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秋 春夏秋冬秋
关注数: 81 粉丝数: 76 发帖数: 15,778 关注贴吧数: 33
[唯美艺术]中华罗汉全集(转载)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罗汉的形象和地位       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        罗汉的形象一般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艺术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象征。     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一)十六罗汉   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古代译品中如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守护佛法。」但是未列举出十六罗汉一一的名字。此外,西晋竺法护译(一云失译)《弥勒下生经》云:「所谓大迦叶比丘、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上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盘,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盘。」东晋失译《舍利弗问经》也说:「我去世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般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即根据此说云:「佛敕四大罗汉不得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无余涅盘。」而唐湛然《法华文句记》解释此文却云:「准《宝云经》第七,佛记十六罗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彼经一一皆列住处、人名、众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前各各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不般涅盘。宾头卢、罗云在十六数,却不云迦叶。」今勘本《宝云经》有两译,一是梁代曼陀罗仙译,一是梁代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都无此文。只是僧伽婆罗译本卷七末没有一般经典惯例的「信受奉行」的文句,或者现本的经文有所缺失,这就难以考定了。现在所有的十六罗汉的典据是依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难提密多罗,此云庆友,是佛灭后八百年时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人。 《法住记》中说: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第四尊者苏频陀(Suvinda),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第五尊者诺距罗(Nakula),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罗(Bhadr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罗怙罗 (Rahul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aena),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lngat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