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bobo
活三正对博雅轩
关注数: 21
粉丝数: 81
发帖数: 3,161
关注贴吧数: 4
【双非硕士点能招到的最好生源是本校生】今天是否仍然适用? 随着国考报名如火如荼,2026研招报名亦有条不紊。虽然某音一刷稀里哗啦都是考研总人数有明显幅度下降,然而这个看起来较大的下降趋势是和2021-2023最卷那几年比。十年前考研报名才120万不到,如今总招生名额都不止120万。说明考研人数再降也依然延续【考研高考化】的大趋势。更不要说92已经让保研瓜分殆尽。十年前只有百万来人报名之所以没那么卷,很大一方面还是信息不透明,在机构左右下很多双非都不为人所知有研招资质。那么只要肯下探自然上线有学上,对双非来说自己的本校生肯报自己算大发善心了。但是如今【考研高考化】大趋势没变,那么两三年前开始起势的【双非踩踏】也不会说没就没。其实人多了,边缘的9溢出到2,边缘的2溢出到双非,抛开不同专业学科的就业市场不谈,双非还有可能大部分情况下收到的最好生源还是本校生吗?
硕博放水紧接而来的就是省级新增立项放水 我印象中都不记得广西有这么多学校,这是一杆子把公办全立项还带了民办吧。河南是尾巴太大,趁2024史上首次推荐一所以上把立项全堆上去卷了,广西这回起了个晚赶了个晚集,省内史上最大规模新增立项了吧。川省十五五立项没出,学校也多估计都要憋个大的。可叹有些省,堪堪都没学校了排到了人家就是不新增,端着![lbk]图片[rbk]
我有博士朋友想进我们高校需要咨询,怎么联系? 长话短说,确切说是朋友的朋友,本科985,硕博海外QS150的学校,生物方向。现在生物类应该划到农学院了,想直接和农学院领导交换一下意向,但是官网没有领导联系方式,有学校领导在贴吧的能否给到联系方式,据我掌握的信息这哥们儿对待遇要求不高。
学院升大选新校名是怎么陷入作死怪圈的? 【长沙文化科技】这个case其实大半年前就公布消息了,当时我在这儿就吐槽过。不管是省教育厅硬给的还是学校自己主动选的都充满了飞叶子飞多了的即视感。最关键的是,【长沙大学】自此废弃,这是犯罪!然而,这样的校名作死并非个例,可以说口罩以来比比皆是。 目前全国公办学院硕士点之首的【中原工学院】目标【河南电子科技】想比早有耳闻。这学校电子通信计算机啥水平?一届毕业生能进几个大厂?【中原】的前缀是不违规能保住的,【中原工业大学】【中原理工大学】,拉风好听牛气同分段考生想不填都难。非得还要花上几十年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把在校生当日本人整啊?黔省的贵阳学院和重庆科技同期申硕,硕士点已超,年限明后年即满,本来【贵阳大学】简单直接,去年前年传什么【贵阳数字科技大学】,不过近来没声儿了。还有川省自己的川北医学院,天天就哀叹被泸医锤,谈到【川北医科大学】就顾左右而言他,【南充医科大学】又嫌地方小。拜托,医学院升大从来一路绿灯,升大指标都溢了十年还不动的全西南高教历史就这一个。 其他省是有现成的新名字作死不取,渝市是有条件没名字。自重庆科技大学揭牌以后,现存市内所有公办学院全部面临【取新名难】的困境甚至绝境。三峡学院改【重庆三峡科技】已经超过三个月了。倒是希望路由器事件是久审不下的原因,至少原因是明面上的,还有机会整改。看不见的原因对没权没势的地方学院就是死刑。剩下的等年限甚至还要等申硕,也可视作等政策变化。
67所新增推免全过没人提啊 申硕博多少还象征性刷点,推免盐都不盐了。虽说本质上就业形势被迫把人尽可能留在学校,但是怎么说怀部长和前任比,在高校升格这个层面上,比较前任堪称圣人。
2024届的学位申报加强建设待复审的下来了? 近日,绵阳师范学院开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宣讲,会上回顾了大会召开的重大背景——在教育强国战略全面布局、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办学层次重大跃升、科学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大会以“乘势而上开新局,抢抓机遇勇担当,为建成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为主题,为学校未来发展锚定了方向。 绵阳师是加强建设待复审的。
江苏起了这个头,未来会多出一大批博士点的学院 昨天江苏加入博士立项的均为 2020时报申硕的学校,而再上一次是再上一次报申硕的盐城工学院。其实学院报申博严格来说不是江苏起头。河南直接把2024年才申硕的加入博士立项,当然这有点水无可水了。 2020这一批各省报申硕的学院,如果没有老区优待和特殊通道,满足改大年限要到2030,按需的要到2031。江苏和河南教育强省学校多上了立项倒是不代表改大前申下博士点。但是有些省学校本来就没那么多。有些学校不排会出现很长的空窗期。因此能不能上靠本事,但至少应该立项。除非这个省实际穷得立项的米都没有。
出生之被偷走的和独立学院转设捆绑的四年 图上可以明显看到,普本学院改大在2019和2023有明显的断层。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排除错误答案——和口罩没太大关系,那四年间依然有络绎不绝的【专科与独立学院】合并的职业技术大学挂牌成立。难道职业技术大学的成立不用考察?因此完全不存在【纯粹因为口罩使得jyb无瑕实地考察】的托辞。也正是因为那三年职业技术大学雨后春笋,普本改大则全国静默,于是传出【全国独立学院的转设工作100%完成之前,不接受任何普本学院改大】的风声。等同于,假如包邮区一所独立学院转设没完,华中学院改大指标突破天际的学院也不能改大学,(光是河南就积压了多少了)。这不荒谬吗!纵然当初没有出明文规定,而且现在也恢复了改大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就那么三四年决定前途,改大固然在 92眼里可笑的毫无意义之举。但是当年实际主导【独立学院转设和学院改大】捆绑的,拉出来必了没一个冤枉。
出生之被偷走的和独立学院转设捆绑的四年 图上可以明显看到,普本学院改大在2019和2023有明显的断层。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排除错误答案——和口罩没太大关系,那四年间依然有络绎不绝的【专科与独立学院】合并的职业技术大学挂牌成立。难道职业技术大学的成立不用考察?因此完全不存在【纯粹因为口罩使得jyb无瑕实地考察】的托辞。也正是因为那三年职业技术大学雨后春笋,普本改大则全国静默,于是传出【全国独立学院的转设工作100%完成之前,不接受任何普本学院改大】的风声。等同于,假如东北一所独立学院转设没完,川渝的学院改大指标突破天际也不能改(当年科院三峡的指标早就溢出来了,川北医学院应该也是够的——看到了吧医学院都照鲨不误)。这不荒谬吗!纵然当初没有出明文规定,而且现在也恢复了改大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就那么三四年决定前途,改大固然在 92眼里可笑的毫无意义之举。但是当年实际主导【独立学院转设和学院改大】捆绑的,拉出来必了没一个冤枉。
文理之首赶紧升吧,太不容易了。 全国公办文理学院共八所,六所已是硕士单位(正儿八经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不是联培特需)。但无一升大成功。甚至正式出过文件升大的,只有绍文。2019年无意收到过贵校升大文件,不知道还挂不挂在官网。 绍兴文理不论资历实力地域经济无法撼动的文理学院之首,贵校改大不成,后面的文理学院硕士点堆成山都无从改大。绍兴理工能转设实属不易,转为公办更属意外之喜,月底就可以出独立的招生计划了吧。再抓紧抓紧,2026之前,尚可挂牌。
好歹已经招研究生两三年了怎么越招越少了? 第一年当时只有农业机械材料三个硕士点的时候,计划都是120个人。现在有10个硕士点15个细分方向,怎么尽是个位数?是一志愿只上线这么点?会计还算合理,学科语文思政这些也太卷了。
新高考实质回归粗暴文理分科,那数学和六选科怎么说? 自2017年开始新高考改革,出台六大选科文理混选精神以来。非常明显之一但却极少有人注意到的变化是新高考省份数学取消文理科分题转为统一一套卷。我一直纳闷,过去老高考文理分科,全国高中大部分情况下文理科生最大的鸿沟是数学,从而老高考数学卷难度才分文数理数。但是新高考试点都要第八年了,究竟新高考数学卷难度按老文科还是老理科来的呢?如今实质回归老高考,数学卷还需要分回文理吗? 另外,前面说到,既然涉及选科文理混选,那么为了照顾混选的考生,六选三选科的考制自然从理综-物化生/文综-史地政的合堂考试拆开成单科单堂考试。其实这项改良是很伟大的。有些学生资质和做题能力并不差,但是被硬压缩同一堂考试在三门学科思维之间切换就是容易手忙脚乱,非发挥丢分就很遗憾,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人性化。当然匹配混选的自然还有赋分制。此消彼长,新高考要多考一天。那如果现在的趋势回归文理分科,物化生政史地还能保持拆堂和赋分制吗?
新高考实质回归粗暴文理分科,数学和六选科怎么说? 自2017年开始新高考改革,出台六大选科文理混选精神以来。非常明显之一但却极少有人注意到的变化是新高考省份数学取消文理科分题转为统一一套卷。我一直纳闷,过去老高考文理分科,全国高中大部分情况下文理科生最大的鸿沟是数学,从而老高考数学卷难度才分文数理数。但是新高考试点都要第八年了,究竟新高考数学卷难度按老文科还是老理科来的呢?如今实质回归老高考,数学卷还需要分回文理吗?另外,前面说到,既然涉及选科文理混选,那么为了照顾混选的考生,六选三选科的考制自然从理综-物化生/文综-史地政的合堂考试拆开成单科单堂考试。其实这项改良是很伟大的。有些学生资质和做题能力并不差,但是被硬压缩同一堂考试在三门学科思维之间切换就是容易手忙脚乱,非发挥丢分就很遗憾,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人性化。当然匹配混选的自然还有赋分制。此消彼长,新高考要多考一天。那如果现在的趋势回归文理分科,物化生政史地还能保持拆堂和赋分制吗?
新校区的具体位置在哪儿谁标一下? 导航显示旺龙湖在星湖和红河之间,当年的科学城校区黄了,已经不奢求往主城方向靠了。只求新校区能不能把星湖的新老校友救出来呢?
按目前政策,科普改大学名剩余的必要条件。 打直球,最核心的两条是【十个硕士点(学硕专硕均可)】和【五届硕士毕业生】。 未来硕士点放水可大可小,很可能下届2027扩增就一把窜到十个,硕博申报三年一次,上一次2020-2021新增的硕士单位就有2024这次一杆子支满十个硕士点的。最麻烦的还是五届毕业生。比如2025年9月第一届研一报道,如今专硕也基本三年制,那就是3+5=8。2025+8=2033年。也有一说中西部地方高校的改大学门槛可以降低20%的门槛,那就是【八个硕士点&四届毕业生】。但是搜遍了好像并没有这个政策。不过如果能找到上头的关系人脉,可以无视一切硬性要求,不过贵校大抵是没有的。 之所以发在湖南文理,是源于全国【文理学院】改大的结构性困难,不论公办民办。本来早就有两个文理学院满足改大指标——绍兴和宝鸡。绍兴本来和湖南一样,有独立学院掣肘。然而,他那个元培比芙蓉早小半年先出省内转设公告,结果芙蓉只用了两个月就出教育部公告了,元培无下文。宝鸡听名字就不是什么志愿表能排到前头的地儿。湖北有有独立学院,转设没响儿;重庆年限不够而且意见不统一。遍寻全国,只有湖南文理上下对新校名意见统一。就算芙蓉转设半路再杀出什么岔子,八年时间,怎么都够打点了。
绵阳和宜宾是差在了什么地方? 绵阳经济好歹是川省老二,绵师特需硕士都多少年了,怎么转正辣么难呢? 宜宾更别提了,一堆川内名校开设宜宾校区,除了成都,宜宾可能是高教最不惜投入,而且那位最大的人还本人亲自莅临。 谁说是马后炮,川省这一轮申硕完完全全就是【预想中最可能过的和最可能卡的】实际完完全全相反。你有时候不得不感叹申硕能不能上车的标准比双一流明晰不到哪儿去。
中西部的学院升大只需要满足指标的80%究竟是不是真的?? 去年最新一批硕士点和单位增列还不明显,再上一批的增列,当年其实很多中西部高校好像并不满足指标,而是标注了【按需申请】,说明对于中西部高校申硕博是可以降低一点标准的。后来记忆模模糊糊的也忘了谁说的【中西部学校升大只需要满足升大指标的80%】。那这个80%怎么界定呢?升大指标目前还是以2006年的文件为准,其实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可量化要求【10个硕士点&五届毕业生】,算80%那就是【8个硕士点&四届毕业生】即可了?其他不足5的个位数数值要求全国一堆学院能达到。国奖这些只是水到渠成。
新校区纯为满足升大指标,实则意义不大。 对文理来说,新校区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至少其一才有意义。 ①修至主城主城或者尽量靠近主城。主城毕竟寸土寸金不行就尽量靠近轻轨。然而轻轨是主城的延伸,按永川修轻轨要死不活的实际情况,靠近主城比靠近轻轨更接近现实,或者还是江津方案。 ②有助于星湖的学院脱离星湖,舍弃星湖,只保留科研实训基地,要么接第①条去主城/轻轨的学院奔赴大好前程,要么真正意义上物理聚合各学院的力量。 高考还在扩招,文理确实窄了,新校区肯定是要修的。尤其升大是要满足生均校舍面积的和经费指标的。到做不到我提的①②,新校区这么一堆兴师动众,也就纯为满足指标罢了。
【一图流】待改大学院就在这儿了。 学院变大学,一切的前提是【硕士点数≥10且硕士毕业生届数≥5】。去年硕士点大放水后,除了最近一届新增,不满足硕士点数的学院几乎已经没有了。 下图把硕士毕业生不足五届的也标注了,那么剩下皆满足两大前提的,除了有独立学院需要摘除,其余能改名为啥不改,我也不知道了。
武书连出来了! 是条汉子,除了C9不敢动,堂堂正正把上贡的没上贡的安排得明明白白。尤其300-500名的区间
为什么近年待改大的学院对综合类的校名也避之不及? 虽然国内如今名字不叫大学的不管在管理部门的文件还是自己的发展规划中都明确自己今后的定位是【应用型】,但是至少在【普通本科】这圈子内,都是以【申硕—改大—申博(获得保研)】的路径在发展。绝大部分公办学院不是纯地方学院就是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只能改师范大学,无需多言。地方学院按理直接改某某地方大学,一般这些尾部本科学科实力和就业质量都不尽人意,院校类型在正常改为地方大学自然也应前后均为【综合类】。然而近年又整出奇葩,屡有地方学院宣称改大学要加上类型。 比如贵阳学院,该校很快就要满足升大年限,贵阳堂堂省会,偏不叫【贵阳大学】,而要叫【贵阳数字科技大学】。长沙学院,企盼返大很多年,去年终于申硕成功有了盼头,他自己的招牌都是【长沙大学】,结果又说要变成【长沙文旅科技大学】。这世道四非如案底,四非中非部委下属的学校学科实力都拉不开档次差距,不管是吸引生源还是为了毕业生在考公考研少歧视,难道不应该综合类的名字风险更低收益更大吗?
言 简 意 赅 【2024我的新增数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是对手】
出生率都这样了,还在扩师范。 这些学校不知道今后【师范】字眼摘不掉吗。还有学院改学院的!
管理层应该是在考虑“复名”式升大了 官网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最近赴三所外校考察,就佛山大学那趟提到【更名升大】。近一年学院变大学的高校很多,这所有何特别之处值得专门取经升大?他的前一个名字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按理说改大学不应该去掉科学技术字样。但最后去掉了,根本原因是其改大学名字本质是【复名】——因为更早的时候他就叫【佛山大学】。 同理,文理也一直有一个复名的机会:旧名【渝西学院】→【渝西大学】。【省级行政区单字简称+方位字】的前缀不违反任何相关规定且国内早有先例。全银河系不敢说,文理要吃定【渝西大学】的名号,全太阳系都抢不走。 我当然知道学校内所见标语之处少不了【建设应用型工业大学的目标】的标语,但是【重庆工业】,不出市还好说。一旦报到上级,高层主管部门有不下九种理由卡我们限制我们。非要头铁申请【重庆工作】,大概率徒劳的浪费时间。应用型工业的学科水平可以默默踏实的钻研提升,不一定非要提现在名头上。顺历史大势而为,重庆还有机会2030前再有普本升大。
关于高校更名这条禁令,已经摘了字样的怎么算? 【现有的师范院校不允许更名即不许去掉师范这两个字,如XX师范大学,XX师范学院,名字变更不允许去掉师范两个字】 我第一次看到这一条是2020那次更名规范中,但是2017年应该就有,甚至更早。 首先,直到现在还叫【某某师范学院】的,今后要更名要升大只有叫【某某师范大学】,这种情况没有挣扎的必要。但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呢?比如上古时期的各地区师专,在世纪之交前后通过合并通过升本等当时就已经去掉师范字样了(改为综合类甚至理工类),但目前仍然是学院,这种今后改名升大会被要求强行加回师范吗?
最后还是一个没刷,那2/3投票还有什么意义? 你说2/3区分 直接通过 和 加强建设 也就罢了,人家有2/3以上投票的扔加强又是几个意思?2/3投票以下扔直接通过的应该是没有,反正最后一个没真刷。哦不对,有真刷的,海南的申博申硕两个独苗依然全军覆没。只有海南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现在进九龙坡老校区是怎么个状况? 西区还是有门闸扫脸的吗?要进去只有尾行在校生? 东区是开放的?
哭了惹,数二和电路原理也有磕cp的一天。 电气类作为最接近体制内的工科,近一两年由红海杀成学海。于是,在上一次学科调整(也可能更早),电气类的对口专硕全部变成【能源动力】。这一调不要紧,众所周知,上岸电网你死我活,招聘方面对成堆的简历,于是规定【能源动力专硕】不能作为电网对口招收专业。这下花了三年的电气生傻眼了,而且也给后面的本科生提出难题。要么去考竞争最大最难的数一冲电气学硕,要么去考更难的信号系统还要面临将来专业被不对口的风险。现在终于好了。专硕直接就有【电气工程】了,文字游戏也有条活路了。
第二座高铁站如火如荼,轻轨不管不问 永村你太让我失望了
这条禁令真的是2006年就发布的吗? 还是2020年的最新规定。
这轮大放水后,还有没有申硕申博老大难的学校 如果到了2024,东部地区本科办学超过三十年/中西部本科办学超过二十年的公办本科申硕无望, 升大学东部超过三十年/中西部超过二十年的公办申博无望。 基本这个学校就这样了。
申硕成功后。今后升大学会采用什么名字。 河北工商以前被用过,河北财经现在没有,但应该也是以前有的被合并,目前现存的独立的财会类大学只有河北经贸。 直接河北金融大学
申硕成功后,西安大学的名号拿得下来吗? 看似西安大学是预定,但是危机暗流涌动。 民办的西京学院三年前申硕,传言改西京大学,但这个名字本身比较野鸡,虽然他本身没有意思,他完全有主动权先占据西安大学。 西安=长安,长安大学不保证不用等级压制。
申硕成功后,今后升大打算叫什么名字? 好饭不怕晚,这次大放水上车就是最好的结果。学院升大学,最核心的两个门槛:十个硕士点,至少五届硕士毕业生。这两条其实也是绑定的,满足年限后基本都达到10个硕士点了。 湖南文理还有芙蓉学院的尾巴,但是还有时间解决。
2024院系大调整之际,再论改名。 悉闻本学期学校院系大调整,几乎全部文科学院有望回归一切的原点——黄瓜山下星湖校区。最好的校区只留理工科,足见学校向【工业大学】坚定不移进发的钢铁信念,不免令人感动。 2023行至岁末,重庆少了一座学院,多了一所大学。应该说科大的上车正式开启重庆老五院升大的进程。但其实,这个进程本来应该由三峡开启。最近听到一个说法,三峡堂堂2013年就获批正式硕士单位,然而十余年久久无法定夺改名事宜。有个原因是市zf要求必须冠重庆的抬头(省级高校的经费全部来自省zf,懂伐)。而三峡自己更稀罕三峡的名声,而一直以来没有同时保住【重庆】和【三峡】的方案,等于直接卡死。扯兄弟学校这么多闲篇,是因为我们这差不多同样的问题。简而言之,市zf同样要求重庆起头,校领导又心心念念【工业】,【重庆工业】一拍即合。然而原则上【重庆工业】还是违规,如果前面这套逻辑说得通,这个名字就需要重庆那些个大佬出面打点。倘若能做到这点,【重庆工业】我也乐意。或者按我早期的想法,【重庆第二工业】,想要的都能保住,麻烦的都不招惹,名字也不算…难听。 另外分享一些赢麻了的要点。重庆文理应该是全国最先升大的文理学院,不分公办民办。因为其他的文理学院,不是没申硕的,就是有难言之隐的。最后有个转机,那就是本来现在挡在我们升大最无解的阻碍是【五届研究生】的硬门槛,其次是【硕士点10个】,所以再怎么压缩升大的时间是2029。本次硕士点申报文理一次性申报7个,而且市级这一层一个都没刷全交了,硕士点个数早晚不是问题。但是,我们是西部高校,传说升大这种事,西部学校有政策倾斜,满足标准的80%即满足要求(科技升大的硕士点只有9个)。如果是这样,2028有望实现,而且还有机会多一次硕士点扩增申报。
改名门槛完全不要了? 嘉兴学院2020年才申报硕士单位的,就算和重庆科技一样有特需满足升大年限,硕士点个数也不够啊。他又不在中西部有倾斜可以减免要求。到底现在升大看什么?
改名门槛完全不要了? 嘉兴学院2020年才申报硕士单位的,就算和重庆科技一样有特需满足升大年限,硕士点个数也不够啊。他又不在中西部有倾斜可以减免要求。到底现在升大看什么?
T0名校因为评级低闹事第五轮学科评估发布可能是真的 半个月前,2020批学位单位申报加强建设核查名单发布,虽然还有两三所仍然未通过,但此名单的发布基本宣告历时两年拉锯战的学位申报告一段落。硕士申报一堆末流学校就不提了。在博士申报中,唯一未通过的是国际关系学院,该校随随便便一个背景都不应该在不予通过之列,还是唯一。由此可见核查期间经历了怎样的人情世故。 套用到第五轮学科评估上,应该也差不多。
为什么菜园坝停运了都没有确定改建方案 到底是彻底推了还是改建通高铁?
坐拥意甲的意大利都出局,真不能再把青少年成绩不当回事了 如果说【青少年成绩拉胯不影响成年后的实际】有什么成功案例,那毫无疑问最豪门的就是意大利。意大利的国青国少很少出现在世青赛世少赛,欧洲内经常被东欧的青年队暴揍,可能就是因为一个意甲成年国家队还是能维持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国内一些联赛迷如果不是水军也是基于这个理论才经常对国字号青年队这些年的连续成绩下限刷新还振振有词。其实欠薪金元畸形归畸形,毕竟还有那么多人靠这个养家糊口,遮掩什么也能理解。但是随着凌晨意大利出局,该醒悟了!国家队比赛同一批人,所谓青少年不济想靠成年踢职业联赛就能具备冲击世界大赛的竞争力根本站不住!踢本国联赛就具备竞争力更站不住!踢本国一半以上俱乐部欠薪离崩塌仅一步之遥的联赛完全靠不住!亚洲郭嘉本土联赛再有水平有意甲那个水平吗! 我又想起两年前亚少赛抽签的时候,错别亚少赛六年位于末档的中国和日本沙特印尼分到一组。这个分组小组出线的概率是不大的,但是抽签后采访小球员。其中有个球员的一句话我一生难忘:【请相信我们,我们是一支对胜利并不陌生的球队】。【对胜利并不陌生】,这种感觉陌生又熟悉。我不由得想起同时在迪拜征战的U23和成年国家队,从前天踢阿联酋到昨天踢沙特的荣誉之战。不论赛果如何,都对这两支男足国字号序列的精神血性予以肯定。可是有一说一,现在强调精神血性拼命的背后,就是输了太多年的恐惧和无奈。只有像当时国少队那样【对胜利并不陌生】,所以精神血性是不需要时时刻刻的强调的,因为日积月累的胜利下本身气场就在。而目前成年队U23乃至U21高压集训下呈现的精神血性,不可能长时间保持,总有绷不住的时候,还不算有没有人想做掉教练的歪心思。一支没有打进过世青赛世少赛的队伍,甚至进入亚青赛亚少赛都很艰难的队伍,寄希望长大了就有冲击世界杯的竞争力,这是白日做梦。
从重庆高考看起来的【相对容易】简评重庆高教之颓势 关于昨天新双一流发布后围绕涉及西南大区的所有讨论中,川省坐拥8所双一流,毫无疑问还是西南老大。云南没有什么下降空间(昆明理工估计就这样了),贵州没有什么上升空间(没有人在乎谁是贵州第二)。那么剩余的讨论自然是重庆高教。不熟悉这边情况的便罢,熟悉情况的几乎无一例外指出重庆高教下降明显,而且是没怎么上升就衰的那种。别不高兴,偏偏重庆已经是西南高考录取率最高的地区了。 在我的记忆中,重庆高考总人数从来没有超过25万。如果仅仅计算夏季高考,以2021年为例,也不超过23万。数据上来看,这点考生基数,确实比隔壁好太多。2021年重庆加入新高考改革,物理类不到10万考生约7.5万上本科线,其中我所查到的捡漏奇迹是不高于提档线10分被哈理工录取,非中外合作。历史类本科上线率不到48%,但这个比例在全国来说也不低了。重庆真正的还是那个老问题,公办少且尾巴大,本地考生为了留在本地经常要以上省外【大学】的分数只能上本地的学院。也并非说本地公办学院不好,而根源重庆高教顶层建设出了很大的问题。 即使重大本轮双一流去掉三个自定,【被嫌弃的985的一生】的人设也很难去掉了,兴许搁10年前重大自己也早已不在乎,他自诞生那一刻的使命就是保一方人杰,最低不过回归初心。西南大教书的和种田的发言权毋庸置疑,但也仅仅是这两拨有发言权,这次西南大火急火燎的赶紧让教育学上一流学科,他自己也心知肚明生物学这种天坑人家脑子有病才慕名而来。这两家里的大哥二姐,不管怎么说,一个直属一个部署,没怎么给市里造成什么经济负担。既然如此,你就不知道重庆市高教的钱到底投哪儿去了!重庆的市属没有一个过15亿预算的,类似重医指望市里早饿死了。再说一个细节,去年学位单位学位点增列评审,重庆新增授予单位博士一个硕士一个没什么特别的,然而其他学位单位的硕士博士点新增,重庆几个老牌前部属几乎是惨败,重邮这么个风口吹了快20年的临界双一流,博士点新增挂0,贴吧直接开团。哦对了说到双一流,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老早我就说过重庆的硕士博士单位申报新增序列有很大的混乱,昨天双一流直接就把遮羞布扯下来了。反正现在出结果了,我就直说了,重庆市的双一流建设序列两个大槽点:1.不把重交重邮纳入建设序列;2,把重师纳入建设序列。当然,重师前面有西政重医陆医。不知道是不是觉得重交重邮血统不纯正,亏重庆还知道把重医陆医放重师前面,老实说这两个全国享誉的医学院需要这个吗,人家这么多年在市里就是听调不太宣,现在想起来建设个啥。当然也不是针对重师,马上打开短视频平台随便找个全国双非师范大学排名,重师没有哪一次排在第一页的。2018年才成为博士单位,又不是上海科技南方科技那种出身,不是有自二有数学中心就有那个能力知道吧! 综上所述,由于严重跑偏的高层设计,市属大学尤其主城区大学各自出现程度不同的路线困难。除去8+1所博士单位,重庆工商和重庆理工这两个在省外已经有一些口碑的普通大学回到市内还得为了申博挣扎。反而是那几个二本学院是绝地求生,一来不在高校竞争的核心竞争圈,二来起点低,怎么走都是上升。重庆三峡学院经常被叫屈远在万州无人问津,人家预算都9个亿了!重庆科技学院这几年二本出镜率非常高,改名是运气不好,但人家也有近9个亿的预算。但是三峡是找研究院合并,科技是背靠三桶油。重庆大发慈悲给他们加钱,早就饿死了。因为如果说重师是嫡出的大女儿,那么二女儿就是重庆文理长江师范第二师范这些,重庆文理一年就5个亿,还在等硕士单位加强建设,这才是重庆高教投入的真相。长江师范第二师范更是自己搞自己的。接下来就没学校听你的了,市属都不愿意冲双一流了,最后没得推了。
其实大学排名有个公开的数据被所有人忽略了,那个才最有权威! 那就是【高校预算】。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天天争双一流你死我活头破血流,根源还不是为了米。就真是为了学术科研,那也要堆米堆出来的。官方的说辞是从来不提倡任何高校排行榜,但是高校过去一年的预算,是真真正正切切实实的。看似简单的一堆数字,实际已经把院校背景实力所处地域经济水平明明白白的罗列出来。结合官方【双非】【四非】的划分。以【双一流】【部委或原部委直属或共建】【纯省属或市属】三类划分,各学校预算一罗列,一目了然。而且,一所学校的预算和野榜排名一般高低就是正常的,若预算排名高于野榜排名的,通常就是宝藏大学,因为都看到野榜,没几个人看到预算排名;若预算排名低于野榜排名,这种学校更是好样的,因为穷,更不可能充值
简评未来各省高校改名和申硕申博的前景 似乎高校的暑假从来很难闲着,7月要使劲浑身解数招生,8月要想尽办法留住生源。也因此,8月总能看到高校立下【20XX年前申硕申博升大】的flag。从今年5月到如今开学季,已经陆续有五六个省份立下下一轮高校相关规划。眼看本轮新增学位授权单位已经无法招生,下一轮战斗已经打响。
泸医更名始末算不算彻底改变了全国高校更名的历史进程??? 如今也历时一年多,于2020年8月发布的中国高校更名新规,其中明确规定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相比较前几次更名规定,对川渝,包括其他非一线城市的大量省属学院来讲,后半句基本是死刑。 如果一年前这次的新规贯彻执行,全国最后一个能以大区冠名的高校毫无疑问就是泸医。泸医更名的事迹早已出川,不带任何偏见的讲,恐怕就是那次更名反复才让上级加上了这样的禁令。本来也就是地方省属医学院,反复麻烦上面批个名字,上面当然就觉得你今天不满意找我明天不满意又找我,我是LD还是你是LD。干脆,路封死,谁也别惦记了。
收手吧江苏理工,都申到硕了还要改技校吗?? 之前好像你们吧是改成江苏职业技术师范了是吗?现在又把职业去掉了?江苏技术师范也挺好的,就是以后申博有点麻烦
如何评价3+1+2的选科考试安排? 镇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