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亮别叫我 _天亮别叫我
hello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379 关注贴吧数: 4
先把排水系统污水系统分清楚再拿明代故宫排水系统说事儿【转载】 【以下内容转载自网友“宇文宙”,以上次北京暴雨为例作的解释,请大家理性看待这场暴雨及其带来的问题。】 1、最近几天看到几次拿明代故宫排水系统说事的了,主要来源就是这两篇文章(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zWX1QFJ&urlrefer=8b084270a7cf394c35ac316cd5534a0b,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zWXsLrd&urlrefer=8212a667a5f634a8c396b4b79cf04ef2 )。看上去很专业很能唬人,但是加入细心分析和比对,即使你没有太多专业知识也能发现两篇文章错漏百出,自相矛盾。 所以看完之后实在忍不住说两句。这群连排水系统和污水系统都分不清的人能不能不要不懂装懂!以前没有水泥地,雨水大部分可以直接通过泥土渗透进入地下,大面积植被也可以吸收截留很多水量,更何况故宫地台本来就比周边高了四五米,通过金水河一泻千里流出城外,要淹也是紫禁城周边和下游地区平民百姓居住地区被淹。这就是皇城脚下排水系统的设计思路!有什么值得你们这群公知捧臭脚的?即便如此,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也都知道古时一样时常遇上洪涝灾害,广州地区甚至把”水浸街“当成了一种地区文化。所以根本并非以前的排水系统有多先进,至于现在城市化地区易涝主要是城区过度水泥硬地化带来的苦果,两者根本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2、【建排水系统更不是像很多人想当然那样越大越好】,巴不得干脆挖个第三东京那样的地下城市。打比方建个运动场能容纳1万人,突然奥运时候来了3万人肯定挤得水泄不通,那么建个3万人大的当然好,但是成本肯定翻了几倍,而且可能多少年都不会有这么多人来,平时都是空置浪费,所以肯定不值得也没必要,到时候还不又是那群公知嚷嚷着政府浪费纳税人的钱?所以必须要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3、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的确极端天气现象变多了,全球都如此,现在的雨量跟以前不能比,我估计北京多数还沿用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雨量计算公式,尤其北京以前比较干旱少雨,它那儿十年一遇的标准放在华南地区可能差不多两三年一遇的水平,所以现在大暴雨才动不动就超百年一遇,按照老公式老标准设计的系统当然会不堪负荷。 4、原本城市里的地上河承担了很多排洪的作用,光靠地下水系肯定是不足够的,但是后来城市大搞盲目的土地开发,把很多河流填埋或者覆盖了,导致排水不畅甚至堵塞,肯定会出问题。现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开始学韩国清溪川等国外经验,把过去填埋覆盖的内河重新打开,对于泄洪肯定有好处。 5、关于排水系统和污水系统的区别:排水系统一般是收集雨水和其他地面水流,然后排放到河流,回归自然水体中;污水系统则是收集生活污水或者工业废水,然后输送到污水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干净水才排放到河流中。我们一般所谓的下水道其实说的是后者,但是以前没分那么细,雨水污水通常都合并到一条管子里去了,晴天倒无所谓,但一旦下大雨,管道排不及或者污水厂处理不及就会导致雨水溢出、污水横流。所以现在新建造的管道大部分都是雨污分流制,建造两套管道,有助于提高管道利用效率。但是管道是一个系统,假如老城区还是合流管,那么新建的分流管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6、以上是把最近各处零散的回复集中在一起,所以没什么条理,之后如果想起什么可能会再补充一点。主要希望可以让大家稍微了解一点排水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要见风就是雨,让一些自以为是想当然甚至是恶意抹黑的谣言牵着鼻子走。 假如有人躺着中枪了先道个歉,我并无恶意。公知当然肯定有他们的积极作用,也有影响力,所以更应该谨言慎行,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多分析多查证,不要想当然更不要以讹传讹,可惜在这件事情上我看到的更多是反面教材,比如所谓的明代故宫排水系统、比如国外巨型地下排水渠道、比如所谓的37人死亡上限,都不假思索的转发散播,同时不忘顺便对天朝不分缘由的明嘲暗讽,对于实质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益处。其实不光公知们,普通网友自身也有很大责任,所以我才想尽自己一点专业知识的绵薄之力给大家提个善意的醒,这才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初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