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erBoyd TurnerBoyd
Quis Separabit
关注数: 40 粉丝数: 196 发帖数: 21,584 关注贴吧数: 32
孙传钊:"绅士资本主义"及其文化传统之是非:现实寄寓于经济史中 全球媒体上正传播着两大新闻热点:美国债务重新点燃2008金融危机未熄的灾难和英国的社会暴动,我正在阅读的一本10前出版的重新讨论“英国病”、“英国衰退论”的论文集《反思英国衰退》(Rethinking British Decline,edited by Richard English and Michael Kenny,2000 )与这两大新闻热点有着深层关系。它虽是11年前的旧著,但是作者们讨论的问题也与我国学术界这几年讨论的热门话题——文化与制度的关系、经济发展模式、美国霸权的衰退也都有点关系。该书收集了18位不同立场在1970、1980年代参与过当年“英国衰退论”论争的学者的对当年参与论证的回顾和反思的文章,对英国经济史好奇的中国读者来说,有“兼听则明”的长处。拙文只谈两点读后的困惑——仅是这本论文集讨论的问题冰山一角。 一,金融业模式胜利?还是制造业模式胜利? 1950年代后半至1970年代,“英国病”、英国经济、国力的衰退一直是英国学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20世纪最后25年争论最为热烈。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率比不上美国,与后来居上的日本、西德相比更显得犹如老牛破车,加上持续很高的失业率。不仅经济发展滞缓导致在全球的影响力急速低下:1950年代撤出苏伊士和中东,1960年代又不得不从非洲放弃所有的殖民地。与昔日相比,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相对衰退是不容置疑的,每个英国人都很清楚地,人们为之焦虑,朝野追究“英国病”的病原体,学术界首当其冲,历史学者、经济学者、评论家、政治家都投入这场论争,开出自己的处方。光从这本《反思英国衰退》文集收入了18篇论文,就可以想象当年参与论争学人之多和观点之庞杂,该书所收18篇论文角度、结论也多各有千秋,但是无论左、中、右,也无论论者所属学科,涉及英国衰退众多的病原体中一个最主要病原体,在经过几十年论争、反思之后,大家依然公认——英国经济体制难以摆脱的“绅士(gentleman)性格”,还形成一个新的专用名词:“绅士资本主义”(gentleman capitalism)。 早在1960年代英国的左翼历史学家指出英国的资产阶级市民革齤命是个未成熟的早产儿,出现在产业资本家还没有诞生的17世纪。所谓市民阶层的主体是地主、贸易商人和一些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总称gentleman。新左翼学者佩利·安德松等人在马丁·维纳之前就提出了英国产业革齤命不成熟、不如法国革齤命成熟的观点,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市民革齤命彻底的法国怎么在历史上没有超过英国?到了20世纪,英国依然滞留在这样一个为绅士(gentleman)阶层及其文化左右的社会模式之中,被美国和德国超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美国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学家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接受左翼历史学家这个观点,敷衍开去从文化批评入手,提出自己的看法。绅士资本主义之所以能顽固存在下来,过于早产、不涉足制造业的资本家的产业革齤命巨大历史的原动力是gentleman文化。所谓gentleman阶层乃是英国的特色:他们拥有很大资产,靠土地、房产租贷为生。进入19世纪以后,gentleman大多由租贷业转向金融证券业,以金融业为核心形成一个第三产业,从事这些职业的高级职位的人们形成一个上流社会,大都市伦敦是他们的据点。他们保持自己特有的价值观:重视保守传统文化,保留上流阶级特性的注重拉丁语、人文教育的公学和剑桥、牛津大学那样贵族学府,维持明显阶层分化的教育体制;偏好人文学科和艺术、鄙视制造业及其技术革新的发展(英国大学中、社会上的工科地位低下,工科人才纷纷流向美国)。英国社会的这个保守的绅士特征与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更是明显的鹤立鸡群。 19世纪末,约瑟夫·张伯伦的大英帝国最惠国关税的设想不能实现之后,英国还是一直坚持把对海外开发投资赢利、自由贸易主义作为国策,城市金融中心就依然绅士活动的根据点,伦敦极力保持自己在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20世纪末,欧美经济学者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模式分类时,英国的分类大致被归纳成:1,盎格鲁·萨克逊模式(Albert M.,1991; Pryon F.L. ,2005);2,自由市场经济模式(Hall P.A. Soskice D.,2001;Esping-Andersen,1990;Kitschelt H.,1999;Boyer R.,2004 Amable B.,2003)。英国出身的经济学家多尔(Dore R,2000)不仅把它归纳在自由市场模式中,而且更微观、直截地把英国归为“股票(证券)市场经济模式”来说明它的绅士资本主义特征(关于20世纪末,欧美资本主义多种模式的经济学研究和争论的综述,限于篇幅,将另外撰文介绍)。批判英国模式的学者一般都认为:
【WIP】英军Humber装甲车Mk.2,北非沙漠迷彩涂装 长谷川的板件,组合度不错(本身结构和细节就较为省略,我也没有怎么追加,可能在全部完工后加一点包裹) 素组的时候看见连接车轮的铜棒就有一种坑爹啊的感觉,玩具感太强烈了。。。 然后就是黑色底漆,用的是田宫的亚光黑。 然后出国去了,一年没碰。。。 回家了国庆前返工,一开始资料判断有误,误以为是Mk4那种西北欧洲的涂装,等发现错误以后,已经满满一层Russian Uniform色涂好了。。。于是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改结构,硬改成Mk4,但是发现炮管要锯掉(Besa的15mm机关炮明显不合适,火柴盒出的Humber的那个炮管或许可以冒充一下mk4的37mm炮。。)而且炮塔舱口要重新开,另外炮塔外形还要修正。。工序太多,作罢。于是走了另一条路:覆盖上一层北非涂装。正好手头有一批印度士兵,以后开新坑的话手里有点料。 于是用AV的977和819混合(819用3~4滴,977一滴这样的比例)涂沙漠色,用适量的889混合一滴950(也就是黑色)调迷彩色。第一次涂装英军的北非迷彩,感觉可能深色部分有点偏黑了,下次注意。然后涂掉小工具和探照灯等细节,对轮胎进行补色。 以下是基础色涂装完毕以后的照片然后开始渍洗,这次用的是马利牌水粉色,用土黄混一点黑色,调出来的颜色偏橄榄绿,也许是黑色颜料用的是青色的原材料吧,青+黄=绿。但是不影响渍洗。 渍洗的时候略微有点麻烦,因为水粉色干燥以后,极易在平面的内部轮廓边上留下色斑,很有碍美观,于是我先对凹槽进行渍洗,然后是平面,最好用毛笔蘸了清水轻轻抹去平面上的多余颜料(实际上仍然会残留不少颜料,但是这时候就美观多了)。未完待续,明日开始干扫和旧化。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