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vibreeze
vivivibreeze
关注数: 36
粉丝数: 260
发帖数: 12,618
关注贴吧数: 11
达真堪布: 为什么三天晚上做同样的梦? “与智者对话”系列—问题2——为什么三天晚上做同样的梦? 达真堪布开示于2015年第一届大学生体验营 问:我上山参加体验营三天了,三天晚上都做同样的梦。我不知道这个梦对我来说是一种预示,还是因为我自己内心太过执着而引发的? 仁波切:梦也有好多种。一般而言,大致有三种:第一,源于自己前世的一些串习;第二,源于外在的一些鬼神等有缘众生;第三,具有某种预示性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 判断的时候,首先可以看梦境的时间。当然这也是大概而言的。晚上12点到1点期间做的梦,一般是第一种情况。凌晨三、四点期间做的梦,可能是源于一些鬼神的影响、作祟。黎明、天快亮的时候做的梦,比如5点6点钟,这些梦基本就是预示性的。 其次,这些梦境是否清晰。有些梦是朦朦胧胧的、不清楚,这样的梦境不能按前面的时间段来判断。梦境特别清楚,自己从梦中醒过来后,心里面仍然会有一种感觉。若做的梦是好的,心里会有一些喜悦;要是做了一些不好的梦,可能会有一些恐惧。若是这样,可能梦境就是真实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的。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阿弥陀佛来不来接? 有的人说:“我现在不用精进学修,没有事,到时候阿弥陀佛会来救我的;没有事,到时候上师会来救我的。”到时候你一定会大失所望,阿弥陀佛不会来接你,上师也不能来送你。因为即使阿弥陀佛来了,你也觉察不到;即使上师来了,你也感觉不到。 这个时候,佛菩萨到哪里去了?佛菩萨哪里也没有去,佛菩萨仍然在你的头上,仍然在你的心中。但是,你就是不能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无法接收到佛菩萨的加持,因为被自己的业力所遮蔽,被自己的烦恼所蒙蔽,犹如阳光普照大地,但是对盲人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佛菩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若是自己生前没有积累善根,积累福德,那时就像失去双目的盲人见不到阳光一样,根本见不到佛菩萨的存在,感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救度。 所以,不要把一切希望都托付在阿弥陀佛或者上师身上。现在有这样的人,自己不学不修,认为:“到时候伟大的上师会来接我,到时候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会来接引我。”花言巧语没有用,若是真觉得上师伟大,真觉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就应该依教奉行,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接引,这就是上师的摄受。如果自己不学不修,到时候不会有上师的摄受,也不会有阿弥陀佛的接引。 我为什么强调这个问题呢?怕到时候大家失望。什么是上师的摄受?就是遵照上师的教言,按上师的教导去断恶行善。什么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好好地积累善根。若是你听上师的教导去断恶行善,到时候上师一定会救你,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门口,把你送到你自己的莲花座上,没有问题。否则,如果你不修善,也不积累福德,到时候你会失望的,上师送不了你,阿弥陀佛也接不了你。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啊!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阿弥陀佛来不来接? 有的人说:“我现在不用精进学修,没有事,到时候阿弥陀佛会来救我的;没有事,到时候上师会来救我的。”到时候你一定会大失所望,阿弥陀佛不会来接你,上师也不能来送你。因为即使阿弥陀佛来了,你也觉察不到;即使上师来了,你也感觉不到。 这个时候,佛菩萨到哪里去了?佛菩萨哪里也没有去,佛菩萨仍然在你的头上,仍然在你的心中。但是,你就是不能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无法接收到佛菩萨的加持,因为被自己的业力所遮蔽,被自己的烦恼所蒙蔽,犹如阳光普照大地,但是对盲人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佛菩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若是自己生前没有积累善根,积累福德,那时就像失去双目的盲人见不到阳光一样,根本见不到佛菩萨的存在,感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救度。 所以,不要把一切希望都托付在阿弥陀佛或者上师身上。现在有这样的人,自己不学不修,认为:“到时候伟大的上师会来接我,到时候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会来接引我。”花言巧语没有用,若是真觉得上师伟大,真觉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就应该依教奉行,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接引,这就是上师的摄受。如果自己不学不修,到时候不会有上师的摄受,也不会有阿弥陀佛的接引。 我为什么强调这个问题呢?怕到时候大家失望。什么是上师的摄受?就是遵照上师的教言,按上师的教导去断恶行善。什么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好好地积累善根。若是你听上师的教导去断恶行善,到时候上师一定会救你,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门口,把你送到你自己的莲花座上,没有问题。否则,如果你不修善,也不积累福德,到时候你会失望的,上师送不了你,阿弥陀佛也接不了你。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啊!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阿弥陀佛来不来接? 阿弥陀佛来不来接? 有的人说:“我现在不用精进学修,没有事,到时候阿弥陀佛会来救我的;没有事,到时候上师会来救我的。”到时候你一定会大失所望,阿弥陀佛不会来接你,上师也不能来送你。因为即使阿弥陀佛来了,你也觉察不到;即使上师来了,你也感觉不到。 这个时候,佛菩萨到哪里去了?佛菩萨哪里也没有去,佛菩萨仍然在你的头上,仍然在你的心中。但是,你就是不能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无法接收到佛菩萨的加持,因为被自己的业力所遮蔽,被自己的烦恼所蒙蔽,犹如阳光普照大地,但是对盲人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佛菩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若是自己生前没有积累善根,积累福德,那时就像失去双目的盲人见不到阳光一样,根本见不到佛菩萨的存在,感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救度。 所以,不要把一切希望都托付在阿弥陀佛或者上师身上。现在有这样的人,自己不学不修,认为:“到时候伟大的上师会来接我,到时候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会来接引我。”花言巧语没有用,若是真觉得上师伟大,真觉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就应该依教奉行,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接引,这就是上师的摄受。如果自己不学不修,到时候不会有上师的摄受,也不会有阿弥陀佛的接引。 我为什么强调这个问题呢?怕到时候大家失望。什么是上师的摄受?就是遵照上师的教言,按上师的教导去断恶行善。什么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好好地积累善根。若是你听上师的教导去断恶行善,到时候上师一定会救你,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门口,把你送到你自己的莲花座上,没有问题。否则,如果你不修善,也不积累福德,到时候你会失望的,上师送不了你,阿弥陀佛也接不了你。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啊!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学修问答】为满足父母的心愿“租男友”对吗? 有一些人年轻人,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租男友,租新娘,这样做是对的吗? 答:仅从行为而言,这些年轻人看似在欺骗父母,但是如果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这也是一种善意的骗局。行为背后的发心动机千差万别,因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功德藏》云:“树根为药芽亦药,树根为毒芽何说,惟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有一棵树,若树根是毒,从中长出来的树枝和树叶也是毒;若树根是药,从中长出来的树枝和树叶也是药。同样,若一个人的心善,那他的言行也是善的,若心是恶的,那他的言行也是恶的。所以善恶不在表面上而是在心里,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学修问答】 有没有消不掉的罪业? 问:有没有消不掉的罪业? 在显宗里,五无间罪是决定罪,即通过忏悔也无法消除罪业,这个果报是将来一定要产生的。但是在密宗里,我们修除障法、念百字明可以遣除一切罪业,包括五无间罪、舍法罪等。还有,可以发菩提心,若是生起了菩提心,也能消除决定罪。 决定罪的果报是要承受的,但是果报的成熟是一瞬间,就和没有成熟一样。若是你发菩提心了,即使是下地狱,但是一瞬间就可以出来,根本不用感受地狱的痛苦。所以,也有决定罪,但是通过发菩提心,可以不遭受这个果报。 比如,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至少造了两个无间罪,他是活着下地狱的,当时他抱着佛陀的脚求忏悔、发菩提心,他是下地狱了,但是一瞬间就摆脱了。还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大家可以看《百业经》等。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达真堪布: 禅定的几种分类 禅定的几种分类 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很多人现在都注重修禅,但是都没有正知正见,而是那种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无记的状态。这不是什么高的境界。有些人在无记的状态中也能入定,也能坐好长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问题。但这不是四禅八定,连小乘的禅定都不是,更不是我们大乘修行者所要修的禅定。 这样修禅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在三恶道,一个是在三善道。三恶道就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它们一入眠好长时间都不出来。这也是以前修无记的禅定的一种功夫。为什么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没有断恶行善,没有上供下施,所以不能投生在上三道,只能在三恶道。这个修禅的果报也不会浪费,会在恶趣成熟。如果有一般的断恶行善,也有一定的上供下施,这样修禅的果报是转生在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还会堕落,还会下地狱。他在那种禅定中,一直以为那种状态就是解脱,是佛的境界,然后享受那些境界里的一些觉受。有一天业力穷尽了,他自然就会从禅定中来。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还是没有解脱。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如法修行,于是就对佛法生起邪见:“我学佛了,修行了,但是还没有解脱。释迦牟尼佛在骗我,佛法不是正法。”他一生起这个邪见,立即就会堕落地狱。没有正知正见而修禅,果报就是这两种。这样修禅很危险。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在了自心,就自在了一切 上师法王如意宝有一句话:“自在了属于自己的显现,同时就能自在属于他人的显现。”什么意思呢?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心的幻化与游舞。你自在了自心,就相当于自在了一切。 《大自在祈祷文》中“大自在”的含义,就是要把握自心。把握了心,就把握了一切。自在了自己的心,就一切都自在了。若是你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没有自在自心,你再念、再祈祷,也不会有真正的自在。 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经常说:“我要自由,我要自在!”但是你的心不自由自在,你怎么能自由自在呢?如果你真心想自由自在,就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散乱的心太可怕了!如果不去把握它,它说不定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所以不能让心散乱,最好让心找到归宿,让它安住。有的人家庭条件好,身份地位也高,还是觉得累,觉得苦,还是不能脱离烦恼与痛苦。为什么?因为心就像流浪的孩子一样,没有找到归宿,仍然在散乱。 人若是没有佛法,没有修行,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无论有钱没钱,有权没权,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无论是在山洞,还是在皇宫,就是一个字——苦。如果有佛法,有修行,无论是在家出家,无论是在山洞还是在皇宫,没有区别,就是一个字——乐。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烦恼与痛苦。但是对于有修有证的人来说无所谓,他在哪里都一样,在山洞里与在皇宫里一样,都是自在的。因为对他来说,黄金和牛粪等同,手掌和虚空等同,再有钱、再有权也不可能影响他的成就,他的精神已经超越了物质。 其实我们爱家、爱家人也没有错。但如果是小范围的爱,就是错的。范围应该扩大,不要这个界限。有界限就是轮回,没有界限的就是涅槃。家和家人,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概念与分别。你真正能够从心里放下了,那时才不要放弃,不要舍弃,一切一切都是你自己,整个法界都是你的。整个宇宙都是你的家,一切众生都是你的家人。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感情、所有的付出非要用在周围的几个人身上?那样做多自私,多累啊! 放下是一种心态,一种觉悟,不是一种行为。出离心不是身要出离,而是心要出离;超越不是身要超越,而是心要超越。那些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的人,就是因为有压力、有痛苦。他们心不自在,没有超越这些,无法活得快乐。 所以明理很重要,要用心去体悟佛法,这对我们的人生非常有帮助。佛法是一种究竟的科学,一种健康的教育,一种快乐的活法。修行人,身苦心不苦,身累心不累。关键是心,心如果调整不好,你永远会觉得累,觉得苦,想逃避是不可能的。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达真堪布: 高与低,骄傲与自卑,都要观为空性 【智海撷贝】高与低,骄傲与自卑,都要观为空性 若生怯弱之心时,则当令自心坚强, 修持彼二为空性。 昨天讲的是骄傲的心,今天讲怯弱的心。昨天讲的是心气太高,今天讲的是心气太低。修行时心态要保持平稳,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不能骄傲,也不能自卑。把握适度,不紧不松,不高不低才是解脱的状态。可我们总是把握不住,有一点点功德或者成就的时候就骄傲了,有一点点违缘和障碍的时候就自卑了。这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不明理,不知道诸法的事实真相和真理。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紧得不得了,有时松得不得了。在听闻佛法时,有时候内收,然后打瞌睡了,有时候外散,然后心跑了,总是把握不住适度。 “修持彼二为空性”,若是你有空性的见解,真正懂得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不会是这种状态的。从缘起的角度来讲,傲慢与自卑是平等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讲,傲慢与自卑也是平等的。其实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它们两个是一体的,一个是在相上,一个是在体上,只有这个区别。 平时我们也有傲慢。我执、自我这种念本身就是傲慢。为什么我们总有看不起的人、看不惯的事?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道理,没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自他是一体的。因为我们有傲慢,有我见,所以总是有自他的分别,总是看不起别人。若是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我们在得到一点点的利益或功德的时候,为什么会生起傲慢心?因为还是没有明白道理。从缘起的角度来讲,利益或功德是无常的;从相上讲,利益或功德也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都在刹那当中变。若是没有在刹那当中变,它永远都不能变。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感知相续中粗大的变化,意识不到细微、刹那的变化。其实,若是没有细微、刹那的无常,就不会有粗大的变化。 所以,一切法——人、事、物都在刹那、刹那当中变,而且一刹那也不停止。从这个角度看,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讲,都没有实体,没有真体。通过智慧这样分析和观察,找不到它的实体和真体,这叫空。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法也是平等的。从相上、体上讲,从缘起的角度讲,从空性的角度讲,一切法也是平等的,是如幻如梦的。但我们现在还没有懂得这些,目光还很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些事情,对它前前后后的很多变化都看不到。若是能看到,就会知道真的是这样。 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无所谓好坏,即使有好坏,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都是平等的。现在好也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好;现在不好也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不好。富或穷,贵或贱,美或丑,在轮回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过,包括我们最看不起的蚂蚁、苍蝇等小含生,我们都曾经无数次地做过。 无始劫以来,在座的各位都做过富人,也做过穷人;做过高贵的人,也做过低微的人;做过美女,也做过丑陋的人。现在我们只看眼前,只看几个月,几年发生的事,目光太短浅了,目光应该放远一点,看事看全面,这叫智慧。不要只看目前、执着当下。 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今生今世只是一个很短的片段,前生后世还有很多。你放开胸怀长远地看,前世今生都是平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现在为人父母是暂时的,做乞丐是暂时的,贵贱美丑也是暂时的,这样想,我们就不会执着了。如果不执着,当下就解脱了。 如果我们执着了,就有烦恼,而且执着的程度越深,烦恼越重;烦恼越重,所感受的痛苦越大。我们现在都特别执着。有的人执着钱,越执着,越有烦恼,越有痛苦;有的人虽然对钱也执着,但不是很执着,烦恼的程度也不是很重,这样痛苦也不会太大。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伤害你,你越执着,痛苦越大,受到的伤害越重。 有的人贪心特别重。你越贪着,它给你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就越多。人和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对男女之间的感情特别执着,感情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也特别严重。有人为此陷进去了,甚至连性命都不要了。多愚痴啊! 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相不会束缚我们,执着相才会束缚我们。只要执着了,就得不到自在。佛祖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证道的时候也讲过:“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痛苦的来源,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妄想、执着。如果你知道了诸法的事实真相、真理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妄想、执着了。没有妄想、执着了,佛性自然就显现了,当下就解脱了。 所以说,即使你有再大的能力,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人人都有过这种能力,包括蚂蚁、苍蝇也有过这种能力,而且将来还会有。你的势力再大,学历再高,也是暂时的,只是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的事,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了。这样思维你就不会骄傲了。 当你生起傲慢心的时候,应该往上和佛菩萨比,就知道自己这些小小的功德和成就都不算什么,这样傲慢心自然就消失了。我就是这样做的。以前,我最担心的就是考试,怕考试不合格,于是在学习或考试时,都会祈祷上师与文殊菩萨加持,将上师观想在头顶,将文殊菩萨观想在心间。这样,取得一点成就的时候就会想:这都是文殊菩萨的力量,是上师的赐予。不可思议啊! 虽然我很少有傲慢心,但是做为凡夫,有时候也会有一点骄傲,尤其是和别人辩论,取得一点点胜利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还不错,有点看不起别人。这时候我就想:不用说跟佛菩萨比,在喇荣有成就、成绩好的人也有很多。这样就知道自己差远了。那些佛菩萨、大德高僧的智慧与成就像太阳,能照亮整个世界。自己的智慧和成就,就像一盏小小的油灯,什么都不算。这样一想,傲慢心自然就消失了,更加精进的念头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若是我们还不明白空性、缘起这些道理的话,这样对比,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也有过怯弱的时候。比如有时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了,考试不是很合格了,或者情绪比较低落了,我就往下比,跟那些刚学的、经常懈怠懒惰的人相比,觉得自己也有一些成就。不用说在这个世界上,在喇荣也是,比我差的人也有很多。这样一比,又开始有自信了。 “修持彼二为空性”,高与低,骄傲与自卑,都要观为空性。若是能够以这种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就不能生起这样的念头了。但是现在很多人还达不到这种境界,对空性还不是太理解。这个时候,用我刚才讲的方法对比就好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适度,这个很重要。 ——摘自达真堪布上师《菩萨宝鬘论讲记》
【学修问答】 如果发生大灾难了,我们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什么呢 【学修问答】 问:如果发生大灾难了,我们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什么呢? 答:念什么都行!只要不念世间的这些就行,只要不念财产和儿女就行。念阿弥陀佛也行,念金刚萨埵也行,念上师也行。 海啸来了,海啸本身就是阿弥陀佛;地震来了,地震本身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把你接走了,不要害怕。大圆满就是这样,哪一个不是阿弥陀佛?哪一个不是让你解脱?心里不要顾虑太多,这都是障碍。 地震、海啸是灾难,今天你病倒了,疾病对你来说也是最大的灾难,也会让你死亡。和海啸有什么区别?和地震有什么区别?真正把无常弄明白了,“地震”每时每刻都发生在你身上,你自己没有感觉到而已。万物都在刹那刹那当中生灭,刹那刹那当中死亡,有什么可恐惧的?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学修问答】 如果发生大灾难了,我们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什么呢 【学修问答】 问:如果发生大灾难了,我们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什么呢? 答:念什么都行!只要不念世间的这些就行,只要不念财产和儿女就行。念阿弥陀佛也行,念金刚萨埵也行,念上师也行。 海啸来了,海啸本身就是阿弥陀佛;地震来了,地震本身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把你接走了,不要害怕。大圆满就是这样,哪一个不是阿弥陀佛?哪一个不是让你解脱?心里不要顾虑太多,这都是障碍。 地震、海啸是灾难,今天你病倒了,疾病对你来说也是最大的灾难,也会让你死亡。和海啸有什么区别?和地震有什么区别?真正把无常弄明白了,“地震”每时每刻都发生在你身上,你自己没有感觉到而已。万物都在刹那刹那当中生灭,刹那刹那当中死亡,有什么可恐惧的?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达真堪布: 平时想些什么? 意恶业很容易造,应该通过修炼来断除。我们平时闲着的时候心里就胡思乱想,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应该多做意幻供养,这样对治自己的贪心和欲望,同时也能培养信心和恭敬心。 意幻供养,就是通过思维观想的方式做供养。比如供养美丽的风景、衣饰、饮食甚至日月星辰。佛菩萨很高兴,自己也很欢喜,这样多好啊!有的人心里一直在烦恼,脸上也是一副愁容。不应该这样,一个修行人应该随时都是乐呵呵的,处处都是开开心心的。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欢喜,让自己高兴。若能这样欢喜、快乐一个小时也是自己的收获,若能快乐一天也是自己得到的,若能快乐一辈子就更好了,活的时候自在,死的时候也一定会特别好。 整天愁,愁什么啊?自己给自己增加烦恼,增加压力。整天东想西想,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处处找问题,好像自己还挺有观察力,挺有智慧似的,观察这个,观察那个……这不叫聪明。 佛菩萨并不需要我们供养的东西,但是我们自己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福报,来对治傲慢、贪心等烦恼,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欢乐。多有意义啊!所谓“一切唯心所造”,因为都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快乐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痛苦也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你的烦恼、痛苦都是自寻的,没有办法。现在讲的这些就是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我们能做到,就能解脱。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平时想些什么? 意恶业很容易造,应该通过修炼来断除。我们平时闲着的时候心里就胡思乱想,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应该多做意幻供养,这样对治自己的贪心和欲望,同时也能培养信心和恭敬心。 意幻供养,就是通过思维观想的方式做供养。比如供养美丽的风景、衣饰、饮食甚至日月星辰。佛菩萨很高兴,自己也很欢喜,这样多好啊!有的人心里一直在烦恼,脸上也是一副愁容。不应该这样,一个修行人应该随时都是乐呵呵的,处处都是开开心心的。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欢喜,让自己高兴。若能这样欢喜、快乐一个小时也是自己的收获,若能快乐一天也是自己得到的,若能快乐一辈子就更好了,活的时候自在,死的时候也一定会特别好。 整天愁,愁什么啊?自己给自己增加烦恼,增加压力。整天东想西想,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处处找问题,好像自己还挺有观察力,挺有智慧似的,观察这个,观察那个……这不叫聪明。 佛菩萨并不需要我们供养的东西,但是我们自己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福报,来对治傲慢、贪心等烦恼,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欢乐。多有意义啊!所谓“一切唯心所造”,因为都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快乐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痛苦也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你的烦恼、痛苦都是自寻的,没有办法。现在讲的这些就是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我们能做到,就能解脱。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平时想些什么? 平时想些什么? 意恶业很容易造,应该通过修炼来断除。我们平时闲着的时候心里就胡思乱想,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应该多做意幻供养,这样对治自己的贪心和欲望,同时也能培养信心和恭敬心。 意幻供养,就是通过思维观想的方式做供养。比如供养美丽的风景、衣饰、饮食甚至日月星辰。佛菩萨很高兴,自己也很欢喜,这样多好啊!有的人心里一直在烦恼,脸上也是一副愁容。不应该这样,一个修行人应该随时都是乐呵呵的,处处都是开开心心的。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欢喜,让自己高兴。若能这样欢喜、快乐一个小时也是自己的收获,若能快乐一天也是自己得到的,若能快乐一辈子就更好了,活的时候自在,死的时候也一定会特别好。 整天愁,愁什么啊?自己给自己增加烦恼,增加压力。整天东想西想,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处处找问题,好像自己还挺有观察力,挺有智慧似的,观察这个,观察那个……这不叫聪明。 佛菩萨并不需要我们供养的东西,但是我们自己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福报,来对治傲慢、贪心等烦恼,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欢乐。多有意义啊!所谓“一切唯心所造”,因为都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快乐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痛苦也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你的烦恼、痛苦都是自寻的,没有办法。现在讲的这些就是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我们能做到,就能解脱。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怎样将佛法融入世间当中?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呢? 问:顶礼上师,我们都是在校大学生。在世间,既是儿女又是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会成为公司员工。不知道,我该怎样将佛法融入世间当中?现在自己该怎样磨合,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呢?请上师开示。 仁波切:通过学修佛法,可以让自己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 首先是出离心。讲出离心,不是不让大家工作、生活。心要出离,不是身要出离。所谓心出离,就是没有那种贪心和欲望。没有粗大的贪心和欲望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够很轻松自在地生活与工作。 主要是自己不能贪恋贪着这些世间的事情——所谓的“福报”吧。其实,这种欲望(贪心)是心灵的一种障碍。不是不让你们工作,也不是不让你们正常生活。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正常工作、生活,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有贪心和欲望。否则,如果这种贪心和欲望太强了,就会影响生活,影响工作。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人太贪婪,欲望太高,没有一个安定的心态,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 第二个是菩提心。菩提心主要讲的是利他菩提心,想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心。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单位都一样,都应该存有一个想帮助和利益他人的心。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去帮助和利益更多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关系,你去利益和帮助自己身边有缘的这些众生。 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态!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们的工作会顺利的,生活也会幸福。反之,若是特别自私自利,工作不会顺利,生活也不会幸福的。所谓“大人有大量”,让自己有一颗宽容的心,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不恼害他人,不伤害他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包容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还有空性智慧。如果你真有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这种心态,那你无论遇到什么对境,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影响。即使有逆境出现,也都是如幻如梦的嘛,没有什么。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无论你将来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你都不会措手不及、心慌意乱,肯定能够很淡定地面对,智慧地去解决。 大家以这三种心态去工作、生活,人生都一定会很圆满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怎样将佛法融入世间当中?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呢? 问:顶礼上师,我们都是在校大学生。在世间,既是儿女又是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会成为公司员工。不知道,我该怎样将佛法融入世间当中?现在自己该怎样磨合,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呢?请上师开示。 仁波切:通过学修佛法,可以让自己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 首先是出离心。讲出离心,不是不让大家工作、生活。心要出离,不是身要出离。所谓心出离,就是没有那种贪心和欲望。没有粗大的贪心和欲望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够很轻松自在地生活与工作。 主要是自己不能贪恋贪着这些世间的事情——所谓的“福报”吧。其实,这种欲望(贪心)是心灵的一种障碍。不是不让你们工作,也不是不让你们正常生活。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正常工作、生活,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有贪心和欲望。否则,如果这种贪心和欲望太强了,就会影响生活,影响工作。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人太贪婪,欲望太高,没有一个安定的心态,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 第二个是菩提心。菩提心主要讲的是利他菩提心,想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心。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单位都一样,都应该存有一个想帮助和利益他人的心。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去帮助和利益更多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关系,你去利益和帮助自己身边有缘的这些众生。 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态!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们的工作会顺利的,生活也会幸福。反之,若是特别自私自利,工作不会顺利,生活也不会幸福的。所谓“大人有大量”,让自己有一颗宽容的心,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不恼害他人,不伤害他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包容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还有空性智慧。如果你真有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这种心态,那你无论遇到什么对境,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影响。即使有逆境出现,也都是如幻如梦的嘛,没有什么。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无论你将来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你都不会措手不及、心慌意乱,肯定能够很淡定地面对,智慧地去解决。 大家以这三种心态去工作、生活,人生都一定会很圆满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怎样将佛法融入世间当中?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呢? 问:顶礼上师,我们都是在校大学生。在世间,既是儿女又是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会成为公司员工。不知道,我该怎样将佛法融入世间当中?现在自己该怎样磨合,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呢?请上师开示。 仁波切:通过学修佛法,可以让自己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 首先是出离心。讲出离心,不是不让大家工作、生活。心要出离,不是身要出离。所谓心出离,就是没有那种贪心和欲望。没有粗大的贪心和欲望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够很轻松自在地生活与工作。 主要是自己不能贪恋贪着这些世间的事情——所谓的“福报”吧。其实,这种欲望(贪心)是心灵的一种障碍。不是不让你们工作,也不是不让你们正常生活。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正常工作、生活,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有贪心和欲望。否则,如果这种贪心和欲望太强了,就会影响生活,影响工作。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人太贪婪,欲望太高,没有一个安定的心态,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 第二个是菩提心。菩提心主要讲的是利他菩提心,想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心。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单位都一样,都应该存有一个想帮助和利益他人的心。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去帮助和利益更多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关系,你去利益和帮助自己身边有缘的这些众生。 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态!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们的工作会顺利的,生活也会幸福。反之,若是特别自私自利,工作不会顺利,生活也不会幸福的。所谓“大人有大量”,让自己有一颗宽容的心,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不恼害他人,不伤害他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包容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还有空性智慧。如果你真有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这种心态,那你无论遇到什么对境,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影响。即使有逆境出现,也都是如幻如梦的嘛,没有什么。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无论你将来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你都不会措手不及、心慌意乱,肯定能够很淡定地面对,智慧地去解决。 大家以这三种心态去工作、生活,人生都一定会很圆满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学修问答】 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悟空性? 【学修问答】 问: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悟空性? 现在我们学加行,学中观,这都是为了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只有两种方法:第一,先通过逻辑去推理,在自己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修行获得真实的定解;第二,通过学加行让自己的相续成熟,最后通过上师的窍诀证悟空性。 如果自己想解脱,想圆满,唯一的方法就是证悟空性,然后帮助他人,让他人解脱痛苦,功德圆满。包括父母、儿女等众生,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让他们了解空性,证悟空性。你给他们钱、权、吃的、穿的,这都无法究竟利益他们。如果真想究竟利益他们,就让他们明白真理,让他们证悟空性,这样就能解脱烦恼痛苦,就能获得福德圆满和智慧圆满的果位。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学修问答】 修行人有神通好不好? 【学修问答】 问:修行人有神通好不好? 答:现在一些人学佛,有的是修福报,有的是修神通。其实没有开悟、证悟之前,神通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怎么会呢?有神通多好啊!我可以去利益众生,看他人的心怎么样,然后再看自己的心怎么样,有时候也可以观察观察别人在干些什么,不听话我就修理他!”想得很美啊!真有了神通,你就完了。 你有了神通,有了这么大的能力,肯定会去搞世间八法。因为你还没有看破,自私自利之心还没有放下,没有破除我执我爱。很多人有了一点钱财就去造业;等真有了神通,这个力量就大了,为了自己会去获取世间的利益,哪还会想到众生呢? 我们开悟、证悟以后,神通、神变自然而然就有了,而且还不会障碍我们,因为那时我们已经看淡了,看破了,放下了,也不会太在乎这样的一种能力或功德。没有自我,没有私心,那时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众生的。有神通、神变了也有好处,必要的时候用一用也行。但是开悟、证悟之前有神通、神变不是好事,容易用这些来造业。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学修问答】 修行人有神通好不好? 【学修问答】 问:修行人有神通好不好? 答:现在一些人学佛,有的是修福报,有的是修神通。其实没有开悟、证悟之前,神通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怎么会呢?有神通多好啊!我可以去利益众生,看他人的心怎么样,然后再看自己的心怎么样,有时候也可以观察观察别人在干些什么,不听话我就修理他!”想得很美啊!真有了神通,你就完了。 你有了神通,有了这么大的能力,肯定会去搞世间八法。因为你还没有看破,自私自利之心还没有放下,没有破除我执我爱。很多人有了一点钱财就去造业;等真有了神通,这个力量就大了,为了自己会去获取世间的利益,哪还会想到众生呢? 我们开悟、证悟以后,神通、神变自然而然就有了,而且还不会障碍我们,因为那时我们已经看淡了,看破了,放下了,也不会太在乎这样的一种能力或功德。没有自我,没有私心,那时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众生的。有神通、神变了也有好处,必要的时候用一用也行。但是开悟、证悟之前有神通、神变不是好事,容易用这些来造业。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达真堪布: “二谛双运”不遥远 我们现在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若是会生活、工作,结果肯定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工作,所以结果都是不圆满的。如果你离开了佛法、智慧,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意义了,这不叫真正的生活,也不叫真正的工作。 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除了生活,除了工作,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生活本身就是学佛,工作本身就是修行。若是你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你不会生活,也不会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工作。二者是不矛盾的,是一体的。这也就是佛法里经常讲的“二谛双运”。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 我们讲“二谛双运”的时候,讲到空分、现分或明分,这时是两个,但空性不离显现,显现不离空性,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 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造业,也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烦恼的,轮回是烦恼的,这是差别。烦恼即轮回,涅槃即无烦恼,息灭一切烦恼是涅槃,有烦恼就有轮回。若二谛分开了,就是分别、执着,烦恼就是这样引起的;若二谛能双运,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也就是说,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世间的这些都随缘。随缘了就放下了,放下了才能随缘。 有的人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既然说‘除了思维善法以外,一切放下。’那么这个善法就不用放下了?”不是。看似不能放下善法,其实善法本身就是放下。放下,叫善法;没有放下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善法。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二谛双运”不遥远 我们现在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若是会生活、工作,结果肯定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工作,所以结果都是不圆满的。如果你离开了佛法、智慧,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意义了,这不叫真正的生活,也不叫真正的工作。 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除了生活,除了工作,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生活本身就是学佛,工作本身就是修行。若是你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你不会生活,也不会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工作。二者是不矛盾的,是一体的。这也就是佛法里经常讲的“二谛双运”。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 我们讲“二谛双运”的时候,讲到空分、现分或明分,这时是两个,但空性不离显现,显现不离空性,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 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造业,也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烦恼的,轮回是烦恼的,这是差别。烦恼即轮回,涅槃即无烦恼,息灭一切烦恼是涅槃,有烦恼就有轮回。若二谛分开了,就是分别、执着,烦恼就是这样引起的;若二谛能双运,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也就是说,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世间的这些都随缘。随缘了就放下了,放下了才能随缘。 有的人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既然说‘除了思维善法以外,一切放下。’那么这个善法就不用放下了?”不是。看似不能放下善法,其实善法本身就是放下。放下,叫善法;没有放下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善法。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二谛双运”不遥远 “二谛双运”不遥远 我们现在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若是会生活、工作,结果肯定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工作,所以结果都是不圆满的。如果你离开了佛法、智慧,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意义了,这不叫真正的生活,也不叫真正的工作。 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除了生活,除了工作,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生活本身就是学佛,工作本身就是修行。若是你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你不会生活,也不会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工作。二者是不矛盾的,是一体的。这也就是佛法里经常讲的“二谛双运”。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 我们讲“二谛双运”的时候,讲到空分、现分或明分,这时是两个,但空性不离显现,显现不离空性,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 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造业,也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烦恼的,轮回是烦恼的,这是差别。烦恼即轮回,涅槃即无烦恼,息灭一切烦恼是涅槃,有烦恼就有轮回。若二谛分开了,就是分别、执着,烦恼就是这样引起的;若二谛能双运,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也就是说,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世间的这些都随缘。随缘了就放下了,放下了才能随缘。 有的人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既然说‘除了思维善法以外,一切放下。’那么这个善法就不用放下了?”不是。看似不能放下善法,其实善法本身就是放下。放下,叫善法;没有放下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善法。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学修问答】 觉了以后还会再迷吗? 【学修问答】 问:觉了以后还会再迷吗? 我们的心本来是光明的,这些烦恼、习气就像突然起的云彩。那么这些“云彩”驱散了以后,还会再生起吗?觉了以后还会再迷吗? 答:不会的,因为通过修行证得以后,不会再有迷的因缘。众生都是自性清净的佛,但不是断证圆满的佛。虽然自性是清净的,但是还要断证圆满。刚开始没有证,所以就迷了;后来证了就不会迷了,因为有对治力了。 问:什么是三菩提果? 答:佛讲了三种菩提果位:声闻、缘觉、佛。声闻和缘觉是暂时的菩提果,佛是究竟的菩提果。这三个菩提果都是寂静的、清凉的、殊妙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断证功德,都不受业的束缚,不受轮回之苦,都是脱离轮回的。菩萨所修的究竟果位是佛果,所以没有另外算成一种菩提果。我们想解脱,就要获得三菩提果位。若是得不到三菩提的果位,就无法解脱。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达真堪布: 当于无贪中安住 【智海撷贝】当于无贪中安住 不贪内外一切法,当于无贪中安住。 内就是内情众生,外就是外器世界,不贪内外所有的法,在不贪欲中安住。这点一般人很难做到,因为很多道理我们还没有明白,尤其是佛讲的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还没搞清楚。所以我们现在要不贪内外一切法,难度非常大,基本上不可能。但是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努力做到。如果还贪恋世间一些暂时的利益,我们不能解脱,更不能成就佛果。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到底是不是在追求解脱?是不是真心想成就?现在好多人都是说说而已,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心的——不是真心想解脱,也不是真心想成就。不知道解脱是什么状态,更不知道成佛是什么状态。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怎么能真心地希求解脱呢?我经常给大家讲,不要盲目的信佛,也不要盲目的学佛。学佛修行,首先应该有个目标。 真心想解脱,真心想成就佛果,这就是我们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若是目标没有确定下来,你再努力也没有用,白费! 我们学佛修行应该有希求解脱、希求成就的欲望,发自内心的。然后要做到不贪恋世间,不贪恋内外一切法,真心的希求解脱,这叫出离心。这是学佛人最初的一个发心,我们必须要做到! 若是在相续中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断除世间的贪念,没有真心希求解脱的这种欲望,无论你学修任何法,学修得即使再精进,所学的法再殊胜,也没有用,都超不出三界,都是世间法,都是属于轮回的。 “不是啊,我修的是大圆满、大中观。”法是大圆满、大中观,但你不是这些法的法器。一定要将法融入到相续。你的相续变成大圆满了,你所修的法才是大圆满;你的相续变成大中观了,你所修的法才是大中观。之前这个法和你没有关系,因为你还没有和它相融合,还没有和它联系在一起,法是法,人是人,还是两回事,这样你修的法再殊胜也没有用。 其实大圆满、大中观,都是最高深、最殊胜的法,但是你的相续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若是在相续中没有生起出离心,你修任何法都一样,都是世间法,都超不出三界,超不出轮回。所以我们首先要在相续中建立出离心,这个出离心就是“不贪内外一切法,当于无贪中安住。” ——摘自达真堪布上师《菩萨宝鬘论讲记》
达真堪布:从无常中走出来 什么叫解脱?就是不烦恼,不痛苦,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 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很快乐,有时候也觉得很幸福,这是不是真正的解脱?不是。当我们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快乐;家里暂时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时,就觉得很幸福。 其实这些都是暂时的,现在暂时没有事儿似的,但很快就会有事儿了;现在暂时很得意似的,但是很快就会失望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你必须要面对无常。 我们的肉身就像机器,若用得时间长了,也有破旧或者坏损的时候。身体生病了,若是你不去执着,你的灵魂是不会生病的;若是死亡,也只是肉身死亡,灵魂是不会死亡的。若是你真正明白了真相,就会知道:你的灵魂像游客,你的肉体像旅店,肉体死亡了,就如同游客换一个旅店居住。这样你就不会痛苦,这叫超越。 你真正超越的时候,虽然你一样在世间,一样跟这些世人在一起,但是那个时候你不会受这些世间法的影响,你的内心不会有烦恼,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烦恼,这叫解脱。所以我们的心灵是要超越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从无常中走出来 什么叫解脱?就是不烦恼,不痛苦,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 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很快乐,有时候也觉得很幸福,这是不是真正的解脱?不是。当我们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快乐;家里暂时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时,就觉得很幸福。 其实这些都是暂时的,现在暂时没有事儿似的,但很快就会有事儿了;现在暂时很得意似的,但是很快就会失望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你必须要面对无常。 我们的肉身就像机器,若用得时间长了,也有破旧或者坏损的时候。身体生病了,若是你不去执着,你的灵魂是不会生病的;若是死亡,也只是肉身死亡,灵魂是不会死亡的。若是你真正明白了真相,就会知道:你的灵魂像游客,你的肉体像旅店,肉体死亡了,就如同游客换一个旅店居住。这样你就不会痛苦,这叫超越。 你真正超越的时候,虽然你一样在世间,一样跟这些世人在一起,但是那个时候你不会受这些世间法的影响,你的内心不会有烦恼,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烦恼,这叫解脱。所以我们的心灵是要超越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从无常中走出来 什么叫解脱?就是不烦恼,不痛苦,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 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很快乐,有时候也觉得很幸福,这是不是真正的解脱?不是。当我们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快乐;家里暂时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时,就觉得很幸福。 其实这些都是暂时的,现在暂时没有事儿似的,但很快就会有事儿了;现在暂时很得意似的,但是很快就会失望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你必须要面对无常。 我们的肉身就像机器,若用得时间长了,也有破旧或者坏损的时候。身体生病了,若是你不去执着,你的灵魂是不会生病的;若是死亡,也只是肉身死亡,灵魂是不会死亡的。若是你真正明白了真相,就会知道:你的灵魂像游客,你的肉体像旅店,肉体死亡了,就如同游客换一个旅店居住。这样你就不会痛苦,这叫超越。 你真正超越的时候,虽然你一样在世间,一样跟这些世人在一起,但是那个时候你不会受这些世间法的影响,你的内心不会有烦恼,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烦恼,这叫解脱。所以我们的心灵是要超越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我”所引发的痛苦 如果有一所房子,你把它视为自己的家了,这叫我所执。这时别人不能随便出入,也不能随便动屋里的东西。如果他人随便进你的屋子,随随便便乱碰你的东西,你的心里就会很不高兴。再过几天,这间房子卖给别人了,这时你没有把它视为“我”的家,它没有变成你的“我所”。这个时候谁进都可以,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影响。别人在房子里面碰这个、摸那个,你也不会生气——因为是别人的嘛,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你看,是同样一所房子、一个空间,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就是执着! 对人也是这样的。今天你把他(她)视为自己的家人了,他若是不回来或者在外面喝酒,你觉得这是天大的事,心里很痛苦。过两天分手了,你们两人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个时候,他回家或不回家,在外面喝酒或不喝酒,都没有关系。你看,同样的一个人,但是前后的差异来自于什么?就是执着! “这是我的家”,不是绝对性的;“这是我的亲人”,也不是绝对性的。你要明白这个。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也可以说是缘来缘去,来了就是来了,去了就是去了。如果明白了这些,你就不会受影响,这叫随缘。来了我也接受,来了也行;走了我也不挽留,因为强留不了。 有的人考虑这个,考虑那个,还到处找这个人卜卦,找那个人算命,这些都没有用。该来的一定会来,不该来的不会来的;该走的一定会走,不该走的不会走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会是你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患得患失。人为什么烦恼、痛苦?就是患得患失。这都是徒劳无益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我们学习中观,就要学会放下,不要以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意孤行。谁都有个性,有些人个性特别强,这不是什么功德,这是过失。在学佛的道路上,这是很大的过失;在修行的道路上,这是成就最大的障碍。就要放下我执我见,没有真正成就之前,不能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作主张。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学修问答】 菩萨证悟空性以后还会利益众生吗? 【学修问答】 问:菩萨证悟空性以后还会利益众生吗? 答:会的,当他们看到众生无明、颠倒,更会生起慈悲之心。众生为什么烦恼、痛苦?主要是因为愚痴颠倒。为什么愚痴颠倒?主要是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真理。所以菩萨们更加慈悲众生,更会去利益众生。 菩萨已经证悟空性了,已经获得究竟的智慧了,所以他们不贪着轮回的安乐,也远离了对痛苦的畏惧,以这种方式、这种状态住于轮回。菩萨因为有智慧,自己可以不受轮回之苦;因为有悲心,可以无勤作地利益他人。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悲心不住涅槃边。远离二边,这是最究竟的成就,也就是佛果。 《华严经》中讲:“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虽然菩萨身处六道轮回中,但是不受轮回的染污——“犹如莲花不著水”。他们虽然在凡夫当中,但是没有任何障碍,谁也障碍不了他们。他们就这样很自然地利益众生。菩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他们证悟空性了,他们的智慧圆满了。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烦恼很重的人适合学佛吗? 烦恼很重的人适合学佛吗? 答: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烦恼重更应该学佛。若是你没有烦恼、习气,不造恶业,你就不用进入佛门,也不用修持佛法了。正是因为你有烦恼、有习气,每天都在造业,所以你才需要进入佛门,需要修持正法。如果刚开始就拿佛菩萨的境界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这是给自己施加压力。通过佛法,通过修持,改变自己的心相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有过程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烦恼很重的人适合学佛吗? 烦恼很重的人适合学佛吗? 答: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烦恼重更应该学佛。若是你没有烦恼、习气,不造恶业,你就不用进入佛门,也不用修持佛法了。正是因为你有烦恼、有习气,每天都在造业,所以你才需要进入佛门,需要修持正法。如果刚开始就拿佛菩萨的境界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这是给自己施加压力。通过佛法,通过修持,改变自己的心相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有过程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烦恼很重的人适合学佛吗? 烦恼很重的人适合学佛吗? 答: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烦恼重更应该学佛。若是你没有烦恼、习气,不造恶业,你就不用进入佛门,也不用修持佛法了。正是因为你有烦恼、有习气,每天都在造业,所以你才需要进入佛门,需要修持正法。如果刚开始就拿佛菩萨的境界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这是给自己施加压力。通过佛法,通过修持,改变自己的心相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有过程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学修问答】 可以强迫其他人和我一起学佛修行吗? 【学修问答】 问:可以强迫其他人和我一起学佛修行吗? 答:修行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适度。希望他人和自己学佛修行,既不能太过分,也不能太迁就。你想度化你周围的人,必须有善巧方便。若要求太过分了,对方肯定受不了。所谓“恒顺众生”,就是要根据众生的根基,观察他的因缘、意乐在哪儿,然后采用适合他的一些方法来调伏他,让他一下子就能接受。否则,若你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直接就去做,肯定是不行的。 有时需要硬的方法,有时需要软的方法,你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应机施教,这是智慧。无论是自度还是度他,智慧和方便都要具足。有智慧才有方便,有方便才不会有障碍。你有障碍了,说明你还是没有方便;没有方便,说明你还是智慧不够。 其实,一切都要恒顺众生,要随缘,但需要有智慧才能做得到。随缘不是随便。已经开悟、证悟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随缘,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随缘。要放下,不要放弃,要认真,不要执着,要随缘,不要随便,这些也就是《心经》里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若没有智慧,是不会分辨的;若没有修行,也不可能保持适度。要把握这些很难,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差一点点就错了。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今生、来世与现在 遇到对境的时候,先让心态稳定下来,再冷静、理智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修行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很多人稍微遇到一点点事情,稍微有一些违缘的时候,决心就动摇了。 如果心一慌、有畏惧,就难了,这个时候祈祷也不一定管用,做善事也不一定管用。虽然这都不会是白做的,但是当下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如果自己通过佛法、通过祈祷,能改变心态,心态能保持平静,就能起到作用了。 佛法里经常讲临终、讲来世,很多人都没有明白。其实,你能解决临终的问题,就能解决来世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今生的问题。这都是今生解脱、当下解脱的方法。 一说临终,一说来世,就想:“没事,来得及,讲的是临终嘛,就是死的时候嘛,我还年轻呢,我还好着呢!”一说来世,就想:“来世再说嘛,今生还没有搞明白呢!”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都是堕落一边的。 你想搞明白今生今世,必须要搞明白来世。如果你想解决临终、来世的问题,就要解决当下,解决现世生活中的问题,这都是相互的。说临终、说来世,这都是为了解决现世问题,令你当下快乐的方法。 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心;修来修去,修的都是心。你把心态修好了,一切都OK了!之前,今生难,临终也难,一切都难。只有活得安乐,才能死得安祥。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今生、来世与现在 今生、来世与现在 遇到对境的时候,先让心态稳定下来,再冷静、理智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修行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很多人稍微遇到一点点事情,稍微有一些违缘的时候,决心就动摇了。 如果心一慌、有畏惧,就难了,这个时候祈祷也不一定管用,做善事也不一定管用。虽然这都不会是白做的,但是当下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如果自己通过佛法、通过祈祷,能改变心态,心态能保持平静,就能起到作用了。 佛法里经常讲临终、讲来世,很多人都没有明白。其实,你能解决临终的问题,就能解决来世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今生的问题。这都是今生解脱、当下解脱的方法。 一说临终,一说来世,就想:“没事,来得及,讲的是临终嘛,就是死的时候嘛,我还年轻呢,我还好着呢!”一说来世,就想:“来世再说嘛,今生还没有搞明白呢!”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都是堕落一边的。 你想搞明白今生今世,必须要搞明白来世。如果你想解决临终、来世的问题,就要解决当下,解决现世生活中的问题,这都是相互的。说临终、说来世,这都是为了解决现世问题,令你当下快乐的方法。 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心;修来修去,修的都是心。你把心态修好了,一切都OK了!之前,今生难,临终也难,一切都难。只有活得安乐,才能死得安祥。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今生、来世与现在 今生、来世与现在 遇到对境的时候,先让心态稳定下来,再冷静、理智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修行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很多人稍微遇到一点点事情,稍微有一些违缘的时候,决心就动摇了。 如果心一慌、有畏惧,就难了,这个时候祈祷也不一定管用,做善事也不一定管用。虽然这都不会是白做的,但是当下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如果自己通过佛法、通过祈祷,能改变心态,心态能保持平静,就能起到作用了。 佛法里经常讲临终、讲来世,很多人都没有明白。其实,你能解决临终的问题,就能解决来世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今生的问题。这都是今生解脱、当下解脱的方法。 一说临终,一说来世,就想:“没事,来得及,讲的是临终嘛,就是死的时候嘛,我还年轻呢,我还好着呢!”一说来世,就想:“来世再说嘛,今生还没有搞明白呢!”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都是堕落一边的。 你想搞明白今生今世,必须要搞明白来世。如果你想解决临终、来世的问题,就要解决当下,解决现世生活中的问题,这都是相互的。说临终、说来世,这都是为了解决现世问题,令你当下快乐的方法。 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心;修来修去,修的都是心。你把心态修好了,一切都OK了!之前,今生难,临终也难,一切都难。只有活得安乐,才能死得安祥。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家里出事了祈祷佛,一定会遇难成祥吗? 家里出事了祈祷佛,一定会遇难成祥吗? 答:你把心态放下,就不会有事了。你在盼着那个好的结果,就说明心态没放下;如果心态放下了,还会这样想吗?还会有这样的念头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的,都是无常、不可靠的。若是能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心态放下,万缘放下,深信不会有事,就不会有事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家里出事了祈祷佛,一定会遇难成祥吗? 家里出事了祈祷佛,一定会遇难成祥吗? 答:你把心态放下,就不会有事了。你在盼着那个好的结果,就说明心态没放下;如果心态放下了,还会这样想吗?还会有这样的念头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的,都是无常、不可靠的。若是能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心态放下,万缘放下,深信不会有事,就不会有事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家里出事了祈祷佛,一定会遇难成祥吗? 家里出事了祈祷佛,一定会遇难成祥吗? 答:你把心态放下,就不会有事了。你在盼着那个好的结果,就说明心态没放下;如果心态放下了,还会这样想吗?还会有这样的念头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人世间本来就是这样的,都是无常、不可靠的。若是能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心态放下,万缘放下,深信不会有事,就不会有事的。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点亮心灯”佛学少年班2015年10月份课程安排 10月3日 15:30《上师法语》第15讲 16:00德育:《德行天下14》 16:30《弟子规》第18讲 10月10日 15:30《上师法语》第16讲 16:00德育:《德行天下15》 16:30《弟子规》第19讲 10月17日 15:30《上师法语》第17讲 16:00德育:《德行天下16》 16:30《弟子规》第20讲 10月24日 15:30《上师法语》第18讲 16:00德育:《德行天下17》 16:30《弟子规》第21讲 10月31日 15:30《上师法语》第19讲 16:00德育:《德行天下18》 16:30《弟子规》第22讲 亲爱的小师兄们!阿弥陀佛! “点亮心灯”佛学少年班网络课程,已于2015年5月份开课。我们为小师兄们邀请授课轻松幽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生智慧。 2015年,为大家安排《上师法语》《弟子规》、儿童德育课程,此外,会不定期穿插安排学唱佛教歌曲、唐卡欣赏、美术课等。 《上师法语》是上师教言中最精华、精髓的部分,是极其宝贵的智慧之语。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有所领悟,并学会在生活中落实。 《弟子规》是传统文化之瑰宝。学会做人,是获得世出世间成就的基础和根本。借助佛法小故事,幽默轻松地传授做人的智慧,让孩子们拥有越来越完美而圆满的人生! 儿童德育课程,采用欣赏动画片的方式,以礼貌、感恩、孝敬、尊师、因果为主题。 课外活动,包括认识唐卡、德育及佛学儿童歌曲、简单小绘画等。 教材:《上师法语》《弟子规》 课堂:大圆满网络共修讲堂“大圆满法结缘班”SHOW房间(ID:412779) 《图解进入共修讲堂》(请点击阅读原文) 吉祥圆满 扎西德勒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达真堪布: 不赞不谤有三种 【智海撷贝】不赞不谤有三种 第十九颂: 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不赞不谤自亲属”,是说对自己的亲属,不能轻易赞叹,也不能轻易诽谤。如果你在大庭广众面前,经常赞叹自己的亲属,大家心里一定不会太接受,甚至会有一些看法;但是也不能诽谤,否则也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若是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可以;若是没有意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应该不赞不谤自己的亲属,这是最如法的。 “不赞不谤陌生师”是说对一些不太了解的上师、善知识,若是进行赞叹或者诽谤,也不是很好。因为你不了解他,也看不出来他是真正具德的上师,还是邪师、魔师。有的人根本不了解,一听到,或者一见到某些上师就开始评论。有时候说一些好的,有时候说一些不好的。这种情况在内地非常严重!你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接触,也不要反对、诽谤或者侮辱,这都是不如法的。所以你最好自己有个标准,保持适度,不赞不谤是最好的。 我们在“如何依止上师”里讲过,首先要观察上师,然后再依止上师。自己可以在远处慢慢地、默默地观察:如果他是个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师,对自己的修行有帮助,与自己有缘分,这样才可以接触、赞叹;若是不了解,最好别去接触,也别赞叹。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却到处宣扬、赞叹他,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他。万一是个魔师,或者是个邪师,不仅是自己,而且你所介绍的这些众生,将来都要跟着他下地狱,这个非常危险!我们也不知道佛菩萨在何处,也分辨不出真正的善知识或者具德的上师是什么样。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最好不赞不谤陌生师。 “不赞不谤一切人”。这里讲的是在一般的情况下,若是你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可以赞叹,也可以诽谤。但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对所有的人,应该既不轻易赞叹,也不轻易诽谤,这是最安全,最圆满的。 ——摘自达真堪布上师《自我教言讲记》
【学修问答】 修本尊要具足哪些条件? 【学修问答】 问:修本尊要具足哪些条件? 在戒定慧的基础上念佛,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参禅,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的摄持,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在这个基础上念咒语、修本尊,才是如法的。 现在,我们修加行就是打基础,让自己的相续成熟。加行修好了,出离心就生起来了;加行修好了,菩提心就生起来了;加行修好了,空性智慧就生起来了。出离心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菩提心是放下自私自利,空性智慧是破除我执法执。在这个基础上念咒、修本尊,一定能成就。若是没有基础,相续不成熟,很危险!大家千万不要盲修瞎炼,否则就会变成恶趣的因。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应该利用仙术帮人看病吗? 自己有一点小能力,可以以“大仙”的方式帮别人调病,自己也有发心,愿帮到的众生能学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众生就迷信这个“大仙”的方式,并不想去学佛。我因此苦恼,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答:就是智慧不够呗。最好别搞这些,有能力的话,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用这个能力的,但是,别人来看病的时候,你能有大悲心吗?能保证没有私心吗?是真正为了利益他人吗?这些条件都是要具备的。一个是大悲心;二、是没有自私自利;三、是完全是为了他人。具备这三点了是允许的,在这基础上还要有智慧,有分辨轻重、黑白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利益他人,同时也可以圆满自己的功德。若不是这样的话,就是造业。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应该利用仙术帮人看病吗? 自己有一点小能力,可以以“大仙”的方式帮别人调病,自己也有发心,愿帮到的众生能学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众生就迷信这个“大仙”的方式,并不想去学佛。我因此苦恼,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答:就是智慧不够呗。最好别搞这些,有能力的话,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用这个能力的,但是,别人来看病的时候,你能有大悲心吗?能保证没有私心吗?是真正为了利益他人吗?这些条件都是要具备的。一个是大悲心;二、是没有自私自利;三、是完全是为了他人。具备这三点了是允许的,在这基础上还要有智慧,有分辨轻重、黑白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利益他人,同时也可以圆满自己的功德。若不是这样的话,就是造业。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应该利用仙术帮人看病吗? 自己有一点小能力,可以以“大仙”的方式帮别人调病,自己也有发心,愿帮到的众生能学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众生就迷信这个“大仙”的方式,并不想去学佛。我因此苦恼,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答:就是智慧不够呗。最好别搞这些,有能力的话,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用这个能力的,但是,别人来看病的时候,你能有大悲心吗?能保证没有私心吗?是真正为了利益他人吗?这些条件都是要具备的。一个是大悲心;二、是没有自私自利;三、是完全是为了他人。具备这三点了是允许的,在这基础上还要有智慧,有分辨轻重、黑白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利益他人,同时也可以圆满自己的功德。若不是这样的话,就是造业。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不能赞叹有三种 【智海撷贝】不能赞叹有三种 今天学习第十八颂: 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 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能轻易赞叹的有三种,其中一个就是“不赞众夫所指者”。“众夫所指者”就是好多人都认为有问题,或者大家对他有看法的那种人。尤其是在道场,在寺院里,有过失的人不能赞叹。如果你赞叹他了,会伤害很多众生,也会引起好多争议。另外,如果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好多人都看出了他有问题,或者对他有意见,有想法的话,说明他肯定也有一些过失,所以我们不能轻易赞叹这种人。 好多道场、寺院都有这种规矩,当时佛在世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规定。对不守规矩,或者不守戒律的人,有很多调伏的方法。实在调伏不了,改变不了的情况下,一定让他暂时离开;或者让所有信众、所有僧众都要暂时远离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跟随他,跟他接触,甚至赞叹他,实际上等于违反了佛的教言,违反了僧众的规定。这个罪过非常严重! 平时也是,若是大众对他有看法或者有一些说法,你也不能刻意地去和他争论,或者去赞叹他。这样做,对自己、对他人、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很多坏处,会引起很多烦恼,也会引起很多争论。尤其是违反佛、上师的教言,违反僧众规定的那种人,一定要暂时远离。与他接触,甚至是赞叹,都是不允许的。尤其是在道场,或者在寺院搞这些不合理、不如法的事情,也会影响团结,也属于是破和合僧,是与无间罪接近的一种罪过,所以一定要注意。 第二,“不赞自大愚昧者”。有的人非常愚昧,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自认为很有功德;本来什么也不懂,却自认为懂得很多,自认为很了不起。自认为很有修行,总是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自大自傲,愚昧无知——这种人就是刚才说的“自大愚昧者”!他明白的只是一些皮毛,只是字面上的一些东西,根本没有精通含义。在修行上也是,根本没有做到表里如一。对这种人我们不能赞叹!如果你表扬他,赞叹他,对他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只能增加他更多的傲慢,不能让他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第三,“不赞幼稚之孩童”。一定要严格地管教孩子,不能经常表扬、赞叹。小孩子不懂事,他的思想、相续都没有成熟,经不住这些表扬、赞叹。如果你总是这样做,会使他更骄傲,更固执,最后更不好管教,更不好调伏。所以,对儿童也不能赞叹! ——摘自达真堪布上师《自我教言讲记》
达真堪布: 佛教不是这样求 佛法就是智慧,若没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若是你学佛了,却没有打开心量,没有让自己觉悟,就不是佛法了。 那么,是不是学佛人不能烧香、拜佛?不是,主要看你的发心和动机,以何种心态去烧香、拜佛。如果你把佛当神去求:“我给你烧点香,磕个头,明天我要去买彩票,你得保佑我啊!让我中奖啊,中500万,到时候我还来给你烧香。”若是你有这样的心态,就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宗教了。 佛法不是宗教,但是我们现在这些学佛人把它变成了宗教。佛法本身是教育,是智慧。我们产生贪嗔痴烦恼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愚痴,不明诸法的真相、真理。如果你明白了诸法的真相、真理,这叫有智慧;有这些智慧,才可以根除根本的无明、愚痴;若是没有无明、愚痴,就不会有贪嗔痴这些烦恼;若没有贪嗔痴这些烦恼,就不会造业;若不造业,就不会轮回,也就不会有这些痛苦。 大家不要盲目地信,不要盲目地修。先把道理搞明白,让自己生起真正的信心,不要迷信,不要盲目接触佛法;否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佛讲过,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因。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问题。就像你生病、吃药一样,药本身是好的,是能治病的,但是你乱吃、乱用,不仅治不了病,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我们学佛修行也是如此。要有足够的闻思,清楚、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才有真正的修行。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佛教不是这样求 佛法就是智慧,若没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若是你学佛了,却没有打开心量,没有让自己觉悟,就不是佛法了。 那么,是不是学佛人不能烧香、拜佛?不是,主要看你的发心和动机,以何种心态去烧香、拜佛。如果你把佛当神去求:“我给你烧点香,磕个头,明天我要去买彩票,你得保佑我啊!让我中奖啊,中500万,到时候我还来给你烧香。”若是你有这样的心态,就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宗教了。 佛法不是宗教,但是我们现在这些学佛人把它变成了宗教。佛法本身是教育,是智慧。我们产生贪嗔痴烦恼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愚痴,不明诸法的真相、真理。如果你明白了诸法的真相、真理,这叫有智慧;有这些智慧,才可以根除根本的无明、愚痴;若是没有无明、愚痴,就不会有贪嗔痴这些烦恼;若没有贪嗔痴这些烦恼,就不会造业;若不造业,就不会轮回,也就不会有这些痛苦。 大家不要盲目地信,不要盲目地修。先把道理搞明白,让自己生起真正的信心,不要迷信,不要盲目接触佛法;否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佛讲过,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因。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问题。就像你生病、吃药一样,药本身是好的,是能治病的,但是你乱吃、乱用,不仅治不了病,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我们学佛修行也是如此。要有足够的闻思,清楚、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才有真正的修行。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佛教不是这样求 佛教不是这样求 佛法就是智慧,若没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若是你学佛了,却没有打开心量,没有让自己觉悟,就不是佛法了。 那么,是不是学佛人不能烧香、拜佛?不是,主要看你的发心和动机,以何种心态去烧香、拜佛。如果你把佛当神去求:“我给你烧点香,磕个头,明天我要去买彩票,你得保佑我啊!让我中奖啊,中500万,到时候我还来给你烧香。”若是你有这样的心态,就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宗教了。 佛法不是宗教,但是我们现在这些学佛人把它变成了宗教。佛法本身是教育,是智慧。我们产生贪嗔痴烦恼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愚痴,不明诸法的真相、真理。如果你明白了诸法的真相、真理,这叫有智慧;有这些智慧,才可以根除根本的无明、愚痴;若是没有无明、愚痴,就不会有贪嗔痴这些烦恼;若没有贪嗔痴这些烦恼,就不会造业;若不造业,就不会轮回,也就不会有这些痛苦。 大家不要盲目地信,不要盲目地修。先把道理搞明白,让自己生起真正的信心,不要迷信,不要盲目接触佛法;否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佛讲过,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因。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问题。就像你生病、吃药一样,药本身是好的,是能治病的,但是你乱吃、乱用,不仅治不了病,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我们学佛修行也是如此。要有足够的闻思,清楚、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才有真正的修行。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学修问答】 发现别人的过失怎么办? 【学修问答】 问:发现别人的过失怎么办? 我们最初修行的时候,也许会发现他人的一些过失,但都要视之为自己的。“不是他们的错,是我的错!不怪他,怪我!因为我是要度化他们的,但是我没有能力。他们是因为愚痴、烦恼才成这样的,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他们破迷开悟、断除烦恼,这是我的任务,但是我没做到。” 当他人有罪过或其他众生有了什么过患时,自己也要这样发心:“愿将来这些果报不要成熟在他们的身心上,而要成熟在我的身心上。”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改变自己。至于观察他人,改变他人,那是成就以后才能做的。 问:小时候,有和尚给家里送来一张观音像,当时我起了嗔恨心,于是就砸烂了整个画像。到了现在我有头疼、全身疼的毛病,我现在知道错了,我该怎么办啊? 答:忏悔,好好忏悔就可以了。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没有犯错误还用忏悔吗? 没有犯错误还用忏悔吗? 达真堪布上师解答:修行的过程就是忏悔的过程。什么叫忏悔?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去改变自己的错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就是为了认识自己的错误,为了改变自己的错误。我们有很多很多错误,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没有认识到。你觉得你是个很善良、很正直的人,不一定。你只有拿佛法来衡量、对照,才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善还是恶。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刚皈依佛门的人,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我很善良,我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做为凡夫,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不造恶业。佛是断证圆满的,只有佛才从来不造业。除了佛,都有犯错的时候,只是没有发现,没有认识到,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佛为什么讲忏悔?就是要我们改变心态。什么时候能改变心态了,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命运。改变命运了,才能解脱,才能往生,才能成就。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达真堪布:穿越偏见 很多人学修的时间长了,掌握的理论也多了,作为老居士、老弟子,就开始傲慢了,这就是膨胀了,就是自高自大啊!看不起这个,看不惯那个,其实这种人没有任何功德。 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不慈悲;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若是你真慈悲,就没有看不起的人,人人平等。众生是平等的,站在世间的角度来讲是平等的,站在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平等的。站在出世间的角度讲,都是显而无自性,平等的,万法一心,就是一个自性。站在世间的角度讲,都在轮回,都在痛苦,都由业力的牵引而不得自由,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这样想:“不一样啊!我富裕,他贫穷;我高贵,他卑微。”其实都是一样的。世间的这些有钱人,所谓的富翁,众生都轮流做,都做过。所谓的有名望、有荣誉、高贵的人,众生也都是轮流做,都做过,没有什么。贫穷也一样,都经历过。所以,都是平等的。在这世间里,众生都像个无头苍蝇,都一样迷茫,没有什么不同。 “不一样啊,我年轻,他那么老……”年轻人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年老的人无法和自己比。其实年老的人也都年轻过,谁没有年轻过啊?也许他年轻的时候,比你还漂亮,还优秀,没有什么。 当你有看不起的人,这个时候应该自己忏悔,说明自己不够慈悲,说明自己不够善良。不慈悲就不善良了,若是你善良,还会看不起人吗?你那种分别的善良不叫善良。 你有看不惯的事,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然后自己在那烦恼,这叫自寻烦恼,说明你没有智慧。我们作为密宗弟子,一切要观为清净、圆满。为什么?因为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圆满的,不清净的是自己的心,不圆满的是自己的心。不能总这样自寻烦恼,自找痛苦。一切观清净,观圆满,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这样活得就有意义了。有看不惯的事,就说明你没有智慧,这是真言。 若是有智慧,怎么会有这么多看不惯的事?你能换位思考,都是通的,都是有道理的。你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肯定有很多看不惯的,肯定有很多不圆满的,这是你自己的问题,这也叫我执。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希望、要求一切围着自己转,这是不可能的。很多烦恼都是这样导致的,很多痛苦都是这样招来的,所以要学会包容,要学会理解。若能换位思考,都是通的,都是圆满的。有这种灵活圆融、随机应变,这是智慧。 你真正见性了或开悟了,内心就不会再那么烦躁了,一切欲望、烦恼自然就会息灭。若是还有这种浮躁的心态,说明还是没有证悟空性,还是没有见性。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学修问答】 佛菩萨能救度所有众生吗? 【学修问答】 问:佛菩萨能救度所有众生吗? 答:观音菩萨依靠他的愿力与威德力,曾经将整个轮回度空了三次,但是回头一看,众生仍然在六道轮回里受苦。这说明了什么?佛菩萨是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但若是众生自己没有善根、福德,自己不去消业,佛菩萨也度化不了。因为有业就肯定会受业力的牵引,佛菩萨能力再大也没有办法。犹如阳光虽能普照大地,但是小黑屋里却没有阳光。这不是阳光的问题,是小黑屋自己的问题,因为门窗没有打开。若是把门窗打开了,阳光就能照进来。 所以,我们要解脱、要成就,都要靠二力——既要靠佛菩萨的力量,更要靠自己的力量。所谓“自己的力量”,是指自己要修善,要积德。这样才能真正感觉到佛菩萨的加持,才能获得佛菩萨的救度,这是很重要的。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
◣阿弥陀佛◥____达真堪布: 长久相聚的方法 世间人往往因为贪爱亲人,而不想远离亲人。如果你贪爱他们,则会伤害他们;如果你留恋他们,则会远离他们。若是你真心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就要断除这种贪爱;若是你真心想利益他们,就不能对他们有贪爱。 如果你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随时回来保佑他们;在他们临终的时候,你可以接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聚,这样你就可以永远不离开他们。 如果你贪爱他们,你死了以后就会变成鬼,虽然也会回来看他们,但你一回来看他们,他们就会出事儿,这是伤害他们,自己也会堕落,在恶趣中无数劫地遭受痛苦,再也没有与亲人相聚的机会。若是你真想利益他们,真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你就应该放下这种贪爱。 现在,你可以跟他们在一起,但是你不能有贪心。你以贪心跟他们接触,会处处让他们烦恼,这是害己害他。贪爱是一种烦恼,它的根本是我执。你爱这些亲人没有错,但是要真爱,无私地爱,才可以感化。有我执我爱,就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就无法真心地对待他们,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利益他们。 有的人问:“世俗间有很多凡夫,他们有我执我爱,有自私自利,但是也有真爱啊,也有利益他们的啊!”那不叫真正的爱和利益。世间离不开苦的本性,轮回离不开苦的本性。若没有真心地在一起,就叫“冤冤相报何时了”,也就是轮回。今天我欠你,明天你欠我,互相欠,互相还,这叫轮回。这里怎么会有究竟的快乐和利益呢?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长久相聚的方法 世间人往往因为贪爱亲人,而不想远离亲人。如果你贪爱他们,则会伤害他们;如果你留恋他们,则会远离他们。若是你真心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就要断除这种贪爱;若是你真心想利益他们,就不能对他们有贪爱。 如果你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随时回来保佑他们;在他们临终的时候,你可以接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聚,这样你就可以永远不离开他们。 如果你贪爱他们,你死了以后就会变成鬼,虽然也会回来看他们,但你一回来看他们,他们就会出事儿,这是伤害他们,自己也会堕落,在恶趣中无数劫地遭受痛苦,再也没有与亲人相聚的机会。若是你真想利益他们,真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你就应该放下这种贪爱。 现在,你可以跟他们在一起,但是你不能有贪心。你以贪心跟他们接触,会处处让他们烦恼,这是害己害他。贪爱是一种烦恼,它的根本是我执。你爱这些亲人没有错,但是要真爱,无私地爱,才可以感化。有我执我爱,就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就无法真心地对待他们,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利益他们。 有的人问:“世俗间有很多凡夫,他们有我执我爱,有自私自利,但是也有真爱啊,也有利益他们的啊!”那不叫真正的爱和利益。世间离不开苦的本性,轮回离不开苦的本性。若没有真心地在一起,就叫“冤冤相报何时了”,也就是轮回。今天我欠你,明天你欠我,互相欠,互相还,这叫轮回。这里怎么会有究竟的快乐和利益呢?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长久相聚的方法 长久相聚的方法 世间人往往因为贪爱亲人,而不想远离亲人。如果你贪爱他们,则会伤害他们;如果你留恋他们,则会远离他们。若是你真心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就要断除这种贪爱;若是你真心想利益他们,就不能对他们有贪爱。 如果你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随时回来保佑他们;在他们临终的时候,你可以接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聚,这样你就可以永远不离开他们。 如果你贪爱他们,你死了以后就会变成鬼,虽然也会回来看他们,但你一回来看他们,他们就会出事儿,这是伤害他们,自己也会堕落,在恶趣中无数劫地遭受痛苦,再也没有与亲人相聚的机会。若是你真想利益他们,真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你就应该放下这种贪爱。 现在,你可以跟他们在一起,但是你不能有贪心。你以贪心跟他们接触,会处处让他们烦恼,这是害己害他。贪爱是一种烦恼,它的根本是我执。你爱这些亲人没有错,但是要真爱,无私地爱,才可以感化。有我执我爱,就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就无法真心地对待他们,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利益他们。 有的人问:“世俗间有很多凡夫,他们有我执我爱,有自私自利,但是也有真爱啊,也有利益他们的啊!”那不叫真正的爱和利益。世间离不开苦的本性,轮回离不开苦的本性。若没有真心地在一起,就叫“冤冤相报何时了”,也就是轮回。今天我欠你,明天你欠我,互相欠,互相还,这叫轮回。这里怎么会有究竟的快乐和利益呢? ——达真堪布新浪博客
达真堪布: 不应听闻有三种 【智海撷贝】不应听闻有三种 第十五颂: 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修行中,不应该听闻的有三种。 第一个,不听闻他人赞叹自己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很容易生起傲慢。其实我们若是要听,就听一些诽谤;若是接受,就接受一些指责与伤害。我经常跟大家讲,什么是真正的善知识?能直接指出你的毛病、缺点、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我们的敌人、仇人、恶人,都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他们才能看出来这些,也能毫不迟疑地指出这些。如果我们有智慧、有修行,能够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是对我们修行的一种鞭策,一种非常殊胜的助缘,能让我们开悟,让我们成就。 现在很多人非常爱看装模作样,非常爱听花言巧语,很多上师和弟子就是这样。上师在弟子面前装模作样,弟子在上师面前花言巧语,这实际上都是在互相伤害、互相欺骗。这样做有意义吗?能够改正你的毛病与缺点的方式方法叫窍诀。发现自己的错误与毛病,这叫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与毛病,这叫成就。若是上师、善知识,舍不得说你,不好意思说你,那就有问题了。好多人都看面子,有的不敢说,怕把他说跑了,怕他不理自己了,怕他不做供养了;有的时候舍不得说,怕他没有面子,怕他生气。就是特别贪着自己的施主。作为上师、善知识,该说一定要说,该改一定让他改,这样才能让他进步,最后才能成就。 “不闻他人赞己德”,不能听闻他人赞叹自己的功德。如果不是这样,第一个消耗自己的福报,第二个容易生起傲慢。 “不闻喜新者之语”。他人在喜悦、高兴的时候,跟你说的一些话,不一定可靠,所以不能听。新认识的,新来的人,也肯定会说一些好听的或者不好听的,这个也不能听闻,不能太在乎,也不可靠。彼此根本不了解、不熟悉,无论说好话、坏话都不能听闻,不能在乎,这是个陷阱!若是听闻了,或者在乎了,这样非常容易落入这个陷阱。 “不闻愚者之教诲”,不能相信、不能听从愚者的教诲。他根本不懂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管他是出于恶意还是善意,但是因为他没有智慧,既不懂世间法,也不懂出世间法,所以他没有资格教诲他人、引导众生。如果我们听闻他们的话,信任他们,对他们依教奉行,最后一定会倒霉的。 有一种说法,学法修行的时候,连父母的话都不能听。因为,虽然父母非常疼爱我们,希望我们一切都好,但是他们只有慈悲,没有智慧。他们的一些教诲与引导,在修行面前,在佛法面前,也许是种障碍。在这方面连父母的话都不能听,更不用说听别人的了。所以真正想学佛修行,真心想解脱成佛的话,一定要按佛的教诲,按上师的引导,不要东听西听。 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在修行的道路上依靠上师、依赖上师、依怙上师。你就应该听上师的,有什么不明白、不懂的地方应该问自己的上师;不应该问别人,不应该听别人的。真的,我要求大家,以后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选择。很多人一点定力都没有,心态一点点都不稳定,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改主意了。很多人特别爱耍小聪明,不懂装懂、胡说八道、以盲引盲,最后都堕落邪道、劣道、恶道了。 希望大家都好好地依教奉行,听从自己上师的教诲,接受自己上师的引导,不要道听途说。比如,今天修破瓦法修得正精进呢,明天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说“不能修破瓦法,修了神识就回不来了;破瓦法应该老年人修,不应该年轻人修;破瓦法早就失传了”等等。然后就开始动心了,就不修了。 不应该这样。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证明啊?凭教证、论证、理证,还是凭别的什么?根本不观察,也不思考,一听到这样的流言蜚语就动心了,就动摇自己的决心了;就开始不精进、不用心、不修行了。真可怜。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见,一定要有自己的修行标准,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我发现有好多人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目标与方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佛法,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修行。虽然学佛、修行好多年了,但都是盲修瞎炼。自己好好观察自己,相续有变化,有进步吗?如果没有,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学修。 ——摘自达真堪布上师《自我教言讲记》
达真堪布: 《三戒论》讲记(五十二)[菩萨戒]地界之分类 《三戒论》讲记(五十二)[菩萨戒]地界之分类 己二、地界之分类 地金月火等甘二,以地界分十地间。 这是以地界而分二十二种发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第一,如地之发心。这是犹如大地般的发心。心如大地,成为产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所以叫如大地般之发心。 第二,如金般之发心。这是犹如黄金般的发心。发心乃至菩提果之间,意乐无有改变。即追求菩提果的意乐无有改变,所以称“如金般之发心”。 第三,如月之发心,犹如明月般的发心。意乐更加殊胜,善法与日俱增,所以称“犹如明月般的发心”。 如大地般之发心、如黄金般之发心和如明月般之发心,这三者属于资粮道的发心。资粮道分大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小资粮道。如大地之发心是小资粮道的发心,如黄金般之发心是中资粮道的发心,如明月般之发心是大资粮道的发心。这三个发心都属于资粮道的发心。 第四,如火之发心,犹如烈火般的发心。真实行持六度,从而焚烧障碍干薪,所以称“犹如烈火般的发心”。 这属于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加行道的发心只有一个。 第五,如藏之发心,犹如宝藏般的发心。满足一切众生无穷无尽的愿望,所以称“犹如宝藏般的发心”。 这主要是见道,即一地的发心。这时菩萨主要修持的是布施波罗蜜。以布施波罗蜜满足一切众生无穷无尽的愿望。一地,也可以说是“见道”。 第六,如宝源之发心,犹如宝源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宝源”?能生一切功德之宝。功德是宝,能生一切功德之宝。 这是二地的发心。二地的菩萨主要修持戒波罗蜜。以持戒波罗蜜生一切功德之宝。可见,戒律是功德的根源。有戒律波罗蜜,才能产生功德之宝。 第七,如大海之发心,犹如大海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大海”?心不被不幸所扰。 这主要是三地菩萨的发心。三地菩萨主要修持安忍。有安忍波罗蜜,心不会被不幸扰乱。 第八,如金刚之发心,犹如金刚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金刚”?不因魔缘退转,精进如金刚。不因这些魔众、违缘而退转。 这主要是四地菩萨的发心。四地菩萨主要修的是精进波罗蜜。以精进,这些魔众、违缘都不会让自己退转。现在我们为什么着魔了、退转了?主要是自己不精进。若是精进,不会有这些现象。四地菩萨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魔众、违缘而导致退转。 第九,如山之发心,犹如高山之发心。为什么喻为“高山”?不为有相所动摇,禅定如高山。也可以说不着相,不为有相所动摇。 五地菩萨主要修的是禅定波罗蜜,内心非常专注,不动摇。 第十,如药之发心,犹如妙药之发心。为什么喻为“妙药”?因为能息灭二障之疾病,智慧如妙药。 这主要是六地菩萨的发心。六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智慧波罗蜜。修持智慧波罗蜜,以智慧波罗蜜息灭烦恼障、所知障二障之疾病。 第十一,如友之发心。“友”是朋友,如朋友般的发心。为什么叫犹如朋友般的发心?因为不毁坏善根,可以成办他利,具有善巧,方便如友。 这是七地菩萨的发心。七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方便。以方便可以利益他众,以方便保护自己的善根不被毁坏。 第十二,如意宝之发心,犹如如意宝般的发心。为什么叫犹如如意宝般的发心?因为可以圆满自他的愿望。 这主要是八地菩萨的发心,八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愿,可以让自他的愿圆满。 第十三,如日轮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日轮”?因为能成熟所化相续的善妙庄稼。 这是九地菩萨的发心。九地菩萨所修的主要是力。通过这个力,可以让所化众生相续中的善妙庄稼成熟。 第十四,如歌之发心,犹如歌声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歌声”?因为可以开示所化众生希求之法。他可以宣讲所化众生希求之法。 这主要是十地菩萨的发心。十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智慧。他可以以这种圆满的智慧,开示所化众生的希求之法。所以,他的发心叫犹如歌声般的发心。 下面有五种发心,都是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 第十五,如王之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国王”?因为国王可以无碍地成办自己所想做的事情。同样,他可以无碍地成办他利。 这主要是示现神通,可以无碍地成办他利,所以称为“犹如国王般的发心”。 第十六,如王库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王库”?就是福慧无尽,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二资无有穷尽。这时,二种资粮非常圆满,可以变得无穷无尽,所以称如王库般的发心。 第十七,如大路之发心。为什么喻为“大路”?三时一切圣者之遗迹,故菩提品如大路。 第十八,如车乘之发心。为什么喻为“车乘”?趋入断除二边之道,止观如妙乘。 第十九,如泉水之发心。为什么喻为“泉水”?不忘失句义为他众宣说。这个时候主要是出现总持辩才这种功德,不忘失句义,而后为他众宣说。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等持,因此不会忘记这些句义,以此为他众宣说。 这里共有五种发心,都是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三清净地的菩萨会出现刚才所讲的功德,广大神通、二资圆满、菩提品、止观和总持辩才的功德也非常圆满。 第二十,如雅声之发心。为什么喻为“雅声”?为想解脱的众生传播妙法,法宴如雅声。这属于十地菩萨的发心。 第二十一,如河流之发心。为什么喻为“河流”?无勤实现所愿并自然流入遍知大海,一道如河流。这也是十地菩萨的发心。 第二十二,如云之发心。为什么喻为“云”?于法界中不动之同时,成熟所化众生心相续的庄稼,法身如云。这也是十地菩萨的发心。 《三戒论释》中讲,最后这三种发心为佛地的发心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十地菩萨的发心。这里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论师把这三种发心划分为无修道的发心,属于佛的境界。自宗的大德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根据《三戒论》的作者的观点,最后这三种发心属于十地的发心。十地可以分加行、正行和后行,以此可以分三种发心。从资粮道到十地之间,共有二十二种发心,这里没有佛地的发心。 这是在《现观庄严论》里所讲的二十二种发心,下文是归纳。 待续……
达真堪布: 随顺之事有三种 【智海撷贝】随顺之事有三种 今天学习《自我教言》第十四颂: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食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经常要随顺的有三种:第一个就是“语言随顺于亲友”。亲朋好友、金刚道友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情况下,语言一定要随顺他人,不能和他们争辩、争论。特别是在别人面前,在仇人关注的场合里,和这些亲戚、朋友总是唇枪舌剑,会让别人笑话的。另外,要随顺他人,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恭敬。这样做,对方也一定会高兴、会欢喜。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让众生欢喜,不应该伤害众生,更不应该伤害有缘众生。那些亲戚、朋友,尤其是自己的长辈,不管说的是对还是错,在一般的情况下,一定要顾及对方的心情,语言要随顺他们,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孝顺、一种尊重、一种礼貌。如果你经常和他们争论,或是狡辩,最后双方都不愉快。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语言一定要随顺对方,随顺他人,让他们欢喜、高兴,这样大家都会开心快乐的;尤其是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随顺,不能总是争论。 如果是为了让他人了解一些事情,明白一些真理,或者是为了调伏、帮助他人,而去辩论、辩经都没有什么。若是在没有意义、无记的情况下,或是在恶意的状态下,不能和他人争论。现在很多人都是,一见面就争论不休,每聚到一起就开始说一些长短是非,实际上这都是造业。所以一定要随顺这些道友,这样大家最终都会开心快乐的。我们的口非常厉害,造业非常容易,大家一定要注意。万一说了一些令对方不愉快的事情,实际上也是造了一个很大的罪业。我经常跟大家讲,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搞好团结,要和睦相处。在一般的情况下,一定要互相随顺,互相理解,学会圆融,学会忍让。尤其是经常在一起做事情,时间长了肯定会有意见不统一,发生冲突与摩擦的时候,但是要立即忏悔,心里不能留痕迹。金刚兄弟不是一般的关系,是生生世世、永久的兄弟。彼此让一让,忍一忍就会过去,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作为修行人,尤其是修密法,要遵守密乘十四条根本戒,大家一定要谨慎、要注意。人的习性非常可怕,有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搞一些不团结的事情。为什么说一定要和睦相处,一定要齐心协力?因为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没有力量了。我们的力量就是心的力量,心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力量。若是大家的心能合而为一的话,我们的力量就会永远在一起。我以前也跟大家讲过,大家的力量就像火焰,烧烦恼,烧习性,会非常猛烈、非常快速。个人的力量就像火星,只靠个人的力量,靠自己的修行,是非常难的,所以共修非常重要。共同修行,对个人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没有搞好团结,没有齐心协力的话,也是一种罪业、罪过。所以我们经常讲,有利也有弊,利大弊也大。 不要轻视、小看这些啊!真的,若是你真心想解脱,真心想成就的话,一定要谨慎。人都有贪嗔痴慢疑的恶习,而且都非常严重,尤其是嫉妒和傲慢两种。有的人嫉妒心非常强,别人有一点点的功德或是成就的时候,嫉妒心就上来了。自己有一点点的成就或是进步的时候,傲慢心就上来了。一有嫉妒心肯定会嗔恨对方,一有傲慢心肯定会轻视他人。这样一定会造很多的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二个,“衣食随顺于当地”。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随顺当地的风俗;否则,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入乡随俗嘛!到哪个地方,就要随顺哪个地方的习惯与风俗,包括修行都要随顺。随顺年代,随顺地区,随顺众生。《普贤行愿品》里也讲随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之一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也要恒顺年代,恒顺地区。年代和年代不一样,地区和地区不一样,众生和众生不一样。佛当时传讲佛法的时候是应机说法,也是恒顺众生,恒顺地区,恒顺年代的,我们也应该这样。有的人特别执着自己的一些习惯,一些风俗,一些修持方法。该保存的一定要保存,但是该改变的也一定要改变。若是你没有一点改变,没有一点善巧方便,怎么救度众生,怎么弘法利生啊? 八十年代的众生和现在这个年代的众生肯定有所不同。如果现在还保持八十年代的风俗,还执着八十年代的做法是错误的。 地区和地区不同。比如内地和藏地,很多风俗习惯都不一样,环境和气候也可以说完全不同。若是你到藏地,还按汉地的风俗习惯就错了。若是你到汉地,还按藏区的一些风俗习惯也不行。比如说我们洗澡,在藏区环境、气候和条件都不允许。你到这边来还按内地的习惯,天天洗澡,或者每天洗好几个澡,就不符合实际了。有的藏区人,根本就没有洗过澡;有的几个月洗一次;有的一个月洗一次,有的半个月洗一次。如果你到内地也这样,肯定不舒服,不符合实际。这是打比喻,好多事情都是一样。包括藏地按藏历,汉地按农历。像初一,按藏历是三十,按农历就是初一。汉地三十当斋日,藏地初一当斋日,初十和二十五也是这样。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天文历法。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应该遵从当地的天文历法。莲花生大士当时诞生在印度,我们是按印度的初十还是按藏历的初十呢?莲花生大士也没有说过必须要按藏历。我认为在所有的初十,如果自己能够忆念莲师,做善事,莲花生大士一定会降临。他也没说除了藏历的初十、农历的初十以外,印度的初十,美国的初十,日本的初十他不来啊!其实时间就是一种概念,没有什么实际的真实存在。如果我们按内地的天文历法,容易记住,而且非常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的人不会随顺,特别执着,必须要按藏历,一定要记住,记不住不行。好多时候没有记住日子,错过了,就起烦恼了,这就是没有智慧。 念诵仪轨也是,有的人说,必须念藏文,这样才有加持,因为这些文字是观音菩萨的语言,是观音菩萨化现的。汉语就不是佛菩萨的化现了?可以这样讲,汉语是文殊菩萨的语言,汉字是文殊菩萨的化现!用汉语为什么不能念?有什么区别啊?这都是执着嘛!我不赞同这些说法,我认为都是一样的。一些咒语,为什么不翻译过来?它有好多不翻译的原因和理由。除了这些密咒以外的一些经文、仪轨等,我看可以翻译成汉语、英语、日语、印度语等。可以用各国语言和文字来读诵,不是必须要按照藏语。真的,这是执着,所以我们现在念的好多仪轨都是按照汉语念的。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若是有信心,有善根,都是一样的,都是佛菩萨的幻化,都是佛菩萨利益众生的工具与善巧方便。若是没有信心,都是自己的一些非理作意,没有任何的价值。 我是这样想的,若是我们不恒顺年代,不恒顺地区,不恒顺众生的话,虽然佛法非常奥秘,非常殊胜,加持力、功德力都非常大,但是我们无法能够帮助、救度现在的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这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到哪里,就一定要按照那里的风俗习惯。这样做,第一,不会让那些众生生起烦恼;第二,自己可以与当地的众生和睦相处,这样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好处。 第三个,“自心相应于佛法”,自己的心和佛法一定要相应。我们可以表法,但是内心一定要符合佛法,一定要与佛法相应。如果内心与佛法不相应,跟佛法背道而驰的话,我们表法表得再好,在外表上显得再有威仪,再有修行,再精进,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不会有任何进步,最终也不会达到目的,不会有任何成就的。若是我们的心、思想、境界与佛法、佛理能够相应、相符的话,外表怎么都可以。外表有修行也好,没有修行也好;外表善也好,恶也好,你的内心一定会有改变,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殊胜的成就,得到究竟的利益。我经常强调,修行修心,念佛念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到心地上,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不在表面上,不在形式上,都在心里,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要恒时观察自己心的相续,调整自己内心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念佛,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为了恒顺众生,我们的外表、外在,包括言行举止,肯定有时候像修行,有时候不像修行;有时候会有一些善的表法,有时候会有一些恶的表法。我们与这些众生接触,在帮助众生、调伏众生的过程中,在表面上肯定会有爱的表情,也会有恨的表情;有高兴的表情,也有伤心的表情。我们也可以看看,很多大德高僧也是,有时候心情很低落,有时候心情很轻松;有时候很高兴,有时候很生气;有时候笑,有时候哭;有时候说一些粗话,有时候说一些软语。 外在的行为没有一定的标准,仅仅看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法判断、确定他的内心。所以我经常说,不要轻易判断别人,不要轻易评价别人。你也不是佛,连他心神通都没有,怎么知道他修行的好坏,他的内心是善还是恶呢? ——摘自达真堪布上师《自我教言讲记》
首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