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ppcyh yqppcyh
关注数: 654 粉丝数: 658 发帖数: 7,003 关注贴吧数: 5
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利巴韦林片   曾用名:   商品名:   英文名:Ribavirin Tablets   汉语拼音:Libɑweilin Piɑn   本品主要成份为:利巴韦林。其化学名称为:1-b-D-呋喃核糖基-1H- 1,2,4-三氮唑-3-羧酰胺。   结构式:(参见利巴韦林滴鼻液)   分子式:C8H12N4O5   分子量:244.21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毒理】药理学   广谱抗病毒药。体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全清楚。本品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   毒理学   动物实验发现本品可诱发乳房、胰腺、垂体和肾上腺良性肿瘤,但对人体的致癌性并未肯定。药物对仓鼠等动物可引起头颅、腭、眼、颌、骨骼和胃肠道的畸形,子代成活减少,但灵长类动物实验并未发现药物对胎仔的影响。   给予小鼠、大鼠和猴口服利巴韦林,剂量分别为30、36和120mg/kg或持续4周以上(相当于人用剂量:给予体重为5kg的儿童4.8、12.3和111.4mg/kg,或者体重为60kg成人2.5、5.1和40mg/kg。以上均按体表面积折算),出现心脏损伤。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F)约45%,少量可经气溶吸入。口服后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浓度(Cmax)约1~2mg/L。小儿每日以面罩吸药2.5小时共3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0.2mg/L;每日吸药20小时共5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1.7mg/L,与血浆蛋白几乎不结合。药物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药浓度。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且蓄积量大。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本品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血药消除半衰期(t1/2b)约为0.5~2小时。本品主要经肾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药物在红细胞内可蓄积数周。   【适应症】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用法用量】口服 1.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成人一次0.15g,一日3次,疗程7天。 2.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成人一次0.3g,一日3次,疗程7天。 3.小儿每日按体重10mg/kg ,分4次服用,疗程7天。6岁以下小儿口服剂量未定。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便秘等,并可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2.对诊断的干扰:口服本品后引起血胆红素增高者可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3.尽早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内给药一般有效。本品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 4.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应。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本品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家兔日剂量1mg/kg即引起胚胎损害,故禁用于孕妇和有可能怀孕的妇女(本品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 2.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动物均具毒性,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乳汁也应丢弃。由于哺乳期妇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具自限性,故本品不用于此种病例。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不推荐应用。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因本品可抑制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   【药物过量】大剂量应用可致心脏损害,对有呼吸道疾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者)可致呼吸困难、胸痛等。   【规格】(1)20mg (2)50 mg (3)100mg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丙肝科普】DAA治疗丙型肝炎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确认。由于HCV感染人体后容易转为慢性,长期感染容易引起肝硬化和肝癌,因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肝病之一。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较之乙型肝炎要好,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中外肝病指南所共同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 SOC)。 西方国家的数据显示,应用SOC治疗后的SVR率约为55%,其中基因1、4型约为50%,基因2、3型约为85%。基因1、4型的疗程一般为48周,基因2、3型疗程一般为24周。目前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主要问题是基因l、4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尚不令人满意。 另外从我国的丙型肝炎高发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20年过去了,部分患者已经发展到肝硬化甚至失代偿期肝硬化,全身状况差,血象低,导致无法进行SOC治疗。近年来国外新研发了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称为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这些药物通过直接抑制HCV的蛋白酶、RNA聚合酶或病毒的其他位点而发挥很强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初步结果显示了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一、HCV的结构及DAA的作用位点 HCV是单链RNA病毒,长9.6 kb,其结构中只有1个长的开放阅读框架,可编码1个长度为3300氨基酸残基的前体多聚蛋白。该前体蛋白被加工处理为病毒的结构蛋白(核心蛋白,被膜蛋白l、2和P7蛋白)以及非结构蛋白( NS2、NS3、NS4A、NS4B、NS5A、NS5B)。 病毒的结构蛋白参与组成完整病毒,而非结构蛋白则主要是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NS2最初与NS3结合在一起,但NS2具有自身蛋白酶的作用,可将其自身同NS3切开。NS2对于病毒的装配也有重要作用。NS3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也是HCV最重要的蛋白酶,负责切开前体多聚蛋白的多个位置,包括NS3-NS4A.NS4A-NS4B、NS4B-NS5A、NS5 A-NS5B。 NS3还具有螺旋酶的功能,可以使双链的RNA中间体解螺旋。NS4A是NS3的辅助因子,负责将NS3同定在细胞膜上。NS5A功能较复杂,推测其具有潜在的调节IFN应答的作用。NS5B是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催化负链和正链RNA的合成。理论上讲,非结构蛋白里的蛋白酶、螺旋酶、RNA聚合酶等都是新的丙型肝炎治疗药物的靶点。 其中Telaprevir和Boceprevir两种蛋白酶抑制剂已经在欧、美上市。其他还有一些蛋白酶抑制剂、RDRP抑制剂和NS5A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0余种DAA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初步临床疗效令人振奋,更让人充满期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