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艾科 快艾科
微信1694578724
关注数: 24 粉丝数: 87 发帖数: 5,412 关注贴吧数: 96
“钻山,找点无胶无蜡的绿松石到底有多难” 现在是2011年4月27日凌晨0:31分,一小时前,刚刚风尘仆仆的从竹山最深处的秦古镇,驱车近十小时赶回家。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非旅游性质的钻山,唯一目的就是哪怕一直找到绿松石的矿洞边上,也要找到无胶无蜡的原生态,还想搞清楚,湖北的绿松石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非得过胶过蜡不可呢? 这次出发前就约好了远在秦古镇山坳里的好朋友他老丈人,但路线却是从十堰一路追溯到源头的。十堰——郧县鲍峡镇——竹山县溢水镇——竹山县宝丰镇——竹山县秦古镇,可以说每一站都有收获,结合玩松石这些年的了解,总结出的一点心得,虽然不一定是权威的,百分百正确的,但却是至少也算是一次揭密吧,说些关于松石一直没人说,或者说透的话,还请大家指正。 十堰 在十堰拜访了几家不小的松石销售门店,其中有一家规模挺大的是仓库+车间+展厅,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曾在他家的网店里买过松石。幸得掌柜不吝赐教,让我对“沁胶”、“灌胶”、“过蜡”几种加工工艺有了些初步的了解。 沁胶 也叫蘸胶,业内人士也叫它“固化处理”。就是把石料或半成品放在“胶”里浸泡数小时甚至几天。是绿松石加工的传统工艺,也就是说在绿松石从1980年代慢慢复兴之前就早已存在的一种工艺,其作用是对松石结构进行加固,主要是指有绺的连接处,天然出产的松石80-90%密度并不很高,而绺(我们说的铁线)又分为当地人所说的“软绺”、“黄泥绺”等多种,很容易从有绺的连接处散开,即使是“净面的”(没有或只有少量很细的铁线),绝大多数毛石头的质地也不足以承受去皮过程中的破坏,很容易崩裂,有一些甚至用指甲一扣就掉了。所以,在传统的加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出品率,必须在进行最初的加工前就先沁胶。 1、跟过去不同的是,过去多是用天然树脂沁胶,而现在多是用透明的人造树脂了。 2、大多数人沁胶用的是透明树脂,所以这一过程不会改变石料的原色,但会使原色加深; 3、沁胶后的松石密度和硬度都被优化了,有些原本密度达不到的原料,出品后也可以划玻璃了,但比较勉强,而且通常玻璃表面会留下一点胶痕,用手可以擦掉,玻璃表面的划痕比较细,比较浅,松石表面也会留下一点痕迹; 4、沁胶后的松石燃烧起来异味较小,类似松香; 5、最关键的一点,沁胶的原料至少还是真正的绿松石,只是品级可能差一点。我们姑且称之会美容吧。这是态下,用来沁胶的“树脂”这是固态下的沁胶用品 灌胶 平时我们管它叫注胶,就是通过高温高压,把“胶”充压进原料里。这是近二十年前才发展出来的一种工艺,所用的胶也就是类似制造吉尔森绿松石的材料(人造绿松石),高温融化后把泡松(白色,可以当粉笔用的绿松石)和内蒙的所谓白松石(实际上跟绿松石完全不是一种东西,学名叫菱镁矿)放进去,通过高温高压加工使其程现出,所以这个工艺基本上完全属于造假了。 1、灌胶用的胶是有颜色的,所以出品的颜色完全是假的; 2、灌胶制品看起来颜色均匀一致,特别是一大堆放在一起的时候更明显,但它也有铁线,甚至有一些成品上也有黄色、绿色等颜色变化,这是因为用来做原料本身也有一些线隙,而且有些泡松本向可能含有一些黄色或含铁物质,因此出品后还有色彩变化,这种最难区别;
绿松石的名称演变(原作者battletata) 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具有“美、久、稀”的品质特征,被世人誉为“东方圣玉”,历来为国内外收藏家所青睐,更是礼尚往来赠予之佳品,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玉石。 绿松石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被认识使用,因其历史悠久,产地丰富,故自古以来名称众多,中外混杂。在矿物学上名称为“绿松石”,而“松石”是绿松石的工艺名称,其英文名为Turquoise,乃来源于13世纪法语Pierre Turquois,意思是土耳其石头(Turkish Stone),即西方和日本所称的“土耳其玉”,因为当时欧洲人都误以为它产自土耳其,实际上土耳其不产绿松石,据说是“古代波斯所产绿松石经由土耳其转销西欧之故。”具体的说法是由于十字军东征时经由土耳其传入欧洲,因而命名为土耳其石沿袭至今。而玉器专家栾秉璈认为:“应译为‘突厥玉’,因绿松石古语为Turkeys或为Turkey stone,而波斯曾古属突厥疆域,盛产绿松石之故,并非系波斯绿松石经土耳其输往欧洲之因。”绿松石的波斯语是ferozah,是胜利的意思;而西藏文是“gyu”,与“yu”相似,“yu”在汉语中就是玉,喻指珍贵的宝玉。 我国“绿松石”一词是中国近代名称,始见《清会典图考》中:“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密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我国宝石学一代宗师章鸿钊在《石雅》中记载:“中国绿松石之名始于清,甸子之名始见于元,元史作‘碧甸子’,或‘云朗甸子’,即为绿松石”。解释为:“此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球,故以为名”是也。 在我国古代,绿松石的名称依据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宋元明时期,绿松石称“碧殿子”、“碧靛子”、“碧甸子”、简称“靛子”或“甸子”。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记》中说:“刘汉卿随官军至小回回国,去燕数万里……碧殿子数尺高,岂所谓琅玕者耶。”这里疑“琅玕”为碧殿子,即绿松石。元末明初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列举三种甸子:(1)你舍卜的(Nishapuer,今伊朗尼沙普尔),即回回甸子;(2)乞里马尼(Kirmani,今伊朗克尔曼),即所谓的河西甸子;(3)襄阳甸子,亦称荆州石(即今湖北绿松石)。这是由于中国绿松石在古代仅知产于河南、湖北、陕西3省交界的东秦岭地区,而河南淅川、湖北郧西至陕西白河流域近东西向绵延400多公里,在古代大体上属于襄阳群地域,元朝时称此地产出的绿松石为“襄阳甸子”,以此区别于来自中亚波斯地区的绿松石。 汉唐以前、夏商周乃至史前新石器时代,绿松石有何称谓,至今尚无考证,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自《禹贡》、《山海经》、《尔雅》、《穆天子传》等诸多古书以下,记载有关“璆琳琅玕”者不计其数。章鸿钊在《石雅》中对“青琅玕”这一古玉名称考证时认为,“璆琳”色绿,应是阿富汗所产青金石;而“琅玕”可能是阿富汗产的巴剌(宝石类)。古籍中的“青琅玕”可能有3 种涵义:1.绿青(似为孔雀石);2.绿松石;3.珊瑚。另外,王嘉荫在“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一文中说,“青琅”似属绿松石之类。因此,绿松石在远古时代可能被称为“青琅”或“琅”。《山海经 西山经》:“槐江之山,其上多琅”。《尔雅·释地》中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山之琳琅焉”(释义:“琳,美玉名;琅,状似珠也”)。清朝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引《禹贡正义》曰:“琅,石而似珠者”,表明琅是一种玉石,外形似珠。 而栾秉璈则是另一番见解,认为“琳”是绿松石,“璆琳”指球状或粒状绿松石,“璆琳”有时可简化成“璆”或“琳”,皆指一物。古书中“璆琳”多曰“美玉”,“琅玕”多释为“珠”,因而“璆琳琅玕”可直释为“球粒状绿松石珠”,简言之“绿松石珠”或“松石珠”。 汉代以后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交往频繁,“璆琳”一词也有可能兼指别物,“琳”是否首当指绿松石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值得指出的是,确认“琳”或“璆琳”或“璆琳琅玕”是绿松石或圆粒绿松石或圆粒绿松石珠,这对研究和探讨史前绿松石分布特征及其原料来源,是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结合绿松石的颜色和产出形态特征,可以认为,“青琅”、“琅”和“琳”都可能是绿松石的古代名称,它准确地表明了绿松石的颜色,在古代是似玉之石、可与软玉并立的玉石。尤其是“玉之生而圆者”、“石似珠”形象地描述了结核状绿松石的形态。青琅(琅、琳) →襄阳甸子(碧甸子) →绿松石,是这一古老玉石的中国名称的历史演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