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7qi jia7qi
关注数: 0 粉丝数: 3 发帖数: 109 关注贴吧数: 1
汉字与中华统一 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最深的文字之一,她的影响方式跟英语伴随英国的侵略传播整个世界截然不同,她是以古代中原王朝的强盛为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明深深地吸引了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在没有本国文字之前纷纷采用汉字为本国官方文字,并以儒家思想为本国治国思想,所以说汉字不是由我们汉民族强加给他们的文化,而是他们主动向汉文明靠近所产生的必然产物。然而,三国伴随本国的民族主义的觉醒,先后创造了本国文字,但即使如此,汉字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在历史上,朝鲜曾经一度整个国家使用汉字为本国官方文字,甚至到现在为止南朝鲜还保留着一部分这个特征;甚于,日本、越南这两个国家也曾长期使用汉字。这个特点,充分地说明了汉字能够被各民族所接受并广泛使用,尽管三国都曾经努力想摆脱汉字的影响,但研究东亚文化卓有成效的专家指出,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是韩国、朝鲜、日本的母体文明,这些国家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融合本国文化之后成为东亚的亚文明,子体的亚文明必然与母体文明形似。文化上的“废除”行为,却使他们逐渐失去了母体文明的灵魂!如果不与中国母体文明再次联接,韩文、朝文、日文、甚至越南文,都将成为风干了的、没有灵魂的文化木乃伊。 世界上文字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分为2种:以拉丁文为代表的拼音文字和汉字为代表的象形文字。拉丁文首先在古罗马诞生,在拉丁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等文字。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那些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是拉丁文中的“方言”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意根据地方口音而拼写,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各国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诞生了与本国“方言”相似的文字,分裂愈久,使得原本是一个国家的欧洲大陆,逐渐形成了多个国家,并由此衍生出具有各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到了这时候要统一欧洲就变的困难了,历史上查理大帝,拿破仑,希特勒都想统一欧洲,但都以失败告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文字的不一样,短暂的统一使得内部的排斥性更加强烈。古中国发明的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具有一个拼音文字未能具备的重要特点——表意不表音,这种独特性,使得汉字能成为让各方言区的人们共享的工具,就连跟中原汉族文化差异甚巨的日本、越南都可以借用汉字记录本国文明:医药书籍、祭祀、礼仪等方面。如此推论下,汉字可以为任何语言所共享,包括西方世界将来都可能将汉字作为可以他们所共享的文字,世界上的象形文字众多,汉字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全面保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古老的文字,中华民族一旦废止汉字的使用,而用拼音字母来书写汉语,所拼读的各地方言必然不同,拼写出来的内容也就无法共同进行交流,也就会迅速地于各地构成各自的方言字,那么,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也就不会长期存在,整个中国就会因为“言”而自然地不能同“文”,各地也会将许多民族分割成多个小国。九州解体、中华百国、民族的分崩离析更是在所难免,汉族八大民系分裂成八大民族!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在这方面秦始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始皇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统一了中国,更重要的是“书同文,车同轨”,此举为其后近2000年的统一帝国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秦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不断出现过割据局面,各地方言亦不一致,但文字却始终是统一的。历代新政权建立的时候很容易就知道哪些地区并没有被纳入一统之内,那是一种文字的差异。举个例子:历史上中原王朝屡次征伐朝鲜半岛、越南,在当时,是跟他们使用汉字分不开的。 到了今天,许多地区书面语中都已经有了方言字的存在,特别是闽粤地区。许多人习惯用方言字聊天,书写文章,而粤闽方言区以外的人们却不能理解它们的意思,并由此引发了种种交流上的问题,对此,《港台书面语中的方言字问题》作者——赵一凡提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两岸三地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步骤地对粤闽方言书面语中存在的同一词语的多种不同用字进行正字规范,对用字不统一的词语确定一个标准的写法,为粤闽方言字的使用提供统一的依据。”的建议,赵先生觉得有必要再出现一次“书同文”,逐步取消那些方言字。不仅如此,由韩国发起的国际汉字研讨会(始于1991年)提出,统一汉字就可以“中日韩3国只要使用汉字就可以交流”,东亚国家“书同文”之时,也必将是东亚自由贸易区成立之时,其有助于东亚国家之间摒弃历史成见,就如德法。 国家一统与文字一致是密不可分的,文字统一是必要的,再一次“书同文”更是势在必行!参考资料:国学道德经典——熊春锦港台书面语中的方言字问题——赵一凡
兴宁大事记 兴宁大事记  东晋  成和六年(331年),兴宁县由古龙川县分立,隶属东官郡,县治设于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     永和三年(347年),分古龙川县地置雷乡县。     南朝  齐永明元年(483年),古兴宁析今兴宁地置齐昌县,县治设于今县城北5里处洪塘坪(今枫林坪)。     梁天监年间(约503年),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龙川县佗城。      隋  开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龙川县建置,置龙川郡,郡治设于归善县(今惠州市东北)。兴宁隶属龙川郡。     唐  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齐昌地复置齐昌县,县治仍设于洪塘坪。     武德年间,龙川郡改名循州。天宝年间易名海丰郡。乾元元年(753年),复名循州,兴宁属循州。     贞观元年(627年),废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复置雷乡县。兴宁保留东晋所划辖境,县治由佗城迁回雷公墩。     五代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废雷乡县,恢复龙川县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龙川。兴宁隶属循州。      北宋  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王刘鋹降宋。废齐昌府为宁昌驿,隶属兴宁县。     天禧三年(1019年),兴宁县治由丫下圩迁回雷公墩。     嘉佑年间(1056至1063年),在县城南7里神光山兴建寿庆寺,后经历代重建,改名神光寺。     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县兴宁江(今五华河)及右别溪(今琴江)流域地,设置长乐县(今五华),有户二千。以原齐昌县地为兴宁县,有户四千,治所设于洪塘坪。   兴宁、长乐同隶属于循州。     宣和五年(1123年),邑人罗孟郊中举,翌年登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原宰相李纲由贬谪地雷州回鄱阳访家,路经兴宁,曾作《通衢夜坐有感》、《过黄牛岭》、《宿兴宁驿》等诗。     庆元二年(1196年),邑人王廷坚登进士榜。自后至南宋末,本县登进士者还有杨杞(1208年)、曾固(1214年)、陈南一(1238年)三人。     嘉定年间(1208至1224年),在县治(洪塘坪)东百步建宣圣庙。成淳四年(1268年),主学卢龙跃重修。元末毁于兵火。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抵抗元军失利后,率勤王军撤至粤东,宿营兴宁城西郊,号召勤王,重整军备。因怀念宋王朝,每晨五更具袍笏,北向朝拜。清成丰年间,邑人于其地建“朝天祠”以祀。      元  元初,霍山东境地划归龙川县。     陈维贤为元代举人(中举时间失考)。     元末,本县仅存1697户,仍隶属循州。明  明初,本县先后设立大龙田(今龙田)、坭陂、长兴(今罗浮)、罗岗、龙归洞(今黄陂)、石马、大坪、莲塘(今永和)、径心、新陂、叶塘、水口等12个圩场。     同期,设军屯5处:大龙田屯(今龙田圩西北)、甘塘屯(今叶塘区东部)、鱼梁屯(县南15公里处)、吉昌屯(今坭陂笃陂乡)、龙婆屯(县西)。各屯田5000亩左右。     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周仕贵移县治于今兴城镇地,筑土垣200丈,围公署、仓库于城墙内。     同年,县丞刘渊置兴宁驿,全县设县前、茅塘、小洋、莲塘、南木、留田、径心等7铺。     同年,裁撤循州,兴宁改隶惠州府。     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周仕贵和县丞刘渊秉承朝廷神道设教意旨,建立社稷坛(在西河桥西半里处)、山川坛(在城南半里处)、邑厉坛(在城北约1里处)。     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奉朝廷设科取士诏令,始创庙学,重建学宫于县治之东南。同年改阴阳学(元、明时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为医学(培养医药人才的学校,地址在今中山西路)。     同年,设十三都巡检司于县北100里处(现罗浮镇),委巡检1名,设弓兵20名,常年驻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