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润天泽 榕润天泽
关注数: 683 粉丝数: 598 发帖数: 13,607 关注贴吧数: 22
【天泽游踪】——半边山上望山海半边 【天泽游踪】——半边山上望山海半边 象山县的半边山风景点,濒临浩瀚东海,是个三面碧水相拥的小小半岛。据说,从石浦港起航,坐小机轮仅30分钟水路。景点的临海山体独特峻俏,濒岸礁石秀美壮观,卵石滩色彩斑斓十分诱人。而我们则是与两位皮卡车司机有缘,继续我们继檀头岛回来,直到送我们回车站的整个行程;七月二日当买好了回沪的车票之后,我们便向半边山驶去。巧的是皮卡车的一位司机就是半边山的人,对家乡可是了如指掌,在他的引导下,我们顺当多了,当车开到半边山脚下,他指了指山,要翻过五个山头,一下子吓退了玲玲、乐乐、晓晓几个,我们七个则坚定地开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爬山工程。 一口气攀上岭顶,眼前豁然阔展,山名半边,名副其实。临海的一侧犬牙交错状若耙耧,仿佛剩下一半,另一半,传说当年猪八戒入花果山请孙悟空不得,一怒之下,挥耙扫到台湾去了,其实这是典型的海蚀崖地形。 而半边山的整体犹如一只巨大盆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原来石质就不怎么坚固的山体,在日夜不停的东海浪涛的冲击下,山体的半边不知是在突然间轰然倒塌,还是在渐渐中塌去,只留下了山半边。残留的巨大石块成为各具姿态的礁石;而体积小的石块,在浪涛的作用下,相互间不住地翻滚、涌动、碰撞,七棱八角被磨得荡然无存,造就了滩头上大小不一的各色卵石――红、灰、青黑及几色相杂的,令人爱不释手。这里也成就了天然美景。
有感于建吧七周年的时候…… 有感于建吧七周年的时候…… 转眼上海中年吧成立已七周年了,忙碌着都淡忘了庆祝之事,其实也正说明大家都意气风发地忙活着,青春都写在了脸上,运动在身上,手上的相机,手中的手机,似乎永远都在忙碌着,正如吴伟老师在【青春永驻——中年吧成立七周年贺】这样写道:七年中是那么的红火,那么的关注,那么的投入,感觉的就是吧友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不是虚空,吧里的每个文字,每篇文章,每幅照片都是仿佛用红叶,用鸟鸣,用浪涛,用细雨,用微风,用火的激情,点燃着世间的万物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人到中年,使我们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中的安闲,正能量的智慧的互助,使我们能进一步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恼,怨愤,失望,焦虑,哀伤和挣扎等等,使得人生和生活有了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宁静致远。道出了所有在贴吧里自由活泛的吧友,因为这里有共同的爱好寄托。 正如心情姐在【随想——有贴吧的日子】的感慨:自从有了上海中年吧后,只要开电脑就必进贴吧看看,作为吧主管理贴吧是首位,需要加精啊,置顶啊,包括打扫卫生啦等等,先处理日常工作。上网即是交流也是学习,特别看到好的文章会动情,看到精彩的摄影作品也欣赏不已,接着把这些好作品用链接的形式发到QQ群分享。如今的上海中年吧,就像我们大家的大仓库,把我们的游记,摄影,随笔等放置在此,有时间翻翻,有兴趣跟跟,这样很好。发自内心的感受,也是这七年来的心路历程,铁打的营盘,流动的沙,好在吧主心情姐坚守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在日渐消瘦的阵地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形式或方式变化着快乐的交流方式,但共同的基点不会改变,大本营不会失去,祝愿我们大家在贴吧里健康快乐,和谐进步每一天。
【川西行】——炉霍—八美—塔公--新都桥—稻城游记(五) 【川西行】——炉霍—八美—塔公--新都桥—稻城游记(五) 色达,注定是心灵圣地,又是我们生理承受极限的地方,一个难以忘怀的地方。这里植被稀少,突兀而贫瘠的山峦覆盖着皑皑白雪,正好折磨起我们这些来自海边的行者,大多数的队友不同程度出现了高反,都在努力地克服,而依然姐似乎非常严重,躺在床上连着二顿没吃饭了,我们有点不放心,吃吧晚饭,还是觉得要去医院看看,有什么灵丹妙药,色达就一家医院,走过去也就十分钟,但依然姐心跳难受,不能行走,就想办法让旅店老板叫车。终于到医院,一看,晚上就诊的都是高反折磨的病,于是量血压,接氧,被要求尽快到海拔低的地方去,依然姐因为高反,引起血压升高,医生也怕高反引起的后果。回到旅馆,我们照例将这个情况和万里队长和年华姐说了,当然还得听依然姐的心愿,我们真心佩服她的意志,她说可以克服的,在下一站不行的话再回成都,于是她和我们一起走完全程,而且还继续了黄龙的行程。这是昨晚(13号)的故事。 14日,我们向新都桥出发。这一天又将是我们在车上观光掠影的一天,经与导游司机商议,可能会中途会多停留几个点吧。大巴开上了此次行程中最颠簸的路程,翻越四千七百多米的山头,道路上也不断有山水滚落的泥石,也不断看到修路工人和机械修筑;大巴经过了藏猕猴保护区,在格萨尔藏寨一小时逗留;(格萨尔藏寨沿色曲河两岸依山而建,是藏区异于其他区域的建筑),在翻越4718米车药库山, 5120米海拔雅拉雪山;山坡上经幡飘扬光影游走,草地上野花盛开牛羊成群…… (手机掠影)
【川西行】——丹巴—甲居藏寨---观音桥——观音寺游记(三) 【川西行】——丹巴—甲居藏寨---观音桥——观音寺游记(三) 大巴出发没有多久,就盼到了第一个期待已久的景点甲居藏寨。门票五十元,不过好像没看到有大门么,寨子都是通天的。 “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与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示在人们眼前,以一种艺术品的形态存在。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 由于时间的限制,大家不敢更深地走到寨子里去。原本定在阿坝州金川县吃的午餐,也不知什么原因,许是为了赶时间?没有吃成,结果不知怎么在白湾隧道交叉路口,吃了午餐。 道理上讲,今天的行程是不算太紧的,按行程总共188公里,路上经过的点也是匆匆一弊,那为什么要急赶着到目的地呢,不得而知,反正三点半就到了观音桥镇,我们下榻的地方嘉绒商务酒店。
【川西行】——成都---泸定---丹巴游记(二) 【川西行】——成都---泸定---丹巴游记(二) 十号早上七点钟在酒店用完早餐,七点半,我们将启程,踏上将伴随我们十一天的旅游大巴。按照与旅行社的合同,淡蓝色的旅游大巴准时停在那里,迎接我们是一位非常帅气的藏族小伙子扎西导游,还有一位非常沉稳老练的光头司机。 昨晚,深更半夜才到酒店的蔷薇姐和小草姐,早上一见面,自然少不了寒暄拥抱,她俩原本不是一个航班的,正常情况下前后不差个把小时,所以约定一起回酒店,哪料蔷薇姐在机场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等回到酒店已是凌晨二三点钟了,真是姐妹情深。 在雾色蒙蒙的又夹着雨丝的成都,我们启程了,司机拧响了大巴的发动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祈愿一路平安,天空光明。 行程单显示:成都—雅安—天全—泸定--丹巴(全程约460公里行车时间约10小时)住:丹巴这一路,行程上我们将车行四百六十公里,沿路风景只是经过或路过,听导游解说或车窗掠影。 扎西导游是一位才干了一年多一点的小伙子,口才当然没有历练出来,但也不失憨实淳朴的本性,自然不会像许多老练的导游口吐珠帘、妙语连珠般的吆喝,能蹦出一些地理环境人文知识实属不易。这一天,我们大都在大巴上度过,所能欣赏的是窗外的沿途风光。 雅安,以“雅雨、雅女、雅鱼”三绝而闻名于世,沿途尽是典型的川西田园风光。这里出茶,也是茶马古道进藏区的地方,经雅安就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沿着大渡河谷而下,经泸定县(这里拥有举世闻名的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大桥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平定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毛泽东《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才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在这里停留了半个小时去拍摄,以纪念红色记忆。 天始终阴沉着脸,我们每个人的表情似乎也是凝重的,大渡河在山脚下奔腾,大巴在大山里转悠,隧道一个接着一个,看到二郎山隧道,大家似乎都兴奋不已,毕竟有一首歌是一车人都会唱的,所以要求司机短暂停车留作纪念,二郎山隧道,全长4178米,听扎西说,翻过大山,也就是隧道尽处,就可能是晴天了,我们远眺大渡河,过康定城,又连着过了28个隧道,车子过处,窗外沟壑林立,深谷悬崖,河流湍急,沿途工程隧道,高架修筑;隧道过尽,进入丹巴县,果真是石头之城,满眼尽是荒突突的大山石头。 颠簸了十几个小时终于抵达丹巴县城,落住丹圆商务酒店,在品味香食府吃上了晚餐。按照行前分组,三桌的人员组合自然形成了,以后就一路成为习惯,晚餐结束,都三五成群的带着相机上街溜达去了,各自的收获就只有让他们自己用镜头说活了,不过扎西还是一再叮嘱了一些这里的习俗,叮嘱了明天行程的安排和要求,要养足精神,明天继续。 (随行的队友,请分享你的手机大片,相机大片,以飨读者)
【川西行】----行摄川西游记(一) 【川西行】----行摄川西游记(一) 人生充满了挑战,挑战自我也是此行的目的,我们寒冬腊月去东北挑战过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那么川西之行将面临的是平均三千五以上的高原,对于我们常年生活在海拔只有三点五米的南方人来说,无疑是充满诱惑又畏惧的旅行。但上海中年吧一行二十六人终于实现了,一路行摄,一路欢乐,一路曲折,战胜高反,战胜伤痛,战胜道路滚石的惊吓,战胜了自我,从十月八日出发到十月二十日回成都,历时十二天,川西之行圆满结束,没有一个人掉队,有人说,这是苦痛而美丽着,我要说,我们经历了,我们赢了,这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十月八日上午十点左右,上海火车站的大钟下已集聚了川西行团队的不少人员,因为下雨,有一部分队员已经先行进入了候车大厅。当我从一号线地铁出口出来时,老天似乎懂得我们此行的意义,收起了雨滴,大钟下却发现比我们还要早到的心情姐吴伟阿哥,虹度姐居然还要早到,已在候车室里与里面的队友汇合,这让我们真真是激动不已,心情姐他们三人一直把我们送到候车室k1156检票口,依依惜别叮嘱,他们相送的温暖似乎更感觉此行的意义,真有点像西天取经…… 当我们在火车上漫游二十八小时的时候,九号随飞机出行的天道夫妇、维为夫妇已先我们到达了成都下榻的凯宾酒店,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蔷薇、小草姐姐由于飞机延误则在九号的深夜,也就是十号的凌晨二点多才到达酒店。九号下午四点多,我们按时到达了成都火车站,却发现旅行社小郑忘了安排接送的大巴,真是好事多磨啊,只好每四人打的前往凯宾酒店。 完成了上海到成都的行程,十号开始,川西之行将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行的队友,请分享你的手机大片,相机大片,以飨读者)
【天泽行踪】——看丁和先生摄影展 2016年5月28日下午,有幸参与了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龟兹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丝路精魂—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纪实》开幕式活动。开幕式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展出的150幅龟兹石窟精美壁画图像,是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十多年来心无旁骛地近四十次西行,拍摄新疆、拍摄龟兹,并远赴德国把流失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部分西域壁画用影像记录下来,带回国内的成果。 从2003年起,丁和先后十六次前往新疆,在季羡林、冯其庸等大家的指点下,深入罗布泊,走遍南北疆,穿越阿富汗,最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走完玄奘取经之路全程。2007年开始,丁和全力投入西域石窟壁画遗存的拍摄。 这些时光跨度长达二千年,源自新疆龟兹的千年石窟壁画图像,展现出佛像雍容安详而又带着人世情感,伎乐天人婀娜多姿,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而千姿百态的动物,更是活灵活现……   整个展览共分为人物篇、飞天篇、动物篇、菱格篇、德藏篇等五大板块,给观众带来视觉与思维的震撼。 观众能从展出的壁画艺术纪实中回顾和感受丝绸之路沿线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传承。 此次展览囊括了新疆龟兹大型石窟群里的壁画精华,其中有不少首次在沪公开展示。此外丁和还奉献了他多年行摄路途中的风景、人文佳作,不仅视觉震撼强烈,也引发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深思考。 我们在叹服摄影大师的同时,也久久地被龟兹的千年石窟壁画所震撼。
【文学沙龙第二十期】——觉悟 【文学沙龙第二十期】——觉悟 “这个世界,不管还有什么样的快乐,都来自希望别人快乐;这个世界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都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走向藏区,走向圣地, 山间、路口、湖边、江畔…… 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神堆”, 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 风马旗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天接地; 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 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 “玛尼石”在荒野里矗立, 就像酥油灯一样,在黑暗中指点着光明; “经幡”在风中猎猎不停, 就如同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保佑着吉祥如意。 我的脚步,不由自主的围着玛尼堆转行…… 神圣的石头,赋予了人格的生命, 承载着崇拜和信任, 你是狩猎的工具,你是防御的工事; 你又是神灵及凡人的路标; 你是灵魂离开肉体后暂时的家; 你在荒凉的高原给路过的人以安慰和支持。 这是朝圣者们留下的痕迹, 这是一种精神传递给了后来者,告诉他们并不孤单, 告诉他们这里曾有先行者,后来者的脚步没有停息。 我口中的六字真言此刻没有一丝杂音…… 每一块玛尼石,都刻着真言, 每一座玛尼堆,就如同咏颂了一遍经书; 诚心的忏悔,虔诚的崇敬,心灵的“安分”, 为别人“随喜”,为别人的善行快乐, “高贵的终归衰微, 聚集的终于离分, 积攒的终会枯竭……” 我的心,默默地向经幡行礼……
【游记】——草原采风之后续:中秋卢沟桥 【游记】——草原采风之后续:中秋卢沟桥 乘上返京的动车已是二十七日上午十点半,七个人只有一个座位,而且都散在不同的车厢,三人一组集中在了一个车厢,且找到相对稳定的地方,好在车程一半时,乘务员热心地招呼到七号车厢有座位,中午时分就准时到达了北京站,这是我们此次草原采风之第三次回到到北京站了,已全然没有陌生的感觉。一下火车就直奔二号线地铁,走出市区一定得乘地铁,按着事先查好的线路,在长椿街站出站转乘公交车;一路上,公交车上非常拥挤,好在我们始发站是来,挤不到我们,非常舒心;感谢那位好心的女士,一定是看我们去卢沟桥的,让我们在抗战雕塑园站下车,并且下得车来,告诉我们景点的方位和住旅馆的地方,省却了我们不少冤枉路。下午三点多,我们已经顺利地下榻在桃园宾馆,离宛平城只有五分钟的路程,卢沟桥采风开始啦。 稍事停顿,我们便赶着脚步要在四点以前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所以进入宛平城,一路容不得多停留,边走边拍,入口处正在招呼着我们快一点进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同时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来侵略和占领台湾的各类文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历史侧面。截至2014年,馆藏各类文物达两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百余件(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前方是面积达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基座为汉白玉、高达14米的国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使纪念馆尤显肃穆、庄严。在抗战馆二级平台上安放着质地为锻铜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 展出珍贵历史图片640余幅、文物936件套,并辅以雕塑、油画、国画等艺术品。展览以"伟大胜利"为主题,全面再现了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的历史画卷。 其中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将观众拉回到那段历史岁月。观众不仅可以听到枪炮声、飞机轰鸣声、战士呐喊声,还可以“亲眼目睹”地道站、平型关战役等抗日战争“实况”。改造三英烈环廊颇具匠心…… 出得纪念馆,天色已微暗,我们也无法顾着晚饭什么时候吃了,错过了赏月的时间就太不划算了,于是决定购票进去。 有关《卢沟晓月》见【岁月揽胜】 “芦沟晓月”http://tieba.baidu.com/p/4094361394作者:雕琢岁月 见【采风行摄】——卢沟晓月的夜色http://tieba.baidu.com/p/4076523243?pid=77087748550&cid=77129056163&from=prin#77129056163作者:宝山乐静 华灯初上,我们置身在节日气氛浓烈的宛平城内卢沟桥畔,犹如穿越在古城过大年的时节,灯光照射在历经沧桑的狮子身上,厚重而又有生机的唤醒着现代的脚步,眼前,人流如海,霓虹灌永定,照亮了整个宛平城的上空…… 这一天,对于我们来说感到特别有意义,今天是中秋佳节,我们虽远离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人在这里与宛平城相约,与卢沟晓月凝望,倾听和牢记历史的见证。 出得城来,已是晚上九点,方觉得饥肠辘辘,今晚中秋之夜,我们该美美地吃一吃,聚一聚,欢度中秋……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