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营一员 薛营一员
关注数: 265 粉丝数: 308 发帖数: 11,628 关注贴吧数: 17
薛营由来~~~ 昌黎海边建有天主教堂的薛家营村 董宝瑞 多年来,在昌黎县境内有天主教活动的村庄有两个,一个是地处碣石山区的十里铺乡西山场村,一个是坐落在昌黎东部沿海地区的大蒲河镇薛家营村。   位于昌黎县城东略偏北11公里处的薛家营村,在大蒲河镇政府驻地邱营村北200米处,有联村油路相连。1981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地处渤海沿岸平原的薛家营村有耕地3203亩,以粮食生产为主;全村1383人,均为汉族。如今,薛家营村有耕地3156亩,村民459户,人口已达1580多人。据调查,薛家营村为明朝薛姓移民建立,因建在军屯营盘旧址附近,以姓氏得名“薛家营”,后来简称为“薛营”。现在,薛家营已经没有薛姓人家留存,陆姓人家为村中大户,另外还有白、张、毕、刘、周、宋、孙、曹、费、赵、董、单、高、王、苏、付、秦、金、马、商、李、焦、沈、孟、徐等姓人家,户多户少不均。   公社化初期,薛家营村曾经为初名海洋人民公社的大蒲河人民公社下设的一个管理区。不过,薛家营村在昌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有名,主要是因那里为昌黎县境最早出现天主教活动的村庄。   薛家营村的天主教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传入的。据说,当时只有陆、毕两姓村民入教,以后随着董、刘、李姓人家的加入,入教人数逐渐增加。当时,村里没有建立教堂,教徒都是在自家活动。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村里有一位陆姓的老太太因家中后继无人,便把自家房屋宅基地和几亩土地都捐献给了教会,教会在其捐献的宅基地上建立了简易教堂。当时,教徒已经发展到七八十人。到民国九年(1920年),薛家营天主教会办起一所私立小学,天主教永平府教区派教徒毕克良担任教师,开始只收教内子女免费入学,后来也收教外儿童入学,共有学生六七十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教会经济困难,学校停办。民国二十年(1931年),天主教永平府教区批准重新修建薛家营村天主教堂,由教区拨款,建起经堂6间、更衣室1间、神父住室3间、厨房3间、门房3间和小学教室3间及马棚、厕所等。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天主教堂的部分土地和房屋被分给本村居民,仅留下6间经堂和1间更衣室。“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堂和更衣室被拆毁,村里在教堂宅基地为下乡知识青年盖有8间宿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落实各项政策,唐山教区天主教堂于1980年恢复,秦皇岛堂口于1982年恢复。这时,隶属秦皇岛堂口管辖的薛家营天主教友没有教堂,神父行圣事做弥撒只好在房屋比较宽阔的教友家进行。1984年,薛家营村天主教堂重新开辟活动场所,从原下乡青年宿舍拨出5间房屋,3间作经堂,1间作神父住宿和更衣室,1间作天主教管理小组办公室。这时,薛家营村共有天主教徒125人,其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96人,未成年人29人。1993年,薛家营天主教堂移址新建,整个教堂占地3亩,共建有7间平房。现在,薛家营村主教协会有天主教徒136人,绝大部分为本村村民,广大教徒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团结友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