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凝雨2020 尚凝雨2020
以食品的要求去对待喝茶,切磋交流中成长
关注数: 22 粉丝数: 26 发帖数: 1,170 关注贴吧数: 10
要重视普洱茶的初制工艺——杀青是决定普洱茶生命力的关键 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都是要通过时间和仓储条件来进行后发酵,从而改变茶品的内质,增加口感滋味,普洱茶一般五年左右为稳定期,十到十五年为口感期,二十年以上为陈香期…… 其实,普洱茶品质的提升最主要的因素是原料、初制工艺和科学仓储;而目前由于普洱茶的初制工艺不规范和不科学,直接影响到茶品的质量,无法使普洱茶通过储存后提高品质,丧失后发酵的能力,生茶如此,用这类生茶制作的熟茶也如此。 因此,普洱生茶的初制是关系到是不是制成合格的普洱茶产品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差错。 目前云南茶区对普洱茶初制工艺没有规范可循,茶农听茶商,你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大部分茶商为了使茶汤更香更甜好卖茶,在杀青时长时间的边闷边炒,以出绿茶的“豆香味”视为成功,这还不够,为了减少黄片数量和增加茶汤的甜度,把揉好的(有的直接在锅里炒制时揉)茶厚厚地堆放,捂一晚上后第二天晒干。这样制作出的在短期内貌似“好喝”的茶叶,其实已经有损甚至丧失了普洱茶后发酵的能力! 最多的初制现象还是炒制时间过长,炒制方法不当,使茶叶后发酵的外源菌杀死或失去活力,这样制作的茶品往往使顺式青叶醇残留减少,口感好,但失去了后发酵的一大因素,另一个因素是杀青时叶温过高使外源酶的活性丧失。黑曲霉菌和外源酶是普洱茶后发醇四大因素中的二大主要因素,不可缺失。 所以说初制过程的杀青是决定普洱茶生命力的关键! 初制中要把握好杀青过程的热力作用,火候和翻炒技术的掌握是关键,这往往要通过百千锅炒制和技师人员的指导才能熟练掌握,杀青机的应用能提高生产效率,但这必须要在掌握杀青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使用。 其它重要的初制环节还有鲜叶的采摘、运输、摊凉,以及晒青时的晾晒方式、日照强度和时间的把握等等,这些因素对普洱茶的营养物质形成和口感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需要在实践中完整掌握,不可轻视。 总之,茶叶的制作原则是:根据鲜叶内在的理化性状,通过制茶技术等外在条件对茶叶品质形成有规律的影响,以达到人们所需要的不同品质的茶类。 而制茶的理论基础是茶叶的生物化学,通过植物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渗透到制茶学中,通过理论与制茶实践操作结合,从而创造出优质的茶品。
简述普洱茶成分中的“糖”🍬 简述普洱茶成分中的“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甜品,如甘蔗、冰淇淋、西米露等,他们之所以会甜就是因为他们含有糖类物质。当然,很多东西里都含有糖类物质。喝茶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茶友们说:“这个茶很甜,很好喝。”茶为什么会甜?原因很简单,因为茶叶中也含有糖类物质,而且不止一种糖类物质。 1、普洱茶中的糖类物质有哪些? 普洱茶中的糖类物质主要包括:单糖、双糖、茶多糖。单糖为茶鲜叶细胞的快速增长提供能量,并且在茶鲜叶离开母体后为茶叶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基质,同时能溶于水增加茶汤甜度。而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缩合即成双糖,主要包括蔗糖、麦芽糖。茶多糖主要包括活性多糖和纤维、淀粉、果胶等不溶性多糖。普洱熟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为可溶性糖,从而使普洱熟茶茶汤甜度增加。 淀粉是一种贮藏物质,茶叶越成熟含量越高,难溶于水,但可在酶或水热作用下被水解转化成可溶性糖类,这也是黄片甜度大的主要原因。果胶物质可在酶和水热作用下水解成为可溶性糖,从而增加茶叶甜度,对香气也有一定提高;同时,果胶物质具有凝胶性质,对茶汤的粘稠度、条索的紧结度和外观的油润度有直接关系。果胶与淀粉共同作用还可形成茶汤的厚度。  2、什么样的茶会更甜呢?   野放型古树茶更甜。野放型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多种植物共生,由于其他树木的遮光,茶树接收到的多为散射光,增强了漫射效应,茶叶的甜度增加,再加上野放古茶林中,土壤中有丰富的有机肥(落叶等),有利于茶叶物质含量的形成,甜度也会增加。   叶片越大茶叶越甜。幼嫩茶芽中合成的主要是单糖和蔗糖,成熟叶片中除合成单糖和蔗糖外,还合成并积累大量的多糖,茶叶叶片越大含糖量越高,种类也越丰富,甜度越高。   3、普洱茶中的多糖物质后期转化,对仓储环境又有什么样的要求? 茶多糖随时间陈化分解为单糖和寡糖。同时茶多糖与茶多酚的络合物在缓慢的转化中经一系列的反应形成酯类化合物,最终形成普洱茶深沉细腻的香韵。在普洱茶储藏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或者是水分过高,则会影响茶多糖的正常代谢和氧化分解,从而影响茶汤的口感品质。   4、糖类物质有些什么功能呢?   如果您以为茶叶中的糖类物质仅仅是增加茶汤的甜度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茶叶中的糖类物质除了对茶叶的品质变化有作用外,对人体同样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研究表明普洱茶中的茶多糖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具有增强免疫、抗辐射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对于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等也有明显的功效。 *仅供参考*
【俗称茶气的说法科学吗】 在品普洱茶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对某款茶品茶气足或不足作出评价,也有人问我,苦涩味是不是评价茶气的唯一标准,这倒引起了思考。 什么叫茶气?茶友们说的茶气我感觉应该是茶汤的“劲”大与小,大了叫茶气足,香甜可口、少苦味就叫茶气不足,这就会走入喝茶的误区。 这里我想讲二个问题,一是喝茶的习惯,二是茶汤的主要成分在口腔中的反应规律。 首先讲喝茶习惯,有的人平时不喜欢吃苦涩味重的茶汤,一直以清、甜、香、润为上品;有的人一开始喝茶时就喝苦涩味重的普洱茶汤,久而久之,喝习惯了,一喝到香甜的茶汤就觉得不够味,或直接喊出茶气不足;还有的茶友喝惯了受潮变质的不卫生茶品,觉得润滑是唯一的标准,茶汤中没有苦涩味刺激,也不在乎茶汤中发出的霉变过的怪异味,严重的甚至是农药臭味。 第二个问题是茶汤中的成分会给口腔带来什么样反应,一般来说,苦是咖啡碱,涩是多酚类物质,甜是糖类物质、香有各种芳香类物质,茶汤的厚润主要是茶胶和融入茶汤中陈化、转化的物质。 这样大家就基本清楚了吧,俗称的茶气讲法其实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养成科学喝茶、卫生喝茶、快乐喝茶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盗听途说,造成受骗上当或损坏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普洱茶的异味 我们在品普洱茶时,经常会碰到茶汤有异味,所以,搞清楚异味的产生,避免普洱茶的味污染,是使茶品保持清洁卫生、原汁原味原香的前提,普洱茶异味的产生有下列因素造成: 一、普洱茶的初制过程中产生的异味。 杀青前的鲜叶受机械损伤,鲜叶放置不当造成温度过高、缺氧等,杀青中的温度控制不当和翻炒不均等,揉捻叶堆放不当,晾晒过程中接触到的种种异味等原因。 二、毛茶放置运输过程中吸附的异味。 从毛茶晒青完成后的放置到挑黄片过程吸附的异味,茶叶精制、低温烘干、包装过程中吸附的异味。 三、茶叶储存过程中产生的异味。 有的茶商将当季的毛茶放到下季或几年后再加工,由于保存不当,就容易受潮串味污染,另外成品茶由于储存不当也容易受潮等染上异味。 四、由于湿度过大使其它微生物参与茶品后发酵产生的异味。 空气中温度超过30摄氏度,相对湿度超过80%时茶品就会受潮变质,从而产生异味; 在初制、毛茶存放、成品茶储存等过程中均有可能产生霉变,所以,防止潮湿霉变是关键。 五、由于暴露在外的茶品直接光照所产生的异味。 光照的危害是不可逆转的,光照包括太阳光、灯光和其他强光,光线给普洱茶带来的异味很明显,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香味来喝。 总之,普洱茶是饮品,必须符合营养、卫生、愉悦食品三原则,这也是唯一的标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