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斗的鸽子 快斗的鸽子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813 关注贴吧数: 5
真实的屈原考证 屈原(约公元前339~278年)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为楚辞体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名长诗《离骚》“可与日月争光”, 其它作品如《抽思》、《思美人》及短辞《桔颂》等,也都是中国文 学的瑰宝。   除了文学上的贡献与成就外,屈原也是深受平民爱戴的形像,这 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使人觉得历代史学家们肯定已对他大书特书。 奇怪的是,屈原的故事历来为正史所不齿,楚国及春秋战国的典籍均不 见记载,直到汉代忍辱受阉的司马迁首次将屈原的传说编入《史记》, 他的生平才受到披露。但此后史学界对他又有所冷落。东汉班固在《汉 书》中批评屈原的“露才扬己,怨怼沉江”为“不合经义”,司马光 的《资治通鉴》对他更是只字不提,直到宋朝王逸作《楚辞章句》, 将屈原的形像理想化与圣洁化,附应了当时“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朝, 于是端午祭日和龙舟竞水等风俗也应运而生。可见民间所传说的屈原, 是已经被后人大大地加工过的。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 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 在当时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孙次舟又撰文《屈原讨 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家朱自清同情孙次舟的观点, 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 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 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 事实……”闻一多进一步阐明了此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 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 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当时 各国间战事频繁,“忠君”远非时尚,“朝侍楚君,暮为秦僚”并不 会招致非难,即使象提出“忠”与“孝”的孔子本人也频繁地周游列 国,并不因不能专事鲁君而自愧。再说战国时代盛行崇尚男风,人们 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 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性爱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