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es614 liuyes614
关注数: 5 粉丝数: 290 发帖数: 1,556 关注贴吧数: 25
第四赛季以来荣耀团队战战术的嬗变 第四赛季,是荣耀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首先,是嘉世王朝的落幕。 接着,是黄金一代的亮相。 黄金一代中,最负盛名的,不是后来位列五圣之一的妖刀黄少天,而是齐刷刷登场的四大战术大师之三——张新杰、喻文州和肖时钦。 谈及战术大师,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们在场上洞烛机先的布置、细致入微的指挥,以及各自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彩配合。 但很少有职业圈的以外的人注意到,荣耀团战的战术,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因为三位战术大师的登场,而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一个大变化,是攻防核心和指挥权的脱钩。 在联盟草创的年代,几乎所有的战队,都是围绕着一两个核心建立起来的。各队的团战战术,无论堂皇华丽、诡谲善变、剑走偏锋、猥琐拖沓,哪怕奇葩怪诞,都带有他们核心强烈的个人特色。嘉世、霸图、皇风、蓝雨、百花、微草、呼啸,莫不如此。 核心本人的实力,基本就决定了该队在团战上的胜率。而核心实力一旦发生波动,战队的成绩就立刻会受到显著的影响。蓝雨的衰弱,微草的崛起,都是明显的例证。 霸图屡次受挫于嘉世,正是由于韩文清本人的综合实力,稍逊于叶修,无法在高强度的战斗中,维持对战队的指挥所致。 而从第四赛季起,两队对决战绩的倒挂,也正是因为张新杰的加入弥补了这一缺点,反过来在这方面对嘉世形成了压制。 攻防指挥一肩挑的核心,在对战局变化的敏感程度,与对战机出现后把握的程度上,都明显高于后置的单独指挥者。但这样的打法,对核心本人能力要求太高,而且容错率又相对较低。 因此即便有诸多的优势,后来联盟主流的指挥配置,还是逐渐趋向于是和攻防核心分开,单独后置了。 联盟战术的第二个大变化,是攻防核心技失去指挥权之后的再度削弱。 攻防核心退化为攻坚手或坦克,而把核心位置,交到原先的策应位置,转变为由策应核心来引导团战的攻防变化。 由于孙哲平的受伤,百花被动地成为这一战术的引领者。 而有着第五位战术大师之称的王杰希,敏锐地的发现了这一战术变化的好处,并加以完善,当年就将总冠军收获囊中。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微草阵中分担攻防职责的李亦辉和邓复升,也都因在这一战术下的出色表现,进入全明星行列。 微草只差一点就建立起第二个三连冠王朝。而打断他们连冠的蓝雨,在团战各角色的职能分割上,走得更远。 一方面,是核心与指挥的彻底分离。 另一方面,是攻防核心的重新确立,与策应核心形成主副双核。 团战战术发展到蓝雨的模式,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甚至称得上完美,但是蓝雨的人员配置,与其战术相比,却又显得过分拉胯了。 策应核心黄少天,过分游离在外,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指挥能力。当他切入战场发起决战,蓝雨的指挥便全都压在喻文州一个人身上,反而失去了副核于锋前置成为双指挥时的流畅。 而攻防核心于锋,在取得了荣誉之后,不甘心常年担当一个随时会被替代的战术核心,谋求与自身能力相符的战术地位。 而问题最严重的是,主指挥喻文州的个人单独作战实力较为薄弱,影响到了蓝雨整体攻防的强度。团战第五人上弹药专家郑轩,前排只有于锋一个狂剑士,攻击力略有欠缺,而若是上气功师宋晓,后排却又显得空虚了。 蓝雨战术上的完美和他们人员上的种种问题,糅合起来的表现,便是他们的上限极高,有能力持续冲击甚至夺取总冠军,但下限也比同级别强队要低,在残酷的淘汰赛中,难以稳定地走到最后。 第八赛季的蓝雨,在笔者看来,要比最终夺冠的轮回,更有冠军相。而他们在总决赛上的失利,也是因为猝不及防地被战术以外的东西打破了平衡所致。事实上,仅仅两个月后,失去了于锋,实力下降的蓝雨,就在新赛季的再次遭遇中,完成了复仇。 轮回在第八、第九和第十赛季连续三年进入总决赛并两次夺冠,表现不亚于前一个三年的微草,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圈内人,并不认可他们的准王朝。 战队崛起时间短,是一个原因;获取的两冠都掺杂了技战术以外的因素,是另一个原因。 在团队战术方面,轮回并没有新的革新。在阵容上,他们沿袭了微草夺冠的思路,唯一不同是取消远程策应,改为控场,而这仍然是微草战术中早已有之的一个变化。 反倒是轮回在第九赛季的争冠对手霸图,在阵容的完整性上,更胜一筹。 张佳乐和林敬言的引进,其意义不止于策应、攻坚手两个位置短板的补强,更在于他们的加入,切实地让霸图进入了无核时代。 无核,不是没有核心,而是没有固定的核心,是每个人都可以当核心。 这是一个没有弱点的战术,可选手本身,却还是存在着弱点的。 核心需要长期培养,全核心只能靠引进,而引进则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选手个人年龄偏大。 而轮回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将霸图击败。 轮回的阵容,反而是在拿到亚军的第十赛季,最为完善。 甘心为二当家的攻防核心,正值巅峰的策应核心,走向成熟的控场指挥,三巨头的组成,是从战术变革开始,策应位成为核心以来,最强大的一次。 但问题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完全不讲理的全职高手。 一个人,既是最强大的攻防核心,又是最犀利的策应核心,还是最全面的控场指挥,碰到这样的叶修,是轮回的不幸。 但作为观众,我们是最幸运的,我们见证传奇,见证了王者归来! ——茶小夏 笔于第一届世邀赛开赛前。
对于上港的阵容,我也来叨念几句,纯主观看法 先防后攻吧。 1、颜骏凌 无可否认,今年小颜的状态下滑了一些,尤其是出击这方面。不过,总体来说,他还是无可替代的,同时也是不可能有替代的。 孙乐还是早些转会吧,到一个打得上比赛的球队去。看看隔壁的大牛、沈俊,都蹉跎成什么样了!把位置留给U23,对谁都好。 2、石柯、贺惯、魏震 从东亚到上港,这些年来中后卫们就只有卡瓦略让人放心过。一方面国内球员就是这个水平,另一方面面对各路强力单打型外援上谁档次都差点。话说回来石5、贺28的实力在国内想要找替代品也不容易。突然又想到苏宁前后那两位意大利中后卫,真是顶用。小魏多打多练吧。 对鲁能的足协杯第二场很明显,3个丢球都是个人能力不足导致。 再多说两句,个人意见,上港近期的疲软,不在于三中卫还是双中卫。三中卫年初的时候也打出过有质量的比赛。 三中卫的阵型,对于上港来说,就是打352还是打532。什么进攻352防守532,不存在的,这批球员玩不转的。 3、王燊超、于海 这两位在谈其余后卫时单独拎出来讲。既因为他们经常是打三中卫里的边中卫,也因为他们是我心目中,除颜骏凌外,有实力代表国家队上场的。(石、贺国家队征调名单水平) 现代边后卫都要求能上能下,有进攻能力,不管是442的边后卫,还是352的翼位,亦或是532的边后卫都一样。 王4的特点就是全面,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不过我认为他是上港阵中,唯一一个适合352中翼位的球员。 于海从前锋打到后腰,又从后腰打到边后卫,近来又多次打中锋,全面性毋庸置疑,但是今年就没打出几次让人亮眼的发挥,愚以为,有几个原因在。 首先,于海的防守能力,始终是诸后卫中垫底的。他有态度,肯回追,但是容易犯规,加之年龄大了以后,体力问题开始凸显,没有压制对方进攻的方法,始终被动防守,被打爆,或是失位的可能性都放大了。 其次,于海的进攻能力,被习惯性扯边的奥斯卡压缩得很厉害。 对比去年的可谓是惊艳的发挥,最大的不同,是他身前的人变了。去年于海身前,无论是武磊还是陈彬彬,亦或是换位过来的胡尔克,都能用个人能力压制住对手在这一路的进攻,让于海的防守压力大减,进而又让他可以更多地参与到进攻中去。去年于海有下底传中,内切,禁区前无球切入,今年基本上都看不到了,只有45°吊传。 如果给于海更多的进攻空间,以他的水平,打352翼位发挥应该可以实现和王燊超的两翼齐飞(半小时内)。然而这个设想的前提是于海打替补。要是打主力,还是442的边后卫更适合他。 4、张卫、傅欢、陈彬彬 这三位都是实力不足的典型。 张卫是王燊超模板,全面,但水平掉一档,成了全面平庸。之前有段时间球队成绩不好时,有不少人喊换张卫,其实我是不太赞成的。原因就是无论上谁,都和他半斤八两。张卫的问题在技术、在意识,唯独不在体力、在比赛态度上。作为一个352阵型下的翼位,张卫冲入大禁区的次数,印象中是仅次于王燊超的。 张卫的问题,单纯的就是水平不够,防守上单防防不住,进攻上上得去但失误多,机会真来了效率还差!另外一点和于海一样,受到奥斯卡影响较大,发挥受限,单纯起球质量太低。 同一侧翼位陈彬彬今年打得也不算少,要么上得去,回不来,要么到了反击时畏畏缩缩,贻误战机。直到打得大家都放弃了他,连他自己的信心都所剩无几。陈彬彬最大的问题是防守,不仅是技术,还有态度和意识。 其实对比一下他去年的发挥,就很好理解了。以陈彬彬目前的水平,只适合在442、433阵型下打边锋。偶尔换位补防一下还行,一人一条边就是想多了。 傅欢这两年退步明显。曾经一度可以角逐国内最强边后卫位置的,到如今连稳定的出场都不能保持了。 除了他个人的一些不够职业外,球队整体打法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记忆里14~16年是傅欢发挥最好的时候。那时候他在右边路的突破让人热血沸腾,当然之后那一乱舞的传中也经常像一盆冰水。不过,数量的累积下总能有些蒙对了的时候,有时他球传不出去,沿底线切入禁区,经常能造成对方防线上的混乱。 现在呢?速度和爆发力基本上没了,下底几乎看不到。上一场客场对小日本最后时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殊死一搏的时候他上去了,但是在底角位置如何踢球的感觉却荡然无存。阿恼摆脱了防守跑出了空档,只要简单一个直线倒三角就能造成杀机,可他就只知道面对防守强行传中,要角球去。连意识都退化了! 5、蔡慧康、杨世元、林创益、张一 其实这中场几个人都没什么好说的。 老蔡的体质、年龄、技术、经验、斗志都摆在这里。优缺点都很极端了。关键场次顶一下,平时打打替补,个人感觉这样还能多看他踢几年。 杨世元打北京刚冒头的时候,我就表达了对他的担心,伤病方面。但是我没想到现在不到半个赛季,就反复爆发了。被踹胸、脸,伤停好几场是意外,但我意外的只是伤情。他这种踢法伤病绝少不了。可是我没想到这么快他就又伤了,而且在这么关键的一场比赛里。现在只能祝福他伤轻一点,明年能看到他比赛就好。 林、张两位从偶尔主力到坐死板凳,没说的,实力有限,怨不得别人。可是树挪死人挪活,我记得林创益有段时间打边后卫挺好的。挪到边路让他们减少身体对抗,发挥传球应该有所帮助吧。 打中场的还有孙峻岗、高海生、张华晨这几个,好像聂孟现在也是,不过都上不了场,不谈了。 6、艾哈迈多夫、奥斯卡 其实这两位就更没说的了。 亚外,除了扎哈维独一档,剩下的人里,不觉得有谁比二哈更好的了,哪怕他年纪大又怕热。(萨巴也许高半档,可因为扎球王应该不算亚外了) 奥斯卡的作用就更不用我说了,能续约就续约,真走了我也不知道哪里再找到那么好的外援来。这种中场大师按照常理说砸再多钱都不会来的,除非中超开放外援限制整体烧钱。上港这几年赚到了。 7、吕文君、李圣龙 都是进攻手,都在外援的压迫下我是一块砖,随便哪里搬,都是终结能力不足,门前感觉差。 吕文君手臂骨折后状态全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调整回来。 李圣龙拼头球拼得非常凶,可是身体条件限制了他就算拼到了落点,也难以再控制球的方向了。这是他头球射门总是顶偏顶飞的原因。武磊的头球也一样,可他的跑位选位好一些,调整余地更大,所以进球更多。 胡靖航和雷文杰继续等待机会吧,机会来了要把握住。同理应该还有李浩文吧。 8、浩克、阿瑙托维奇 自从阿萨莫啊·吉安之后,上港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力中锋过。引进浩克、引进小熊、引进阿恼,或许我们都曾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的一名战术支点兼得分机器,可是,至少我本人,每一次都失望了。 按照球员类型分析,浩克、阿恼其实都是一个流行的前锋模板,强力边锋,顶配就是C罗,低配就是郜林。 明明有打强力中锋的素质,却只愿意靠身体碾压相对瘦弱的边后卫,实现相对容易的内切打门。 怎么用好两人,顶配低配的两位都已经展示明白了,有一位转型成真正的中锋即可。 两个人都任性不愿转型的话,参照里贝罗,打一架排好座次,也许是个好选择。 上一句是调侃,不要当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