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ionchow sounionchow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3 发帖数: 548 关注贴吧数: 3
★02月23日★【庆生灌水帖】人类能找到外星人吗?4 能找到外星人吗? 如果我们为100万这个大数目感到欢欣鼓舞,认为找到外星人不成问题,那就高兴得太早了。对于地外高级生物只有当能同他们建立联系时才有意义。就人类目前的认识来看,无线电讯号是建立这种联系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因而必须进一步探讨有多少个行星上居住了有能力发送这种讯号的文明生物。如果他们从存在以来一直在发送这种讯号,那就应该有100万个正在进行无线电发播的行星。但事实上不要说藻类,就是人类在100多年前也还没有这种能力。另一方面,技术已遭到破坏,以及本身已遭到毁灭的生命形态也是不会这样做的。请不要忘记,差不多在能发射无线电讯号的同时,人类也研制成了大规模核武器,它们足以把地球上全部生物彻底毁灭掉。外星人会不会为失去理智的战争狂所支配而毁掉自己呢?这种可能性也许不能完全排除。 让我们又一次乐观地认为外星人有能力、有理智解决那些我们所担心的问题,并假定他们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中生活了100万年。由于科学技术极为发达,生活充分富裕,他们必然会想到、也完全有能力耗费巨资来从事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研究,其中包括试图同外部世界同类建立联系。他们在100万年内不停顿地向外界发送强有力的无线电讯号。这么一来在上述100万颗行星中,就有一小部分正在发播这种讯号,这部分所占的比例是100万年除以40亿年,即0.025%。这意味着目前正在发送讯号的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人类发出的讯号要经过4600年才能送到离我们最近的外星人那儿。如果他们收到了并随即发出回答,那要收到他们的回音我们还得再耐心地等上4600年!奥兹玛计划的联系对象离开我们只有十几光年,这样做实在没有多大意义。要使计划变得有实际意义,必须监听4600光年范围内每一颗类似太阳的单星是否在发出有含义的讯号。 要是更实际一点,想想人类有历史记载的只有4000年。如果外星人只是在4000年长的时间内有能力进行无线电发播,那么今天在向外界播发讯号的就只有一颗行星!于是,整个银河系中除地球外充其量也就再有一种文明生物在发送讯号,我们用射电望远镜在银河系内留心倾听这种讯号的种种努力就完全是徒劳无功之举! 读者也许会为这一结论深感失望。那么实际情况同这里所估计的会有多大差异?上面的讨论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每颗单星周围都有行星吗?生命是否只能在地球这样的环境下诞生?还有,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一种智慧生物到底能生存多久,他们能一直生存下去吗?这些问题恐怕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然而原始人又何尝想到今天的大型客机、彩色电视、快速电子计算机和登月飞行呢?只要人类能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中一直生活下去,科学的发展会逐步回答这些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外星人即使存在,我们也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因而,把不明飞行物同天外来客的宇宙飞船联系在一起恐怕是不可信的。
★02月23日★【庆生灌水帖】人类能找到外星人吗?3 行星上诞生生命的苛刻条件 现在我们看到了,智慧生物的诞生要求恒星必须至少能在约50亿年时间内稳定地发出光和热。恒星的寿命与质量大小密切相关。大质量恒星的热核反映只能维持几百万年,这对于生命进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类似太阳质量的恒星才是合适的候选者,银河系内这样的恒星约有1000亿颗,除双星外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单星是否都有行星呢?遗憾的是我们对其他行星系统所知甚少,但是确已通过观测逐步发现一些恒星周围可能有行星存在。考虑到太阳系客观存在,甚至大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系统,不妨乐观地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 有行星不等于有生命,更不等于有高等生物。关键在于行星到母恒星的距离必须恰到好处,远了近了都不行。由于认识水平所限我们只能讨论有同地球类似环境条件的生命形式,特别要假定必须有液态水存在。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明确处在能有条件形成生物的所谓生态圈内的只有地球。金星和火星位于生态圈边缘,现已探明在它们的表面都没有生物。 对一颗行星来说,能具有生命存在所必须满足的全部条件实在是十分罕见的。太阳系中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幸运儿。详细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 另一个限制条件是地外生命应该与地球上生命有类似的化学组成。天文观测表明,除少数例外,整个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相当均匀,因而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遥远行星上也能找到构成全部有机分子所需要的材料。事实上已经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许多比较复杂的有机分子。因而可以认为,生命在某个地方只要理论上说可以形成,实际上也确实会形成。于是银河系中就会有100万颗行星能有生命诞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
★02月23日★【庆生灌水帖】人类能找到外星人吗?2 生成智慧生物的漫长过程 生物的进化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之长完全可以同太阳的演化过程相比。化石的研究发现,早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有了一种发育得比较高级的单细胞生物,称为蓝——绿藻类。根据恒星演化理论以及对地球上古老岩石和陨星物质的分析知道,太阳和地球的形成比这种生物的出现还要早10~15亿年。太阳系形成后大约经过50亿年之久地球上才有人类。 现在设想把每50亿年按简单比例压缩成1“年”。用这样的标度1星期相当于现实生活的1亿年,1秒钟相当于160年。从宇宙大爆炸起到太阳系诞生,已经过去了大约2年时间。地球是在第3年的1月份中形成的。3、4月份出现了蓝——绿藻类这种古老单细胞生物。嗣后,生命在缓慢而不停顿地进化。9月份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有细胞核的大细胞,10月下旬可能已有了多细胞生物。到11月底植物和动物接管了大部分陆地,地球变得活跃起来。12月18日恐龙出现了,这些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仅仅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个星期。除夕晚上11时北京人问世了,子夜前10分钟尼安特人出现在除夕的晚会上。现代人只是在新年到来前的5分钟才得以露面,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开始于子夜前的30秒钟。近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旧年的最后数秒钟内一个接一个加快出现,子夜来临前的最后一秒钟内地球上的人口便增加了两倍。 由此可见地球诞生后大部分时间一直在抚育着生命,但只有很短一部分时间生命才具有高级生物的形式。
★02月23日★【庆生灌水帖】人类能找到外星人吗?1 在地球之外是否还有像人类那样、或者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呢?如果有,又能否同他们建立联系呢?今天,人们已开始提出这样一类的问题,甚至着手进行试验性的探索。科幻小说《大战火星人》曾经轰动一时。多年来有关不明飞行物(UFO)的报道频频出现,有人把它同外星人联系在一起而变得更为耸人听闻。人们力图和外星人联系 1960年5月,美国一些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观测恒星鲸鱼座t,试图收到外星人发来的讯号。这颗星距我们11光年,它在许多方面都同太阳相似。如果它周围一颗行星上栖居了一批技术水平同我们相仿的外星人,那他们也许正在向外发射无线电讯号以求与外部同类取得联系。正是这样的合乎逻辑的推理,促使人们进行了这项称之为"奥兹玛"的探索计划。计划进行了3个月,结果一无所获。 人类也有过向外界发送讯息的尝试。1974年11月,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大射电望远镜向武仙座星团发送了3分钟无线电讯号。讯号将在24000年后到达目的地。如果届时某一类文明生物已有了大射电望远镜,并恰好指向地球,那也许就会收到我们的讯号。当然,要通过这样短的发射来达到目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不过,这毕竟是人类力图把自己的存在告诉别的同类的一次尝试。 就在这次发射之前不久,先驱者11、12号飞船上携带了两块特别的镀金铝盘离开地球。铝盘上刻有男女裸体人像,以及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有关太阳系的一些信息。后来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又携带着"地球之音"的人类信息飞向太空,其中有115幅照片和图表,近60种语言的问候语,35种自然声音,以及27首古典和现代音乐等。科学家们希望有朝一日这些"信物"会落入外星人之手,从而使他们知道我们的存在,并设法同我们联系。 这些做法能同外星人联系上吗?为了讨论这一问题,还得从行星的诞生谈起。恒星演化和行星的形成 生命只能出现在能发出光和热的恒星周围的行星上,但并非所有恒星都必然带有行星。星云说认为,恒星是从自转着的原始星云收缩形成的。收缩时因角动量守恒使转动加快,又因离心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为扁平状。当中心温度达700万度时出现由氢转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恒星就诞生了。盘的外围部分物质在这过程中会凝聚成几个小的天体——行星。 星云说可以合理解释许多观测事实,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另一方面,计算机理论模拟计算表明,如果星云物质在收缩过程中没有角动量转移,那结果不会形成一个中央恒星和周围一些小质量行星,而是会形成双星。在双星系统中即使形成行星,不用多久它们也会落入某颗恒星中,或者被抛入宇宙空间,不可能长期在恒星周围存在。 看来大自然给原始星云两种发展的可能:物质保持它原有角动量,演化后形成双星;或者两者在演化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分道扬镳,结果生成中央恒星以及绕它运转的行星。
★02月23日★【庆生灌水帖】浩瀚宇宙在向你招手 2 二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它的名字叫"人造地球卫星一号"。它的发射成功,标志人类的航天时代的到来,以后美国、法国、日本都相继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我们中国,虽然起步较晚,并且历尽艰辛,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在我国酒泉发射场,用我们自制"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挂上了天空,电波载着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的第五个国家。"东方红一号"起步虽晚,但水平不低,卫星自重173 kg,是五个国家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最重的。是前苏联的2倍多,是美国的21倍,说明中国火箭运载能力强。 卫星能够升空,人类能否适应太空环境,这样的问题变得十分现实。于是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第二颗人造卫星"伴侣二号",就把一只名叫"莱伊卡"小狗载入地球轨道;1959年12月美国的"卫星号"卫星式飞船,把一只叫"萨姆"的恒河猴射入太空,并安全返回;1960年4月"水星号"飞船把三只老鼠送上了轨道。由于老鼠的生殖周期极短,容易观测太空环境对这类动物的影响,而猴子、猩猩属"灵长类",生理机制与人类相似,因此各国科学家都喜欢用这样的动物作试验。1961年1月美国的"水星号"飞船把一只名叫"哈姆"的黑猩猩送入太空,安全返回。这些试验证明动物完全适应太空环境。于是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升空,最后进入320公里的地球轨道,绕地球一圈历时108分钟,成功地返回地面。开天辟地,加加林是人类宇航第一人。从此以后,上天的人越来越多,宇航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相信,人类可上九天揽月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月球对于人类并不陌生,它是离开地球最近的天体。人要想遨游太空,它是首选目标。但真的要到那里去了,人们发现还有不少环节不甚了了。地球上的望远镜用来观测月球,可以达到50米的分辨率,但人的感觉还是像雾中看花。于是早在加加林遨游太空之前,就开始了对月球的探测。美国、前苏联对月球发射了大量的探测器,最初都遭到了失败,或是中途爆炸,或是与月球擦肩而过,或是击中了月球却摔坏了仪器,无法向地面发回信息。这些重大的失败并没有阻止登月的决心。 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升空,两日后在月球的静海着陆,第一次实现人类从一个天体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同年10月7日,前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成功的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1966年1月31日,前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飞行了39个小时以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人类第一次实现软着陆。 1970年9月20日,前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60年代,美国根据它庞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发送了9个"徘徊号"和7个"勘测号"月球探测器,拍回了数以万计的月面照片,以后又为阿波罗载人飞船着陆,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它登月地点提供探测数据。与此同时,10次阿波罗载人登月试验,从不带人到近地轨道飞行、带人模拟登月飞行、到最后带人登月预演。至此美国完成了登月的一切准备。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三人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升天,这次飞行的目标是月球,这是人类的首航。他们经过75小时的飞行到达了月球轨道。于是由科林斯驾驶指令舱绕月球轨道飞行,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在月面近海一角降落。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奥尔德林紧随其后。他们在月面上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插上月球,上面镌刻着"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首次登上月球。我们是全人类的代表,我们为和平而来。"他们在月球上兜留了二日,在完成月面考察任务以后,进入登月舱,离开月球回到月球轨道上的指令舱中,与科林斯汇合以后开始返回地球。24日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这一次史无前例航天飞行。 从1969年到1972年底,美国总共发射了7艘阿波罗带人飞船进行载人登月飞行。除了阿波罗13号,因为服务舱氧气箱爆炸遇险而中断飞行,3名宇航员安全回到地面以外,其余6次飞月全部获得成功。18名宇航员,12名登上月球。他们在月面共逗留了302小时20分钟,行程90.6公里,带回381公斤月球的土壤和月岩标本,实地拍摄了大量月面照片。
★02月23日★【庆生灌水帖】浩瀚宇宙在向你招手 1 一 秋风送爽,世纪交汇。人们夜望天空,繁星点点依旧,却是多了点会移动的"星星",神秘而又无声地匆匆而过,似乎给沉寂的宇宙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是人类二十世纪的骄傲,因为那是人类送上天宇的明灯----人造地球卫星。几千年来,我国民间传说的神话"嫦娥奔月",到了本世纪终于成了现实。300多年前,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从苹果掉地这一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今天人们终于可以把苹果送上天去,不再掉回地面。 地球是渺小的,它在太阳系中只能算是一个不大的弟弟,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只是沧海一粟,银河系之外更是天外有天。然而地球也是巨大的,它60万亿亿吨自身质量,包罗万象地吸引住了地球上的一切东西,包括大气和在大气中运动的所有物体。自古以来人类被这种引力紧紧拥抱在它的怀中,想出去领略宇宙的无限风光,却无此可能,而无限惆怅。其实古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地球引力在起作用。只是一味模仿鸟类去翱翔天空,可谓前扑后继,可歌可泣,却无一成功。万有引力的发现,为人类战胜地球引力指明了方向。牛顿的万有引力指出:宇宙间大到两个天体,小到两粒尘埃,所有的物体都互相吸引。引力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算出,能够绕地飞行而不被吸回地球的速度为7.9公里/秒,人们称之为第一宇宙速度;想要摆脱地球引力,飞出地球,需要11.2公里/秒,此称为第二宇宙速度;要飞出太阳系,必须达到16.6公里/秒,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于是,问题变的十分明朗,谁拥有第一宇宙速度谁就能绕地飞行,谁能达到第二宇宙速度谁就能飞离地球,谁能创造第三宇宙速度谁就能够飞出太阳系。 应该说在此以后,人们利用热气球、氢气球这类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和运用风筝这一古老的利用空气动力升空原理而发明的滑翔机、飞机等这类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都获得成功,但是它们都没有摆脱地球引力。所以人们想升空必须另劈途径。牛顿自己就设想过,造一门高射大炮,想方设法使炮弹获得足够大的速度,让炮弹走得足够远。根据万有引力原理,地球对它的引力随它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就有可能让这颗炮弹一直飞下去,而不被地球吸回地面。但是,当他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火炮设计计算,要这个炮弹获得7.9公里/秒的初速度,炮身长度必须达到一公里,这在今天也是办不到的事。 好在万有引力只能吸住物质的东西,却吸不住人们的思想。幻想是人类的天性,能启发思维,也是前进的动力。一时上不了天,于是人们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只是历史的步伐到了这个时代,有关的基础理论已经问世,人们想遨游太空的幻想变得更为科学,更为现实。上一个世纪的中叶,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曾经写了一篇轰动一时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这篇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军事家无事可做,便异想天开的要到月亮上走走,建立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联系。于是他们设计了一门长275米的巨型大炮,并制造了一枚直径达2.75米、重8.74吨的铝制空心炮弹,这样可以达到11公里/秒的速度,垂直发射到月球上。这样长的大炮根本无法铸造。但是难不到这些聪明人,他们首先测量了从地球到月亮的最佳位置,确定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洲的坦帕小镇郊外挖了一只深270多米,直径为180多米的井,当作铸炮的模具,并用1200个熔铁炉同时融化铁水,向井内浇铸,终于造成了大炮。于是在一天晚上,当月亮运行到距地球最近,又恰巧与大炮垂直的时候,这门被命名为"哥伦比亚"号的大炮点火了。三名探险家带着足够的探险工具、粮食、再生产的种子,防备月亮野兽的武器和两只小狗,乘坐在空心的铝制炮弹中被大炮送上天空。原定四天以后应该到达月球,可惜产生了偏差,在离月球很近的地方经过,被月球俘获成了月球的卫星。故事留下悬念,三名探险家的命运将会如何无人得知。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又一次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每当科学有重大突破的前夜,总需要有杰出的科学家出现,他们站在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的高峰上,凭借自己的才能把科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正当人们制造宇宙速度遇到重大困难之时,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他认为无论是气球还是飞机的飞行,都离不开空气的浮力或升力。要飞到没有空气的星际空间,只有靠火箭,靠火箭自身携带的燃料燃烧中产生的气体喷发所产生的对火箭的反作用力而飞行的。他通过计算提出,只用单级火箭是无法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需要多级火箭,人们才能飞出地球。根据以往的火箭使用固体燃料无法控制的缺点,他提出使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液体燃料,这样燃料就可以用象汽车的伐门来调节以此来控制火箭,让火箭听话。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论断引证了他的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中。",他的理论结束了人类飞天梦想的时代,开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航天时代。他被人类尊为宇航之父,顺理成章。20多年后,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戈达德终于把他的理论付之于实践。 至此人类的航天梦想的实现已经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但是这个东风迟迟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把火箭技术用于战争。名气最响的有V-2火箭,它自重13吨,最大射程达320公里,飞行时间320秒。即使从今天的新型火箭看,仍未跳出当年V-2火箭的结构框架。因此V-2火箭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却为战后发展航天运载工具奠定了基础。主持设计V-2火箭的冯·布劳尔以后成为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核心人员。
★02月23日★【庆生灌水帖】火星勘测:2年超过33年 下篇 火星上的大峡谷 在火星的南半球,大致与上述大盆地相差180度,靠近火星的赤道处,有一个大高原。在这个高原的西北部,有四个特大火山口。火星上最高的山峰就是其中之一。从这群火山向东延伸,有一条大峡谷。这条大峡谷,深达8公里;而整条峡谷,达4,000多公里长。"火星轨道照相机"拍摄下来的这条峡谷的照片极其清晰,其层状结构和纹理一目了然,巍为壮观。在峡谷的顶部,覆盖有一层薄薄的火山岩层。这一火山岩层看上去很坚硬。在这层火山岩的外壳下面,则有很多由于冲击和切割形成的纹理。 过去,科学家们曾经根据清晰度很低的图像,以为这一区域这样的地层是由巨角砾岩和陨石冲击产生的破碎基岩构成的。巨角砾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石经堆积和沉积作用胶结而成的一种岩石。因此,这个大峡谷应该是在一次火山大爆发中形成的,时间应在火星形成后的最初十亿年左右。那时候,火星就如地球形成初期一样,由于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以及陨石冲击时把动能转变成热能,使内部温度升高,熔岩流活跃,火山活动剧烈。 那么,在那次火山活动之后,火星有没有新的火山活动发生呢?这次"火星轨道照相机"拍摄的大峡谷图像给了科学家们肯定的回答。在这些图像中,到处可以见到水平的层状结构。这说明火星上的火山活动不只一次,而是发生过多次。火星现在仍有火山活动 火星的地表,像月亮上一样,有很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实际上是由陨石冲击形成的陨击坑。由于月亮上没有大气,这些环形山没有受到风化和埋没。地球上本来也应该有许多环形山,但是因为地球有较浓密的大气层和地面水,小的陨石在进入大气层后就成为流星烧掉了,大的陨石虽然也会形成陨击坑,可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它们经过风化、侵蚀和冲刷作用,几乎已把原来的面目抹平了。因此,地球上已很难找到比5亿年更古老的地貌特征。 火星介于地球和月亮之间,有稀薄的大气,有时会形成巨大的尘暴,遮天蔽地,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因此,火星上年代久远的环形山,小的往往完全被沙尘埋没,大的也会受到风化和部分淹埋,面目有所变化。于是,通过对火星表面环形山的计数和形态观测,可以估计某一区域地层的年龄。不过,以前的一些研究,由于受到图像分辨率的限制,只能发现直径几百米的陨击坑,所以对地层年龄的估计并不准确。 "火星轨道照相机"拍摄的清晰图像,可以看到直径只有十多米的陨击坑,为科学家进行上述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科学家们在一个地区,发现其中的山谷很浅,被很厚的沙尘覆盖了起来,而且小的环形山也很少见,可见其地表已十分古老,年龄大致在35亿年左右。在另一地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座最高的火山口内侧,它的底部可能是火星上最年轻的地表,其上的陨击坑连最小的也清晰可见,意味着它的年龄不超过4,000万年。这还不到火星年龄的百分之一,说明了火星目前也还有可能发生火山活动。火星上可能有地下水 "火星探路者"的一大成果是有力地证明了在几十亿年前火星上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这也就是说,在火星的早期历史上,曾经有过大量的地面水。但是如今,除了火星两极可能有以冰的形式存在的地面水以外,其余地区,不管其海拔高低,都是一片荒漠,毫无地面水的痕迹。 在地球上,现已在一些大沙漠中,发现蕴藏有大量的地下水。那么,在火星上,在其荒漠的地表下面,有没有可能也蕴藏着地下水呢?"火星轨道照相机"发回的图像表明,火星表面有一些很大的外流峡谷。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它们是由当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看见了一些谷地,这些谷地远比外流峡谷小,而且有很多分支,形成复杂的山谷网络。 对于这些小的谷地,科学家们在它们的起源和年龄方面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它们有可能是在早期由地面水长期冲蚀形成的,但相隔几十亿年后,为什么其地貌特征能保护得这样好呢?因此,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由地下水形成的。这些地下水随着火星季节的交替而呈液态或固态。当它们变成固态的冰时,因体积膨胀而使地表鼓起,而由冰融化成水时,鼓起的地表因失去支撑而陷落。如此往复,使下陷越来越深,最终形成了山谷。由于地下水的流向随地质状况而有复杂的变化,便形成了有复杂网络结构的谷地。 这些小谷地的地貌特征十分鲜明,这意味着地下水的作用年代可能并不十分久远,甚至现在还在发生着这种作用。如果情况正是这样,那将是十分鼓舞人心的。在这些地下水流经的地区,在荒芜的地表下面,由于有水存在,很可能会有某种形式的生命存在。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不可能像人类这样高级,但仅仅在地球之外真正地找到了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成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