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大卫 存在大卫
茶可静心、器能寄情!
关注数: 102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3,742 关注贴吧数: 32
【沏茶夜读】《仓央嘉措》 高平,中国一级作家,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代表作有《珠穆朗玛》《拉萨的黎明》《大雪纷飞》《帅星初升》《冬雷》等诗集,本书为作者的首部长篇小说。,2010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本书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位伟大情僧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藏族伟大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逝世,距今已经三百多年了。我们知道,这位天才只活了24岁,他是不幸被卷在西藏、蒙古和清廷的政治斗争旋涡中夭折的。 仓央嘉措出生在西藏藏南门隅宇松地方的一个信仰密宗佛教的平民家庭。当时西藏的主政者第巴·桑结嘉措在五世达赖喇嘛逝世后,一面秘不发丧,一面将他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十五年后,事情败露,桑结嘉措在受到清廷严厉追究时,将他正式立为六世达赖,但又得不到代表清廷在西藏驻军首领拉藏汗的认可。拉藏汗上报皇帝说他是假达赖。康熙皇帝下诏将他送来北京。结果在青海湖附近“病故”,结束了悲剧的、短暂的,而又不平凡的诗人的一生。事实上,他传奇的人生,真正结局至今都是一个迷,现在能查阅到清史的相关记录里面无论是汉字还藏文的正史记录里面均为在至京的路途中“病故”,关于死去的地点都在青海境内。现无论在藏区还是在内地均有仓央嘉措各种版本的传说。喜欢他的人更愿意相信“遁去”说,相信他们爱戴的六世达赖坐化在五台山或圆寂在阿拉善这两种结局。 第一次听说仓央嘉措这个名字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去九寨沟游的时候,车上导游说起藏区的风俗人情,就说到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旅游回来就到学校图书馆去查阅他的相关书,但均是为仓央嘉措的诗歌为主,对其生平只做了简单叙述。第一次听到谭晶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查阅资料正是改编自仓央嘉措的诗词: 从那东方的山冈, 升起了皎洁的月亮; 含母爱的姑娘脸庞, 浮现在我的心上。如果说贝多芬能成为历史的传奇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仓央嘉措成为历史的传奇也许就是历史的偶然。仓央嘉措的诗词被他的贴身喇嘛盖丹整理收录,在藏区一直被传唱至今。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但是他的诗词大多都没有题目,都是根据自已真实感受有感而发,朴素且自然。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分享)
(转)玩紫砂壶应该知道的大家 在中国数百年紫砂发展史上,有20位紫砂大家,他们建树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推动着中国紫砂之发展,也同时在中国紫砂长河中,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丰碑。 供春 供春被认为是紫砂鼻祖,其本为一书童,所制茗壶精巧实用,其名遂传于后世,在紫砂中,一款树瘿形的紫砂壶,即被称之为供春壶。 供春,一作“龚春”,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他姓龚,名供春。明代正德年间,供春作为书僮随进士吴颐山来到金山寺伺读,闲暇时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参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出了“指螺纹隐起可按”的供春壶。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清人推其为紫砂鼻祖,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以“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赞颂供春壶的大雅之美。 周澍《台阳百咏》则有“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之说,感叹泥砂制器竞与黄金等值。 储南强初见此壶定为瓜形,黄玉麟亦然,后经黄宾虹识为树瘿,今广采此说,时清民国制壶高手裴石民另配一树瘿壶盖,状如灵芝,延清本乡金石书法家潘稚亮于盖缘四周刻铭:“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树瘿,重为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今学界多有置疑,谓此壶乃吴大澄役匠所仿,储南强在上海得见另一把民间收藏供春壶之后,醒知己之藏品为后期仿制之物。 时大彬 古时坊间流传着“宫中艳说大彬壶”这一说法,在明朝时时大彬就已经大名鼎鼎了。多人墨客也对他的壶多有记载和评价。 比如,明超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时大彬,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 陈鸣远 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 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 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其光器、花器、杂件无一不精,乃是紫砂全才,其作品亦为后世推崇,和正瓜壶、传香壶都是千万天价作品。 陈鸣远的紫砂创作才情不拘于单一格调,勇于开拓创新,通晓且娴熟素器、花货 善于自然型类砂壶制作,其作品形神毕肖,令人拍案叫绝 开创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 款式健雅,颇具盛唐风格 邵大亨 陈鸣远之后的紫砂壶,受宫廷传器影响,多为繁杂、华丽之风,而邵大亨一扫其靡,还紫砂本色之美,是公认的紫砂大家,其传器朴素而有韵,尤以掇只、德钟最为出名。 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 陈曼生被后世称为文人壶的开创者,其为清代书法大家,酷爱紫砂。 于是他便自己设计紫砂壶,聘请当时的制壶好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二人制壶,自己则在壶身上铭题壶铭,极富文人气韵。 这也就是后世流传的曼生十八式之名,不过十八只是泛指,曼生壶并非只有十八式。 瞿子冶 瞿子冶是清代书画家,其亦爱好紫砂,自号壶公,其善刻竹、诗文,紫砂中有一款石瓢,便被后世命名为子冶石瓢。 瞿子冶(1778年——1894年),名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改号瞿甫,又号老冶,上海明经,尝任训导,上海松江人。他工诗文,其诗耀艳深华、缠绵悱恻;擅书画,晚年尤工兰竹,用笔放逸,为世所重;精鉴赏,凡钟鼎彝器、秦砖汉瓦无不立辨真伪。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酷爱紫砂壶,像陈曼生一样,定制砂壶。他请邓奎到宜兴监造,而他则亲自操刀镌刻,与曼生不同的是,他不仅在壶上刻铭文且把他最得意的竹子锓于壶上,俯仰疏密、一如其画;并大胆尝试,在壶盖上装饰,竹枝从壶身延展到壶盖,遮天蔽日,别具匠心。他以自己的才气、魄力把文人紫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曼生之后第一人”,他自号“壶公”,确实名副其实。 梅调鼎、何心舟 在陈曼生之后,清代书法家梅调鼎在浙江宁波的玉成窑,被认为是文人壶的又一巅峰,其聘请当时的制壶好手何心舟、王东石等制壶,玉成窑出品的紫砂茗壶文人气息浓厚,为时所追捧。 黄玉麟 黄玉麟为晚清制壶大家,其仿供春壶精巧无比,更是创制了鱼化龙这一壶型,流传后世,至今是许多壶友钟爱的壶型。 其与供春壶渊源见第一条,供春简介。 俞国良 俞国良为清末制壶高手,当时被苏州收藏大家吴大澂所聘制壶,其所制传炉壶乃是公认第一,并在国际博览会拿过金奖。 程寿珍 程寿珍为清末民初的制壶大家,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是名艺人邵友廷的养子,其承邵氏之风,所改制掇球为其代表之作,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晚年只做掇球、仿古、汉扁三式。 钤印有“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 顾景舟 顾景舟先生是新中国的紫砂七老之一,被誉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 其作品乃是紫砂界的标杆,乃是玩壶之人必须要知道的紫砂大家! 朱可心 朱可心为紫砂七老之一,花器宗师,报春壶为其代表作品。 裴石民 裴石民为紫砂七老之一,是近代制壶大师,牛盖莲子为其代表作品。 吴云根 吴云根为紫砂七老之一,是朱可心师兄,同样为花器大家。 王寅春 王寅春为紫砂七老之一,是近代制壶大师,梅花周盘为其代表作品。 任淦庭 任淦庭为紫砂七老之一,是七人中唯一的陶刻大家,也是近代最为出名的陶刻大家。 蒋蓉 蒋蓉为紫砂七老之一,是七人中唯一的女大师,以花货中的塑器见长,被誉为花货塑器第一人。
看到吧主大大发了几张建盏的照片,看得心里痒痒的。建盏原产于福建建阳,今天的建阳水吉一带也同样窑火旺盛。由于宋朝追求的简约美学,建盏盛行于宋,当时最大的形象代言人为当朝天子宋徽宗。下至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都纷纷效仿。 唐朝的茶文化主要是煎茶,到了宋朝就演变成了点茶,所谓的点茶就是将茶叶通过小石磨研磨成茶粉,再通过细筛筛出最细的茶粉,再将茶粉投放到建盏里面分多次逐量倒入开水,并用竹质茶器搗拌,直到茶汤最上面完全是细白色的泡沫。由于建盏的釉面是黑色,而茶汤上的细沫是白色的,所以宋徽宗有云“建盏贵青黑,以观汤色”。最后再将茶汤全部饮下(点茶的工艺比较讲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由于宋朝的经济文化在当时的周边几个国家属于强者,日本不断的派有留学生来宋学习。当时日本的几个学生就将建盏与点茶的文化带入日本,成为日本的抹茶文化。由于留学回日本的学生带回去的建盏是从浙江天目山返程,所以日本国叫建盞为“天目盞”。 若通过釉色细分,建盏的釉色主要有油滴盞,兔毫盞,乌金盞,曜变盞等。其中最受玩家喜欢的就是曜变盞,目前全球品相最好的曜变盞均藏于日本的几个博物馆里面,均属于国宝级别。之所以能成为国宝,一是因为这几个建盏都是宋代中国的作品,再是因为这些釉面完全是在恰当的窑内氛围才能得之,十分稀有。在我国浙江出土的一个矅变建盏虽然是残片,但是任然是一份国宝。曜变之后就要算是油滴盞与乌金盞的稀有了,在宋代由于受科技技术的限制,乌金的存世量并不大。 到了元朝后,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建盏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直到1979年才成立专家组,实行建盏复烧工作。其中最出名的专家组成员就有“李达”。但是虽然复烧成功,也是电窑烧制,与宋代的柴窑烧制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待后面烧制成熟后,根据市场需求也慢慢的推出了柴窑建盏与气窑建盏。但是论成品率来说任然是电窑最好,价格也最实惠。 受紫砂壶的热潮,这两年建盏行业也被行业炒得火热,紫砂壶将茶壶做到了极致!建盏将茶盞做到了顶峰。
子冶石瓢为啥这么受欢迎 子冶石瓢不就是一个叫子冶的人做的石瓢吗?这还能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吗? 子冶石瓢,记载是有一个姓瞿字 子冶的人制作的,但是子冶这个人,当时是和曼生一起创作做壶的。 曼生大家应该很熟悉 创作了 曼生十八式 非常有名,但是有一点我们得知道,曼生对于苏轼是非常的尊敬 曼生写过一篇文章 叫 阮云台阁学师 重摹石鼓歌用东坡韵 这首石鼓歌 很长 第一句就是 我后坡公几辛丑,集古不见六一叟。他把苏轼排在第一位说明他是非常重视苏轼的,(《集古录》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亲手集录的。晚年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 有一天陈曼生与好友 江听香谈论茶壶,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他们认为 铫 这个器形 是一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好用的壶型 然后他们两个一起商量 就安照尤荫画的这幅 梅花石铫 创作了一把壶 并在壶身上刻上 东坡提梁 “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的铭文。 意思就是说 这壶型是我们设计的 跟周穜那把梅花提梁 没有关系 壶做完后 ,开始叫做“铫梁”,但是不顺口 后来人门就称作 “曼生提梁”壶。,这个曼生提梁壶是半月形的硬提梁 曼生思考,这个提梁毕竟是苏轼创作的,我说了这个壶和周穜没关系,但是我内心是非常崇拜苏轼的啊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曼生提梁稍加改造,把东坡提梁壶肩上的提梁,放在了壶下面,把提梁变成了 三足 去衬托自己对苏轼的喜爱和尊敬 所以这个石瓢一开始的创作就是三个足, 再说到 子冶这个人 和曼生是一个朋友圈的 ,所以他很尊重曼生的看法,把石瓢的三个足一直沿用了下去 当然这三个足还有别的寓意,这里我们就不探讨了 我们可以去看曼生和江听香一起创作的这把 曼生提梁壶 就和后来的 曼生石瓢 非常的神似。 所以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喜欢石瓢这把壶的,一个是出水好,一个里面多少有一些苏轼的影子 至于子冶石瓢为什么 比曼生石瓢 要火,流传度高,这里我简单提一下 “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这是曼生在石瓢上刻的铭文。但是 子冶这个壶手把他的铭文 ,发扬光大了 子冶把这个曼生石瓢 稍加改进,使得这把石瓢 看着非常的稳,很挺拔 显得有骨力 看着非常有劲,虽然瘦 但是不干瘪 子冶石瓢 另外 很多子冶石瓢上 刻的都是 竹子 或者梅花,这也能衬托出做壶人,和用壶者的高雅情致。 不过我建议新手,还是买素壶比较好,素壶呢比较耐看,不会看着厌倦 而且呢永远不会过时。
【转】子冶石瓢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子冶石瓢不就是一个叫子冶的人做的石瓢吗?这还能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吗? 子冶石瓢,记载是有一个姓瞿字 子冶的人制作的,但是子冶这个人,当时是和曼生一起创作做壶的。 曼生大家应该很熟悉 创作了 曼生十八式 非常有名,但是有一点我们得知道,曼生对于苏轼是非常的尊敬 曼生写过一篇文章 叫 阮云台阁学师 重摹石鼓歌用东坡韵 这首石鼓歌 很长 第一句就是 我后坡公几辛丑,集古不见六一叟。他把苏轼排在第一位说明他是非常重视苏轼的,(《集古录》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亲手集录的。晚年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 有一天陈曼生与好友 江听香谈论茶壶,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他们认为 铫 这个器形 是一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好用的壶型 然后他们两个一起商量 就安照尤荫画的这幅 梅花石铫 创作了一把壶 并在壶身上刻上 东坡提梁 “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的铭文。 意思就是说 这壶型是我们设计的 跟周穜那把梅花提梁 没有关系 壶做完后 ,开始叫做“铫梁”,但是不顺口 后来人门就称作 “曼生提梁”壶。,这个曼生提梁壶是半月形的硬提梁 曼生思考,这个提梁毕竟是苏轼创作的,我说了这个壶和周穜没关系,但是我内心是非常崇拜苏轼的啊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曼生提梁稍加改造,把东坡提梁壶肩上的提梁,放在了壶下面,把提梁变成了 三足 去衬托自己对苏轼的喜爱和尊敬 所以这个石瓢一开始的创作就是三个足, 再说到 子冶这个人 和曼生是一个朋友圈的 ,所以他很尊重曼生的看法,把石瓢的三个足一直沿用了下去 当然这三个足还有别的寓意,这里我们就不探讨了 我们可以去看曼生和江听香一起创作的这把 曼生提梁壶 就和后来的 曼生石瓢 非常的神似。 所以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喜欢石瓢这把壶的,一个是出水好,一个里面多少有一些苏轼的影子 至于子冶石瓢为什么 比曼生石瓢 要火,流传度高,这里我简单提一下 “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这是曼生在石瓢上刻的铭文。但是 子冶这个壶手把他的铭文 ,发扬光大了 子冶把这个曼生石瓢 稍加改进,使得这把石瓢 看着非常的稳,很挺拔 显得有骨力 看着非常有劲,虽然瘦 但是不干瘪 子冶石瓢 另外 很多子冶石瓢上 刻的都是 竹子 或者梅花,这也能衬托出做壶人,和用壶者的高雅情致。 不过我建议新手,还是买素壶比较好,素壶呢比较耐看,不会看着厌倦 而且呢永远不会过时 【转】子冶石瓢为什么这样受欢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