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超人帅帅 小超人帅帅
关注数: 157 粉丝数: 204 发帖数: 13,808 关注贴吧数: 79
广东近些年陆续发现大型先秦墓葬群说明了什么? 广东近些年陆续发现大型先秦墓葬群说明了什么?   广东先秦墓葬群的特点有:   1、出土文物与中原的类似。   2、碳14测年结果大于文物的文化年龄。比如:肇庆高要茅岗遗址碳十四测定炭化木头的年龄为距今4070年至4290年,而文化遗物的特征为大致距今3000~3500年中原地区的商时期。   3、排列整齐有序。  岭南陆续发现大量石器至商时期的贝丘、沙丘遗址,显示在5000~6000年以前岭南早已有人类族群活动   高明 古椰贝丘遗址   东莞 蚝岗贝丘遗址   东莞 圆洲贝丘遗址   东莞 村头贝丘遗址   增城 金兰寺遗址   博罗 葫芦岭贝丘遗址   三水 银洲贝丘遗址   广州 葵涌贝丘遗址   深圳 咸头岭遗址   新会 象边上遗址   顺德 麻祖岗贝丘遗址   佛山 河宕贝丘遗址   肇庆 茅岗贝丘遗址   遂溪 鲤鱼墩遗址.....   珠三角山区商至战国时期遗址:  2000年以来,一些大型先秦墓葬群相继在珠三角各地市被发现。  博罗横岭山大型先秦墓葬群为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2月主持发掘,在80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属于商时期,大多数属于两周时期横岭山古墓遗址周边估计有数百座古墓尚未发掘,并存在更大规模与等级的墓葬。  深圳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的发现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也是“十五”期间全国夏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屋背岭墓葬群是岭南地区目前发现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商时期墓葬群。  增城浮扶岭遗址揭露面积约15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的墓葬525座,出土珍贵文物2000余件。  博罗梅花墩遗址,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1992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博罗县博物馆对窑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文物,发现一座龙窑。  博罗县龙溪镇银岗村,遗址由河谷平原上七个东西向相连的低矮岗丘组成,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遗址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003年10月,龙川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发现了一个大面积的古墓群。经省文物专家鉴定,这也是春秋时期的古墓群。  2005年,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在东莞谢岗镇发现大型先秦墓葬群,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墓葬群有待挖掘。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有大大小小的古墓葬遗址近30个,目前和平县文物普查队经调查先后发现子顶山、鬼塘山、坳顶山、茶里坑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塔岗、甲子岗、石林坪、井头博山、下陈山、周屋山6处青铜时代遗址。  广州市萝岗区来峰岗先秦遗址,正在挖掘。
〖其他〗也议强退法升级强化装备的“不公平”性 有观点认为强退法强化不公平。因为“该给啥就给啥,这样才好。有些人会卡有些人不会。” 该啥就啥:表为顺其自然,里其实就是一种消极、一种回避、一种退缩。消灾解难、化险为夷、追求进步,就是反“该啥就啥”其道而为之。否则也不会有开拓进取、社会进步。这是从“该啥就啥”本身的意义进行诠释。“有些人会有些人不会”:会与不会,肯与不肯去做,会与不会做,以及自身的一些喜好,不是判定公平性的标准。 当你改变不了公平时,但你至少拥有选择更好的选择。 如果说强退法消耗水晶追求好的强化不公平, 那备份法强化就更不公平咯,还不用消耗额外水晶。 游戏时,快没血了,被敌人冲死水晶减半,于是,有的玩家死之前强行退出了。为何不该怎样就怎样?要 强退呢?为了什么?为什么涅?为了追求更多的水晶。于是乎,这不合理、不合法、不公平。 强化也好, 升级也好。这词语,其本意就是为了变得更好。 强化、 升级其本意如果遭到否定,则所有游戏准确的表达,应该使用的词语就应该是:弱化、退化。 有道是消费者是上帝,消耗了水晶,难道不应获得相应的回报?起码也得卖出去个假冒伪劣产品骷髅、石头,至于要不要骷髅、石头,消费者总可有个选择的权利吧,是选择笑纳还是干脆丢尽垃圾桶。 对强退强化装备,俺是没有抵触的心态。 不说了,估计有拍砖的就要杀到了,俺得找个地方躲躲。。。
西施最后的归宿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的一名浣纱女,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之所以能名见史册,是因为她不幸成为两个国家斗争的主角,吴王夫差对之宠幸有加,也因为她对越国放松了警惕最终被越国打败。   那么,吴国灭亡以后,这位美貌的女子究竟归宿何处呢?早期的史书所记录的,都是一代红颜薄命的下场,立了功却最终被越王装进皮袋沉到江里。《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与上述记载相同。另外,唐代诗人皮日休也有《馆娃宫怀古》五首,第五首是:“响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这些记载均说西施最后被沉于水。但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有如此可悲的结局,于是流传出西施和范蠡偕隐西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范蠡是当时越国的大夫,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因深知越王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于是隐姓埋名出走。本来范蠡和西施没有任何关系,但因有范蠡泛于西湖的传说,后人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如花美眷西施为伴,同时也给西施安排了一个虚假的美满的结局。《越绝书》是东汉袁康所撰,记吴越两国史迹及范蠡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例如《越绝书》就这样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姓氏书辨证》卷三中也说,范蠡到了齐国以后,自号鸱夷子。
赵高乱秦   赵高是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宠信的权臣,他声势显赫,一时权倾朝野。很多历史学家有这样的看法:秦朝的覆灭,与这个人物篡权误国多少有些关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大师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到了赵高的身世:“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长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高为什么能平步青云地进入秦王朝中央政权机关呢?这是因为他“通于狱法”,这一点与“喜刑名之学”的秦始皇不谋而合,因而成为秦始皇的心腹。秦始皇出巡途中病重,便让赵高给公子扶苏发送诏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即让扶苏继承皇位。但是诏书还没发出,秦始皇已死,李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同他一起伪造了遗诏,扶助胡亥为二世皇帝,赐公子扶苏自尽。接着,他千方百计陷害并杀死了掌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和蒙毅。胡亥继承皇帝大位后,赵高又怂恿他“尽除去先帝之故臣”,结果赵高帮助胡亥除去了许多秦的宗室大臣,连李斯也难免一死。从此,秦朝的中央大权完全被赵高掌握。   关于赵高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清人赵翼在《除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中曰:“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了。”他自称,这种观念出自《史记索引》,得到许多人的共认,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二册“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章节中就这个观点指出:“赵高原是赵国远支宗室的后代,因其父犯罪被处宫刑,当了宦官……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其实这种看法没能很好理解《史记》中所说的“生隐宫”。在今本《史记》三家注中有一段“索引”的记载说“盖其父犯宫刑”,指出并非是赵翼认为的“自宫以进”,以苦肉计进行报仇。另外,还有一种较新鲜的说法,认为赵高不是“宫人”,因为京剧传统剧目《宇宙峰》中有赵高逼自己的女儿嫁给二世这一出。
奇货可居—秦始皇身世之谜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数千年专制时代的第一位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皇帝。六国养尊处优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皇亲国戚无一不胆战心惊地揖首跪地、俯首称臣。然而,傲视天下的秦始皇内心却是异常脆弱,因为他对身世一直讳莫如深。   秦始皇是继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据说曾为吕不韦的爱姬,后献予子楚,被封为王后。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子楚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后人争议不休。   《史记》中记载秦国丞相吕不韦本为河南濮阳的巨富,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但他不满足这种拥有万贯家私的地位和生活,野心勃勃,对王权垂涎三尺。   于是,吕不韦打点行装,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精心策划一个大阴谋,将正在赵国当人质的秦王的孙子异人,想法过继给正受宠幸的华阳夫人,转瞬之间,异人被立为嫡嗣,更名为子楚。   不久,国事生变。秦昭王、孝文王相继去世,子楚堂而皇之地登上王位,吕不韦被封为丞相。之后,吕不韦将自己的爱姬赵姬献给子楚,生下嬴政,被封为皇后,不料子楚仅在位三年就死掉了,于是他的儿子嬴政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吕不韦认为嬴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嬴政喊自己为“仲父”,自己则掌管全国政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吕不韦在邯郸的秘计实现了。
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这个历史故事说的是:传说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中,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军把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忍辱求和。从那以后,越国成为吴国的臣国,并受控于吴国。越王勾践像奴隶一般在吴国宫中服役3年,后来吴王免去了勾践的罪,让他回国去了。为了不忘亡国之痛、报仇雪恨,勾践在屋顶上面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出是进、是坐是站,就连吃饭睡觉,也要尝一尝苦胆之味,用来激励自己的斗志;他还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锻炼自己的筋骨。越国最终灭了吴国,就是因为勾践这十多年的磨炼并实行了各种得力措施。   但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不是真的用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激发勉励自己的呢?首先从历史典籍来看,《左传》和《国语》成书年代较早,并且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较具有参考的价值。但两本史籍中无论哪一本,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根本没有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另外,在《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说:“吴既敌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其中,没有写到越王勾践卧薪之事。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关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历史,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们的荒诞想像。《越绝书》中卧薪、尝胆都未提及;《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品尝,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之事。由此看来,在西汉的《史记》中最早出现了越王尝胆一事;而在东汉时期的史料中还没有出现卧薪之事。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