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耻一雪笑神州 前耻一雪笑神州
独坐案前静心读诸子百家,掩卷听窗外雨打芭蕉,凭栏远眺看日出日落,思绪与苍穹大雁同翔,尽享独处之宁静.
关注数: 15 粉丝数: 35 发帖数: 3,358 关注贴吧数: 13
中国术道文化复兴之剑道 整理此篇述文,志在呼唤同袍关注术道文化对汉服运动的促进作用,其中剑道又是术道文化中成熟最早、断层最彻底的一门,人多不知剑道源于中国,无论是剑术还是其内涵,中日两国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现谈及剑道必是条件反射为日本剑道,想到中国剑术,就是单手执剑或刀,套路剑舞。此种套路剑舞并非中国传统剑术的原帽。因本人文笔拙劣,且在这方面研究深入的专家学者并不多,故整理出民国唐豪先生与当代武术家马明达教授对于中日两国剑道渊源的考证结果,其篇幅稍长,请有兴趣的朋友耐心阅读。另外在文章最后附上笔者对于复兴剑道的简单方案,该方案立脚于对日本剑道的学习为基础,缓慢开展中国剑道的振兴工作。 “剑道”一词出自《吴越春秋》中越女与越王勾践阔谈“何为剑之道”,对剑之道的提出背景是春秋末期短剑技法已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反应,在剑术的基础上,剑士们开始将人格与思想融入剑术之中,由此剑术从技术层面得以迈向理论总结,二者并重的时代。剑与玉共同成为君子和贵族的代表,象征着个体的尊严与品格的尊贵,秦汉以后的士大夫剑术、文章并举,充分发扬儒家对文武兼修的追求,宋朝之后文武的分野造就了剑客侠士与文人墨客的特殊文化符号。 在谈及剑术的发展前,先一起了解几个简单的概念 剑术:通指春秋前后出现的短、长剑技法,现在人通常理解为单手套路剑术。 剑道:该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主要是指对剑术的理论提升,或是对剑术意境的抽象定位 日本在江户时期,剑术成熟自成体系,在原有中国剑术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并开始沿用中国“剑道”一词作为对剑术的思想领悟泛称。历史上中日两国使用“剑道”一词多是理论层面,实际训练中,仍然使用的是剑术。 击剑:中国传统双手剑练习或竞技形式,日本剑术沿用至今。 单手剑刀:剑(刀)身短、且柄只允许单手把持者是。 双手剑刀(长刀剑):剑身通长80至120厘米,乃至更长,柄长20至30厘米需双手把持者是。 直剑刀:明代之前的中国主流剑刀制式具是直身。 军旅武术:中国传统武术最早多是在军队中传播,其特点注重实战,招数简单有效。 套路武术:唐朝中后期开始成型,兴盛与宋、明、清及当代,主要是民间武家修持。在宋明时期起到传播、保存武术流派作用,具有一定实战能力,晚明之后逐渐走向花架子境地。 春秋时期的剑术与战国之后的剑术相差甚远,剑道思想较之战国时代亦显得简单,《吴越春秋》中越女对剑道的描述更像是具体的剑术技法,思想方面还未有后世深刻、细腻。纠其根本,在于春秋时期为短剑,战国及之后的朝代多为长剑,达到100厘米至120厘米以上,湖南衡阳出土的楚国铁剑,最长者达到了140厘米。如此长剑必须双手使用。短剑是单手持剑,搏斗时注重灵巧,短兵相接主要技法是“刺”,因为这种短剑防御性质大于进攻性质。长剑双手挥动大开大合,技法路数有击、斩、突、刺等。锻造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剑术技法的丰富,高频率战争促使剑术的飞跃成熟,成书于战国的《剑道三十八篇》、《剑论》代表了战国剑道思想的体系化,然早在隋唐二书散佚,“剑道”一词再不为后人提及。“剑仪”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尺寸功能的剑也有了具体的规矩,对剑刀制作技术、品相鉴赏的《相剑刀》也是剑刀极盛之下的相剑指南。
汉服复兴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 ·汉服应“新民”,它本身即是精神独立的产物,它应该重塑一群更加拥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思考能力的人。·汉服应“新民”,它应该塑造一群拥有世界级文化大国气度和自信的国民。·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明觉醒。《大学》中提出了“新民”的概念,汉服运动也是一个“新民”的过程。新民的内容很多,这里只谈几点:一、汉服运动如果不能让国人实现精神的独立和自主的思考,那么它就是失败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了人云亦云,少有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思考。汉服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同样明显,突出的例子,比如这几年传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申遗”“韩国汉服申遗”等问题。最流行的说法是,“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韩国人还要抢我们的汉服”。我对这种说法的逻辑感到非常费解。文化不是苹果,别人拿走一个你就没有了。我不明白,韩国人怎么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韩国人又如何来抢我们的汉服?很遗憾,绝大多数媒体在这些问题的报道中都采取了炒作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很少有媒体指出端午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本土的端午文化如何有效延续和传承”这一要害。“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的说法在国民中盛行,2006年以来,“韩国人还要抢我们的汉服”的传言也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人们激愤的感情我完全理解,但是值得追问——韩国人怎么抢走端午节?是来抢走我们包好的粽子还是夺走我们绣好的香囊?他们又怎么抢汉服?是不是要来中国扒走谁的衣服?中国人从此不许过端午?没有韩国人批准,从此不许穿汉服?很多人说,他们抢走了我们的端午和汉服名称,让全世界都认为端午和汉服是韩国人的了。实际上,这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事业极大的误解。联合国的这一活动根本就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制度设计也保证了韩国也实现不了所谓“抢走”的目标。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申遗,也只是在联合国确认了“韩国江陵地区存在名为端午祭的一种韩国祭祀风俗遗存,因其价值,被联合国确认列入名录,韩国政府承诺担负保护和延续责任”。同样,所谓的“韩国汉服申遗”即使发生,也是如此,只是确认“韩国朝鲜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存”这一事实。与华夏中国的“端午节节日文化”“汉民族传统服饰文明”根本不是一回事。退一步讲,它可以申,我们也可以申。他们申成功了之后,我们照样可以申。它取代不了我们的文化,两种文化遗产对比,谁是正源谁是分支、谁是正宗谁是效仿、内容的丰富厚重和单纯浅薄,一目了然。所谓“申遗”,即申请将某种文化(自然、非物质)形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自然、非物质遗产名录。其意义并不是各国抢注什么文化商标,宣布正统,申遗真正的价值在于四个确认:确认一项文化遗产的存在、确认濒危性、确认当事国的保护承诺、确认国际文化救济。申遗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怎么让华夏衣冠文明、传统节日文化在母国、在汉民族心中回归,生活中重生,传承这一光耀千秋、泽被东亚、伟大的人类文明财富,这才是中国人最该做的事情。很遗憾,国民、包括很多汉服复兴者,都在这一问题中人云亦云,轻易地就被煽起情绪,空喊“坚决不让棒子夺走我们的汉服”的口号,罕见独立和冷静的思考。一种观点,一个说法,抛出之后,很多人就盲从,就被这种观点控制了思想、操弄了情绪,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也是国人没有实现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表现。我们是有追求有抱负的汉服运动者,不要让别人代替我们思考,我们的头脑应该由自己来驾驭。如果我们也人云亦云,就不会有汉服运动。因为多少年来,全中国都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装,如果我们也放弃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话,历史真相必然被永久掩盖,汉服断然不可能重生。这是汉服运动积累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当坚持独立和自主的精神,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观察、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如此,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我们心中的事业。
《大明王朝》掀起热潮:光明与黑暗的悖论(图)——转自搜狐 今年是“明”年   学者呈思说,历史热也是一次社会思潮   年度古装大戏《大明王朝》的热播,为持续升温的“明朝热”又加了一把猛火。明朝的这把火在2006年点燃,而在2007年越烧越旺。网络、图书和电视,都在试图把人们带回到西元1368—1644,那遥远而漫长的明朝年间。   200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明朝这一伟大的航海壮举迄今也让人惊叹,国内掀起了一股纪念热潮。这是近年来的第一次明朝热。 2006年3月,一网名为当年明月的广州公务员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开始连载讲述明朝历史——《明朝那些事儿》,迄今已拥有300多万的点击率,跟帖者无数。   之后,28家出版商蜂拥到了当年明月那里,希望能抢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版权。持续高温的出版界历史热从三国跳到了明朝。《明朝那些事儿》在推出图书后,迅速蹿至销售排行榜的前十名,成为跨越2006和2007的炙手可热的畅销书。   在2006年,那部关于明朝的著名作品,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推出了“增订纪念本”。这部作品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影响了不少历史学者,它在2006年的纪念本,无疑也是明朝热的一个结果。而从2006开始到现在,关于明代历史的图书大量涌现于市场上:《正说明朝十六帝》、《正说明朝十六臣》、《大明十五疑案》、《品明朝》、《明朝的皇帝》、《大明朝的另类史》、《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大明王朝七张面孔》、《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等。此外,还有更多的有关明代的书籍正在酝酿和印刷之中。   紧接着,电视也迅速赶上了这股“明”潮。擅长制造历史热的《百家讲坛》推出了“明十七帝”节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主讲。与此同时,一部央 视大戏《传奇皇帝朱元璋》在中 央八套播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明代热潮。   2007年初,湖南卫视的《大明王朝》隆重推出。这部历史正剧为人们打开了1566年宏大的历史画卷。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大奸臣严嵩、满清官海瑞等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剧中一一登场,为人们描绘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国库空虚,各方势力博弈,倭寇袭扰东南沿海,灾民水深火热,贪官腐 败严重,这些剧中所表现的明朝历史问题,如今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而央 视的另一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大戏《大航海》也将会在今年播出。相信在今年的电视屏幕上,“明朝”无可置疑将是一个关键词。   在2007年年初,环顾四周,“明朝”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流行语。今年已是“明”年。汹涌的“明”潮,正向我们奔涌而来。   为什么是明朝?   从2006年开始,甚至更早,历史热开始形成一种潮流。在谈到历史热的时候,学者吴思曾说过,“历次思潮从虚构逼近现实,历史热也是一次社会思潮”,学者易中天也说:“历史热反映社会开放度在提高,但还不够。”   有网友说,早就看烦了清宫戏,现在终于迎来了明朝戏。这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这几年来,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太多的清宫历史古装剧,从《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清宫风云》等历史正剧,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等戏说历史剧,统统都是满清剧。各种各样频频出现的清宫戏,早已让观众审美疲劳。而明朝戏在此时推出,显然正好符合了人们此时弃旧迎新的普遍心理,一下提起了人们的兴致。   学者吴思在谈到为何热衷研究明朝历史时,曾说过:“满清多了一个部族的因素,是外来民族的统治。如果你要通过历史看现在,现在就没有外来部族统治的因素。这等于是一个干扰因素。如果我们剔除了这个因素,那么就是明朝了。”   在近年,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比较高涨,这也和历史热形成暗合。明朝热也是人们试图从历史中探寻传统与文化的一种尝试。明朝无疑是通向传统汉文化的一条最便捷的途径,因为和秦代、汉代、宋代其他遥远的朝代比起来,明代离我们最近。
富贵无心想 功名两不成——明·叶向高祈梦的传说 道教圣地福清市石竹册,有着美丽悠久的“梦文化”历史,千余年经久不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明万历癸未年初春,叶向高到石竹山仙君楼“祈梦”求功名、前途、运势,梦见一五言对联:“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叶向高认为这是功名无望下下之梦,败兴而归。行至半山亭遇见来求功名祈灵无梦的一陈氏少年。那陈公子见叶向高精神恍惚,便问道:“兄台今天上山求仙祈梦,何以闷闷不乐?”叶向高见这少年公子举止文雅,一表人才,便向他说了自己所祈的下下之梦。不料这陈公子听完梦词,连声恭喜道:“兄台将来必是大富大贵之人”。叶向高迷茫地问:“这下梦使我精神恍惚,何来大富大贵?”陈公子道:“兄台学富五车,糊涂一时,这仙君梦示非常明显:‘富贵无心想’,想字若无心,即是相,是意寓人的富贵可达到宰相之位;‘功名两不成’,指的是出仕的时间,这两不成应在戊戌年,‘戊戌’都不象‘成’,所以说兄台应该是在戊盛开年走运进步,这大富在贵阳市上上之梦,还不值得庆贺吗?”叶向高恍然大悟,不觉脱口而出:“陈兄真乃状元之才也”。这时半山亭茶馆老居士,在边上拍掌称妙,并连声向这陈公子道贺得了好梦。陈公子愕然道:“我适才没祈到梦,怎说我得了好梦?”老伯笑道:“两位公子有所不知,这石竹山仙君‘梦示’有好多种形式,有的人是睡着了可以作梦; 有的是无梦下山,遇上旁人或同来伴侣所说的事情中与今日上山所求相关的两句话语就是梦示。这求仙、祈梦重在于一念之诚,正是‘无情静心莫求仙,有奇雅想即是梦’……”。这一番话,令两位少年才子欢欣鼓舞,从此结为知己相互勉励,共同努力求上进。十余年后叶向高以礼部尚书召入东阁成为京官,应了“两不成”(戊戌)年走运之说,后来官位升至明朝万历首辅之位(明朝未设相,首辅相当于宰相)。数年后陈公子也高中第一名进士,应了“状元之才”的佳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