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2UeP馃惥 -
关注数: 5 粉丝数: 12 发帖数: 506 关注贴吧数: 6
国家创建优秀旅游城市验收组抵达我市 (本网讯 记者李捷报道) 10月28日,由组长宁士敏率领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验收组一行抵达我市,对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进行全面验收。下午,在金辇大酒店召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工作汇报会。 会上,市长夏振贵代表晋城市委、市政府作了工作汇报,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太阳向国家验收组汇报了省旅游局对我市创建工作的验收情况。市领导阎根生、马巧珍、殷理田、赵魁元、鄢科武、赵学梅、周佩玉、任建宏以及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汇报会,会议由国家验收组秘书长牛秀兰主持。 夏振贵市长首先向验收组介绍了我市的基本情况,并就我市在创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省创优检查后的整改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在近三年的创优工作中,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龙头来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员、快速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创优活动,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此次创建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狠抓落实,使创建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通过抓重点,攻难点,组织实施了旅游公路建设、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厕所建设和宣传促销四大战役,取得了明显效果。三年来,我市城市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现代旅游功能明显增强,旅游产业得到了明显发展,旅游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无疑对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夏振贵在讲话中希望验收组的各位领导、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并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以此次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 随后,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太阳向验收组汇报了省旅游局对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的初验情况。他指出:晋城市具有良好的旅游基础条件,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省旅游局对晋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3年初创建工作开始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晋城市旅游环境和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旅游产业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经过初审,省旅游检查组认为,我市的创建工作领导重视、发动广泛、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符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可以向国家申报。李太阳指出:此次验收过程也是我省在旅游发展方面的学习过程,希望此次验收能有效促进晋城市乃至山西省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验收组组长宁士敏在讲话中对夏振贵市长所作的工作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市参加此次创优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宁士敏指出:我国十年来的创优实践证明,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与提高城市综合素质、国际化水平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我国旅游业实现跨世纪腾飞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落实到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旅游行业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实现“三优一满意”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旅游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此次验收工作将通过对我市创优工作的全面了解和同城市创优工作领导机构的意见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创优成果,把创优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宁士敏还就此此验收的范围、依据、方法等问题作了介绍。
晋城嫁郑州急不可耐 官方称融入有天时地利人和 这种提法首次“亮相”于今年5月19日晋城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夏振贵在这次会上提出,接轨中原城市群,融入中原经济圈,是融入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既是晋城拓展发展的需要,也是山西对外开放的需要。  夏振贵表示,融入中原经济圈既有天时,也得地利,还有人和。所谓天时是河南提出要以郑州为中心打造中原城市群,建设1小时高速经济圈,晋城应抓住这个机遇,融入并参与 产业分工。  所谓地利是指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晋城主动融入,可以有效节约经济成本,并以此为跳板,融入全国、全球大市场。  所谓人和,是说晋城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源远流长,民间交往比较密切。  山西省政府高度支持  夏振贵,49岁,今年4月入主晋城。之前,他在山西省长治市任市委副书记。也就是在今年人大会上,夏振贵由代市长“转正”市长。  在晋城市计委副主任李嵘眼中,他是一位思维活跃、办事果断的人。很多官员也认为夏的提法新颖、大胆。  据了解,夏就职长治时,长治与河南安阳、新乡联系比较紧密,已经让他感到了某种暗示。来到晋城后,有人向他提出融入中原经济圈的想法,他几乎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这种想法破壳而出。  此前,晋城市原市长、现晋城市委书记李雁红曾经提出:把晋城建成山西对外联络的桥头堡和门户。  而山西省方面对此是否会不悦呢?晋城市经贸委主任高福先表示,不会。在今年4月对《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山西省政府也特别提出,晋城要充分发挥好晋豫经济联系的支点和山西对外联系的门户作用,加强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发展。  “夏市长的提法是对这种批复的延伸。”高说。  民间议论  郑州赚走晋城的钱  对晋城融入郑州后的影响,各种声音都有,其中有人说,晋城的钱被郑州给赚走了。  早在几年前,晋城市原副市长、现晋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巧珍也考虑到了。当时,马巧珍担心,路畅了,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到郑州购物,导致晋城消费资金外流?“她言中了。” 晋城市政府综合科科长邵俊生说。  晋城人慢慢养成了到郑州购物的习惯。邵俊生说,条件稍好的,周末或假期,两三个家属一碰,大家就开辆车到郑州买东西了。遇上搬新家,家具或装饰材料,也都到郑州去买。过年买衣服也少不了到郑州。  晋城的很多商户都是到郑州的服装或家具市场批发货物,但东西卖到晋城,价格较贵,很多晋城人还是愿意到郑州来买东西。  晋城市计委副主任李嵘也表示,郑州的东西便宜、时尚,去买自有它的道理。就在上周,他还到郑州花了580多元买了两把椅子,“商家送货上门”。  当时,商家曾张口要十几元的送货费,因为李嵘没有与对方搞价,送货费免了。“关键是不只是给我一个晋城人送货,否则,光送货费也不会才十几元钱。”  赔,然后才有赚  晋城人均居住面积及GDP收入均居山西首位。2004年,在国内城市人均GDP收入排名中,晋城以 18812元处于75位,仅次于郑州。  70%以上的人口居于农村,且现在为数不少的晋城富豪由农民闯荡而来,晋城人也自称是一个“由农民托起的城市”,其人均存款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仍高出一成多,但人均消费支出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也低于河南的平均水平。  晋城市统计局分析认为,这说明晋城居民消费渠道狭窄,除购房、喝酒等消费外,缺乏高档次和高质量的生活需求,也说明晋城的商业网点和物流设施建设滞后,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了市外。  郑州被认为是晋城人消费的主要流向地。对此,晋城市经贸委主任高福先说,怕郑州挣晋城人钱的观念仍带有自闭的影子。他表示,商品流通与消费是自由的,消费流向郑州,说明晋城有消费潜力,商家才可能据此认为晋城有钱可挣,进而慢慢流向晋城,为晋城提升商贸水平提供了可能。
你好,枢纽晋城 二OO三年元旦刚过的一天,晋焦高速公路刚刚通车不久,将近中午时,几位久违的朋友开车约我出去小聚,上车后只顾和他们闲聊,不知不觉车竟出了市区,驶上了晋焦高速公路。我不禁疑惑起来,“这是要到哪去聚会呀?”车上的几位都故作神秘地笑着,说今天我们到焦作去吃河南风味。这天中午,我们确实在焦作的一家小饭馆吃的饭,下午三点多,又原路返回了晋城。但一路上,大家对河南风味却很少提起,令大家兴奋不已、津津乐道的却是脚下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哦,“醉翁之意不在酒”,几位今天相约驱车焦作,执意品尝的原来是在高速公路上惬意行驶的精神快餐!作为参与者之一,我确实也深深陶醉于往返途中飞速行驶的快感,而对目的地的那顿“河南风味”却没有一点回味。 这次偶然的旅行,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其实,在世纪之交这几年,晋城的改革变化给予我的这种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已经不是仅此一次了。也许是长期在交通运输企业工作的缘故,我对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较为关注,从1997年国庆节晋城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市区环城路的贯通,从晋焦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到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晋长高速公路…我一次次地感受着晋城交通环境的日益改善,心中默默憧憬着昔日闭塞于太行深处的晋城“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未来,我深深地为自己能够生活在晋城而感到幸福。 一个人在一个城市生活得久了,自然会积累一些关于这座城市的感受,同时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会有一些企盼,常常幻想一下城市未来的样子。作为在晋城生活了十多年,并将会继续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的我,若要问对这个城市过去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它落后的交通环境了:从晋城乘车回阳城老家,一路上车满为患,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愣是要磨蹭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家,有时遇上堵车,露宿途中也是常有的事。记得在上师范的那三年里,一次趁星期天和几个同学结伴到焦作去游玩,一大早就乘客车出发,在太行山上一堵就是大半天,等到了焦作,已经是万家灯火了,登记、住店,第二天一大早赶忙乘车往回返,该游览的焦作没有留下一点印象,印象深刻的却是路途坎坷、旅途艰辛。 综观古今,一个城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交通环境的好坏。地理教科书上在介绍某个城市的特点时,常常用诸如“铁路枢纽”、“航运枢纽”、“公路枢纽”、“航空中心”、“交通要塞”此类的词语,可见交通对于一个城市是多么的重要。作为理智一点的晋城人,由于区位的限制,我不敢妄想自己生活的城市能够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我却固执地渴望她随着时代的发展,具备相应的“枢纽”功能,用一种浪漫一点的语言描述: ——我希望她在新世纪不远的将来,确如她曾经拥有的名字一样美丽,成为太行山上一座人们来去自由的“凤台”;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和现代化的航空港将她与全国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生活在她怀抱中的晋城人就像生出翅膀的“凤凰”,轻松愉快地往来于全国各地。 世纪之交,目睹晋城交通环境的诸多变化,我心中对未来晋城的憧憬好像愈来愈真切,一个全新的晋城正在向我逼近过来,有时不免会脱口喊出来:“你好,枢纽晋城!”
晋城大爷 晋城人不多,单就市区来讲,加上北石店和南村区,充其量三十来万,而整个晋城辖区人口,也只是二百来万,这么点人口,十几年的时间,咣铛一声,往银行砸进了一百二十个亿,外地人一听,傻了,这样的数字,还曾在外面一度落下“晋城人有钱”的口碑。 这样的口碑确实让晋城人牛气起来,日子一长,不管有钱的和没钱的,都觉得自个儿牛的了不得,“晋城大爷”一族由此形成。 大家知道的,晋城是小城市,是农民城市,有一句俏皮话,是从邻市一个朋友里听到的:说是晋城人上北京,打一俗语,笔者没猜出来,一问方知,叫农民进城,除却邻市眼里投来对晋城经济迅速发展的嫉妒和奚落,更多的,确实反映了我们的属性和状态,一座靠农民挖煤炼铁铸就的城市,一群游走于钢筋水泥之中的农民,晋城民间资本的积累,你说,有哪个和煤和铁脱离了干系? 不过,奚落归奚落,怎么也挡不住煤铁的“黄金时代”,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宽松的经济政策,大爷们不傻,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铆足了劲道,把一车车煤炭生铁源源不断的运下太行山,送出娘子关,大爷们发了。 兜里揣一千块钱和揣一万钱上街感觉就是不一样,先富起来的第一批大爷们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躁动,成为第一批走进澳门和广东的赌客与嫖客(听一哥们经常津津乐道,某私营煤矿矿主去年在澳门输掉二百来万),就是在本地,稍有“眼光”的大爷们不是来搞民办教育,投资信息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是动大脑筋,花大力气,在小小的城市里盖了一栋栋宾馆酒店横沉街头,霸气十足,你要在市区走走,或在地图上随手一指,保不准就是哪位大爷的黄金宝地,难怪外地人打趣的新解晋城:在过去,全国的古建筑,73%的在山西,在山西,晋城要占山西的73%;到现在,中西部的宾馆酒店总数,73%在山西(太原市街头至今一堆半拉子工程),在山西,晋城要占山西的73%。听完后虽然哈哈一笑,但笑声的背后却也是几多的无奈,老实说,大爷们的行宫,没有几家能保持盈利的,明眼人都晓得,一个P点大的城市,经济到现在形不成可持续发展,旅游形不成产业,靠什么吸引外地宾客来洽谈观光? 大爷们怎管得了这些,反正老子赚钱了,怎么花是老子自己的事情,就是赔本赚吆喝,拿钱打水漂,咱也听它个响,大爷们的业余生活,丰富的很呢,除了挖这只“窟窿”填那只“窟窿”,更多的,在酒席上推杯换盏,就从行酒令上看,你见过哪个城市的“酒令”文化有咱们晋城的丰富?从扑克牌到掷hou子,花样日日刷新,层出不穷,小五张,吹牛皮,爬山,二毛占地,还有赶hou子,单就这一项里的小蜜蜂、红黑大战,几大几小也能玩你个云里雾里,被连连灌酒而叫苦不迭,这一项,连外地人都怕了,外地人傻呀,只会席间讲讲笑话,他们哪懂得了晋城大爷们日积月累改革创新出来的新花样,到太原出差,和朋友在民间食府用餐,喝酒必汾,酒是出来了,却找不到行酒的行头,太原的朋友也不会,同行们只好咕咚咕咚喝闷酒。 怎样的“将进酒”,让大爷们无意创造了晋城的酒文化,哀与幸,让人啼笑皆非。 有这样的一群大爷,每日吆喝着,东西南北行走着,自然衍生出各种光怪陆离的人和事。除却上述物质上极大丰富的大爷们,晋城的大街小巷里,还有着无穷尽的脱离了高级趣味的市井大爷们。 这类大爷,兜里有钱的想来不多,大多耳闻目睹了前类大爷的种种“奇闻逸事”而自我感觉良好的混迹于市井之中,是典型的有大爷心态的人,俗语讲,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或者借喻的文雅点说法,子非鱼,孰知鱼不快乐?所以,你要想真正了解这群大爷的心态,就得走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什么?要打的,好,大爷们来了,一上车,叭地一声按下计价器,起价五元(也有六元的),外地人傻了,说才多远你不能宰我们啊,和其他地方相比,多出来的钱你得给我个说法,说法?大爷们的牛气劲就上来了,操着满口的土话回敬你,没钱你别打的啊,晋城就是这个价,大爷们心想,晋城是什么地方,晋城是遍地是百万富翁的地方,晋城是高消费的地方,就算你着急办事坐上一回出租车,大爷们也难能让你的耳朵干净,不说清净说干净是因为,和北京或者其他城市的的哥爱聊天相比,他们是有本质区别的,北京的哥笔者到是见识过,他见你有兴趣是很愿意跟你聊上几句的,远到秦皇汉武,今到本拉登阿拉法特,都可以来消磨时间,晋城的大爷们才懒得跟你多费口舌,他们开口的时候多是骂人,堵车了,后面的车超越了,行使太快差点撞着行人了,这时候,各种污言秽语就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去年的时候,外地某友来访,带他去“白马拖缰”,回来的时候在车上就遭遇了此事,大爷们的“晋骂”翻过来掉过去也无非是和别人的汽车的祖母及行人的妇辈发生强制的性关系,亦或,要很牛逼的撞死别人才算完;大爷们心浮气躁按奈不住的时候,也动真格的,我就亲眼见过在红星街和瑞丰路的哪个交口,一辆的士和公交抢行相撞,的士和公交车里各下来一位大爷,一边嘴里操着对方的母亲,一边大打出手。
“太行重镇”---高都 高都是一座历史名镇。因夏桀王迁都于此而得名,从春秋至隋初的1000年内,基本上一直作为了晋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高都镇演绎了晋城几多风雨历史,也讲述着晋城几多变迁故事。那块嵌于古镇东门上的“行山重镇”便是一章无言的佐证。 高都同样是一座现代名镇。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大路以后,高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成了发展中的晋城的领头羊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不可替代的晋城的缩影。 高都在今后还将会是一座名镇。 高都镇位于晋城市东北部,距市区20公里。全镇现有61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1.1万户,4.1万口人,6.8万亩耕地,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 高都镇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晋城煤业集团毗邻,南与金村镇相邻,北与北义城镇为伴,紧靠全省大化肥基地和巴公电厂等大中型企业。高都地处丹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境内有丹河、巴公河两条河流和晋城市最大的任庄水库,水力资源丰富。全镇交通发达,西有太洛公路,南有陵沁公路,晋长二级路和即将建设的晋长高速公路纵贯全镇,距郑太电气化铁路、晋北火车站、东元庆火车站仅1 5公里左右。镇内有高都发电厂和l 10KV变电站,镇北有巴公电厂,电力条件非常优越。 高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境内的高都遗址、东岳庙、城皇庙、龙王庙、卧龙山等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厚实的文化景观本身就是一笔丰硕财富。 建国后发现的高都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骨锥、陶片及动物遗骸,据专家考证属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一堵鲜明尽致的文化墙就是一页无价历史扉页,可见它对研究中国文明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高都镇历史上长期为县、郡治,是晋城地区重要的物资交易中心,林立店铺,斑驳商道在今天的高都仍然清晰可辨,宛若当年晋商文化的序呈篇章。凋零独傲的车马大店、粮食交易大厅虽破落着,却似在道白一段五更驼铃、人头攒动、五湖四海、南江北雪般故事片柬。万年桥横亘着,巴公河漂洗着的是晋商们百嚼不厌的生意经,铃铛鸣脆着,褡裢肩挂着的是晋商们长途跋涉的才智令。 高都同样是晋城地区的煤铁重镇,煤铁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煤炭质地硬,燃烧时间长,是优质无烟煤,行销国内各地,甚至飘洋过海,到了英国女王的壁炉里,被誉为“兰花炭”。这里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始于东汉,隋唐以后,煤广泛应用于生活及冶炼,是全国开采煤炭和冶炼工业最早的地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都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了两大体系。即以煤铁为“龙头”,运输、建材、化工、电力等各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建成了“五大”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种养殖业基地的生态农业体系。全镇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了在新的世纪继续保持和加强高都“太行重镇”的地位,2001年撤乡并镇后,镇党委、政府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以煤铁工业打造经济强镇,以特色农业 带动农民增收,以第三产业扶持百姓致富,以文化底蕴提升高都品位。为实现上述目标,高都镇全力实施“四大战略”: 龙头产业带动战略: 继续围绕煤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其对全镇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全镇有22座煤硫矿,通过严格的停产整顿和改造,已有15座验收达标,并投入生产。两座符合产业政策的179立方高炉已通过论证,明年即可动工上马。抓好润华公司的稳定发展,稳步经营大酒店和图片社,积极支持安华制锁厂的防火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以拓展市场占有率,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兴隆公司和晋园集团实行强强联合后,生产形势较好。其中,晋园集团在去年完成干红半干红山楂酒系列项目的基础上,今年上半
山西城市该咋建 山西作为全国中西部地区省份之一,GDP和综合实力都排在后面。这其中,全省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城市功能偏弱是一个主要原因。昨日,在太原举行的山西省第三届城市经济学会上,众多专家济济一堂,为我省中心城市今后怎样带动山西发展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从全省范围来看,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太原等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综合效应明显增强,带动了一批小城市、城镇和周边农村。但我省的城市群少、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弱,而同我省面积大体差不多的省份比较,辽宁有31座城市,山东有48座,河南有38座,而我省仅有22座。我省的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还未有实质性变化,在带动区域经济方面还较落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韩潮峰认为,以太原为中心,实施“南移、北扩、东拓、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南移晋中市及延伸到太谷、祁县、平遥等市(县);北扩到忻州及延伸到原平;东拓阳泉市,西进到古交、离石等市(县),逐步形成山西中部地区城市带,与京、津、唐正在形成的大城市圈对接。以大同为点,南北连接朔州、山阴,利用独特的煤炭、旅游资源拓展与内蒙和河北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山西北部城市带;以侯马为轴心,北连临汾,南接运城、永济,西至河津,东到曲沃,形成山西南部城市带;以长治、晋城两点为一线,构建山西东南城市带。此外,再加强与西安、安阳、洛阳、邯郸等城市的经济合作,在全省构筑起一张庞大的城市网络。  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山西经济要加速发展,必须以各城市带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区带动全省经济的不断增长,如果不分轻重,面面俱到,非但难以提升各城市带的经济增长,相反还会失去已有的产业特色,随之失去城市特色。  在扩大中心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辐射带动方面,城市建设与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太原市经济研究所的白益民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适于人居住、生活、休息、工作和全面发展的城市才是发展成熟的城市。太原的汾河绿化和城西水系工程,经济开发区和大学城的规划就很有前瞻性。  现在太原提出的“南移西进,提质扩容”,大同提出的建设御东新区,长治,晋城正在建设的园林城市,各地正在展开的经济结构调整无不是向着“花园城市”、“特色城市”、“都市圈”迈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