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笙阙🌌 万劫不复千古恨
关注数: 2 粉丝数: 16 发帖数: 1,582 关注贴吧数: 23
【影评--《沉睡魔咒》】 这次在家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沉睡魔咒》,看完之后,心中既有感动又有沉思。 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仿佛在我的小时候就听过了。一个公主在出生的时候被一个女巫施了魔咒,魔咒让公主十六岁生日的时候被纺锤刺破手指而沉睡终生,除非有一个真爱的吻才能使她苏醒过来。在结尾的时候,我记忆里的情节和电影里的情节对不上号了。记忆里是王子吻了公主以后,公主苏醒嫁给了王子。但是电影里却是一个王子路过这里,虽然也吻了公主,但是公主却没有苏醒。恰恰是给公主施了魔咒的女巫的一个吻让公主苏醒了。看完这个电影,明白了电影海报里那句话说的是对的:绝对不要相信童话。 从电影的情节上来看,出乎人们的意料,带给观众的是呼唤一种人性的善良。包括即使受到了伤害的女巫也有善良的一面。虽然公主在出生的时候就被她施了魔咒,但是在公主成长的十六年中,时时刻刻都有女巫关爱公主成长的身影。在魔咒即将生效的那一刻,女巫焦急的心情可见一斑。当然,也是小公主的可爱和天真打动了她,使她仿佛找回了从前的自己。因为女巫在以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仙子。电影的结局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非常圆满的结局,也为这部电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刘振飞
【读书笔记之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是虚构的,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刘振飞
【叙述视角】从叙述视角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部中篇爱情小说。此小说以陌生女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以其自身的经历作为叙事本文故事层的基本框架,用书信形式作为传达陌生女人情感的艺术载体,全篇充斥的是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展开的诉说和如泣如诉的思恋。歌颂爱情,表现爱情力量伟大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就是爱后得不到回报而仍执著地爱着对方也是有的,但像这样的陌生爱情却是不多见的。作者的用意远不止于向读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真正蕴意之笔在表现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用凄美的声音告诉人们真爱难求。这种深刻性的最终达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叙事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从一个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用书信的形式抒写沉默了一生的心灵的爱情绝唱。 书信体叙述者的声音统治全局,男人只不过是一个默默的聆听者。因此叙述者女性以一种居高的姿态审视男性世界,并对男人的卑琐心理做了深刻乃至残酷的剖析。对于女性来说,这一生中精神上始终是充实的、快乐的,拥有自己生命的支点。体现的不是单纯的传统妇女从一而终的爱情观,更不同于旧式妇女那种软弱可悲的奴隶情感,而是一个独立的女性为了自己的理想爱情实现而忘我的奉献,她在乎的是在爱情实现中获得自体感受和自我肯定。女人爱男人,并不是为了那男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爱情的理想。 刘振飞
【周记11.14】 诉一句,万般寻觅,皆无缘,又怎知千载难逢不敢忘,最后茫然,一杯苦酒,一句离殇;诉一句,地老天荒皆愁肠,又怎知梦境梳妆不敢忘,最后渺茫,一时誓言一世失言。不去看,永远也看不到;不去听,永远也听不到;不去想,永远也想不到。 也许只有看得到远方,才知道远方是什么样子,就像一个站在海边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彼岸,处在深山里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但仅仅只是不知道,并不是不去想。海边的人,会想彼岸是不是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深山里的人,会想外面是不是有各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纷奢豪华,络绎不绝。 而正是看不到,就要去想,想到了,就想去看。我们都是这样,只有自己真正去想,才能有向往远方的希望,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去实现。 如果连想都不去想,又何谈去看?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漫无目的,孤独一生,终无作为。难道人不是应该去奋斗吗?,一直窝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面,又能看得到远方? 我们还小,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我们应该怀揣着高远的梦想,总有一天,春暖花开,瘦马断剑,浪迹天涯。 一个浪迹天涯的梦想,一句春暖花开的承诺,一身瘦马断剑的行袍,一场千里之外的邂逅。梦想就在这样熟悉的风中飞入天涯,没有缱绻,没有怨怼,因为浪迹天涯才是少年的梦。 远方,神秘而诱人,牵引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远方,美好而难得,激励着我们向那里走去。 远方,可望而不及,鼓舞着我们用心去感受。 看远方,曾年少痴狂,怀着梦,跨越苍茫,在远方,寻梦的天堂,去翻越,去徜徉,在远方,清澈的时光,到如今,都难忘。 刘振飞 于11月14日晚21:20作
【周记10.17】雷雨人物分析--周朴园 又是一次放假时,落花时节写周记。这次要写的是《雷雨》里面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吐槽一下他呢,其实我觉得周朴园既可恨又可怜,他就是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无数受利益驱使,身不由己的一个缩影,和众多中国悲剧一样,周朴园原本只是一个风流翩翩的富家少年,看上了自己的女佣,其实我也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少年有情有义,带走女子远走高飞,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纵然是背离父母,作对苦命鸳鸯,只要是你情我愿也未为不可。然而,侍萍却更加命苦,周朴园这样的风流少爷虽然被她的青春美丽和温柔贤惠所打动,却终究是为了家庭利益负了她,一个只会爱自己的人又怎会和一个下人厮守一生,在利益面前,他最终是放弃了侍萍,让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他那生病的二儿子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离开周家,他以为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却不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安排他们相遇,然而相遇只会更加伤透侍萍的心,他不懂得爱,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侍萍的心,他只懂他自己,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舍弃了爱,舍弃了侍萍。他作为周家的大家长,是周家的顶梁柱,但是,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奸诈像是一条贪婪的虫子,已经将他噬咬的只剩一层皮囊,内心空虚,外表富丽堂皇,其实已经经不起一点风雨,在这风雨飘摇的雷雨中,他终究是连带着破败不堪的家族走向毁灭,可怜呵!可恨呵! 刘振飞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