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三九颖颖🍭 ashramshine
关注数: 24 粉丝数: 246 发帖数: 25,125 关注贴吧数: 86
省人大代表兰玉贞:建议规划建设高速磁浮示范线 日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方案在青岛通过专家评审,未来人们的生活模式又将会因其落地而实现质变。在此次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兰玉贞就建议全省加快磁浮产业布局。   磁浮时代已经来临   1月25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方案在青岛通过专家评审,这项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课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按课题计划,2018年将研制一节样机,2020年研制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并完成5公里试验线验证。   “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及其产品应用正在逐步展开,产业前景可期。”兰玉贞代表介绍,磁悬浮技术在全球经过多年研究和发展,已在若干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磁悬浮列车的相关研究。作为高端轨道交通技术,国家将磁浮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八五”攻关计划,并在“十一五”“十二五”中将磁浮交通系统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之一,为磁浮交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目前,国内已有三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浮线路,多个省份和城市也正在结合磁浮线路规划,布局磁浮产业,包括广东、湖南、四川和京津冀地区的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规划线路、布局产业。   全省布局空间巨大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突出抓好青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这给予磁浮产业布局带来了机遇。   兰玉贞表示,结合我省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特别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发挥,建议围绕磁浮交通系统加快开展我省磁浮产业布局。   “我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具有的良好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兰玉贞介绍,我省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7%,2015年就已位居全国首位;山东制造的高速动车组约占全国56%、城轨地铁约占全国的18%,铁路货车约占全国15%,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产业集中度高,拥有青岛、济南两个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出口基地,形成了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17年初,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去年12月8日,省经信委会同省市相关部门在青岛市推动成立了山东省轨道交通产业联盟。联盟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牵头,联合省内52家企业、高校、院所,共同打造轨道交通产业“产学研用”相关单位及配套、运维单位紧密协作的产业价值生态圈。   我省在布局磁浮产业发展上,具有雄厚实力、丰富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良好发展基础,担当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青岛,将为包括磁浮交通在内的轨道交通产业布局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和支撑。“科技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批准青岛市和中国中车共建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是为了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技术创新范式多主体、网络化、路径多变的趋势,加强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技术转移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   兰玉贞认为,我省还具备磁浮交通系统应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规划空间。目前,我省仅青岛市开通了两条地铁线路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主要城市内、市域范畴和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相对于我省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和发展定位而言仍有巨大空间,可以结合实际考虑布局一定数量的磁浮交通系统。   建议规划中低速磁浮线路   对此,兰玉贞建议,首先围绕磁浮交通系统加快开展我省磁浮产业布局,在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高度之后,适时推进相关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电梯行业、电机行业等。兰玉贞还建议,尽快开展全面系统的产业调研和布局分析,编制和实施产业培育行动方案。   “还要积极争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在省内率先规划建设国内第一条自主技术和产品的高速磁浮运营示范线,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布局一条高速磁浮商业运营线;同时结合高速磁浮的技术研发和样车试制,规划建设中低速磁浮线路,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省域内配套产品和技术,利用本地化市场需求,培育本地化产业实力。”兰玉贞说。
沿海内陆十余地竞逐自贸港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业内获悉,辽宁省政府已正式将大连申报自由贸易港方案上报国务院。山东省也在积极争取在青岛港创建自由贸易港。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上海、浙江、四川等沿海内陆十余个省份竞逐自由贸易港。业内指出,今年有望成为我国自由贸易港破土之年,继自贸试验区之后,我国开放新高地将浮出水面。   据了解,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之后,多个省份尤其是有港口的省份在申建方面态度积极,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初步方案。例如,大连自由贸易港的方案思路是,按照“境内关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贸易、投资、金融、运输自由”等基本原则,形成全域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监管体系,实施对接国家通行标准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管理现代化体制机制,形成港内高度自由、改革系统集成、政策资源汇聚、引领效应显著、风险有效防控的综合改革平台。   “目前,辽宁省政府已正式将大连申报自由贸易港方案报国务院,并抄报相关部门。”有关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处岳亚童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连历史上三度是国际自由贸易港,从区位优势上来说,在东北亚经济圈里处于核心地位,又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门户,同时聚集着汽车、集装箱、油品、矿石和粮食等专业化大型码头,这是一般港口所不可比拟的。此外,大连在原有自贸区基础上通过更大幅度的自主创新来探索国家对外开放的路径是具备条件的。   除了大连之外,《经济参考报》记者还从青岛方面获悉,青岛也正依托青岛口岸及青岛港所在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积极争取创建自由贸易港,目前青岛自由贸易港的方案已初步成型并已与商务部进行过沟通。   “青岛具备创建自由贸易港的基础和条件,申建的态度也很积极。”据青岛有关人士介绍,作为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青岛口岸近年来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青岛港所在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也为创建青岛自由贸易港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青岛港和世界上接近180多个国家的港口有联系,青岛和近200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海关在青岛批准设立了我国沿海唯一一个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中欧班列也已经对接青岛港,向东对接日韩开展转口贸易,向西对接新亚欧大陆桥,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中东欧、欧盟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向南沿着泛亚铁路大通道和东盟、南亚国家开展贸易往来。   事实上,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上海、浙江、天津、广东、四川等沿海内陆十余个省份竞逐自由贸易港。业内指出,自由贸易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当前,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   从目前各地披露出来的初步设想来看,也都是以高开放水平为建设标杆。以最早提出申建自由贸易港的上海为例,与自贸试验区相比,上海自由贸易港有望在开放方面取得新突破,将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有望实现不报关、不完税、转口贸易也不受限制。此外,国际融资租赁等离岸产业也将成为上海自贸港的一大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除了沿海地区,包括四川、陕西等内陆省份也在积极酝酿自由贸易港的方案。例如,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办公室日前透露,该区将依托地处成都高新东区的天府国际机场,对标国际最高经贸规则,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具体到2018年,力争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建议方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此前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自由贸易港不一定单指海港,内陆港、空港也都可以,应该是开放程度更高的地区,在国家授权后开展更高水平的开放试验。   业内认为,今年有望成为我国自由贸易港破土之年。自由贸易港将成为继自贸试验区之后,我国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这对于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在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将会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开放层次更高、力度更大,形成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也有助于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港建设尚在探索阶段,推进应循序渐进,可先从沿海、沿江港口试点,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内陆地区的空港和无水港推进。
青岛成立全国首家多式联运发展联盟 建北方“一带一路”主枢纽 来源: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7-12-01 为推进青岛市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青岛市交通运输委、青岛市政府口岸办昨日(29日)牵头发起成立了“青岛多式联运发展联盟”。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多式联运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18处提到多式联运,将多式联运工程列为12大重点工程之首。为推进青岛市市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青岛市交通运输委经过调研,遵循“政府指导、企业主体、精诚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联合海港、空港、铁路及多式联运相关政府部门、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青岛多式联运发展联盟”,搭建起跨市场区域、跨运输方式、跨行政管理合作沟通平台。   青岛多式联运发展联盟有成员44个,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市政府口岸办牵头,港口、机场、铁路、市(区市)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多式联运主要承运商、相关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参与,联盟成员不缴纳盟费。为促进联盟健康发展,在广泛征求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青岛多式联运发展联盟盟约、青岛多式联运发展联盟工作细则,成立了联盟秘书处,联盟秘书处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4人,联盟秘书处设在市交通运输委,秘书长由市交通运输委派员担任,副秘书长分别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   未来,联盟将加大力度吸引更多国际过境货物,加大货源承揽力度,开通新航线、新班列,增强联运服务辐射范围,提升中亚、中欧等国际多式联运竞争力。同时深化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胶州、即墨、黄岛铁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实现港口、园区有效对接,建设“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联盟还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打造联动发展新格局,深化物流、制造、商贸产业融合合作,加快实施“双百千”工程,促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   青岛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把多式联运列入12项重点工作之一。2016年6月,青岛“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多式联运工程获批国家首批、山东省唯一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同年7月,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在胶州组织召开了山东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在全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2016年,青岛市海铁联运货量突破48万标箱,同比增长60%,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目前,青岛市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已达37条,其中省内班列24条,省外班列8条,过境班列5条,基本形成了“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横贯东西”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