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ashFrancis KalashFrancis
关注数: 4 粉丝数: 60 发帖数: 268 关注贴吧数: 10
北大医院11月8日针对央视经济半小时失实报道郑重声明 各位网友:     大家好!   针对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11月3日的失实报道以及广大网友指出的一些疑问, 我院现做出郑重回复,以馈广大网友。我们知道我们的解释可能还会被一些网友说成“狡 辩”,但是我们只是想还原事实真相。以下部分文字没有采用太多的专业名词,完全是为 了更好的与网友交流,请专业人士见谅。   一、关于“三个学生”的问题   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中提到的三个学生,其中于峥嵘医师和肖建涛医师当时已经分 别是医学硕士毕业和医学博士毕业,并均已正式被我院聘用,是我院的正式职工,而不是 什么学生。段鸿洲医师当时也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正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正规的住院医 师培训,也不是什么实习医生。   二、关于抢救经过   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只提到“三个学生在进行抢救”,试想一下,如此重要的病人 ,又是我院自己的职工,怎么可能是“三个学生”在抢救。那实际情况是:2006年1月, 北大医院心内科研究员熊卓为因患腰椎滑脱,于春节前入住北大医院骨科,并于住院后第 二天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成功。为避免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患者于手术后第三天 遵医嘱开始下地活动。术后第6天(年初二)熊卓为在病房突然跌倒,在医院二线值班的 主治医师刘宪义接到骨科病房护士报告后立即赶到病房,此时熊卓为已没有脉搏,也测不 到心跳和血压。麻醉科和心内科值班医师接到通知后也在5分钟内赶到病房。为帮助患者 恢复心跳,他们边为患者做心外按压,边把患者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此后骨科 、心内科、心外科主任都相继赶来参与抢救,时任院长也亲自坐阵。抢救从当晚9点多一 直持续到次日凌晨5点。据病历记载,当天参与抢救的专家有:朱天岳教授(原骨科主任 )、丁文惠教授(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专家)、王东信教授(麻醉科主任、ICU专家)、 李岩主任医师(心外科副主任)、刘宪义副教授(当时的骨科主治医师)、于峥嵘主治医 师(当时的骨科住院总医师)、洪涛教授(心内科副主任)、赵峰教授(心内科副主任) 、赵明辉教授(肾内科主任)、章友康教授(当时的北大医院院长),还有应患者家属要 求请来的阜外医院两名院长以及北大医院相关辅助科室多人。如此强大的抢救阵容,在北 大医院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的“三个学生”当然也参与了抢救,但 抢救的主角怎么可能轮得到他们!   狭义的“抢救”概念就是指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等措施),实施复苏的前 提一定是患者心脏、呼吸停止,换句话说是“先濒死、后按压”,如果当时不按压必死无 疑,怎么可能是因为复苏致死的呢?一般在抢救中,心外按压持续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 ,如果病人仍无自主心跳、呼吸,就不再继续按压,因为这种情况下即使病人后来恢复了 自主心跳和呼吸,也多成为植物人。而对熊卓为,一方面是应患者家属的要求,另一方面 也因为在场的很多人都是她的同事与好朋友,大家实在不忍心看着她这样离去,所以体外 按压一直持续到凌晨5 点开胸取血栓时。这样长时间的按压难免会伤及肋骨和脏器,但是 当时最紧迫的是保持患者有心跳和血压,否则一切抢救都无法进行。广大网友们,对于熊 卓为的抢救,虽然最终未能挽回她的生命,但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真的是尽力了 !   广大网友,请大家自己判断一下真实情况,难道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就一定真实吗?   三、关于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的问题   我们说“手术是成功的”,指的是熊老师腰椎滑脱的骨科手术本身是成功的,然而, 术后第六天发生的并发症急性肺栓塞无情地夺走了熊老师的生命。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
北大医院11月8日针对央视经济半小时失实报道郑重声明 各位网友:     大家好!   针对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11月3日的失实报道以及广大网友指出的一些疑问, 我院现做出郑重回复,以馈广大网友。我们知道我们的解释可能还会被一些网友说成“狡 辩”,但是我们只是想还原事实真相。以下部分文字没有采用太多的专业名词,完全是为 了更好的与网友交流,请专业人士见谅。   一、关于“三个学生”的问题   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中提到的三个学生,其中于峥嵘医师和肖建涛医师当时已经分 别是医学硕士毕业和医学博士毕业,并均已正式被我院聘用,是我院的正式职工,而不是 什么学生。段鸿洲医师当时也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正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正规的住院医 师培训,也不是什么实习医生。   二、关于抢救经过   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只提到“三个学生在进行抢救”,试想一下,如此重要的病人 ,又是我院自己的职工,怎么可能是“三个学生”在抢救。那实际情况是:2006年1月, 北大医院心内科研究员熊卓为因患腰椎滑脱,于春节前入住北大医院骨科,并于住院后第 二天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成功。为避免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患者于手术后第三天 遵医嘱开始下地活动。术后第6天(年初二)熊卓为在病房突然跌倒,在医院二线值班的 主治医师刘宪义接到骨科病房护士报告后立即赶到病房,此时熊卓为已没有脉搏,也测不 到心跳和血压。麻醉科和心内科值班医师接到通知后也在5分钟内赶到病房。为帮助患者 恢复心跳,他们边为患者做心外按压,边把患者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此后骨科 、心内科、心外科主任都相继赶来参与抢救,时任院长也亲自坐阵。抢救从当晚9点多一 直持续到次日凌晨5点。据病历记载,当天参与抢救的专家有:朱天岳教授(原骨科主任 )、丁文惠教授(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专家)、王东信教授(麻醉科主任、ICU专家)、 李岩主任医师(心外科副主任)、刘宪义副教授(当时的骨科主治医师)、于峥嵘主治医 师(当时的骨科住院总医师)、洪涛教授(心内科副主任)、赵峰教授(心内科副主任) 、赵明辉教授(肾内科主任)、章友康教授(当时的北大医院院长),还有应患者家属要 求请来的阜外医院两名院长以及北大医院相关辅助科室多人。如此强大的抢救阵容,在北 大医院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的“三个学生”当然也参与了抢救,但 抢救的主角怎么可能轮得到他们!   狭义的“抢救”概念就是指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等措施),实施复苏的前 提一定是患者心脏、呼吸停止,换句话说是“先濒死、后按压”,如果当时不按压必死无 疑,怎么可能是因为复苏致死的呢?一般在抢救中,心外按压持续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 ,如果病人仍无自主心跳、呼吸,就不再继续按压,因为这种情况下即使病人后来恢复了 自主心跳和呼吸,也多成为植物人。而对熊卓为,一方面是应患者家属的要求,另一方面 也因为在场的很多人都是她的同事与好朋友,大家实在不忍心看着她这样离去,所以体外 按压一直持续到凌晨5 点开胸取血栓时。这样长时间的按压难免会伤及肋骨和脏器,但是 当时最紧迫的是保持患者有心跳和血压,否则一切抢救都无法进行。广大网友们,对于熊 卓为的抢救,虽然最终未能挽回她的生命,但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真的是尽力了 !   广大网友,请大家自己判断一下真实情况,难道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就一定真实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