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44 非文44
关注数: 1 粉丝数: 6 发帖数: 1,842 关注贴吧数: 0
制订退休计划“三不要” 制订退休计划“三不要” 一般老人退休后,为使生活有目标、活动有规律,都会制定一个计划。但从身边几位退休老人现身说法了解到,如果缺乏经验,好高骛远,特别是制定的计划与实际生活脱节,结果都很可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总结这几位老人经验教训,制订退休计划有“三不要”。一不要时间过长。计划以贴近生活,马上可以实施为宜,如果把计划订两三年或成为五年、十年规划,这种计划或规划时间过长难以落实,经常因为情况变化半途而废。所以订计划应以半年或一年为宜,这样积极性高不会拖拉,而且便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调整。二不要目标过高。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人常有的毛病,目标订得过高难以落实结果可想而知。如一位老人计划每年出两本书,后因种种原因一年一本书也没出,计划当年就落了空。所以确定目标要从自己实际出发,订得能让自己实行起来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为好,订太低失去动力,太高只会成为空中楼阁。三不要顾此失彼。退休生活是丰富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才是生活的规律,退休计划虽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但也必须符合规律、考虑全面。有老人为突出老有所为,强调要勤写作,规定每月要发表多少篇习作,而且为落实计划全身心投入,结果忽视了锻炼、休闲的一面。为完成写作任务生活乐趣降低不说,甚至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这种计划就是“缘木求鱼”,无益有害了。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改革开放使退休老人物质生活有了充分保障,记住退休计划“三不要”,制订一个符合实际目标适中的计划并愉快的实施,退休老人的精神生活将格外充实和开心。
老人快乐度晚年的六字秘诀:随意,无忧,有乐 随意、无忧与有乐 让父母晚年笑口常开,天下孝子人同此心。笔者上有年近九旬需赡养的老父,下有孝顺的儿子,将自己心比老父心,才真正体会使老人晚年活得开心的秘诀是:随意、无忧与有乐。 幸福是一种感觉,孝顺父母,首推随老人心意。有晚辈总以为自己为老人安排的是最好的,其实如果不顺老人意适得其反。是在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是几代同堂还是相对让老人独立?丧偶的老人是否再找老伴?我以为尊重老人的意愿才是最大的孝顺。关于“无忧”与“有乐”,古人有一句很富哲理的名言:“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无忧”是老人晚年开心最重要的前提。老人最关心的其实是子女晚辈,为子女不能自立或不走正道忧愁,这是老人最大的忧愁,这样的老人即使天天吃鱼肉、穿绫缎,但活得也很不爽。做晚辈的,一定要努力工作,用出色的成绩回报父母,老人无忧并为有出版的晚辈自豪最开心。 “有乐”是在老人无忧的基础上,使开心更上一层楼。笔者的心得是,创造条件,尽量满足老父的兴趣。读书看报是老人最大的快乐,我给老爸订了很多报刊,买了很多书籍,老爸高兴极了,逢人就夸儿子孝顺。老爸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老爸自20多年前退休后,我们带老人游了很多地方,老爸还写有游记发表在报纸上呢,他老人晚年活得很开心很幸福。如今笔者也退休了,我想儿子也会接过这个接力棒,让老爸也快乐的。
退休计划秘诀:拉好三重奏 退休了,自己深思熟虑,深感制定一个好的退休计划很有必要,计划的要点是:如果把生活比做音乐,退休后一定要拉好三重奏,写出来与退休和准退休同仁共勉。 一重奏,健康是根本,保健是关键,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首先调整好心态, 人老是客观规律,退下来告老还家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精神乐观。其次是选好符合自己身体特点的健身项目,或散步、或慢跑、或游泳、或太极拳,运动量适度同时持之以恒,才可能入枕即着,吃嘛嘛香。 二重奏,爱好来助兴,生活更充实。笔者以为,要过好退休生活培养和确立个人爱好不可或缺。要点有三:一是慎重选择和培养正当的爱好,如写作、书法、歌咏、种花养鸟等,既积极有意义,又自得其乐;沉溺于打扑克、搓麻将之中则是有害的了。二是对爱好要注意掌握好度,以精神愉悦而身体又不疲劳为好,过和不及都达不到健身的目的。三是通过爱好多交往,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交往不亦乐乎。有了爱好,你就会找到退休生活快乐的源泉。 三重奏,生活有创新,老来乐融融。人老了不能因循守旧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寻求有创新的生活才会使老人越活越年青。老人退休后旅游是明智的选择,但笔者已经计划好了,就是选择旅游定居点,过候鸟式的生活。准备在海南岛选个旅游居住点,严冬时租房子住上几个月,不仅感受到了海滨生活,而且还避开了东北的严寒。这种又经济又快乐的创新生活想起来都令人神往。 这三重奏必将奏响老人退休后最美妙的乐曲,希望引起退休和准退休同仁的共鸣,因为“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快乐的捉黄鳝 黄鳝,一种像蛇而无鳞的鱼类,产于南方。30多年前,笔者作为知青,在湖南郴州一个偏僻的农村插队,繁重的劳动,单调的生活,常使我们知青感到岁月难熬,而闲暇时的捉黄鳝,给笔者带来无穷的快乐。 春天,是捉黄鳝的黄金季节,南风吹过的夜晚,蛰伏一冬的黄鳝钻出洞来,在浸水的稻田里游荡。我学着当地农民的样子,左手握电筒,右手拿着捕鳝工具—一种头部排列尖刺的刺子,行走在水田间。照见黄鳝,便拦腰一刺,扎住后放进筐里。要诀是动作要轻,扎时要既准又猛,黄鳝极机灵,否则早已逃无踪影了。一般一个晚上,收获总有四五斤。水稻长起来后,我们又换了个捉法,即在每块稻田的放水处,堵上一个竹篓,口有倒刺,只能进不能出,傍晚放入,清晨收获。晚上黄鳝出来活动,顺水而下,流进篓内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了。此地民风纯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谁放的竹篓谁收获,从未听说有偷盗的。钓黄鳝也极有情趣,尤可钓到大的。黄鳝很怪,一生要变性一次,小黄鳝都是雌的,长大后便变成雄性的了,喜独居性情也凶猛了许多。在水边泥洞,以小青蛙、蚯蚓等为钓饵,待黄鳝一口咬住,即可钓获。笔者曾钓过一条长1米、重达1斤多的,堪称黄鳝王。不过捉黄鳝要当心,切莫鳝蛇相混,特别是水蛇和黄鳝比更可以以假乱真,当地就有因捉鳝而被蛇咬伤的。区别有三,鳝无鳞蛇有鳞;鳝头小呈尖形而蛇头大呈椭圆或三角形;遇到危险时黄鳝只会匆匆逃跑,不会丝毫反抗,而蛇会昴起头自卫甚至主动攻击的。 黄鳝肉或烹或炒,鲜美可口。当然吃在其次,捉黄鳝时的种种欢乐,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给孙子当秘书 孙子参加工作了,在单位办公室当秘书。除了协调关系、沟通情况,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写各种材料。我虽不是秘书出身,但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退休后更有了大把时间。有知情者戏称:“这下爷孙同道,正好可以扶上马,送一程了”。这提醒了我,孙子毕竟年轻,学识有限,我这个做爷爷的应该帮他一把。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我给孙子当秘书的由来。 当秘书也不能包办代替,我的主要任务有三项:其一,凡有有重要材料,先帮助构思,这是最重要的。写作有句俗语,“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说的就是动手写作前的构思与材料准备。孙子说这种关于如何构思的讨论对他的帮助最大。其二,修改与润色。这是对文章精雕细刻的过程。逻辑语法、字词句章、论点论据等均在这个阶段推敲得无懈可击。孙子最大的感触是,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其三,就是为写材料做一些辅助工作,如查询数据,剪辑资料,我也因此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可喜的是,孙子的文字水平提高很快,不但能独立完成重大材料,还被评上了先进。 补充一点,教学相长,我自己也有重大收获,这就是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要给孙子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和孙子相约:让我们比学习、比工作,看谁做出更大的贡献!老妻也不甘落后:“算上我一个,我也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我们全家在各自岗位上争创一流的决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