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0我所欲 鱼0我所欲
关注数: 86 粉丝数: 252 发帖数: 7,258 关注贴吧数: 46
梦里关东之我的大学(一) 我的大学是一所鼎鼎有名的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说她有名不是因为石油学院,而是因为大庆。大庆的名字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会有些印象,这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名字。大庆石油学院是全国第二个挂大庆招牌的单位,第一个当然是大庆油田。我入学的时间是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个年头,那时的大庆石油学院并不在大庆,而且那时也还没有大庆市这个行政区划。大庆市的前身是安达市,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是1979年年底的事。大庆石油学院的地址在安达县,安达县的县城在安达市市区东南约60华里处,而且安达县并不隶属于与它近在咫尺的安达市,而是隶属于绥化地区,安达县后来升格为安达市(县级市),仍然隶属于绥化。说到这里已经有两个安达市了,一个是变成了大庆市的安达市,是历史上的,一个是安达县变成的安达市,是现实中的。两个安达市不曾共存,但在历史上又确实有过交集,个中详情就不多说了。大庆石油学院不是建在县城里,而是在县城东北方向1公里之外。滨洲铁路横穿安达县城,由于这段铁路是西北——东南方向的,依路而建的安达县城便也是西北——东南方向的,城外的大庆石油学院不能免俗,也是西北——东南方向的。我的高中同学有去天津上大学的,天津城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我与他们开玩笑说,恭喜你们从此走上歪门斜道了。不料我到了数千里之外,也是走歪门斜道,报应来得太快了。说大庆石油学院不是建在县城里也不全对,县城里有一个属于大庆石油学院的大院子,是教工宿舍,与我等无关。大庆石油学院在安达县,但教工学生的户口却不在安达县,而是在安达市萨尔图区会战村***,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到底门朝哪开,但确实有一段时间是该***的辖区居民。所以,似乎可以把大庆石油学院理解为安达市在安达县的一块飞地。我住的宿舍恰好对着县城的方向,从宿舍的窗户里望出去可以看到城外的农田,那是一片玉米地,课余时间我们有时也到田里去散步。我发现这片玉米与我以前见过的大有不同,棵矮,高度在我的腰胸之间,槌短且少,三寸多长的苞米棒子还不保证每棵都有,而且是稀稀拉拉,缺苗断垄。我认为这是一块抛荒地。直到入冻,这片玉米还是连棵带槌地立在地里,似乎更加证实了我的判断。后来,一台收割机开过来,连棵带槌地给收起来了,我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再过了些日子,学校组织我们去学校农场劳动,我才把事情彻底整明白了。我们的劳动任务是收玉米,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玉米连棵带槌地堆在地头,我们从堆里找到玉米槌,掰下来,再象扔手榴弹一般地扔到指定地点。这种毫无效率的玉米收获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年以后我讲给我太太听,我太太认定我是胡说八道,这得糟践多少粮食啊。前几年,看辽宁电视台的节目时,看到辽宁的农民也是以这种方式收玉米,我赶紧喊我太太来看,我太太亲眼看到了才相信,当然也大笑一番。平时爱开玩笑,说真话反到没人信了,“狼来了”的现实版在我家里上演了一回,教训啊。提到这种收获方式,我想起了一位长辈亲属的往事。在六十年代那场席卷全国的饥荒中,我这位长辈也踏上了闯关东的路,为了能带点粮食上路,他们是秋收以后出发的,等到了东北,当地的收获季节早已过去,该分的粮食都分完了。村干部很为难,因为生产队里也没有留下多少余粮。最后村干部把我的这位长辈带到村边,用手一指,地里的,场上的,这些苞米秸堆,你随便翻,最少够你过冬的。我这位长辈带着全家大小一顿猛翻,最后翻出来的粮食,吃两年都有富裕。我最初听到这段故事是我的另一位长辈讲给我的,他与那位闯关东的长辈有书信来往,讲这段故事时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我却不敢全信,直到我亲身体验了东北的收获方式,才真正地深信不疑了。 (原发新浪)
梦里关东之我的大学(一) 我的大学是一所鼎鼎有名的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说她有名不是因为石油学院,而是因为大庆。大庆的名字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会有些印象,这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名字。大庆石油学院是全国第二个挂大庆招牌的单位,第一个当然是大庆油田。我入学的时间是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个年头,那时的大庆石油学院并不在大庆,而且那时也还没有大庆市这个行政区划。大庆市的前身是安达市,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是1979年年底的事。大庆石油学院的地址在安达县,安达县的县城在安达市市区东南约60华里处,而且安达县并不隶属于与它近在咫尺的安达市,而是隶属于绥化地区,安达县后来升格为安达市(县级市),仍然隶属于绥化。说到这里已经有两个安达市了,一个是变成了大庆市的安达市,是历史上的,一个是安达县变成的安达市,是现实中的。两个安达市不曾共存,但在历史上又确实有过交集,个中详情就不多说了。大庆石油学院不是建在县城里,而是在县城东北方向1公里之外。滨洲铁路横穿安达县城,由于这段铁路是西北——东南方向的,依路而建的安达县城便也是西北——东南方向的,城外的大庆石油学院不能免俗,也是西北——东南方向的。我的高中同学有去天津上大学的,天津城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我与他们开玩笑说,恭喜你们从此走上歪门斜道了。不料我到了数千里之外,也是走歪门斜道,报应来得太快了。说大庆石油学院不是建在县城里也不全对,县城里有一个属于大庆石油学院的大院子,是教工宿舍,与我等无关。大庆石油学院在安达县,但教工学生的户口却不在安达县,而是在安达市萨尔图区会战村***,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到底门朝哪开,但确实有一段时间是该***的辖区居民。所以,似乎可以把大庆石油学院理解为安达市在安达县的一块飞地。我住的宿舍恰好对着县城的方向,从宿舍的窗户里望出去可以看到城外的农田,那是一片玉米地,课余时间我们有时也到田里去散步。我发现这片玉米与我以前见过的大有不同,棵矮,高度在我的腰胸之间,槌短且少,三寸多长的苞米棒子还不保证每棵都有,而且是稀稀拉拉,缺苗断垄。我认为这是一块抛荒地。直到入冻,这片玉米还是连棵带槌地立在地里,似乎更加证实了我的判断。后来,一台收割机开过来,连棵带槌地给收起来了,我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再过了些日子,学校组织我们去学校农场劳动,我才把事情彻底整明白了。我们的劳动任务是收玉米,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玉米连棵带槌地堆在地头,我们从堆里找到玉米槌,掰下来,再象扔手榴弹一般地扔到指定地点。这种毫无效率的玉米收获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年以后我讲给我太太听,我太太认定我是胡说八道,这得糟践多少粮食啊。前几年,看辽宁电视台的节目时,看到辽宁的农民也是以这种方式收玉米,我赶紧喊我太太来看,我太太亲眼看到了才相信,当然也大笑一番。平时爱开玩笑,说真话反到没人信了,“狼来了”的现实版在我家里上演了一回,教训啊。提到这种收获方式,我想起了一位长辈亲属的往事。在六十年代那场席卷全国的饥荒中,我这位长辈也踏上了闯关东的路,为了能带点粮食上路,他们是秋收以后出发的,等到了东北,当地的收获季节早已过去,该分的粮食都分完了。村干部很为难,因为生产队里也没有留下多少余粮。最后村干部把我的这位长辈带到村边,用手一指,地里的,场上的,这些苞米秸堆,你随便翻,最少够你过冬的。我这位长辈带着全家大小一顿猛翻,最后翻出来的粮食,吃两年都有富裕。我最初听到这段故事是我的另一位长辈讲给我的,他与那位闯关东的长辈有书信来往,讲这段故事时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我却不敢全信,直到我亲身体验了东北的收获方式,才真正地深信不疑了。 (原发新浪)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