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临之 墨临之
关注数: 730 粉丝数: 975 发帖数: 63,033 关注贴吧数: 63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弟子规》呢,历史并不悠久,它的历史不能和《论语》《孟子》《庄子》相比,甚至不能和《三字经》相比,因为《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而《弟子规》成书于清朝的康熙年间,相差了几百年。《弟子规》的作者,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去逝于乾隆年间,具体是哪一年,史书没记载,一般认为这们李先生活了60岁,也有认为他活了83岁的。这个李夫子治学一生,只是考中了秀才,什么举人、进士都没有中过,更别说什么高中状元了。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呢?只能教书,因为不是举人、不是进士,举人和进士就能够做官了,但是他只是一个秀才,所以只能教书,开办一个私塾,在乡下教孩子们读书。 那么这位李夫子为什么能写的出《弟子规》呢?那是因为他的一生都用来研究四书,大家听说过四书五经,就是这里的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以说这个李夫子虽然学历不高,只是个秀才,但是好多时候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钻,有他学术研究方面的特长,这个李夫子就是个典型。科举的道路上他是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四书的方面却很成功,可以说是一位也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当然也私塾性质的,叫敦复斋,他就在这个敦复斋里给大家讲课。这个李夫子的讲学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好多人来听他的课,名声是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呢,大家就尊称他为李夫子了,这个李夫子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说这个李夫子是清朝初期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他也绝对当的起这个称号。
大家没事老爱拿中庸说事,到底中庸是什么意思呢? 《中庸》这本书以「中庸」为名,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我们先别受朱注的干扰,直接在原典中寻找答案吧! 一般认为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最重要,但这一章只谈「中和」而未见「中庸」一词。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样的一句话,不是把天下(人间)的大本与达道都说完了,还余下什么呢?还余下的正是接着所谓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从第二章开始,所谈的正是这最后一句话。所谓「致中和」即是指「中庸」而言。意即:要想达成中和的最高目标,其方法即是「中庸」。至于「天地位,万物育」,则是全书后半部的重点所在。以下先谈「中庸」。 「中庸」一词九见,集中于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之间的六章中。依全书共有三十三章来看,它只出现于前面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一方面,「中庸」是极高的标准。譬如,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这句话在《论语‧雍也》稍有不同,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那么,「中庸」之德为何如此困难?它本身是一种极高的德行,但同时也指示了具体实践此种德行的方法。这在古代语词较少,并且动词与名词往往共享一名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仔细考察「中庸」一词,最合宜的解释是第六章所描述的舜的作为。众所周知,舜是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典型。百姓长期以来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那么如果历史上曾经有人达成,自然非舜莫属。第六章说: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即是「用中」。舜有大智,能够明辨善恶,其方法是「好问而好察迩言」。舜有大勇,所以做得到「隐恶而扬善」。至于「执其两端」与「用其中于民」,则是能够正确把握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中),再将此一适当关系(亦即所谓的善)应用于百姓身上。这个「中」字比较微妙,它包含了心中的善意、对善的判断,以及具体的善行。「中」有「内在」之意,亦有「适当」之意,再归结为善行。 换言之,「用中」二字可以分而论之。「中」是指关联于「善」的一切,亦可概括称之为「仁」。「用」则以知为前提,需要「智」的层次;进而再付诸实现,属于「勇」的层次。因此「用中」兼顾「智、仁、勇」三达德,当然不是易事。「中庸」意即在此。以下对照原文说明。 第二章说「君子中庸」,其表现为「君子而时中」,在任何时机都符合中的标准。这显然需要智慧。第四章谈及「道之不行与不明」,是因为缺乏勇与智。第七章强调智之难,像「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一语,也表示勇之难。第八章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所说的善包含在「仁」中。第九、十章所说的皆与「勇」有关。 「中庸」即是「人之道」所谓的「择善固执」(第二十章)。「择」需要智,「善」属于仁,「固执」全赖勇。因此,中庸即是用中,即是人之道,即是择善固执。修成此道的是三达德,亦即智仁勇。为了统合这些观念,进而以之为核心来展开本书的理想,名此书为《中庸》是很合宜的。
倡导孝道文化、传承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终生应该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自呱呱落地后,幼则抱于膝,哺以果饴;长则授以知识,教以处世;及至成家立业,父母依然牵肠挂肚。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情就是孝。这种亲情关系,长期以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代际情感的纽带,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 的传统的孝文化。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又进一步将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感情提升到“道”的高度,概括为孝道伦理。孔子指出:孝道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并对孝道进行系统地论述,提出:“必养且敬,不敬,犬马之养,何以别乎?”就是说,“对老人不仅要养,而且要敬。如果只养不敬,那么,供养父母和饲养犬马,从何处分别呢?”由此,孝道伦理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人,构成了以孝亲敬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孔孟的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仅为我们的民族代代相传,乐于遵从,而且不断发扬光大。人们祖祖辈辈相传着的“搤虎救父”,“亲涤溺器”,董永“卖身葬父”和蔡顺“拾椹供亲”的孝道故事。为世人所称颂和赞誉。孝是人间一种高尚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功能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孝德的升华。历史证明:在我国长河中,它对家庭老少相安,兄弟和睦、敦亲睦族、共享天伦之乐和社会安宁等所起的积极作用是重大而深远的,是无庸至疑和不可抹煞的。
台湾国学教材大陆推广遇难题 引进改编自台湾国学教材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分上下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分为22个单元,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每个单元之前均附有“引言”,之后则设计有“问题与讨论”,各章中还穿插大量“章旨”“注释”“解读”“相关名言”等板块。   评价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称,较之已有的国学教材,编排上层次清晰,且非常系统全面,组合合理,有利于教学,学生接受程度也很高。   推广阻力   大陆国学师资力量不足。语文教师缺乏国学底蕴,很多都不敢讲,也讲不好。   高考压力。激烈的升学竞争让很多校长认为,小学、初中可以学学国学,但不敢让高中生在国学教育上花费时间。   为更好地推广这套国学教材,避免台湾教材的“水土不服”,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将与中华书局合作,牵头进行上海版《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修订。修订将于今年10月开始启动,目前初步考虑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各编写两册沪版《中华文化基础教材》。   一年的时间,由中华书局引进改编后的台湾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从全国最初的近30所试点学校,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市近200所学校,使用学生人数近4万人。   “现在的语文教育缺乏国学这一块,这套教材是很好的补充。”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   不过,好教材面临着推广难题:第一,大陆国学师资力量不足。语文教师缺乏国学底蕴,很多都不敢讲,也讲不好。第二,高考压力。激烈的升学竞争让很多校长和家长不敢让学生在国学教育上花费时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