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度☜
year烟火123
关注数: 20
粉丝数: 48
发帖数: 5,214
关注贴吧数: 6
词条:铜陵长江公铁大桥 铜陵长江公铁大桥,被新增了一个无关义项(词条:铜陵长江三桥),这是两座不同的桥梁,是两个不同词条主体,而不是两个义项,也不存在互为义项一说。
这个高速收费站为何业主单位不是省交控集团? 铜陵西、铜陵江北哪个名不比普济圩好,刚好符合位于市辖区内,靠近城区,位于城区之西,跨江发展。
目前横港物流集散中心已入驻的快递除了顺丰还有吗?
开工的“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是属于工程名还是定名?二桥被命名成“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已感觉不妥当,如果再来个如此般之名,既不像芜湖等地全部按数量命名,也不像武汉和南京等地因数量多按区位命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故推荐“铜陵长江三桥”之名。
算是区划后改善江北教育设施的一个大项目了
郊区又一基建项目,36路车途径的周澄公路已开始进场施工,原7 郊区又一基建项目,36路车途径的周澄公路已开始进场施工,原7m混凝土路面两侧加宽,加铺沥青路面等。
【落实三桥,展望四桥】结合这两张规划图,猜测未来的四桥将很有可能同时搭载铜商高速支线(绕城高速)和S335,届时,“一江两岸”快速交通体系将形成,两岸协同发展可期。
皖新一轮高速规划新增线路31条,其中和铜陵关系较大的:铜商高速铜陵支线(不知道具体修到哪?)、池州-宁国高速(可形成G50外的又一通道:铜陵-青阳-泾县-宁国-杭州)
新身份证不写镇,是和铜陵没街道对应吗? 新身份证不写镇,是和铜陵没街道对应吗?
上半年过去了,祝贺,安徽今年行政区划第一个函发了,猜是哪里? 上半年过去了,祝贺,安徽今年行政区划第一个函发了,猜是哪里?
开通第二天杭安间的两对车客流还是不错的,后面还有望加车吗?
好消息,新加的“虚线”-来自合杭通车仪式展出
目前合肥南-杭州东最快2小时07分,受制于芜宣250及多处限速,如果铜宣修成(与合福互通),合杭两地有望跑进2小时内,大哥何乐而不为?
铜南宣新建线路长约90公里 宣城铁路项目新闻发布会 规划铁路项目 (一)南京至宣城铁路。作为国家发改委2019年批复的《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近期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总长176公里(我市境内约42公里)。该项目北接宁淮铁路、连淮铁路,南衔宣绩高铁、商合杭高铁,构成苏皖赣快速铁路新通道。2019年江苏段在完成招标的基础上已开展预可研、可研及勘察设计工作,目前,我市正全力协调省铁路办与江苏省同步开展预可研、可研及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宁宣铁路(宣镇)引入宣城站工程,作为皖赣铁路芜宣扩能项目变更工程已经建成。 (二)宣城至镇江铁路。途经镇江-溧阳-郎溪-宣城,新建客运专线,宣城境内约60公里。该项目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三)南京至杭州二通道。途径南京-高淳-郎溪-广德-安吉-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远期高速铁路项目,郎溪县、广德市已委托设计单位完成项目预可研究。 (四)杭州至临安至绩溪铁路。途径杭州市余杭-临安-绩溪。目前继续加强与杭州市沟通对接,进一步推进前期工作,为“十四五”启动建设打好基础。 (五)宣城至泾县至宿松铁路。途径宣城-泾县-石台-东至-望江-宿松,全长约330公里,我市境内约60公里,已列入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轨道交通规划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六)宣城至铜陵铁路。途经南陵县、铜陵市,新建线路长约90公里,我市境内约30公里,线路已列入安徽省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建设规划,争取纳入国家相关规划,适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邢台市桥东和桥西区已改名成功,铜陵市郊区会是下一个吗? 邢台市桥东和桥西区已改名成功,铜陵市郊区会是下一个吗?
最近区划调整回函不断,这又一下两区更名成功,有种预感郊区更名批复就在最近……(这桥东与桥西区都还改,可见地名还是很重要的,郊区要是能叫桥南或桥北区都很不错了……)
偶然从此规划图发现,北沿江高速S22将与京台高速G3在陈瑶湖镇互通,并在澄英高科园(周澄公路与G330交叉处)设出入口!
就目前宁安和合杭的已有行车密度,预测芜湖南换向饱和状态能安排多少对?有大佬回答下吗?
省发改委:已争取将这条宣城城际铁路纳入皖江城铁网规划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安徽省发改委网消息,6月1日,安徽省发改委在回复网友时表示,为解决望江县铁路交通问题,省发展改革委已争取将宿松-望江-宣城城际铁路作为远期项目纳入国家批复的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具体如下: 近日,针对网友提出的望江铁路有关问题,经认真研究,现回复如下: 为解决望江县铁路交通问题,省发展改革委已争取将宿松-望江-宣城城际铁路作为远期项目纳入国家批复的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结合国家“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加强望江地区相关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力争早日纳入相关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便捷出行需要。(转自宣吧)
“宣铜”已列入省归?多跑省跑部很关键!
铜陵公交这么多年终于知道变通一次了,好评一次!
郊区的自我检讨及发展对策也来了(节选) 近年来,郊区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工业立区、旅游兴区、港口强区”发展战略,坚定信心迎挑战,攻坚克难求突破,总体保持了负重前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动能蓄积的发展态势。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不优、人气集聚不足、创新动能不强等制约郊区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仍未取得有效突破。 当前,全市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爬坡期、结构调整的攻坚期、积蓄后劲的关键期,以县区板块的竞相发展支撑全市的加快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作为铜陵跨江发展“桥头堡”,我们深感责任之大、使命之重,必须立足实际、砥砺前行,充分把握区划调整机遇,用足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新一轮赶超发展中抢抓应有位次,建设富有特色的产业强区,努力打造铜陵跨江发展的战略支点。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一个中心”,树牢“两个导向”,做好“四篇文章”。
今天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基本没提GDP? 今天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基本没提GDP?
害,除了贴纸,这又算一项铜陵特色了:这上线不久的新车又把窗帘撕掉挂挡风玻璃,不但没得遮阳也很不美观吧?
发现这一批新车(38路)没配窗帘,所以配的是那种高端防辐射玻璃吗?(另外报站插广告取消了?)
目前,铜陵、南陵、宣城间通过已开通运营的宁安、合福高铁,在建 目前,铜陵、南陵、宣城间通过已开通运营的宁安、合福高铁,在建的商合杭高铁可以实现快速铁路联通;通过既有芜铜、皖赣铁路可以实现普通铁路联通,现有路网条件能够满足近期铁路便捷运输的需要。关于您提出的铜南宣城际铁路,目前尚未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远期将根据铁路客流增长和路网变化情况,对其建设必要性和建设时序进行认真论证研究。
鉴于看到今天吧中几条公交贴,说下今天坐38路/36路的见闻:38路在末站到站前加了换乘36路语音提示(貌似是铜陵公交所有线路报站第一次加换乘提醒)。 1.坐的38路/36路两辆车都没有开车内电子路线图,其中36路车内又没贴纸质线路图,不少年后刚回来的人问这车从哪边走,既然配置了这个为何总是不用起来,形同虚设,老生常谈。 2.虽然36路不能从周潭直达市区有所诟病,但今天36路车上还是听到不少好评的,诸如周潭到铜陵现在方便了,比以前也便宜了,周末回来不如不开车坐公交。 总结:铜陵公交这些年的进步值得肯定,但公交服务还有待提升。
3路延长了又要缩回去啥情况?
害,市科技局局长又发文了,一个接着一个给铜把脉啊! 害,市科技局局长又发文了,一个接着一个给铜把脉啊!
高德地图确实应该好评(虽然36路镇内路线有点小错误:没有绕一圈),公交发车时间表都有,而百度地图到现在连新公交路线都没更新上去…
和铜陵有关的几个交通项目开工年份,害,又推迟了
市领导一行到铜陵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夏美武就目前进一步深化加强市校合作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汇报。建议铜陵市将我校纳入全市发展整体规划,帮助支持盘活铜陵学院现有办学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划拨专项资金支持我校硕士点建设,对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建立市校“互通共享”机制,实现“引进人才”与“稳定人才”的良性互动。市地双方共同谋划共建科研平台,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探索建立实践基地“双主体”育人模式。 随后,铜陵市领导赵振华、程双林、昌红梅、王纲根分别就如何加强市校合作促进铜陵学院改革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他们表示,市校双方要加强统筹,明确专人与机构进行无缝对接,抓好落实贯彻;要有超前意识和长远眼光,围绕建设一流高水平大学目标,做好统一科学规划;要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实现产学研结合;市校合作需立足新起点,要进一步深化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 胡启生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充分肯定了当前铜陵学院办学发展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一流的的高水平大学是一座城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与灵魂所在。铜陵学院作为铜陵市唯一本科院校,是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成绩显著,为铜陵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市校合作,不断建立完善市校合作相关机制,共同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要探索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市校合作共建2.0版本,搭建有利于校地合作的良好平台,营造有利于校地合作的浓厚氛围。要立足“十四五”规划,以铜陵学院提升办学层次为目标,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采取项目化支持方式,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铜陵学院实现升级发展。铜陵市将会努力为铜陵学院加快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大力支持,切实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育人质量和服务能力。 (节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