙者,北胜南者多,南胜北者少。人和的优势虽略强于蜀汉,但与曹魏仍然难以同日而语。 第三,山越屡叛,掣肘北进。孙权未能在曹操驰骋北方的时候及时北进,正是因为有山越在后为祸,难以远征。正如陈寿所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其后诸葛亮欲北伐而首先南征,而且不厌其烦,要“但服其心”,也是同样的原因。 第四、三国鼎立形势形成之后,尤其是夷陵战后,针对蜀弱、吴孤的客观现实,曹魏的战略重点是先吴后蜀,先后于222、224、225年发动三次针对吴国的大规模战役。234年,吴蜀联合,两路伐魏。曹睿命司马懿固守,与诸葛亮相据于祁山,而在东线大打出手,无疑也进一步印证了曹魏首先将东吴作为第一对手的决心。在这种悬殊的对抗下,孙权是很难有所进取的。 关于袭取荆州,一直有看法认为是孙权背信弃义、破坏了联盟,只把眼光盯在荆州上,是没有大志的典型表现。 对于和刘备集团的关系,吕蒙有一句话说的客观:“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面对孙刘皆弱,曹操独强的局势,孙权先于208年联刘抗曹,又于215年中分荆州;相对而言,两次孙权都有所退让,目的无非是以退为进,固两家之好,共同抗曹。 但刘备集团错误的将孙权的忍让和蛰伏当作软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两路伐中原的宏图中,在荆州问题上屡次穷兵黩武,向孙权示威。尤其是荆州守将关羽恃才傲物,作茧自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终有荆州之失,麦城之败。 总整体上说,孙权虽然袭取荆州得手,但直接引发了孙刘两个集团的大规模火并,使原本处于被动的战略联盟彻底崩溃,使北图中原的战略构想变为梦想,应该属于战略失误。但是我们在分析孙权对荆州的选择是否正确的问题上,既不应站在刘备的立场上,也不应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孙权自己的立场上来加以考虑。 三国鼎立是一个相对的势力平衡,对于任何两家而言,另外一家的过度强大都是相当危险的。曹操南下,孙权联合刘备;关羽北上,孙权联合曹操。所有这些,不过是为了维持三家之间的一种大致的平衡而已。 对于孙刘联盟的破裂,我们不应只看到孙权袭取荆州,也应看到刘备集团对荆州采取强硬乃至混赖的手段,也应看到刘备从川中动下公安,对孙权虎视耽耽、摩拳擦掌。 因此,我个人认为,孙刘联盟的破裂,起因于刘备、结束于孙权,两家共同饮下了这杯同盟相残、他人得利的苦酒。 此外,东吴人才的过早凋零也是孙权之志难以伸展的原因之一。周、鲁、吕江东三帅均于壮年辞世,其余虎将,若程、黄、甘、凌等大都死在孙权之前。江东地狭才少,难以为继,缺乏继续拓展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 ???这里????
也谈孙权之志 (申请加精) 所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凡一人,一家,一国,贵有自知之明而后行;羸弱者黩武,是为莽;强盛者坐守,是为懦。或进或退,是攻是守,必先自知而后知敌。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说孙权无取天下之志,惟务鼎足偏安,未免有失公允。我们研究历史,不能以结果为依据倒推过程。 首先,通过以下语录,我们可以知道江东君臣,积极进取者,绝非一人: 1、孙权:黄武5年,陆逊上书建议“宽赋息调”(即减缓赋税徭役的压力),孙权对曰:“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 2、鲁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3、周瑜:“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4、甘宁:“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5、吕蒙:“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6、及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再回到本帖的正题上,即到底孙权有无大志。 其实有无大志是一回事,大志能否实现又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受很多难以选择,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所决定,孙权统一中国的志向没有实现,但这并不以为着他就没有远大的志向了。 首先,对于孙权而言,在政治地位上比较低下。既没有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优势,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便利,不过是钱塘小吏之后,在出身和门阀制度盛行的汉末,这无疑在号召力和行动力上是个劣势。 其次,东吴虽有长江之险,但地势低下,仰视蜀魏,且中国文化道统起于中原,旺于北方,自古南北对峙者,北胜南者多,南胜北者少。人和的优势虽略强于蜀汉,但与曹魏仍然难以同日而语。 第三,山越屡叛,掣肘北进。孙权未能在曹操驰骋北方的时候及时北进,正是因为有山越在后为祸,难以远征。正如陈寿所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其后诸葛亮欲北伐而首先南征,而且不厌其烦,要“但服其心”,也是同样的原因。 第四、三国鼎立形势形成之后,尤其是夷陵战后,针对蜀弱、吴孤的客观现实,曹魏的战略重点是先吴后蜀,先后于222、224、225年发动三次针对吴国的大规模战役。234年,吴蜀联合,两路伐魏。曹睿命司马懿固守,与诸葛亮相据于祁山,而在东线大打出手,无疑也进一步印证了曹魏首先将东吴作为第一对手的决心。在这种悬殊的对抗下,孙权是很难有所进取的。 关于袭取荆州,一直有看法认为是孙权背信弃义、破坏了联盟,只把眼光盯在荆州上,是没有大志的典型表现。 对于和刘备集团的关系,吕蒙有一句话说的客观:“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面对孙刘皆弱,曹操独强的局势,孙权先于208年联刘抗曹,又于215年中分荆州;相对而言,两次孙权都有所退让,目的无非是以退为进,固两家之好,共同抗曹。 但刘备集团错误的将孙权的忍让和蛰伏当作软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两路伐中原的宏图中,在荆州问题上屡次穷兵黩武,向孙权示威。尤其是荆州守将关羽恃才傲物,作茧自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终有荆州之失,麦城之败。 总整体上说,孙权虽然袭取荆州得手,但直接引发了孙刘两个集团的大规模火并,使原本处于被动的战略联盟彻底崩溃,使北图中原的战略构想变为梦想,应该属于战略失误。但是我们在分析孙权对荆州的选择是否正确的问题上,既不应站在刘备的立场上,也不应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孙权自己的立场上来加以考虑。 三国鼎立是一个相对的势力平衡,对于任何两家而言,另外一家的过度强大都是相当危险的。曹操南下,孙权联合刘备;关羽北上,孙权联合曹操。所有这些,不过是为了维持三家之间的一种大致的平衡而已。 对于孙刘联盟的破裂,我们不应只看到孙权袭取荆州,也应看到刘备集团对荆州采取强硬乃至混赖的手段,也应看到刘备从川中动下公安,对孙权虎视耽耽、摩拳擦掌。 因此,我个人认为,孙刘联盟的破裂,起因于刘备、结束于孙权,两家共同饮下了这杯同盟相残、他人得利的苦酒。 此外,东吴人才的过早凋零也是孙权之志难以伸展的原因之一。周、鲁、吕江东三帅均于壮年辞世,其余虎将,若程、黄、甘、凌等大都死在孙权之前。江东地狭才少,难以为继,缺乏继续拓展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贴子相关图片:
恨袁绍 如果当年官度之战他把曹操灭了,天下就是吴国的了!!孙权的力量\土地\谋士都在刘备之上,孙权和袁绍如果打起来孙权必胜(袁绍不会用人,谋士都不忠诚,武将也弱除了颜良文丑其它都是LZ),刘表\刘樟\张鲁不用说,谁于孙权争锋?
海德在哪个队? 海德在哪个队?
《三国志》卷四十九〈太史慈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年轻时好学,在东莱郡当个奏曹史(东汉郡守底下的幕僚比拟三公府,奏曹史掌管奏议)。刚好东莱郡太守和青州刺史起了争执,曲直未分。就当时的情形,如果谁先向朝廷上书谁就有利。那时刺史的上书(《文心雕龙》提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这里的章当然不是谢恩之作,故笼统地用「上书」翻译)已经送出去了,东莱太守怕比刺史慢而受责,故求可以担当此重任的人。太史慈那年二十一岁,因为恰好是奏曹史,便接任这个任务。太史慈昼夜赶路,一到了洛阳便赶往公车门(公车令掌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古人所谓「公车上书」即是如此。跟现在公共汽车大不相同),刚好碰到青州州吏才在办理上书手续。 慈问曰:「君欲通章邪?」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邪?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 太史慈假装不认识,上前问州吏道:「你想上书吗?」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问:「章在哪里?」州吏道:「在车上。」太史慈道:「题署(题署是上书惯例,一开始称「谢恩」,文末写官名官号)没有错吧?拿来让我看看。」州吏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人,还以为他是公车令下的官吏,便从车上把上书取给太史慈看。太史慈早已暗中藏了把刀,当场就把刺史的上书给弄坏了。 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闲,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遯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州吏跳起来大叫:「有人弄坏了我的上书!」太史慈走到车间对他说:「如果刚才你不把州章给我看,我又如何能破坏它呢?现在你跟我的罪是一样的。我不能独受其罪,乾脆我们俩什麼都不说,一起逃亡,这样才能死里求生,干麻非要因为这件事而受刑罚呢?」州吏道:「你既然已经为了东莱太守毁损我的上书,干麻也要逃亡呢?」太史慈答道:「我当初被太守派出来,只是来看看刺史的上书是否已经上抵朝廷。我把刺史的上书弄坏,这件事做得太过分了,回到东莱郡恐怕太守也会治我的罪,还不如我们一起逃亡吧!」州吏觉得太史慈讲得很对,当日便和太史慈一起离开洛阳。出了洛阳城,太史慈便偷偷离开州吏,跑回洛阳公车门替东莱太守上书。青州刺史知道这件事,重新派人上书,但中央官员因郡守的章已经先呈上,故不受理刺史的上书,刺史因而吃亏。太史慈因此小有名气,但也因此被刺史一家怨恨,怕被刺史报复,因而躲到辽东去。 我读这一段,念到「可以存易亡」这句时窒碍难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存易亡」三个字作何解释。後来请教了茶馆中的风云公子,豁然晓悟,原来这五个字是「可?以存易亡」而非「可以?存易亡」。我们念古书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困难重重,要言之,便是对古代的语法不熟悉。以「可以存易亡」这句为例,古代「可以」二字少连用,如果用今天的「可以」来读,这五个字完全无法理解,但句子一读对,这句话一点困难也没有。希望大家以後少犯向我一样的错误。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後,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
三国人物图片 赵云http://image2.sina.com.cn/dongman/pic/sanguo_wushuang_4/U54P55T4D46846F50DT20050322020200.jpg
三国武力前10的武将 1吕布:不用说吧?2赵云:似乎没败过3典韦:单骑救主,英雄!4马超:武艺很高啊!和张飞大战1000回合的话马超胜5张飞;大吼一声能把一个人吓死,难道不历害?6黄忠:70多了还能和关羽持平,历害7关羽:和70岁的黄忠大战不占一点便宜8孙策:江东第一虎将,无人能敌,就是挂的太早9张辽:800个人能破孙权100000大军,可见张辽的功夫10太史慈:能和孙策持平,又能在合肥会战一人大战曹操张合\许晃\张辽三将,还面不改色,可见历害
转帖易中天《品三国》(十八)——江东基业 易中天《品三国》(十八)——江东基业 易中天《品三国》(十八)——江东基业 上一集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建安13年的时候甘宁旧话重提向孙权提出建议,立即进攻黄祖,进一步拿下荆州,这样巴蜀就可能是在将来就成我们的。第一步灭黄祖,而孙权的首席谋士也是孙权的秘书长张昭表示反对,张昭和甘宁就争论起来了,那孙权是怎么表态的呢?孙权端起一杯酒来,对甘宁说:“兴霸,(兴霸是甘宁的字,古人称字是表示尊敬。)灭黄祖这件事就像这杯酒一样,孤就托付给你了,好自为之,凯旋归来。”那孙权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表态呢?为什么要支持甘宁去讨伐黄祖呢? 这人要从孙权集团的兴起说起,孙权这个集团我们也称之为江东集团,什么叫江东?我们知道长江基本上是由西往东流的,但是在芜湖和南京之间这一段长江偏北,这一段江段的东西两岸古人就称之为江东和江西,而把现在咱们的湖南省称为江南,也就是说三国时代的江南不是苏州那个地方,而是我们现在的湖南。 江东集团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他的创始人是孙坚,奠基者是孙策,发展壮大使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是孙权。孙坚字文台,史书上说他是孙武之后,这个靠不住,又说他们家世代仕吴,这个大概是靠的住的,孙坚从小就胆识过人,有一次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出门坐船,来到一个地方,准备靠岸,发现江上很多船都不敢靠岸,为什么呢?因为码头上有一伙强盗正在那儿分赃,当时孙坚十七岁,站在船头看了一下说:这一伙毛贼,可以干掉他们嘛!拎了一把刀就上岸了,上岸以后他就指指划划,强盗一看,说:哎呀,官兵来了,这个小伙子是个指挥官,正在吩咐,抄后路什么东西……。强盗就放下赃物,一哄而散,孙坚提起刀就跑,追上一个 啪!头砍下来,那么这件事情就轰动了,轰动了以后,地方政府就任命他做县尉,也就是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后来又升到县丞,那就是副县长,但是真正让天下人都知道孙坚,是在董卓之乱的后面,那当时我们知道董卓在洛阳造乱,袁绍、曹操这些人起来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这个时候孙坚已经担任了长沙太守,也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他这个时候,地位还比较低,所以他还是投靠了袁术,作为袁术麾下的一员战将。 我们知道关东联军组成以后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只有两个人去打董卓,一个是曹操,打了一下打败了,还有一个就是孙坚,孙坚可是所向披靡,一路凯歌,谁挡他的横他就杀谁,一路上杀了很多人,一直打到洛阳跟前,杀掉了董卓的大将华雄,所以《三国演义》说关羽温酒斩华雄,那是编出来的,华雄是孙坚杀的。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 一个是袁术这个家伙小心眼,看到孙坚的力量这么强,就害怕将来孙坚不听他的指挥,就扣押孙坚的军粮,孙坚得到消息以后,连夜跑了一百里路去见袁术,孙坚说:请将军想一想,我孙坚和董卓前世无冤,后世无仇,我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讨伐董卓呢?上报效国家,下报答将军,因为袁将军你的家人已经被董卓杀光了,我是给你报仇啊,你为什么还要不相信孙坚呢!袁术不好意思,军粮给你。 第二件事情就是董卓害怕了,董卓派个人去找孙坚,说我们不打了,我们和亲好不好?我们做个儿女亲家,孙坚说什么,说:你董卓祸国殃民,是天底下头号国贼,我恨不得拎着你的脑袋到全国各地去巡回,和什么亲!?董卓一听这话吓坏了,劫持了皇帝,劫持了百官,烧了洛阳,跑西安去了。这就是孙坚啊,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 孙策是个少年英雄,当时吴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和他同年的周瑜呼为孙郎、周郎,就是孙帅哥、周帅哥,而吴郡的太守叫做许贡的,上书朝廷,说孙策这个人非常骁勇,就象当年的项羽,因此孙策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做小霸王,小霸王什么意思呢?小项羽。但是在我看来,孙策这个人比项羽可爱,我读史书老实说,没怎么发现项羽太多可爱的地方,项羽后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喜欢,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都不喜欢刘邦,刘邦这个人太流氓了,所以同情被刘邦打败的项羽,而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可爱,孙策人长得非常漂亮,也喜欢漂亮,史书上的说法叫做美姿颜。他第二个特点叫做性格好,好笑语,喜欢说笑话,性阔达就是很大度,所以史书上说啊,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就是一些士人也好,老百姓也好,见到孙策都非常喜欢他,愿意为他去死,可见其人格魁力。
张辽咋死的? 张辽咋死的?
????? 联众10元才买60个联众币啊!!太贵了!!
为何太史慈才出现一次? 只有一次大战孙策
大家玩什么三国游戏? 我玩三国群英传5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