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金桂 江南金桂
关注数: 7 粉丝数: 1,392 发帖数: 14,069 关注贴吧数: 16
佑安医院专家研究显示干扰素治疗可提高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 佑安医院专家研究显示干扰素治疗可提高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 刘慧 中国科技网讯(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医学期刊《Hepatology》(IF:11.711分)在线发表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A potent HBsAg response in subjects with inactive HBsAg carrier treated with Pegylated-interferon Alpla》。   该文以144例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ALT水平正常,HBV DNA ≤2000 IU/mL,已实现HBeAg 血清学转换的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毒复制水平,分别给予干扰素或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治疗96W,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48W及96W的HBsAg清除率分别达到29.8% 及 44.7%,HBsAg血清学转化率分别达到20.2%及 38.3%,而未干预对照组48W及96W的HBsAg清除率仅为2.4%,分析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该研究提示对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实施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提高HBsAg清除/转换率,对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不推荐抗病毒治疗“的观点提出了崭新的理论挑战,也为更多的病人带去了乙肝“临床治愈“的希望。   既往曾认为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轻微,可以不治疗。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这类病例并不安全,远期仍然存在病情反复甚或进展的可能。陈新月教授主持的该项原创性研究,以前瞻性、病例对照为科学设计基础,在多年以来积累丰富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经验的指引下,创造性将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这一特殊人群纳入研究视角,结果表明这类患者经治疗后更易获得HBsAg清除/转换,远期预后也更加良好。这是该团队多年以来深入研究慢性乙肝抗免疫发病机制、灵活运用抗病毒治疗手段的重要结果,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学领域的重大创新,代表了中国科学家在这一研究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章在线发表后,立即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数个国外知名肝病研究科学团队立刻发邮件对陈新月教授的研究结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我国肝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庄辉院士 、王福生院士 、贾继东教授、魏来教授等也对陈教授发来祝贺信,称赞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团队“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再摘硕果”,“十分努力,一份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团队发表的该项研究论文,是历经10余年系列研究之后的厚重累积,也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首都特色临床项目等重大课题持续资助的重要成果体现,在中华肝脏病杂志编委中及全国肝病界引起很大反响。
谈谈乙肝金牌(转贴)  什么是乙肝治疗中的“金牌”?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在若干评价乙肝治疗的指标中,只有当表面抗原转阴,甚至出现了表面抗体(即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时,才表示肝内病毒复制水平极低,新生的肝细胞不再被感染,已经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因衰老而逐渐凋亡,经过一段时间,有可能清除肝内病毒,并因而获得慢性乙型肝炎的“痊愈”。表面抗原的转阴或血清学转换是患者可能达到的最接近治愈的临床结果,应该将表面抗原转阴作为乙肝患者临床治疗最理想的应答标准。如果患者尚未发生肝硬化或肝癌,表面抗原转阴的病人其预后是最好的,因此被称为乙肝治疗中的“金牌”。   既然表面抗原的清除率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明确相关,那么临床上可以通过何种方式提升表面抗原转阴的几率呢?Michael Manns教授指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可提高表面抗原的血清转换率。与Michael Manns教授一样,在向乙肝治疗“金牌”冲刺的过程中,许多专家更看好干扰素,因为除人群中存在极罕见的表面抗原自然清除外,更多的则是通过诸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调节宿主免疫功能而获得的。   其论据是一项筛选了97例在1987-2000年间接受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研究。这些患者被分成两组,一组为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且24个月内检测不到HBV DNA的患者,另一组则是没有发生这些情况的患者。   这97例经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中25例(26%)产生治疗应答,即在治疗结束后24个月和随访期间持续e抗原血清学转换且血清中检测不到HBV DNA。在随后平均随访的11年中,共有28例(29%)的患者发生了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获得应答的患者比未获得应答的患者更容易产生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两组在统计学上呈显著差异(p<0.0001)。97例病例中虽然有5例发生肝癌,但其中没有一例是表面抗原血清转换的患者。   研究提示,经过干扰素治疗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且24个月内检测不到HBV DNA的患者,由于在得到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宿主自身免疫功能也得到了激发,因此在以后的长期随访中更容易出现表面抗原的血清学转换,10年跟踪随访表面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率为60%。同时,表面抗原的血清学转换也显著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给病人带来了更好的预后。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不应忽视干扰素   近十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发展,核苷类似物作为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体内病毒滴度,因此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面对临床用药的现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谢青教授指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年轻、女性或新发的慢性乙肝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强,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表面抗原转阴进而达到临床“治愈”的概率较其他人群高,应该将干扰素治疗作为首选;如果将核苷类似物作为单一首选用药,不仅使这些年轻新发患者失去了通过激发自身免疫提高疗效的机会,而且还可能付出终生服药或治疗耐药的代价,从此掉入乙肝治疗的黑洞。   解放军302医院张鸿飞教授也表示:对于我国的乙肝患者,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应该首选干扰素治疗。乙肝患者经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治疗不仅能达到e抗原的血清转换,还能够达到表面抗原的血清学转换,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2007年是干扰素发现50周年,德国著名肝病和免疫专家Michael Manns在国际肝病大会上号召大家:“Heading for the right destination –HBsAg!”(向着表面抗原挺进!)这是医学界的集结号,也燃起了3.5亿慢性HBV感染者新的希望。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