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大戏台 晋东南大戏台
关注数: 21 粉丝数: 8 发帖数: 475 关注贴吧数: 5
戏曲艺术还是少点“江湖味”好 2013年06月17日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于海阔 【核心提示】旧时的戏曲艺人自称为江湖中人,拜师入行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与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出于在江湖社会中相互交际和行业保护的需要,戏曲艺人内部也有一套行业用语即春典(隐语、黑话),这使人产生强烈的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师傅传授春典给徒弟,才是把徒弟真正领进江湖。 带有神秘色彩的“江湖”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江湖艺人”、“闯荡江湖”等说法就是生动的写照。“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人口流动的频繁,"江湖"所涵括的内容愈加纷繁复杂,并且染上了神秘的、吉凶莫测的色彩。”“江湖”之中,“三教九流”交叉汇集,组成了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人们相互之间只愿展现有限部分,而多将真实身份和意图加以掩饰,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在“江湖”文化的影响下,旧社会许多行业形成了独特的行为规范,不仅有约束性和惩罚性的规章,还具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起源和始祖传说。 旧时的戏曲艺人自称为江湖中人,拜师入行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与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出于在江湖社会中相互交际和行业保护的需要,戏曲艺人内部也有一套行业用语即春典(隐语、黑话),这使人产生强烈的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师傅传授春典给徒弟,才是把徒弟真正领进江湖。而对于圈外之人,则是“宁送一锭金,不教半句春”,为的是保守江湖中的隐秘。例如,戏曲艺人将忘词叫“吃栗子”,顾客为“汤水”,散场为“放汤”,分钱叫“看亮”,外行叫“老斗”,表演过火叫“洒狗血”。使用春典,为的是最大限度地保守行业秘密以及扩大演出利润,例如,“摆金”表示外面下雨了,但如果直接说“下雨”,就可能导致观众离席,而使用春典则达到了留住观众的目的。 江湖中人大多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比如,尚小云剧团1925年正月初一在中和戏院演京剧《青石山》时,扎金奎演关帝,却不敢揉红脸,原因是怕大年初一关老爷显圣,因而不敢用关帝扮相。戏曲艺人还忌说很多字,如忌说“伞”,因与“散”谐音,用“雨盖”代替。其他的如,开戏前不许坐九龙口,因龙口近似人的喉咙,坐在龙口处犹如扼住喉咙,演员害怕嗓音因此会喑哑。 旧社会戏曲从业者社会地位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个别戏曲艺人在江湖文化浸淫之下,一定程度上沾染上了保守、封闭的特征,也给戏曲艺术披上了极为深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这种神秘,有的来源于封建迷信,有的更是一种人为的自我保护。过去戏班之间、戏曲演员之间均壁垒森严,不但缺乏艺术交流,甚至将剧本也视为演员的私有财产,别人一般难以见到。因此当年要想得到台上演员的戏词,只能在演出现场,竭尽一切可能来记忆、抄录,有时由于听不清楚或没记下来,也无可奈何。就连“戏考”类的剧本出版之后,很多错误的唱词也无法得到纠正,于是经常以讹传讹,无法弄清哪种版本、哪个演员唱的才是正确的。如果对哪句戏词有疑问,除非去问圈子里有交情的人,否则只能望“词”兴叹。如果都不知道,那就近乎绝望。加上师傅传艺时都会秘而不宣地对徒弟留一手,所以有些戏得靠偷师来学得。这种风气直到今天,还经常能找到它的影子。有关部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时,许多濒危剧种的老艺人家里藏有某些剧目唱词的手抄本,但将其视为祖师爷传下来的东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愿将剧本公开。有些艺术研究机构也存在一些地方主义的做法,本单位的资料不对其他研究机构开放,宁可将一些录像、录音、文本资料锁在柜子里,也不与外单位的研究人员共享。有些从事“非遗保护”的学者甚至需要通过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接触到这些资料。这些做法使本来就已经陷入危机的戏曲艺术更加困难,也为艺术研究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 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是江湖文化在戏曲界的另一表现。有位7岁的“京剧神童”接受采访时曾说:给领导唱或上电视的时候我特别用心,给一般观众唱我就对付对付。他的童言无忌说出了戏曲演员的某种心态。我们虽不必过于责怪他,但普通观众不及领导受重视,演戏主要给领导看,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 一言以蔽之,只有摆脱江湖文化的影响,少点江湖味,戏曲艺术才可能在当下重获振兴,并健康有序地发展。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党梆子” 新闻中心-中国网 时间: 2013-03-20 内容摘要: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东南部\临汾市东部\河北省邯郸市西部)而得名。 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共五种声腔。 历史溯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 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共五种声腔。合称 “昆梆罗卷黄”。近年来,昆、罗、卷已绝迹舞台,只是以梆子为主,有些剧团或唱些皮黄。 艺术特色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 “中匹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微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胡胡。
期望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排演青春板的全本上党梆子《法门寺》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传统的上党梆子《法门寺》多年来很受人欢迎,过去,傅朋的扮演者为优秀生角演员郑发根,孙玉姣的扮演者为优秀旦角演员成静云。他们两个的表演的确优秀,精彩,无论唱、念、做等都属于一流,同时优秀的彩旦演员王爱果扮演的刘媒婆,活灵活现的表演水平真乃上乘,扮演赵廉的著名艺术家原银生老师把一个眉邬县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差点草菅人命的形象刻画到了极至,同样优秀的旦角演员卢爱琴把一个刚正不阿、胆大心细的宋巧姣表演的无法挑剔。另外王洪文扮演的刘公道,李文斌扮演的宋国士,郑俊强扮演的贾桂,董小琴扮演的老佛爷和宋晋义扮演的刘千岁都让人称道。 最近,观众通过观看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大赛,不少观众对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参加比赛的年轻小生陈华很看好,无论是他在折子戏《别窑》里扮演的薛平贵,还是在折子戏《拾玉镯》里面扮演的傅朋,虽然都只有一场戏,但是他英俊飘逸,张弛有度的舞台形象赢得不少观众的肯定,在小生领域的发展会看好,同样年轻的常媛媛和李雪峰两个扮演的孙玉姣,流畅的散白,敏捷、伶俐的做工,眼神,腰肢以及脚下的灵巧功力给人难忘的印象,是两个非常有前途的闺门旦演员。如果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排一个新板的全本《法门寺》,里面宋巧姣的扮演者有两个青年优秀旦角演员李丹和王娅娟做为人选,加上郑发根或陈树涛、赵德红三个优秀生角扮演赵廉,以及王爱果的刘媒婆,那么这个戏的接力棒可以说是传接到位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