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玩家
木人高歌
玩香…撸串…看石头
关注数: 32
粉丝数: 50
发帖数: 1,007
关注贴吧数: 7
松石随意评… 真假优劣随意点评。
线上购买松石至少要知道哪些信息? 我历来主张入松最好于线下入,因为目前市场的各种仿货真的很多,有不少高仿仅靠个把图、视频极难辨识…更不用说断松品了。然一些朋友因条件所限无法于线下购买,那么在线上购买除了要能保证退换无忧外(经验少的朋友,在勘验完品相后,可送检断真伪),还应至少知道如下信息。 1.透干品自然光视频;-粗看色、质是否自然。 2.透干品自然光多角度图;(详见下图)-大图查验,看料质瓷石质感,看黑、白情况。 3.水透品白光多角度图;(详见下图)-大图查验,看料质细腻程度,看沁色是否均匀。 4.尺寸-克重;-瓷密度粗断。 5.抛白询问,如商家能告知; …最后,无论何时何地皆应记得,存疑不入。另,下图货品为标准制老型,尺寸为12.1*10.9,克重2.8g,亦望火眼金睛的大神们不吝指教珠件如何以及当前市场价格几何?
再谈松的瓷密度 经常有言:佳松才能把玩出来,亦才能稳定不返。这句话对,但也有模糊之处,那就是所谓佳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以及这个标准能否明晰到为大众所了解,毕竟模糊地带“文章”从来不少。 在以前的贴中我谈过料质(性),瓷密度以及均度等对于把玩的重要性,以下我再来补述一下瓷密度。 我看过通用版对于瓷密度的科普分类,玉化料、高瓷、中瓷……这个标准过于粗糙了,在藏圈中,标准要更细腻一些——如顶瓷为100P,那么有九五瓷、九零瓷、八零瓷之类的叫法,每5P为一个单位,偶过100P的料子被称为“玉化料或玛瑙料”。透干成品5P之差,在料质大抵相同的条件下,有经验者无论刀切矿料还是肉眼(放大镜)均可辨认个八九不离十。另外,松的瓷密度与莫硬有关联,除了大家常提及的克重法,还可用莫氏笔测量参考。通常来说,料性不错且瓷密均匀的松,只要达至七零瓷以上便可把玩,标准并没有太高,后期包浆也不会与顶瓷有太大差别,九零瓷以上的松,因为裸石观感很好,我这里更倾向用作镶嵌料…毕竟瓷密往上捅一捅,价格是要飞一会儿的,各位自行斟酌。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适用所有玩家,因为这需要你对松有足够的“阅历”,方才知道顶松的边界在哪里。我个人不把玩松,以下是家属从我这拿走配串的松(因不舍所藏,其中一颗是去市场买给她的,瓷密相对低),贴身佩戴一年有余…
松石的属性及价值 写在前面的话:此贴为经验性总结,有一定的主观性,各位朋友批判继承。 1、松不似玉、翠等物,结构疏松的特点决定其稳定性不佳,如果从传世的角度去讲(收藏),它一定比不上前二者,这是它的价值减分项。然也因为这个特点,导致松的可玩性极强,进一步说,普天下很难找寻出特点如此鲜明的矿料,这便有了所谓“原矿”的概念,让它如其它树籽类文玩一样成为把玩的“玩意”。松的核心价值正在于这里,另外一方面,藏传佛珠文化的推广也是其溢价的主要原因(松在藏传文化中的地位颇高)… 2、在历史长河中,松作为镶嵌料出现的比例很高,无论是大家熟知的越王剑,还是清皇室中的贵金属制品…它鲜像玉那样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说到底还是因为它疏松、多线、多杂的结构特征框定了它的呈现方式,毕竟古人从来不愚; 3、那么松的价值究竟几何?客观上说作为一种有文化底蕴的矿料,松本有其历史价值,可它更多的价值来自于当代推出的“玩性”。当时潘圈酝酿衍生原矿概念前,早有不少文玩老炮沿着此路在走了…我个人是亲历者,但非参与者,不参与的原因主要为:本身非商,作为一个玩、藏者对任何东西有固有的认知,如上述1、2点所言,当然,我亦确未想到松作为“玩物”,价格能飙升至此…这个现代化进程好处也有不少,突出的一点即完备了松色系的归类以及真正意义上让瓷密度成为断松品的铁律; 4、如果读懂了上述,便能理解我为什么不推崇玩家去买油品,因为松最大的价值被“泡没了”。换言之,如果能够接受泡油,也应该去接受过胶、过蜡等工艺(尤其是古法天然树脂和虫蜡),不过是松中沁入了不同的东西,没有理由“挑三拣四”。至于玩品相的可以去玩硬软玉乃至各色玛瑙,甚或是天河、孔雀、蛋白石之类,即使一块玻璃也未尝不可,犯不着为松的一些可能出现的后期问题而焦虑; 5、也应该知道松既然是要易色的,入件时要考虑到后期的颜色表现,而不是跟风追捧诸如“唐三彩”这样的杂色料…商家是会不断讲他自己的故事的,这本无对错,但你起码要知晓你究竟是否需要这个故事。 以下,我给出两个物件(私人藏品,仅示局部),图2镶嵌松经过了古法工艺过蜡处理,然这不会对整个物件的价值影响太大。然对于突出嵌松的小型物件,净、干高色玉化料仍有着颇高的价值。
松石铁线的那些事 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铁线松,也将之视为松重要的标志之一,这个认定是准确的。天然的松石几乎与铁线“伴生”,能够将线去除干净的松石即净料。 那么有铁线的松究竟好不好呢?这个不好武断而论,但必须要说“松石是松石,铁线是铁线”!这个基调定下了,有些问题才能话的明晰。 1.铁线通常被认为是铁离子的沉积物(它的成因与本文重点无关,故不讨论),随着沉积物的累积,松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体现在:(1)被铁线“切割”的松体会变得脆弱,当有外力(外因)存在,松有较大概率会沿线处断裂,(2)线周围的松之瓷密状况会因铁离子的累积发生改变,所以线附近常会出白。(或把玩后期线周围与其它处的颜色不一样)至于铁元素氧化掉渣的现象就更不用说了。 2.那么线货是不是都不能选择了?如果你能够接受上述1中存在的问题,那自然是可以入。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即瓷密度很棒的松在与铁离子扩张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肉与线长成了一个有机体),这就是圈内人俗称的“极品线松”。这种松有两个特点,(1)整体无白无坑,最多见一些极轻微的上抛隐白,(2)触感上感知不到线,光滑度与净料几无差异,这种松当然也可以入。 明白了以上,也就明白了“十线九白”、“十线九沁”究竟何意,玩家们在入货的过程中要仔细辨别。以下,我照例给图并附以简要说明,可惜我本人不喜线松,留货留图均不多,凑合看吧。 看料走眼一刀切出的“垃圾”,只能一锤粉碎泄愤…我都没想到这货在今天竟能出成且被美称“玉化小线品”。
聊侃松中的“那缕蓝” 松中有只走蓝的品种吗?是不是只要是蓝货均很昂贵?不少新进玩家就这样陷入了“他”编织的故事中… 这里我先尝试回答以上两个问题:1.松中自然是有“不带丝绿”的纯蓝货,但这个蓝仅为视觉意义上的“蓝”,与色彩学中“原色蓝(青)”并无干系。众所周知,松结构复杂,内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多寡决定其色彩表现,有时候是铜占了上峰,有时候却是其它元素,这就造成了“千松千色”; 2.我在以前的贴中曾说过,松的瓷密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任何宝石属首要考虑的是传世,唯有经久稳定,其价值方能凸显。明晰了这个,咱再来谈谈料质结构,松本质属“石”,即使全玉化料,做厚打光亦不通透,是故用验玉的方法验“石”仅能用作参考,这里我给出两个方法:(1)成品看透干。什么为透干?出成静置1-3月,待松彻底干透,肉眼观测物件是否像瓷器一样莹润、细腻,放大镜下料质是否有颗粒感;(2)出成前去看湿水料,刀切断面是否平整,结构紧致,扣挖矿瑕、线斑后是否有油、润感…瓷密、料质勘毕,该去查瑕了:是否有白有黑有裂等。倘以上均无问题,便才要择色… 综上,色只是决定松价的其中一个因素,切勿舍本逐末。一些走蓝的普货,很适合玩家玩,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勿被商家讲了故事,或者小油一泡,美颜一开,克价几千…以下,给出一些图,并附简明注说…关键还是要多看多上手,仅图新手肯定是读不明白的。 优质蓝料透湿图
老师们看看这个小玩意如何,能玩吗? 提前祝各位十一长假悠然,新收的当代山水掩款镇楼,共赏。 小玩意不同自然光线下拍摄有较大色差,肉眼所观颜色略浅,也无终图中俏黄那么明显。以上,随评,不吝珠玉。
香不似玉、松乃至蜡,玩的是色相,而盘玩私以为去玩菩提就好,因为木的盘玩体验实在一般,至于为什么香被制成手串等,那就不得不说商家讲故事的能力了,沉、檀、龙、麝就是玩味道的,尤其是沉、檀上炉作为耗品是它们最为正确的打开方式,其它的玩纹路看色品,直言我这里难以接受。(实在好这口的另当别论) 但味道却是一个最难用语言描述的觉受,故很难在吧内与新玩家做分享,拿老山来说,说是奶香,但真的就是牛奶的香味吗?当然不是,只是为表接近假借之言说。那么有玩家说香味刺鼻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程度到达什么指标就是刺鼻,也难以有确切的定义。早年香师带徒,都是要一家店一家店过,一块料一块料品的,老的香友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非亲自实践却是何人都难以言教的。如果非要描述一下老山的味道,那么就要说一句废话:老山就是老山的味道,与旁的香味有异,不似俗香。 再说沉,味道就更纷繁多样了,我亦不认为沉的种种味道大家在网络上能交流清楚。当然,香还有一种用途,就是藏料(因为作为一种经久流传的文化),我这里主张藏块料或大料,如是在网商收料,此前可让商家切角寄来先品,对了、好了再购。 以上。
浅议松的价与质 最近有时间去踩市场,在与老友的攀谈中了解了目前松市的大致状况,现分享如下,供诸位玩家参考。 一方面松料稀缺,价格飞升。原因如下:1.封矿,据说是矿上死了人。2.群庄端秦古矿业,单庄维持原利润不妥协故而导致单位矿料价格拉高;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终端的玩家承受能力有限,目前的高品质松价已超出绝大多数玩家的接受范畴。以上综合形成了市场奇特的高价均衡现状。其结果就是市场劣质优化松和假松肆意横行,而一些良心商家却因为无法获取市场认可价格的一手矿料从而选择退出转行。 目前市场对于新玩家是很不友好的,这就更需玩家熟悉市场,熟悉松品及其色系,常看常学,谨慎出手。对于藏家来说,我则建议耐心等待均衡打破,亦或看看价值凹处的品类。 以下,我上一些全透干珠,辅助新手了解松价与质,我已尽力拍出肉眼所视的直观效果,但如我以前贴所言,相机与人眼所观终究不同,但好在相差不大。全玉化高绿珠。盘玩后会更润更绿,乃至有些许发黑,很多玩家称之为“老油绿”,目前克价高到离谱。顶瓷绿珠。盘玩后亦走“老油绿”,但与图一观感有别。目前克价同样高到离谱,但较图一低,商家一般会吃水后展示,其吃水后与图一吃水后很接近,普通玩家不易区分。顶瓷正绿对珠(带帽处微军俏),盘玩后走深绿,目前市场上将此当顶品卖的为数不少,价格同样不太便宜。顶瓷正军绿珠。盘玩后走正深军绿色。这种色系较之上述要便宜不少。顶瓷青黄珠。盘玩后走深色军绿,但在光线下会泛莹润的微黄光,不少卖家会将之说成军绿。这种价格不会太高,比正军绿更低一些。顶瓷蓝白珠。盘玩后走蓝绿,不要看其颜色浅,实际走色会很深。价格上与正军绿差不太多。顶瓷蓝绿珠。盘玩后走蓝绿,较之蓝白珠的走色,色系会更深一些。虽然色系深一些,但价格上不会比蓝白溢价太多。 以上仅是在瓷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来说的。但在实际的交易中(尤其是非同料单珠),很难碰到瓷度基本一致的情况,商家往往一句高瓷了事,但玩家却要多多锻炼眼、耳、触方才能和商家斗智斗勇,用知识获得满意的价格、满意的物品。虽然在过往的贴中阐述过看透干货的重要性,还是在这里再次强调下:看物件要去看透干货,有条件的尽量去看刚刚上抛过的品相。
松石的色和瑕浅谈 1.很多松的玩家过于注重统色(纯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瓷才是决定松品质的更为重要的标准…暂不说诸如某些微军俏后期是能够走成基本一致的,即使某些俏蓝、水波、“眼睛”等色后期不能一致,也会使得松本身呈现独特的个性之美,是故不能笼统地认为带俏色就是不好,而要看是什么样的俏色,程度如何?透干如何?湿水又如何?湿水倘色未能统一,那么俏色是否具有美感?以及俏色与主色的瓷密状态是否相差过大…这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2.许多朋友都会问原矿松走色的问题,我这里认为湿水透是一个重要参考,一般而言,贴身佩戴油脂透后会较湿水透略深,对于同样的瓷顶玩意,油脂透会呈现脂玉感(胶润感),湿水透则会看起来更加清爽剔透些。 3.成品尽量去看透干品,有条件的去看上抛后的品相(通常商家是不会让看的),上抛高热失水会让松色系掉的比较厉害,更会让松瑕尽显,有些松白湿、干均不显现(隐白),但在上抛时却会显露出来。当然,上抛的某些微白不用特别介意,多数后期都能玩掉,但如果出现大面积的上抛白也要小心,因为这证明瓷密不很均匀,把玩后期依然存在风险。 4.最后,说一下冰裂。瓷度很高的松石见到微冰裂是很正常的,不用过份在意,随着后期把玩,微冰裂会慢慢隐化…即使是全品,在把玩过程中如有磕碰,乃至受到过大温差的刺激,都有可能导致冰裂,只要裂纹不长,通常不会对松品质产生实质性影响。 以下,给出一些军色、特色、俏色的并拥有优秀瓷度的透干图和透湿图,供玩家尤其是新玩家参考,以便更加了解松的色系。
………还有国检呢。
兄弟的绿松石小料鉴赏 各位欣赏下,兄弟的天空蓝小料。
绿松石经验浅谈 为什么图片很难看出绿松石真假和优劣?首先必须说确实有一些一眼假的绿松石,见多识广的玩家当发现自己接触不多的颜色,会觉得不自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一串未经接触且自然阴干的松石原矿色泽、结构过于统一,假的概率往往比较大,这主要源于优质的大型松石整料非常难得,价格也很昂贵。其次,相机始终代替不了人眼,再好的相机拍出的图片和视频都会失真,这为判断带来了很大困扰。 目前松石市场上假货亦或是优化手段要比十年前多了不少,作假水平也越来越高,新手该如何识别呢?我的建议很简单,多看多上手,松石的触感很特别,尤其是瓷度达到一定级别的松石上手走色的方式很有特点,这都是不好言说的感受,需要慢慢积累。目前我见过的上过手的纯假绿松有塑料的,玻璃的,还有染色碳酸盐等,其乍一看确很像松石里的高货,但仔细看,上手摸就会发现依然有较大不同。(当然,塑料制品硬度低,也可用利器测试,玻璃的透光度会过高,染色碳酸盐入色往往会过快等,但不要忽略造假也是在不断进化和完备的)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千奇百怪的优化手段,极目数抛光、加瓷、填油、注色、去杂等等,只有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普通玩家通用的瓷克表在新技术面前不值一提。商家不断地在和玩家的手眼甚至是检测机构做斗争,在利益面前也真是辛苦了。是故为了减少吃药,初学者尽量首先要做到不贪色相、不贪完美品相、不贪捡漏… 我虽极少送检,但还是要说一下送检这个常被提及的话题。价高的物品一定要亲自送检,不要过于相信第三方,这个我只说一句: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其次,必要的时候可以送双检,我看大家日常提及地大,那我在这里提一下NGTC供新手参考。 最后,说一下松白,松石本就是质地疏松且密度不均的宝石,其最优的玉化料硬度仅能碰触软玉的尾巴。所以尤其是普通料的结构性失水(油)速度会有不同,这也是出现松白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非优化的,瓷度尚可的松石会随着佩戴慢慢走色一致,当然,不再佩戴很久后,珠子依旧会花,这是松的特性,难以避免。而原矿莫氏硬度无限趋近6附近且在打磨抛光(高温)下,无明显松白的松石,则证明松石质地紧密均匀,出现松白和反色的几率就要小的多,这也是我建议大家吃些精品的原因,哪怕是颗单珠,哪怕小一些。 不管怎么说,都希望大家多看多上手累积经验,少看点图片,多跑跑市场。疫情被封于家中,闲来无事,写点浅见,或对或错,仅供参考。然后,给点图大家看看,你能看出哪些是玻璃(假货),哪些是松石,哪个瓷度高吗(什么级别的瓷度)?-以下或真或假,均为未经盘玩佩戴自然阴干状态下的东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