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阿波罗 ◎太阳神阿波罗
关注数: 3 粉丝数: 3 发帖数: 583 关注贴吧数: 1
荷马赞诗之TO APOLLO TO APOLLO (546 lines) TO DELIAN APOLLO -- (ll. 1-18) I will remember and not be unmindful of Apollo who shoots afar. As he goes through the house of Zeus, the gods tremble before him and all spring up from their seats when he draws near, as he bends his bright bow. But Leto alone stays by the side of Zeus who delights in thunder; and then she unstrings his bow, and closes his quiver, and takes his archery from his strong shoulders in her hands and hangs them on a golden peg against a pillar of his father's house. Then she leads him to a seat and makes him sit: and the Father gives him nectar in a golden cup welcoming his dear son, while the other gods make him sit down there, and queenly Leto rejoices because she bare a mighty son and an archer. Rejoice, blessed Leto, for you bare glorious children, the lord Apollo and Artemis who delights in arrows; her in Ortygia, and him in rocky Delos, as you rested against the great mass of the Cynthian hill hard by a palm-tree by the streams of Inopus. (ll. 19-29) How, then, shall I sing of you who in all ways are a worthy theme of song? For everywhere, O Phoebus, the whole range of song is fallen to you, both over the mainland that rears heifers and over the isles. All mountain-peaks and high headlands of lofty hills and rivers flowing out to the deep and beaches sloping seawards and havens of the sea are your delight. Shall I sing how at the first Leto bare you to be the joy of men, as she rested against Mount Cynthus in that rocky isle, in sea- girt Delos -- while on either hand a dark wave rolled on landwards driven by shrill winds -- whence arising you rule over all mortal men? (ll. 30-50) Among those who are in Crete, and in the township of Athens, and in the isle of Aegina and Euboea, famous for ships, in Aegae and Eiresiae and Peparethus near the sea, in Thracian Athos and Pelion's towering heights and Thracian Samos and the shady hills of Ida, in Scyros and Phocaea and the high hill of Autocane and fair-lying Imbros and smouldering Lemnos and rich Lesbos, home of Macar, the son of Aeolus, and Chios, brightest of all the isles that lie in the sea, and craggy Mimas and the heights of Corycus and gleaming Claros and the sheer hill of Aesagea and watered Samos and the steep heights of Mycale, in Miletus and Cos, the city of Meropian men, and steep Cnidos and windy Carpathos, in Naxos and Paros and rocky Rhenaea -- so far roamed Leto in travail with the god who shoots afar, to see if any land would be willing to make a dwelling for her son. But they greatly trembled and feared, and none, not even the richest of them, dared receive Phoebus, until queenly Leto set foot on Delos and uttered winged words and asked her: (ll. 51-61) `Delos, if you would be willing to be the abode of my son "Phoebus Apollo and make him a rich temple --; for no other will touch you, as you will find: and I think you will never be rich in oxen and sheep, nor bear vintage nor yet produce plants abundantly. But if you have the temple of far-shooting Apollo,
意识心理学【ruiaijun】 第一节 意识生成理论 我们不用定义来解决“什么是意识”这个问题。对于这种人们常用的概念,往往是人们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但确切地描述,又会众说纷纭。一门学科引入它作为概念后,上来先为它下定义,就会引起理解不同的人之间无谓的争论。如果先进行各种研究讨论,到取得一定结果以后,到人们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取得共识的时侯,再用确切文字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一、对意识的初步分析。 1、意识、意识活动和意识功能。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属性,它是大脑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大脑的能够进行这种活动的属性。意识是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以信息流动、信息处理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有时也有肢体运动参与。我们使用“意识活动”这个概念描述意识的活动特征。从含义看,“意识活动”强调的是意识的活动性,“意识”强调的是意识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意识比意识活动含义更广泛。 意识不是大脑所有的活动,它只是大脑活动中的一类。我们把这类活动的作用用“意识功能”这个概念表示。“意识功能”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意识有这样一些功能:意识能监视、控制全身的活动(严格说,意识不能监视、控制人体的所有活动);意识能使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包括人类自身;意识能发泄、表现、抑制自己的感情;意识能使人有独立的思想、人格、个性、个人意志等。 意识、意识活动、意识功能三个概念是指的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这三个概念不是包含关系,意识不包含意识活动,它就是意识活动,意识也不包含意识功能,它的作用就是意识功能。三个概念的区别是强调的侧面不同,在需要强调不同侧面时,分别使用不同的提法。 2、讨论意识的途径。由于除哲学以外没有其它科学认真地讨论过意识,人们对意识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 在迷信说法中,意识是灵魂,是生命特有的可以脱离肉体存在的东西。它强调了意识与生命的特殊关系,但是否定了意识的客观物质性;它强调了意识对肉体的独立性,但是否定了意识与肉体的不可分离性。意识的确是生命的特有现象,但不是所有生命都有意识,只有人才有意识;意识有产生个人思想、个人意志、个性等的功能,在这些功能中表现出意识对肉体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意识并不能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意识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因此意识不是迷信说法中的灵魂。迷信说法之所以有人相信,就是因为它也有正确的东西(意识的生命性和意识对肉体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它把正确的东西荒谬地夸大,对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加以歪曲,迷惑了糊涂的人。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讨论意识。 作为大脑的一类活动,意识显然是心理活动,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可是由于它与心理学的其它对象纠缠在一起,很难单独作为心理课题研究。例如思维、情感都是心理学专门的课题,意识就和它们纠缠在一起,使思维、情感具有意识的特征。以至于很多人把具有意识特征的思维和具有意识特征的情感当做意识。 人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一个人独立的思想是意识的重要组成,但它们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如果思维是意识特有的一种活动,可以把意识作为一个大课题,把思维作为它之下的一个小课题来研究。但是,实验表明没有意识的动物也有简单的思维能力,最著名的是荷勒的大猩猩实验。在他的实验观察中,大猩猩可以在够不到食物时想出把短棍接长的办法拿到食物。这里的大猩猩显然表现出简单的思维能力。计算机也可以模拟一些思维,目前模拟思维的计算机是绝对没有意识的。这些都证明思维是可以独立于意识以外的活动,思维并不是意识的特有活动。但讨论意识离开个人思想,离开人的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就不是完整的讨论。在这里,意识显然与思维纠缠在一起。 再例如,人类特有的感情也是意识的重要表现,感情显然是情感活动的结果。如果情感活动是意识特有的活动,可以把意识作为一个大课题,把感情作为它之下的一个小课题来研究。但是,动物也能表达感情,它们也有情感活动。动物的这些情感活动也是没有意识的感情活动,这表明情感活动并不是意识特有的活动。但讨论意识离开对个人感情的讨论,离开对感情的表现、发泄、压抑的讨论,就不是完整的讨论。在这里,意识显然与情感纠缠在一起。
三国闲话大全(十)单挑   看三国时,看见单挑总是很兴奋。但见两军擂鼓如雷,旌旗蔽天,两将各拍战马,刀枪并举战在一处,当真酣畅淋漓。打三国游戏时,一旦有机会与敌人单挑,则是战斗最高潮。我最兴奋的是打三国七时用赵云与吕布挑,最后一个回合时,一招漫天飞舞把吕布挑了,那种兴奋难以言喻。   但是说实话,三国时的人并不是白痴,哪来那么多单挑?实际上,三国最早是戏剧来的,而戏剧里很注重将对将的单打,实则未必。象《三国演义》里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单挑,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历朝名将,蒙恬、白起、李牧、卫青,又有几个人擅长单挑呢?将领毕竟是指挥能力作为第一要求的。   演义里的单挑,如三英吕布、马超战虎痴之类全是虚构。唯一一场真的,是关羽斩颜良,可那与历史差距也很大。演义里是:曹操与颜良对阵,列阵之后,关羽突袭得手。但历史上,张辽与关羽率骑兵援救白马,路上遭遇颜良。具体如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如此单挑,非万人敌莫能为也!   张飞和关羽的勇猛确实有名,单挑能力在历史上都是强的,为万人敌,而马超“自负多力”,也是个猛将。但是史书上没提赵云和黄忠,不过这两人“强壮挚猛,并作爪牙”,那么是也可以是猛将。而吕布的单挑能力似乎没有多提,但是百发百中,极其吓人,曾独自断后,“燕将数百无人敢近”。   曹操方面,其实夏侯敦的单挑很烂。典韦许楮的勇猛是真的,但都是用兵盲,所以才不能成为首席大将。曹操部下五虎将里,张辽和张合是骁勇出名的,可见单挑很厉害。乐进则“勇毅无前”,那么胆子很大,居五子良将之首。于禁则不清楚了。志上只说徐晃用兵如周亚夫,并未提及武力,所以不知。   其实曹操手下单挑最厉害的是曹仁。这一点或许没多少人知道。   周郎打南郡时,一次蒋钦、徐盛、丁奉三大猛将围攻。曹仁派牛金出马,被围,曹仁亲自披甲,率百骑直入敌阵救牛金出去,一个人挑败了东吴三大猛将。陈娇说:“将军乃天人也!”确实不同凡响。而且曹仁的骑兵指挥能力相当惊人,将才绝对在夏侯敦之上,在曹氏集团算得第一。可惜老罗偏心,把他写成了白痴。《三国志》注引里有一句:“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焉。……品其勇武,仁为首,张辽次之。”大致如是了。   最后提一句,被传得很玄的长板事件,其实是虚构居多……史书上只说赵云断后,但没有任何厮杀的记载。以陈寿的老爸和赵云的关系那么熟,如果有具体厮杀,必然绘声绘色,可惜没有。   
三国闲话大全(十二)公孙瓒   三国里论步兵,孟德为首;论水军,周郎不做第二人想;论到骑兵则难说了。温侯、马超、赵云、曹仁、夏侯妙才个个都是龙精虎猛的男子汉。尤其是前三个,属于内外兼修的典型,人得长帅(传说),单挑也都未曾输人,所以人气很旺。估计再加一个张辽可以凑个骑兵F4啥的。   但说实话,论及骑兵作战,这三个人还都不算顶级。最优秀的,其实是公孙瓒那老头。   公孙老头在三国里其实也是个死跑龙套的,先引出了刘备,又引出了赵云。引完赵云后老罗再未提他,一直到官渡前了,想到他了,于是借了一个探子的口几句话就把他的故事结束了,那真叫惨。   其实公孙老头在东汉来说,其地位差不多有点象飞将。骑术极精,又熟悉漠北地形,匈奴屡入寇都被他打得屁滚尿流,看去简直象霍去病似的。尤其是那骑兵带的,白马阵名闻天下,以至于匈奴只能扎草人挂上公孙瓒的名字射着玩,射中了还喊万岁,标准的意淫。现代被人幻想的美女都是可遇不可求之辈分,那时被人意淫的将军都是无敌人物。   公孙瓒在演义中的具体战例仅两次:一次在界桥和文丑猝然相遇,挑之,败,落荒而逃。当时跳出来一个少年英雄救美,几下把文丑赶跑了,然后自称赵云。其实那年他都快30了还少年,公孙瓒当了一回龙套。第二天去和袁绍开战,得意地摆了个什么白马阵,被审配一阵弓弩射得鬼哭狼嚎。注意,审配的弩在官渡初战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厉害啊。袁绍人马斩将夺旗地杀了过来,这时赵云再次英雄救美。给人的印象是公孙瓒真叫失败。   但是冷静地想一下,公孙瓒在191年与袁绍交恶,200年死,前后与袁绍交战达九年。在辽东公孙康和河北袁绍、黑山张燕的夹攻下撑九年,不容易啊。何况他当时年纪已老,不复勇猛了,手下除了赵云又全是白痴。九年时间,他凭借北平一地的物力财力依然可以和雄兵百万的袁绍征战一方,真的是个优秀的人物。   老罗写三国时,一贯用如是手法:把某名将写成白痴以衬托另一人。如皇甫嵩、公孙瓒之类老名将还有曹操手下的于禁、乐进都被牺牲了。可叹的是大家更容易被《三国演义》蒙蔽,生生的把三国骑兵第一猛男给忽略掉了。   
三国闲话大全(十四)吕布   在演义中,吕布出场就非常威武不凡。董贼当时气焰张天,“废立废立”喊得惊天动地。丁原跳出来骂他,董贼脸上挂不住了,准备开刀时,李儒眼尖,瞅见丁原身后一人“身长九尺,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杀气极重,李儒赶忙打圆场:“喝醉酒了,哈哈哈”。我估计当时如果李儒不出,董贼已经身手异处了。   然后就是第二天,董贼西凉铁骑浩浩荡荡去和吕布交手,噼里啪啦地被吕布打得满地找牙,董贼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立刻叫李肃出马。赤兔和金珠宝贝奉上,吕布立刻转了脸色,喀嚓斩了丁原,然后到了董贼手下,又拜董贼为义父,“此所谓三姓家奴也”——张飞发明这句话委实漂亮得很,也刻薄得过了份——从此便作为董贼的部下将领了。   然后是吕布最出彩的时候了。十八路人马杀来了,华雄被杀,董贼率兵到虎牢,吕布跳了出来,先斩方悦,又斩穆顺,败武安国——奇怪,这几个人在华雄耀武扬威时干嘛不去拼啊——最后把辽东猛虎公孙瓒追得无处藏身。所谓:“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果然天下无双。然后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窃以为,吕布先挑了四个人,这三个人捡现成便宜再不胜是说不过去了。不过后来岳飞传里有个双枪陆文龙也是被所有猛将车轮战也未败,算得厉害。吕布就略微差一点点了,斗到后来好歹是过了百合,虚晃一戟就闪了。这也是吕布仅有的两次单打失败之一。   然后,吕布就跌入了温柔陷阱,做了一次借刀杀人用的刀。整个事件没什么好说的,我只请大家注意一句话:“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这句话可以说是肺腑之言,也可以从中看出吕布人性化的一面。虽然李肃对他那么花言巧语,董贼也始终对他笼络有加,他始终还是不甘心在董贼手下当一个杀人工具。他的天下不是一个将领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所以可以说,即使没有貂蝉,他也会杀了董贼。一切只是早晚而已。   然后李郭破关,吕布没有独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并且“苦劝”。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还不是所谓“豺狼之性”。多少有点义气。   然后吕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会儿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但主要在河北作战。尤其与黑山贼作战时把号称无敌的张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绍等始终对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断跳槽。某次跳槽还发生这种事:“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见他的骁勇实在已成了一种恐怖的威慑力,他是战神,是魔鬼。在那个时代而言,已经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然后,发生了吕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陈宫。   由陈宫策划,吕布攻占了兖州,控制几乎山东全境,然后全军东出濮阳与曹操会战。有几个经典战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战屡败,而用计则吕布相形见绌了。须知曹操军乃青州军,天下著名的铁军,却在与吕布作战中屡败,可见吕布西凉骑的骁勇和吕布本人对军队的重大影响。可是在对付计策方面,吕布则一塌糊涂。他的骁勇使他的信心过于膨胀,甚至迷信于自己的勇猛,于是就陷入了麻烦之中。一直到后来被迫撤出兖州投奔徐州。   吕布在徐州过得也不算快乐。虽然后来奔袭徐州夺了州牧,可是刘备为肘腋之祸根,袁术又常来纠缠。逼得吕布还上演了三国里极精彩的一幕——“辕门射戟”。这一箭可以说震住了所有人。说实话,张飞动不动要和吕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怀疑他骨子里对吕布却是根深蒂固的恐惧。就好象中国人越恐韩越嘴里说不怕韩国一样。而关羽从来对谁都没有心理恐惧症。但从这一箭开始,所有在场的人都会对吕布产生恐惧——这一箭也足见吕布的傲慢。我相信,虽然经过这一箭袁术、刘备罢兵,但是双方都已开始将矛头不自觉地对准吕布,因为他们发现吕布的潜在威胁实在很惊人。
三国闲话大全(十五)赵云   赵云在演义中出场酷到极点:公孙老头被文丑追得焦头烂额,“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   注意,赵云与文丑大战这么多回合胜负不分。而非一枪撂倒,而罗后来刻意写了关羽斩文丑,估计是在暗示赵云不如文丑。而赵云的相貌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威武得很。但是似乎没有说到“帅”这个字。这些形容词金庸用来形容郭靖,大家想必对赵云的容貌有了了解。但相貌堂堂应该是可以的。   第二天公孙老头摆出著名的白马阵去和袁绍开片。那袁绍利用猛将麴义的重步兵一路砍来,严纲被斩,公孙老儿丢盔卸甲,哇,此时帅呆的赵云又来了,一枪刺翻麴义(史料记载那家伙原来是应该于七年后被袁绍杀的,此处移花接木了),袁绍军集体大乱。   到此处,想来对军事略有研究的人都看出问题了。冷兵器时代,重步兵的方阵和列队作战的方式,绝非一个人冲刺可以杀退,最多可以起到斩将使之混乱的作用。而演义里却写袁绍军集体撤退(幼稚得象电子游戏,可见老罗没打过仗。其实一阵乱箭过去赵云不完了吗?)袁绍吓得屁滚尿流。这是赵子龙出山第一战,漂亮之极。   后来赵云一直没什么戏,跟刘备去救了徐州,后来分别。“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恶心啊……而且不完全统计,这也是刘备演义中第一次哭,呵呵,子龙可是揭开大哭天才刘备哭戏的第一人哦。   其后一直到卧牛山,赵云杀了裴元绍,随了刘备。当时他和刘备相见,好似书桓遇到了依萍,具体我不说了,大家看书去。   刘备在曹操官渡作战时偷袭汝南,曹操回师(历史上是曹仁以绝少兵力大破刘备,可能老罗觉得刘关张赵被曹仁打败没面子吧)大破刘备,但子龙有戏:在关键时刻背后偷袭撂倒了高览(大家记得官渡时高览和许楮打了N个回合不分胜负哦),救了刘备一条命。大家一起逃到了新野。   赵云在新野期间几场戏都是担任刘备的贴身保镖(历史上他也一直是刘备的主骑,即私人保镖队长,或称卫队长),什么护送刘备去襄阳什么的都是他出场,然后曹仁大军杀来,子龙负责破了八门金锁阵(注意,自从步入诸葛亮时代后,子龙的戏明显比较足了,比关张都多,但历史上其实那段时间他根本星光暗淡,下回说)。然后诸葛亮来了,子龙又立功了,等等。接着,发生了赵云一生中最惊人的一战:长板。   其实历史上,长板之战只是一次刘备的彻底失败,赵云是随同刘备撤退,护送他的老婆孩子的,没有什么七进七出的事(至少史书上和各种野史都没有,不知道老罗怎么编的)。那次最出风头的是张飞临水一喝,那是史书有记载的。但在演义里,子龙是够酷,一口气杀那么多人,厉害啊。而且曹操还下令:不许放箭。须知曹操此人虽然爱才,但哪是那么妇人之仁的人?所以老罗这个是败笔,假得太明显。另外,他所杀的夏侯恩在历史上一直跟着张燕在北方镇守没有去打江南,不知道当时怎么出现还背剑。他所杀的两个姓钟的都是钟会的叔叔,当时都在长安防御马腾,不知道怎么会到长板。反正长板在历史上破绽甚大,学者都认为是虚构。我这里只说演义里:赵云一口气杀了五十多将,最后还和张合挑了一场,没分胜负。算得勇武。他一生的名气也就此铸就。长板赵云后来和白马关羽、当阳张飞一起四处传扬,巍为传奇。   后来就是赤壁,子龙护送了孔明,又劫了曹孟德,算是吓人。但是,注意,赵云此时的地位隐然已可和关张并列。以至于周郎给孙权写信:“刘备以枭雄之姿,关张赵等熊虎之将,必非池中物……”他已和关张并列了。   但是,猫腻正在这里。翻史书,原文是“关张等熊虎之将,世之虎臣……”压根没这个赵字。   然后,赵云的戏不多,一长段都是庞统魏延他们的戏。后来马超来了,和张飞战N回合不败。投降后,有两个不厉害的将领来,“子龙已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使子龙也在马超面前显了一下。
三国闲话大全(十七)貂蝉   中国古来的英雄所热爱的,除了江山便是美人。因为你如果对钱财孜孜不倦或者有其他啥的癖好,人家很容易就诟病你玩物丧志。可是对美人大有兴趣是人之大欲也,没什么可说的。而女人又是最可怜的。中国历史是男人胡写的,而一旦到关键时刻,男人就懂得赖帐说是女人搞坏的。周是褒姒笑没的,商是妲己妖坏的,连武大郎都是潘金莲风骚死的。而董贼自然理所当然是被女人弄死的。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   公元191年,是年董贼57岁,而按照演义的安排,貂蝉十六岁。说实话,貂蝉挺倒霉的,她只是院子里叹口气,或许是因为少女怀春,或许是因为新衣服弄脏了,或许是因为月考考砸了,又或许是因为刚看了琼瑶或者是亦舒的小说而在那里自伤身世,王老头就死过来骂:“贱人将有私情耶?”貂蝉只好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那也就是句客气话。我猜王老头当时是这么想的:“哈,这丫头,跟我玩花伙哪?我就知道你在外头有男朋友了。我得不着我还就不让你如意。”当时就想出这么一招来。作为貂蝉一方,很可能是这么想的:“啊,我能和吕布结婚吗?万人迷吕布?”于是就糊涂地肯了。   后来就是著名的连环计了。貂蝉的表现极佳。以吕布如此帅哥,追他美女多了,却还会对这个女孩子“神魂飘荡”,可见貂蝉没有做公关是很可惜的。而董贼直接说:“真神仙中人也!!”那么貂蝉的魅力无庸置疑了。   但下面就是对她极大的考验。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这两个东西虽然白痴,但是毕竟有父子之名,只要前后一对质,很简单地就可以把情况搞明白。我考虑在此期间,董贼一直倾向于貂蝉而不听吕布可能有这个因素在里面:董贼是陕西人,貂蝉则是陕西米脂人,方言相近。而吕布是九原人,地处蒙古,国语水平估计也就和陈冠希差不多,很难交流。   董贼死后,演义做了交代:“吕布至眉坞,先取了貂蝉。”而后来貂蝉又在下邳做了回蠢事,劝吕布休要突围。然后吕布死,貂蝉不知所踪。以她的经历,如果写一本《我和两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么定能名震天下,不过可能年久失传了。毕竟美女作家的书一般是不长久的。   民间有诸般传说,渲染貂蝉和关羽的事,不多赘言了。   谈一下貂蝉的真名,在关汉卿的一个剧本里,她姓任,名红昌。因在宫中掌管貂蝉帽,所以赐名貂蝉。   我以前想貂蝉的结局时,设想了很多,都不尽如人意。现在一想,央视版的貂蝉结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红尘,西风古道,风尘恋恋,老马旧车。貂蝉身着红裳,最后凝望了一眼那曾经风虎云龙的长安城,然后黯然垂下车帘。这一刹那,千年的风尘被她锁在车外,天下已经与她无关。   有歌云:“说什么眉坞春深,全不晓天意人心。远离了富贵烦嚣地,告别了龙争虎斗门,辜负了锦绣年华,错过了豆蔻青春,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拼舍这如花似玉身。从今后再不见尔的身影,也再不闻尔的声音。貂蝉已随着那清风去,化做了一片白云。”   那首歌给我印象很深很深。   每次想起,想说什么,总是无从说起。   所谓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三国闲话大全(十八)于禁   于禁者,在演义中首次出场是曹操招兵买马时,“又有一将引军数百人,来投曹操:乃泰山巨平人,姓于,名禁,字文则。操见其人弓马熟娴,武艺出众,命为点军司马。”   当时他的地位与李典、乐进、吕虔等类似,次于夏侯与曹家兄弟。   在曹操突击徐州时,他与夏侯敦、恶来一起作为前锋——可以说是骁勇善战的表现吧。   后来在历次与吕布或者其他军阀混战中,于禁都会出现。大多情况下是诸如:“忽然两彪人马杀出,左有于禁,右有谁谁”这样凑数的。与吕布的濮阳会战,于禁出过一个主意说“袭其西寨”,那次也就引出了恶来著名的“五步乃呼我”的故事。   在曹操徐州围城时,刘备来援救,有如下场景:“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拥将出来。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勒马大叫:‘何处狂徒!往那里去!’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   注意,能享受被刘备张飞夹攻的人,一共只有三个:吕布、张任,还有就是于禁。   在宛城之战,著名的战事发生:曹操被张绣偷袭,恶来战死,全军溃退。夏侯敦所部青州军下乡劫掠,被于禁沿路杀掉。张绣军到,于禁率先出战,身先士卒,大破张绣。本来一次彻底的完败居然有个好结局。   演义和《三国志》里,关于这段都有精彩描写:“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绝对是将才之举。冷静。   后来历次军事行为,于禁都多少参与了。在赤壁还当了水军总督——代替蔡张那两个死鬼的——但成效大家都知道了。   实际上在历史上,于禁的战绩是与张合张辽等并列而毫不逊色的。《三国志》上说:“   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   才任大将军,那是把他拔到了足以左右一个国家军事才能的高度了。   在与河北军作战中,战绩则:“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   注意此处,曹操在许都时,官渡行营总指挥即是于禁。这个责任可是关系到大局的。而于禁以两千军拒河北军十万,可见其胆略。   而于禁的为人则:“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很厉害。曹操“亦惮之”,可见他真的是个严肃威武的人。不象曹洪那样暴发户土财主脾气——曹洪在定军山战役前夕居然还在汉中搞很淫乱的PARTY,服了他——而于禁则是如此标准的一个军人。而且整军有方,做先锋和后军都是要求严格的。   可以说,老罗对于禁描写的力度是不够的。以至于到了关羽逼近许昌曹操想迁都时,派遣于禁去抵御关羽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上,夏侯敦生病,张辽在合肥,张合在长安,曹仁被困,当时曹操能派的够档次的大将一共也只有于禁和徐晃了。   论将才,于禁与徐晃难分上下。但是于禁与曹操是三十年的兄弟。   于禁,时任左将军。   就这样背负着三十年友情出征了。   大雨。   水淹七军。一场大雨成就关羽千年英名。   于禁肉袒出降。   我想那天,灰色的阴云下,于禁伫立在堤坝上任大雨吹打。看见七军将士在水中翻滚呼号看见远方那树立的关字大旗,回首三十年前尘如梦,他在想些什么?   曹操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邪!”   那是伤透了心了。   于禁归来后,须发皓白。   想象在荆州土牢中被关押的样子——讽刺的是,他是由吕蒙送回来的。   想象一下那场景:于禁坐在牢中。有人开门说,于将军,我等奉吕将军之命送你回许都。   于禁蹒跚地步行而出。吴军将士们看见这昔日的劲敌今日的囚徒,窃窃私语不休,偶尔爆发出嘲讽的大笑。   对一个老人来说,这是羞耻。绝大的羞耻。   而天没有给他一个好的收场。曹丕没有放过他。连死都让他死得很屈辱。   于禁是羞愤而死的。   他的死比任何人都痛苦。因为他是眼看着一代大名陡然间在一场大雨中灰飞烟灭的。   那一夜的大雨成就了很多人也葬送了很多人——那是三十年的英名。   《三国志》上说: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未免对他太不公平。   你觉得呢?   
为何“蜀中无大将” 诸葛亮博古通今,堪称旷世奇才。然而,与曹操中人才如云,孙权手下帅才不断相比,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在是逊色至极,最终造成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可悲局面。综观诸葛亮用人,其失败的教训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在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 蜀国鼎盛之时,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自不必说,便是马岱、魏延、邓芝也绝非等闲之辈。然而,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之时,压根儿就没从培养人、锻炼人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味的使用,以夺取一时的胜利为最终目的。每每临战,必唤某某单独入账,耳提名面一番,然后大家各干各的。更有甚者,对于长时间执行任务的将领,诸葛亮还要独授所谓的“锦囊妙计”,并严格规定拆阅时间限和程序,像“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一节,循规蹈矩的赵云依嘱行事,自己根本不动脑子,依靠三个人锦囊胜利完成任务。最终,大家都惊呼“军师真神人也”,但仅此而已,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谁也没有从一次次胜利中学到点什么,成了一个个机械、盲从的战争工具。 二、在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上重个人轻团队。 恃才自负的孔明先生独断专行,事必躬亲,遇事从不肯召开“商讨会”,这与曹操、孙权等广泛征求意见,甚至逼着谋略之士谈高见的做法截然不同,从初出茅庐到死而后已,诸葛亮肯垂询下问的人少之又少,马谡算一个,姜维勉强算一个。但此二人,一个事之若父,一个甘当学生,察言观色,尤恐不及,又哪敢出口与领导相左之言?就连主公刘备时常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像刘备江南迎娶吴侯之妹时,诸葛亮大包大揽,极力撺掇,刘备虽“怀疑不敢往”,无奈还是稀里糊涂地去了。只有一个魏延不识天高地厚,曾谏言诸葛亮不必过于谨慎,可出奇兵直袭长安,不仅被诸葛亮斥为弄险,惨遭喝退不算,还加深了与领导的矛盾,成了“脑后有反骨”的进一步印证。事实证明,魏延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将领,非但魏延不是,就连猛张飞“给点阳光也会灿烂”,像其义释严颜,抢先入川便是很好的证明,但诸葛亮只是一句不管疼痒的“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洪福”予以了结,并未加以指点引导与发扬广大,缺乏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的协作氛围和团队精神,不仅局限了自己的视野,更限制了属下的发展。 三、在安抚鼓励与警告诫勉上重安抚轻诫勉。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是古往今来智士仁人总结出的用人之道。然而,由于诸葛亮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一切以其使用之便为出发点,对属下之间的矛盾不调解,对属下的缺点不指正,重安抚轻诫勉,最终导致许多优秀人才走向没落。像关羽,诸葛亮早在赤壁之战时就看透了其自恃勇武,踞傲自满的禀性,诸葛亮不加诫勉,甚至在诰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因不屑与黄忠老卒为伍,大放厥词,诸葛亮还让费诗专程赶去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像马谡,刘备临死前一再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仅不在日常中对马谡加以斧凿,反而委以驻守街亭的重任,最终导致马谡违约领死。像魏延,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知其“有反骨”不予严诫,反而任其发展,甚至利用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予以牵制,并于临死前安排马岱作杀手,最终置其于死地。凡此种种,安有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的可能呢?
【太阳神品三国】之绝佳防御战术的经典战例--张辽威震逍遥津 绝佳防御战术的经典战例--张辽威震逍遥津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精锐尽出,十万大军竟为张辽的七千守军所破,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幸赖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死战,才得以脱身。合肥逍遥津一役,是张辽毕生最闪光的佳作,演义说“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可称为防守战术的经典战例。 一、合肥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胡注引《水经注》“淝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则至合肥。淝水又北过寿春县北,入于淮”,“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更是曹魏军事重地。 1、防御上,曹魏东置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合肥地处淮南重地,既利屯田戍边,又扼孙吴北取徐扬之路。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必要时可以让水军北入淮河攻魏。 2、攻势上,合肥南控巢湖,遥望建业,能够对东吴构成威胁。曹魏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军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後从濡须入长江攻吴。东吴不得不在濡须口夹水立坞,以防曹魏南下入江。 3、策略上,曹操时不时由合肥越巢湖发兵南下,把东吴的兵力和注意力长期率制于此,保长江一线大部分地区的安宁。魏吴接壤数千里,而十多年间只在此一隅发生战斗,道理概在于此。 基於合肥的重要性,魏吴两国在此地先后展开数次大战,烽火遍及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南下,吴守濡须以拒;孙吴北上,魏守合肥以待。 二、战役前夕的军事态势。 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长史张纮之议,将治所从京口西迁到“山川形胜”的秣陵,建石头城,改名建业。同时,吕蒙以“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为由,劝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 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虽各有小胜,却难以为功,曹操只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而退军,并一面使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一面遣朱光屯皖,大开稻田。但当初曹操军谯备边,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不听蒋济“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的劝说,征令内徙,使“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导致“江西遂虚”,皖城实际已是座孤城。 建安十九年,孙权接受吕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有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的建议,亲率大军征皖,吕蒙荐甘宁为升城督,督军急攻,一战而获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并男女数万口。待张辽率兵来救,闻城已拔而退。 同年七月,曹操知皖城失守,不顾贾逵、傅干等人的谏阻,忿然再次举军亲征,然“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军遂无功”(此战史无明记)。曹操始悟与其胶着于此,不如回师而西取张鲁。 建安二十年,刘备定蜀,孙权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刘备当然不许,关羽尽逐权置三郡长吏。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刘备闻之,亲提五万大军下公安,遣关羽进益阳,争三郡,大战一触及发。是时曹操兵临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孙刘遂分荆州,重结旧盟。 这样,东吴西向无事,孙权遂把目光又投向东线的合肥。 三、战役的进程。 建安二十年,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麾下将领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潘璋、陈武、贺齐、徐盛、吕范、宋谦等;而合肥仅有张辽、乐进、李典及护军薛悌的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关中,无力赴援,兵力十分悬殊。 1、初战寒心魄。 早在曹操西击张鲁之前,交给护军薛悌一道秘密教令,函边写着“贼至乃发”四字。现吴军果真北上,张辽、乐进、李典、薛悌乃开函看教,教令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但敌众我寡,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皆疑,唯张辽领会曹操用心之所在。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乐进等犹豫不定,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素与张辽不睦,但为其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打动。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将士”,准备明日大战。
【太阳神品三国】之绝佳防御战术的经典战例--张辽威震逍遥津 绝佳防御战术的经典战例--张辽威震逍遥津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精锐尽出,十万大军竟为张辽的七千守军所破,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幸赖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死战,才得以脱身。合肥逍遥津一役,是张辽毕生最闪光的佳作,演义说“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可称为防守战术的经典战例。 一、合肥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胡注引《水经注》“淝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则至合肥。淝水又北过寿春县北,入于淮”,“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更是曹魏军事重地。 1、防御上,曹魏东置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合肥地处淮南重地,既利屯田戍边,又扼孙吴北取徐扬之路。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必要时可以让水军北入淮河攻魏。 2、攻势上,合肥南控巢湖,遥望建业,能够对东吴构成威胁。曹魏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军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後从濡须入长江攻吴。东吴不得不在濡须口夹水立坞,以防曹魏南下入江。 3、策略上,曹操时不时由合肥越巢湖发兵南下,把东吴的兵力和注意力长期率制于此,保长江一线大部分地区的安宁。魏吴接壤数千里,而十多年间只在此一隅发生战斗,道理概在于此。 基於合肥的重要性,魏吴两国在此地先后展开数次大战,烽火遍及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南下,吴守濡须以拒;孙吴北上,魏守合肥以待。 二、战役前夕的军事态势。 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长史张纮之议,将治所从京口西迁到“山川形胜”的秣陵,建石头城,改名建业。同时,吕蒙以“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为由,劝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 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虽各有小胜,却难以为功,曹操只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而退军,并一面使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一面遣朱光屯皖,大开稻田。但当初曹操军谯备边,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不听蒋济“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的劝说,征令内徙,使“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导致“江西遂虚”,皖城实际已是座孤城。 建安十九年,孙权接受吕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有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的建议,亲率大军征皖,吕蒙荐甘宁为升城督,督军急攻,一战而获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并男女数万口。待张辽率兵来救,闻城已拔而退。 同年七月,曹操知皖城失守,不顾贾逵、傅干等人的谏阻,忿然再次举军亲征,然“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军遂无功”(此战史无明记)。曹操始悟与其胶着于此,不如回师而西取张鲁。 建安二十年,刘备定蜀,孙权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刘备当然不许,关羽尽逐权置三郡长吏。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刘备闻之,亲提五万大军下公安,遣关羽进益阳,争三郡,大战一触及发。是时曹操兵临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孙刘遂分荆州,重结旧盟。 这样,东吴西向无事,孙权遂把目光又投向东线的合肥。 三、战役的进程。 建安二十年,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麾下将领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潘璋、陈武、贺齐、徐盛、吕范、宋谦等;而合肥仅有张辽、乐进、李典及护军薛悌的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关中,无力赴援,兵力十分悬殊。 1、初战寒心魄。 早在曹操西击张鲁之前,交给护军薛悌一道秘密教令,函边写着“贼至乃发”四字。现吴军果真北上,张辽、乐进、李典、薛悌乃开函看教,教令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但敌众我寡,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皆疑,唯张辽领会曹操用心之所在。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乐进等犹豫不定,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素与张辽不睦,但为其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打动。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将士”,准备明日大战。
【太阳神品三国】之正说蒋干   《三国演义》中的有些次要人物,出场不多,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干便是十分突出的一例。他只是在赤壁之战出现两次,却成了知名人物。他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处处上当,还偏偏自以为得计,是地道的蠢材!   但这一切都是虚构出来的。历史上的蒋干根本就不是什么蠢材。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三国志周瑜传)。就是说,他生得仪表堂堂,而且有才干,长于辩对,决非丑角。   不过罗贯中也并非凭空虚构。历史上确有蒋干去游说周瑜之事,只不过时间是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而且不是他争取,是曹操派他去的。可能是因为他能言善辩,所以曹操想让他去打动周瑜吧?所以,不管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倒了多少霉,都与蒋干无关。而且,在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并没有杀掉蔡瑁张允。庞统也根本没去见过曹操,更没有献过连环计。这两件事都不是史实。   蒋干见了周瑜之后,情节倒和演义类似。周瑜一见蒋干就猜出他是曹氏说客,但仍然以礼相待,请他参观自己的军容,同时宣布拒绝任何游说。蒋干也很明智,他见周瑜态度坚决,便只是含笑而坐,终无所言。他回去见曹操时“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次访问,双方都无得无失。蒋干也不失名士风度。   罗贯中根据民间故事,按照自己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以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可笑可怜的蒋干形象。这个形象倒是深入人心。
【太阳神品三国】之正说蒋干   《三国演义》中的有些次要人物,出场不多,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干便是十分突出的一例。他只是在赤壁之战出现两次,却成了知名人物。他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处处上当,还偏偏自以为得计,是地道的蠢材!   但这一切都是虚构出来的。历史上的蒋干根本就不是什么蠢材。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三国志周瑜传)。就是说,他生得仪表堂堂,而且有才干,长于辩对,决非丑角。   不过罗贯中也并非凭空虚构。历史上确有蒋干去游说周瑜之事,只不过时间是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而且不是他争取,是曹操派他去的。可能是因为他能言善辩,所以曹操想让他去打动周瑜吧?所以,不管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倒了多少霉,都与蒋干无关。而且,在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并没有杀掉蔡瑁张允。庞统也根本没去见过曹操,更没有献过连环计。这两件事都不是史实。   蒋干见了周瑜之后,情节倒和演义类似。周瑜一见蒋干就猜出他是曹氏说客,但仍然以礼相待,请他参观自己的军容,同时宣布拒绝任何游说。蒋干也很明智,他见周瑜态度坚决,便只是含笑而坐,终无所言。他回去见曹操时“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次访问,双方都无得无失。蒋干也不失名士风度。   罗贯中根据民间故事,按照自己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以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可笑可怜的蒋干形象。这个形象倒是深入人心。
三国闲话大全(十八)于禁   于禁者,在演义中首次出场是曹操招兵买马时,“又有一将引军数百人,来投曹操:乃泰山巨平人,姓于,名禁,字文则。操见其人弓马熟娴,武艺出众,命为点军司马。”  当时他的地位与李典、乐进、吕虔等类似,次于夏侯与曹家兄弟。  在曹操突击徐州时,他与夏侯敦、恶来一起作为前锋——可以说是骁勇善战的表现吧。  后来在历次与吕布或者其他军阀混战中,于禁都会出现。大多情况下是诸如:“忽然两彪人马杀出,左有于禁,右有谁谁”这样凑数的。与吕布的濮阳会战,于禁出过一个主意说“袭其西寨”,那次也就引出了恶来著名的“五步乃呼我”的故事。  在曹操徐州围城时,刘备来援救,有如下场景:“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拥将出来。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勒马大叫:‘何处狂徒!往那里去!’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  注意,能享受被刘备张飞夹攻的人,一共只有三个:吕布、张任,还有就是于禁。  在宛城之战,著名的战事发生:曹操被张绣偷袭,恶来战死,全军溃退。夏侯敦所部青州军下乡劫掠,被于禁沿路杀掉。张绣军到,于禁率先出战,身先士卒,大破张绣。本来一次彻底的完败居然有个好结局。  演义和《三国志》里,关于这段都有精彩描写:“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绝对是将才之举。冷静。  后来历次军事行为,于禁都多少参与了。在赤壁还当了水军总督——代替蔡张那两个死鬼的——但成效大家都知道了。  实际上在历史上,于禁的战绩是与张合张辽等并列而毫不逊色的。《三国志》上说:“  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  才任大将军,那是把他拔到了足以左右一个国家军事才能的高度了。  在与河北军作战中,战绩则:“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  注意此处,曹操在许都时,官渡行营总指挥即是于禁。这个责任可是关系到大局的。而于禁以两千军拒河北军十万,可见其胆略。  而于禁的为人则:“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很厉害。曹操“亦惮之”,可见他真的是个严肃威武的人。不象曹洪那样暴发户土财主脾气——曹洪在定军山战役前夕居然还在汉中搞很淫乱的PARTY,服了他——而于禁则是如此标准的一个军人。而且整军有方,做先锋和后军都是要求严格的。  可以说,老罗对于禁描写的力度是不够的。以至于到了关羽逼近许昌曹操想迁都时,派遣于禁去抵御关羽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上,夏侯敦生病,张辽在合肥,张合在长安,曹仁被困,当时曹操能派的够档次的大将一共也只有于禁和徐晃了。  论将才,于禁与徐晃难分上下。但是于禁与曹操是三十年的兄弟。  于禁,时任左将军。  就这样背负着三十年友情出征了。  大雨。  水淹七军。一场大雨成就关羽千年英名。  于禁肉袒出降。  我想那天,灰色的阴云下,于禁伫立在堤坝上任大雨吹打。看见七军将士在水中翻滚呼号看见远方那树立的关字大旗,回首三十年前尘如梦,他在想些什么?  曹操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邪!”  那是伤透了心了。  于禁归来后,须发皓白。  想象在荆州土牢中被关押的样子——讽刺的是,他是由吕蒙送回来的。  想象一下那场景:于禁坐在牢中。有人开门说,于将军,我等奉吕将军之命送你回许都。  于禁蹒跚地步行而出。吴军将士们看见这昔日的劲敌今日的囚徒,窃窃私语不休,偶尔爆发出嘲讽的大笑。  对一个老人来说,这是羞耻。绝大的羞耻。  而天没有给他一个好的收场。曹丕没有放过他。连死都让他死得很屈辱。  于禁是羞愤而死的。  他的死比任何人都痛苦。因为他是眼看着一代大名陡然间在一场大雨中灰飞烟灭的。  那一夜的大雨成就了很多人也葬送了很多人——那是三十年的英名。  《三国志》上说: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未免对他太不公平。  你觉得呢?  
三国闲话大全(十七)貂蝉   中国古来的英雄所热爱的,除了江山便是美人。因为你如果对钱财孜孜不倦或者有其他啥的癖好,人家很容易就诟病你玩物丧志。可是对美人大有兴趣是人之大欲也,没什么可说的。而女人又是最可怜的。中国历史是男人胡写的,而一旦到关键时刻,男人就懂得赖帐说是女人搞坏的。周是褒姒笑没的,商是妲己妖坏的,连武大郎都是潘金莲风骚死的。而董贼自然理所当然是被女人弄死的。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  公元191年,是年董贼57岁,而按照演义的安排,貂蝉十六岁。说实话,貂蝉挺倒霉的,她只是院子里叹口气,或许是因为少女怀春,或许是因为新衣服弄脏了,或许是因为月考考砸了,又或许是因为刚看了琼瑶或者是亦舒的小说而在那里自伤身世,王老头就死过来骂:“贱人将有私情耶?”貂蝉只好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那也就是句客气话。我猜王老头当时是这么想的:“哈,这丫头,跟我玩花伙哪?我就知道你在外头有男朋友了。我得不着我还就不让你如意。”当时就想出这么一招来。作为貂蝉一方,很可能是这么想的:“啊,我能和吕布结婚吗?万人迷吕布?”于是就糊涂地肯了。  后来就是著名的连环计了。貂蝉的表现极佳。以吕布如此帅哥,追他美女多了,却还会对这个女孩子“神魂飘荡”,可见貂蝉没有做公关是很可惜的。而董贼直接说:“真神仙中人也!!”那么貂蝉的魅力无庸置疑了。  但下面就是对她极大的考验。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这两个东西虽然白痴,但是毕竟有父子之名,只要前后一对质,很简单地就可以把情况搞明白。我考虑在此期间,董贼一直倾向于貂蝉而不听吕布可能有这个因素在里面:董贼是陕西人,貂蝉则是陕西米脂人,方言相近。而吕布是九原人,地处蒙古,国语水平估计也就和陈冠希差不多,很难交流。  董贼死后,演义做了交代:“吕布至眉坞,先取了貂蝉。”而后来貂蝉又在下邳做了回蠢事,劝吕布休要突围。然后吕布死,貂蝉不知所踪。以她的经历,如果写一本《我和两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么定能名震天下,不过可能年久失传了。毕竟美女作家的书一般是不长久的。  民间有诸般传说,渲染貂蝉和关羽的事,不多赘言了。  谈一下貂蝉的真名,在关汉卿的一个剧本里,她姓任,名红昌。因在宫中掌管貂蝉帽,所以赐名貂蝉。  我以前想貂蝉的结局时,设想了很多,都不尽如人意。现在一想,央视版的貂蝉结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红尘,西风古道,风尘恋恋,老马旧车。貂蝉身着红裳,最后凝望了一眼那曾经风虎云龙的长安城,然后黯然垂下车帘。这一刹那,千年的风尘被她锁在车外,天下已经与她无关。  有歌云:“说什么眉坞春深,全不晓天意人心。远离了富贵烦嚣地,告别了龙争虎斗门,辜负了锦绣年华,错过了豆蔻青春,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拼舍这如花似玉身。从今后再不见尔的身影,也再不闻尔的声音。貂蝉已随着那清风去,化做了一片白云。”  那首歌给我印象很深很深。  每次想起,想说什么,总是无从说起。  所谓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三国闲话大全(十五)赵云   赵云在演义中出场酷到极点:公孙老头被文丑追得焦头烂额,“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  注意,赵云与文丑大战这么多回合胜负不分。而非一枪撂倒,而罗后来刻意写了关羽斩文丑,估计是在暗示赵云不如文丑。而赵云的相貌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威武得很。但是似乎没有说到“帅”这个字。这些形容词金庸用来形容郭靖,大家想必对赵云的容貌有了了解。但相貌堂堂应该是可以的。  第二天公孙老头摆出著名的白马阵去和袁绍开片。那袁绍利用猛将麴义的重步兵一路砍来,严纲被斩,公孙老儿丢盔卸甲,哇,此时帅呆的赵云又来了,一枪刺翻麴义(史料记载那家伙原来是应该于七年后被袁绍杀的,此处移花接木了),袁绍军集体大乱。  到此处,想来对军事略有研究的人都看出问题了。冷兵器时代,重步兵的方阵和列队作战的方式,绝非一个人冲刺可以杀退,最多可以起到斩将使之混乱的作用。而演义里却写袁绍军集体撤退(幼稚得象电子游戏,可见老罗没打过仗。其实一阵乱箭过去赵云不完了吗?)袁绍吓得屁滚尿流。这是赵子龙出山第一战,漂亮之极。  后来赵云一直没什么戏,跟刘备去救了徐州,后来分别。“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恶心啊……而且不完全统计,这也是刘备演义中第一次哭,呵呵,子龙可是揭开大哭天才刘备哭戏的第一人哦。  其后一直到卧牛山,赵云杀了裴元绍,随了刘备。当时他和刘备相见,好似书桓遇到了依萍,具体我不说了,大家看书去。  刘备在曹操官渡作战时偷袭汝南,曹操回师(历史上是曹仁以绝少兵力大破刘备,可能老罗觉得刘关张赵被曹仁打败没面子吧)大破刘备,但子龙有戏:在关键时刻背后偷袭撂倒了高览(大家记得官渡时高览和许楮打了N个回合不分胜负哦),救了刘备一条命。大家一起逃到了新野。  赵云在新野期间几场戏都是担任刘备的贴身保镖(历史上他也一直是刘备的主骑,即私人保镖队长,或称卫队长),什么护送刘备去襄阳什么的都是他出场,然后曹仁大军杀来,子龙负责破了八门金锁阵(注意,自从步入诸葛亮时代后,子龙的戏明显比较足了,比关张都多,但历史上其实那段时间他根本星光暗淡,下回说)。然后诸葛亮来了,子龙又立功了,等等。接着,发生了赵云一生中最惊人的一战:长板。  其实历史上,长板之战只是一次刘备的彻底失败,赵云是随同刘备撤退,护送他的老婆孩子的,没有什么七进七出的事(至少史书上和各种野史都没有,不知道老罗怎么编的)。那次最出风头的是张飞临水一喝,那是史书有记载的。但在演义里,子龙是够酷,一口气杀那么多人,厉害啊。而且曹操还下令:不许放箭。须知曹操此人虽然爱才,但哪是那么妇人之仁的人?所以老罗这个是败笔,假得太明显。另外,他所杀的夏侯恩在历史上一直跟着张燕在北方镇守没有去打江南,不知道当时怎么出现还背剑。他所杀的两个姓钟的都是钟会的叔叔,当时都在长安防御马腾,不知道怎么会到长板。反正长板在历史上破绽甚大,学者都认为是虚构。我这里只说演义里:赵云一口气杀了五十多将,最后还和张合挑了一场,没分胜负。算得勇武。他一生的名气也就此铸就。长板赵云后来和白马关羽、当阳张飞一起四处传扬,巍为传奇。  后来就是赤壁,子龙护送了孔明,又劫了曹孟德,算是吓人。但是,注意,赵云此时的地位隐然已可和关张并列。以至于周郎给孙权写信:“刘备以枭雄之姿,关张赵等熊虎之将,必非池中物……”他已和关张并列了。  但是,猫腻正在这里。翻史书,原文是“关张等熊虎之将,世之虎臣……”压根没这个赵字。  然后,赵云的戏不多,一长段都是庞统魏延他们的戏。后来马超来了,和张飞战N回合不败。投降后,有两个不厉害的将领来,“子龙已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使子龙也在马超面前显了一下。
三国闲话大全(十四)吕布   在演义中,吕布出场就非常威武不凡。董贼当时气焰张天,“废立废立”喊得惊天动地。丁原跳出来骂他,董贼脸上挂不住了,准备开刀时,李儒眼尖,瞅见丁原身后一人“身长九尺,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杀气极重,李儒赶忙打圆场:“喝醉酒了,哈哈哈”。我估计当时如果李儒不出,董贼已经身手异处了。  然后就是第二天,董贼西凉铁骑浩浩荡荡去和吕布交手,噼里啪啦地被吕布打得满地找牙,董贼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立刻叫李肃出马。赤兔和金珠宝贝奉上,吕布立刻转了脸色,喀嚓斩了丁原,然后到了董贼手下,又拜董贼为义父,“此所谓三姓家奴也”——张飞发明这句话委实漂亮得很,也刻薄得过了份——从此便作为董贼的部下将领了。  然后是吕布最出彩的时候了。十八路人马杀来了,华雄被杀,董贼率兵到虎牢,吕布跳了出来,先斩方悦,又斩穆顺,败武安国——奇怪,这几个人在华雄耀武扬威时干嘛不去拼啊——最后把辽东猛虎公孙瓒追得无处藏身。所谓:“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果然天下无双。然后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窃以为,吕布先挑了四个人,这三个人捡现成便宜再不胜是说不过去了。不过后来岳飞传里有个双枪陆文龙也是被所有猛将车轮战也未败,算得厉害。吕布就略微差一点点了,斗到后来好歹是过了百合,虚晃一戟就闪了。这也是吕布仅有的两次单打失败之一。  然后,吕布就跌入了温柔陷阱,做了一次借刀杀人用的刀。整个事件没什么好说的,我只请大家注意一句话:“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这句话可以说是肺腑之言,也可以从中看出吕布人性化的一面。虽然李肃对他那么花言巧语,董贼也始终对他笼络有加,他始终还是不甘心在董贼手下当一个杀人工具。他的天下不是一个将领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所以可以说,即使没有貂蝉,他也会杀了董贼。一切只是早晚而已。  然后李郭破关,吕布没有独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并且“苦劝”。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还不是所谓“豺狼之性”。多少有点义气。  然后吕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会儿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但主要在河北作战。尤其与黑山贼作战时把号称无敌的张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绍等始终对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断跳槽。某次跳槽还发生这种事:“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见他的骁勇实在已成了一种恐怖的威慑力,他是战神,是魔鬼。在那个时代而言,已经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然后,发生了吕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陈宫。  由陈宫策划,吕布攻占了兖州,控制几乎山东全境,然后全军东出濮阳与曹操会战。有几个经典战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战屡败,而用计则吕布相形见绌了。须知曹操军乃青州军,天下著名的铁军,却在与吕布作战中屡败,可见吕布西凉骑的骁勇和吕布本人对军队的重大影响。可是在对付计策方面,吕布则一塌糊涂。他的骁勇使他的信心过于膨胀,甚至迷信于自己的勇猛,于是就陷入了麻烦之中。一直到后来被迫撤出兖州投奔徐州。  吕布在徐州过得也不算快乐。虽然后来奔袭徐州夺了州牧,可是刘备为肘腋之祸根,袁术又常来纠缠。逼得吕布还上演了三国里极精彩的一幕——“辕门射戟”。这一箭可以说震住了所有人。说实话,张飞动不动要和吕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怀疑他骨子里对吕布却是根深蒂固的恐惧。就好象中国人越恐韩越嘴里说不怕韩国一样。而关羽从来对谁都没有心理恐惧症。但从这一箭开始,所有在场的人都会对吕布产生恐惧——这一箭也足见吕布的傲慢。我相信,虽然经过这一箭袁术、刘备罢兵,但是双方都已开始将矛头不自觉地对准吕布,因为他们发现吕布的潜在威胁实在很惊人。
三国闲话大全(十二)公孙瓒   三国里论步兵,孟德为首;论水军,周郎不做第二人想;论到骑兵则难说了。温侯、马超、赵云、曹仁、夏侯妙才个个都是龙精虎猛的男子汉。尤其是前三个,属于内外兼修的典型,人得长帅(传说),单挑也都未曾输人,所以人气很旺。估计再加一个张辽可以凑个骑兵F4啥的。  但说实话,论及骑兵作战,这三个人还都不算顶级。最优秀的,其实是公孙瓒那老头。  公孙老头在三国里其实也是个死跑龙套的,先引出了刘备,又引出了赵云。引完赵云后老罗再未提他,一直到官渡前了,想到他了,于是借了一个探子的口几句话就把他的故事结束了,那真叫惨。  其实公孙老头在东汉来说,其地位差不多有点象飞将。骑术极精,又熟悉漠北地形,匈奴屡入寇都被他打得屁滚尿流,看去简直象霍去病似的。尤其是那骑兵带的,白马阵名闻天下,以至于匈奴只能扎草人挂上公孙瓒的名字射着玩,射中了还喊万岁,标准的意淫。现代被人幻想的美女都是可遇不可求之辈分,那时被人意淫的将军都是无敌人物。  公孙瓒在演义中的具体战例仅两次:一次在界桥和文丑猝然相遇,挑之,败,落荒而逃。当时跳出来一个少年英雄救美,几下把文丑赶跑了,然后自称赵云。其实那年他都快30了还少年,公孙瓒当了一回龙套。第二天去和袁绍开战,得意地摆了个什么白马阵,被审配一阵弓弩射得鬼哭狼嚎。注意,审配的弩在官渡初战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厉害啊。袁绍人马斩将夺旗地杀了过来,这时赵云再次英雄救美。给人的印象是公孙瓒真叫失败。  但是冷静地想一下,公孙瓒在191年与袁绍交恶,200年死,前后与袁绍交战达九年。在辽东公孙康和河北袁绍、黑山张燕的夹攻下撑九年,不容易啊。何况他当时年纪已老,不复勇猛了,手下除了赵云又全是白痴。九年时间,他凭借北平一地的物力财力依然可以和雄兵百万的袁绍征战一方,真的是个优秀的人物。  老罗写三国时,一贯用如是手法:把某名将写成白痴以衬托另一人。如皇甫嵩、公孙瓒之类老名将还有曹操手下的于禁、乐进都被牺牲了。可叹的是大家更容易被《三国演义》蒙蔽,生生的把三国骑兵第一猛男给忽略掉了。  
三国闲话大全(十)单挑   看三国时,看见单挑总是很兴奋。但见两军擂鼓如雷,旌旗蔽天,两将各拍战马,刀枪并举战在一处,当真酣畅淋漓。打三国游戏时,一旦有机会与敌人单挑,则是战斗最高潮。我最兴奋的是打三国七时用赵云与吕布挑,最后一个回合时,一招漫天飞舞把吕布挑了,那种兴奋难以言喻。  但是说实话,三国时的人并不是白痴,哪来那么多单挑?实际上,三国最早是戏剧来的,而戏剧里很注重将对将的单打,实则未必。象《三国演义》里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单挑,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历朝名将,蒙恬、白起、李牧、卫青,又有几个人擅长单挑呢?将领毕竟是指挥能力作为第一要求的。  演义里的单挑,如三英吕布、马超战虎痴之类全是虚构。唯一一场真的,是关羽斩颜良,可那与历史差距也很大。演义里是:曹操与颜良对阵,列阵之后,关羽突袭得手。但历史上,张辽与关羽率骑兵援救白马,路上遭遇颜良。具体如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如此单挑,非万人敌莫能为也!  张飞和关羽的勇猛确实有名,单挑能力在历史上都是强的,为万人敌,而马超“自负多力”,也是个猛将。但是史书上没提赵云和黄忠,不过这两人“强壮挚猛,并作爪牙”,那么是也可以是猛将。而吕布的单挑能力似乎没有多提,但是百发百中,极其吓人,曾独自断后,“燕将数百无人敢近”。  曹操方面,其实夏侯敦的单挑很烂。典韦许楮的勇猛是真的,但都是用兵盲,所以才不能成为首席大将。曹操部下五虎将里,张辽和张合是骁勇出名的,可见单挑很厉害。乐进则“勇毅无前”,那么胆子很大,居五子良将之首。于禁则不清楚了。志上只说徐晃用兵如周亚夫,并未提及武力,所以不知。  其实曹操手下单挑最厉害的是曹仁。这一点或许没多少人知道。  周郎打南郡时,一次蒋钦、徐盛、丁奉三大猛将围攻。曹仁派牛金出马,被围,曹仁亲自披甲,率百骑直入敌阵救牛金出去,一个人挑败了东吴三大猛将。陈娇说:“将军乃天人也!”确实不同凡响。而且曹仁的骑兵指挥能力相当惊人,将才绝对在夏侯敦之上,在曹氏集团算得第一。可惜老罗偏心,把他写成了白痴。《三国志》注引里有一句:“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焉。……品其勇武,仁为首,张辽次之。”大致如是了。  最后提一句,被传得很玄的长板事件,其实是虚构居多……史书上只说赵云断后,但没有任何厮杀的记载。以陈寿的老爸和赵云的关系那么熟,如果有具体厮杀,必然绘声绘色,可惜没有。  
三国闲话大全(三)督邮   《三国演义》第二回里,有个督邮到刘备县城视察,开口要贿赂,见刘不给便派人诬陷他。结果被张飞暴打一顿,可怜得很。  我刚看三国时一直以为他姓督,心想这么难听的姓,打死了也好。后来才知道督邮是一个官名,芝麻绿豆大的官而已,谁不好碰去碰刘备?  翻正史: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低头一琢磨,了然于胸了。所谓枭雄,年轻时也终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即使到老了韬光隐晦那么多年,终究还是忍不住去伐吴,然后在白帝城托了孤。  老罗把这事转嫁在张飞头上,倒是高明得很。  一方面,让刘备在张飞殴打督邮时英雄救美,表现了他忠厚。另一方面又刻画了张飞性如烈火的个性。相得益彰。  一部三国,就是在如是的转嫁中,美化了玄德,丑化了其他很多人。看三国当做如是观。  回头谈一下督邮:其实是一个挺典型的吏,为了小钱,做一些厚颜无耻的事。官场本如此,倒霉的是他遇上了玄德。  秦汉官制里,官、吏其实不是一个概念。秦把国家分成中央与地方,官乃是国家干部。而吏,则是地方所雇佣的职员,不属于国家范畴。收入微薄,权力却不小。在那时,吏是可以用钱买的,不需国家批文。一直到后来,陈群搞了九品中正,国家的人才选拔才步入正轨,督邮此类人——象征着一大批人——才宣告结束。  其实他也不冤枉。出了一回名,衬托了重点人物。督邮的名气,肯定比韩猛、史涣之类的大多了。
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 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 三国历史的特点   三国的历史从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晋灭吴(280年)共96年,从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晋灭吴共84年,从魏文帝代汉(220年)到晋灭吴共60年。   在这段历史中,总的态势是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正是从文艺的角度描写了这条主线。但是,三国的历史要比这丰富得多。因为,为实现新的统一而出现的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只是三国历史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魏、蜀、吴等各派政治力量为实现统一的目的,又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奋发图强,锐意革新。政治上,用人唯才,用法严明,贤能得用,政治清明;经济上,轻徭薄赋,大兴屯田,南方和边区经济得到开发。同时,在这种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斗争都相对活跃的历史时期,各类人才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形成了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当时各方面的斗争是互相联系的,而人才问题又居于核心地位。为实现统一,三国的君主都很重视人才,彼此之间的人才争夺是相当激烈的。   曹魏地广人众,有人口440余万,军队30余万,重要谋臣20余人,主要战将30余人。孙吴次之,人口230余万,军队20余万,有重要谋臣10余人,主要战将20余人;刘蜀的力量最弱,人口90余万,军队10余万,有主要谋臣七八人,重要战将十余人。   曹、刘、孙在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无疑是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同时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赞、吕布等则由于在人才政策方面不如他们,甚或出现重大的用人失误,因而很快就被历史淘汰。   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经济军事实力最强,曹操本人也是第一流的领导人才,但是,曹操一生戎马生涯30余年,却没能实现统一,主要原因在于: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流亡,经济衰落,而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没有受到太多的战乱影响,加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因而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支撑着孙吴、刘蜀与北方的曹操对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鼎立局面之后,经济、军事又出现了新的格局,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加上其它方面的优势,北方的总体力量又超过了南方,因而,最后又由北方的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三国历史何以独具魅力   三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唯独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为什么?我以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国历史的特殊魅力。三国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只有半个多世纪,比较集中;从政治格局来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很富有戏剧色彩;从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且三国的君主都可称明主,手下网罗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从事功方面看,三国都是打着正统或维护正统的旗号,谋求剪除异已,实现新的统一。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中了这样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也是罗贯中要选取三国这一历史时段来创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历史时段,如楚汉战争、隋末唐初的战乱、元末明初的战乱、明末清初的战乱等相对而言,都没有三国这样在多面具有典型性。   二是与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和理学家们尊刘抑曹密切相关。三国历史故事,西晋时已出现空城计等传说,南朝《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个。据记载,貂蝉的故事,北宋时已出现。而且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由于南宋是一个偏安政权,人们强烈呼唤正统秩序。朱熹编纂《通鉴纲目》时,尊崇类似南宋的刘蜀为正统,加上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升华和强化,这些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认定。宋元时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说书人,在民族矛盾的影响下,浸透了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们对历史故事加工后,“史”的成分在淡化,“艺术”的成分在增加,从而宣讲的主旨逐渐在英雄传奇中,大力渲染正统观和忠孝仁义。最早的三国话本元代《全相三国志评话》,虽只“粗具规模”,但其主题思想倾向已同罗氏《三国演义》接近。这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加工,无疑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世界杯足球三国版 世界杯足球三国版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蛮族同胞们,匈奴侨胞们,现在我们是在洛阳为您转播第一届“洛阳减肥药杯”世界足球比赛的决赛。本场比赛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著名的足球评论员蒋干先生作为我们的特邀嘉宾,我是解说员夜红雪。光临本次决赛的贵宾有汉献帝,曹操,刘备,以及孙权等党政要员。进入本次决赛的两支的队伍是“成都黑牛酒厂队”和“许昌健力贝饮料队”。在本次杯赛前,黑牛队不被人们看好,但他们却出人意料的一路杀进了决赛,的确让人觉的吃惊。那么现在我们请蒋干先生为大家做一下评论。蒋干:“TMD的狗屎黑牛队,老子赛前根本没想到会这样,害得老子输了个精光,真是·%……!)—#%!(”好的,谢谢蒋干先生的精彩评论,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出场阵容。“成都黑牛队”打的是442阵形。守门员是在长坂桥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1号张飞。四名后卫从左至右是2号刘封,3号孟达,4号关平,和5号周仓。中场队员是左前卫,盘带能力极强的6号魏延;右前卫7号队长,也是队中的灵魂人物,贝克孔明(蒋干:“据说也有人喊他诸葛孔明。”)前腰是有一脚远射功夫的10号马超,后腰为经验老到的8号黄忠。(蒋干:“由此可见黑牛队后腰人选年轻化的问题始终没有的到解决。”)两名前锋分别是强力前锋11号关羽,和突破能力高的惊人的,在长坂坡中几度轻易突破曹军防线的,英俊潇洒,风度翩翩,高贵迷人,已独进9球的的9号赵云,掌声鼓励!(蒋干:“老兄,你好象对子龙特别偏爱啊?”夜红雪悄悄的:“老兄,你不知道,子龙是洛阳减肥药厂的形象代表,咱哥俩的辛苦费就指望人家了。”)黑牛队的主教练为外籍著名教练“迷路提若喂鸡”。下面介绍“许昌健力贝队”的出场名单。出场人员为夏侯敦等。完了,谢谢!(蒋干:“喂喂,兄弟,这也太简单了吧,一个等就结束了?”夜红雪:“谁让他们不会做人,不象刘备似的给俺红包。靠!别把解说不当人,俺是胡说俺怕谁!”)本场比赛的主裁判为张角,两名边裁是张梁,张宝。(瞧这选的什么鸟人)随着主裁判的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了,首先是由黑牛队开球。站在球前的是9号赵云和11号关羽。主裁判的锣响了,开球。锣响了,开球。哎,开球啊。各位观众,非常奇怪,黑牛队不开球,健力贝队的队员也不提出抗议,靠!主裁判也不管![五分钟过去了,两队队员依然大眼瞪小眼。(夜红雪:“听说本次大赛多次出现了黑哨事件?”蒋干:“可不是,一个黑哨吹一场比赛能收好几十万银子呢!”“组委会也不管?”“查倒是查了,可还不是雷声大雨点小。”“靠!干脆咱哥俩改行当裁判算了。”)十分钟过去了。(“兄弟,衣服料子不错啊。”“可不,花了俺二十多两银子呢。”“这场比赛完了,咱泡桑拿去?”“好啊,听说城东头的浴室新来了几个漂亮的MM。”“嘻嘻...”)半个小时后。(“兄弟...睡了...”“唔....”“......”)上半场四十分钟。本次大赛组委会主席袁术匆匆跑来,边跑边叫:“出场费到了,出场费到了,各位老大,可以开始比赛了!”我————靠————!!!]各位观众,黑牛队终于将球开了出去,比赛正式开始了!“当——————”各位观众,随着主裁判的一声锣响,上半场的比赛结束了,这真是一场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比赛。好的,谢谢您观看上半场的比赛,广告之后,我们下半场见!各位观众,各位听众,蛮族同胞们,匈奴侨胞们,现在“洛阳减肥药杯”世界足球锦标赛下半场的比赛开始了,我是解说员夜红雪。上半场比赛双方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的45分钟,下面请蒋干先生为大家点评一下上半场双方的表现。蒋干:“—……%·!(—#—莫名其妙#!……上半场他们比了吗?”好的,再次感谢蒋干先生的精彩评论,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到赛场上来。随着裁判员的一声锣响,比赛正式开始了,下半场由健力贝队中圈开球。我们注意到,下半场双方都没有换人。
论诸葛亮的用人3篇 论诸葛亮的用人3篇 论诸葛亮的用人--马谡篇 任用贤才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所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诸葛亮是蜀国建立初期的最主要执政者,他对任用人材的问题一直是相当重视的。然而诸葛这的用人,又一直以来成为很多人辩论的焦点。一方认为诸葛亮的用人是相当客观和实际的,而另一方则认为诸葛亮用人唯亲,只提拔亲已派的人。讨论诸葛亮用人的焦点无外乎街亭用马谡和未足够重用魏延这两个问题。现在我先就诸葛亮在街亭用马谡这一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评价一下马谡这个人。公正地讲,马谡绝不是个庸才。马谡字幼常,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东南)人,为马良的弟弟。“马氏五常”,是当地很有名气。马谡其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在军事理论上很有一套。他在诸葛亮南征时曾进言道:“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马谡提出的这套建议,应该说是对南中问题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和有着相当长远的战略眼光的。为此,马谡很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和马谡一起讨论军国大事,常常要“自昼达夜”。蜀军在第一次北伐时,形势相当有利。当时“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蜀军占领三郡后,魏明帝曹睿非常重视,令右将军张合率领步骑五万,前往陇右进击蜀军。而且曹睿亲自赶往长安,坐镇督战。在张合军进入陇右之前,蜀军占有以众击寡,以强击弱的绝对优势。陇右五郡,三郡叛归蜀军,只有陇西郡(今甘肃陇西附近)、和广魏(今甘肃天水东)二郡不服。当时的形势是:只要能切断关陇通道,把这种优势保持一个月左右,就会占领全部陇右地区。(参照《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注引《魏略》记载:“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由此可见,取得陇右的关键就在于切断关陇通道,而切断陇道的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守住由关中入陇的咽喉要地,街亭!街亭的战略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足以左右蜀军第一次北伐的胜败与否。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由魏延、吴壹这样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来镇守此处。而诸葛亮这次却十分固执,违众人之意破格提拔马谡为守街亭的主将。我前面已经说了,马谡这个人是个人材。但是镇守街亭,马谡并不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这是战争,是军事实践,而不是军事理论。我们通常所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战场上瞬息万变,单凭军事理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富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才能把军事理论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复杂的军事战斗中去。而马谡所缺乏的,又恰恰是这种实战经验! 之所以诸葛亮会这样安排,有人说诸葛亮用人唯亲,只重用亲已之人。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尽然。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非常重用的问题急待你去解决,而这时你又一时无法分身前往,你会怎么办?你是会用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去做,还是用一个你自己不十分熟悉的人去做呢?我想大概大家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人吧。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亲信”和“心腹”的作用。而且我认为诸葛亮这样有意安排,还出于另一种动机。大家应该都知道蜀国的人材是三国之中最少的。人们常把“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做为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马谡既然是个人材,那么诸葛亮肯定要对马谡多加培养和爱护。马谡缺乏实战经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亮这样刻意的安排,不正是要多培养马谡,使之成为蜀国的又一栋梁之材呢?让马谡在这种重要位置多磨练磨练,这样既有利于马谡本人的成长,又可以为蜀国下一代的人材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何乐而不为呢?毕竟人材是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而天才却是于生俱来的!
小论魏延之叛 小论魏延之叛 笔者读三国,知魏延乃蜀之大将。“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与赵云同品。先主王汉中,欲拔一将镇守之。“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却不想“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后诸葛亮北伐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以镇东将军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可见魏延时已为蜀汉第一大将,作用于赵云之上。后孔明数次北伐,延负先锋重任,屡立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然孔明去世后,魏延因与丞相长史杨仪有隙被杀。为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曰: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一、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做断后将乎?”魏延此意有二:首先,虽然诸葛亮去世,但北伐的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诸军击贼”。其次,无论从地位、威望来讲,都应当由他负责统率全军。现在却要他听从于一向于他水火不容的杨仪号令,他心不服。由此二点可以看出,魏延自视其高,对诸葛亮死后的困难估计不足,但于“背叛”二字却不能划等号。因此,说其背叛,恐有些牵强。其实当时魏延真的要背叛蜀汉,他可以有三种选择:一,率领本部军马阵前倒戈,投降司马懿。二,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独树一帜,观望形势。三,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而,魏延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他仅仅主张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由他率军继续北伐,不要“以一人死废天下事”,其心洞然可见,何其称为反叛?当杨仪不理睬魏延的主张,径自率大军南撤时,魏延率兵抢先南归,与杨仪争相上表朝廷,互称对放叛逆。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由此观之,魏延之“叛”,实为杨仪也。、“延性衿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马岱杀延后,仪竟然“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魏延之亡有其桀骜不驯、任性而行之由,吾以为与诸葛亮用人之能亦有关。初蜀汉良将如云,刘备亦委其镇守汉中,屏障益州,可谓用才不疑。然诸葛亮北伐良将寥寥,却对魏延不加重用,以至延长“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而诸葛亮在处理二人矛盾上,虽“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却一直未能妥善解决。魏延常于阵前迎敌,杨仪却一直在诸葛亮营中办事,对二人的倚重情况实际是有不同的。但诸葛亮在临终之时应将二人叫于一处,晓之以大义,托之以后事,将二人之矛盾冰释,也没有后来事故之变。笔者案:由此而论,吾认为魏延之叛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叛变。他的结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今天我们在观这段历史的时候,应从多点着眼,不应一叶障目,否则就不是客观对待历史了。
为何“蜀中无大将” 为何“蜀中无大将” 诸葛亮博古通今,堪称旷世奇才。然而,与曹操中人才如云,孙权手下帅才不断相比,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在是逊色至极,最终造成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可悲局面。综观诸葛亮用人,其失败的教训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在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蜀国鼎盛之时,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自不必说,便是马岱、魏延、邓芝也绝非等闲之辈。然而,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之时,压根儿就没从培养人、锻炼人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味的使用,以夺取一时的胜利为最终目的。每每临战,必唤某某单独入账,耳提名面一番,然后大家各干各的。更有甚者,对于长时间执行任务的将领,诸葛亮还要独授所谓的“锦囊妙计”,并严格规定拆阅时间限和程序,像“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一节,循规蹈矩的赵云依嘱行事,自己根本不动脑子,依靠三个人锦囊胜利完成任务。最终,大家都惊呼“军师真神人也”,但仅此而已,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谁也没有从一次次胜利中学到点什么,成了一个个机械、盲从的战争工具。二、在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上重个人轻团队。恃才自负的孔明先生独断专行,事必躬亲,遇事从不肯召开“商讨会”,这与曹操、孙权等广泛征求意见,甚至逼着谋略之士谈高见的做法截然不同,从初出茅庐到死而后已,诸葛亮肯垂询下问的人少之又少,马谡算一个,姜维勉强算一个。但此二人,一个事之若父,一个甘当学生,察言观色,尤恐不及,又哪敢出口与领导相左之言?就连主公刘备时常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像刘备江南迎娶吴侯之妹时,诸葛亮大包大揽,极力撺掇,刘备虽“怀疑不敢往”,无奈还是稀里糊涂地去了。只有一个魏延不识天高地厚,曾谏言诸葛亮不必过于谨慎,可出奇兵直袭长安,不仅被诸葛亮斥为弄险,惨遭喝退不算,还加深了与领导的矛盾,成了“脑后有反骨”的进一步印证。事实证明,魏延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将领,非但魏延不是,就连猛张飞“给点阳光也会灿烂”,像其义释严颜,抢先入川便是很好的证明,但诸葛亮只是一句不管疼痒的“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洪福”予以了结,并未加以指点引导与发扬广大,缺乏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的协作氛围和团队精神,不仅局限了自己的视野,更限制了属下的发展。三、在安抚鼓励与警告诫勉上重安抚轻诫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是古往今来智士仁人总结出的用人之道。然而,由于诸葛亮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一切以其使用之便为出发点,对属下之间的矛盾不调解,对属下的缺点不指正,重安抚轻诫勉,最终导致许多优秀人才走向没落。像关羽,诸葛亮早在赤壁之战时就看透了其自恃勇武,踞傲自满的禀性,诸葛亮不加诫勉,甚至在诰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因不屑与黄忠老卒为伍,大放厥词,诸葛亮还让费诗专程赶去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像马谡,刘备临死前一再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仅不在日常中对马谡加以斧凿,反而委以驻守街亭的重任,最终导致马谡违约领死。像魏延,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知其“有反骨”不予严诫,反而任其发展,甚至利用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予以牵制,并于临死前安排马岱作杀手,最终置其于死地。凡此种种,安有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的可能呢?
五小强VS无虎将(RAP) 歌名:五小强VS无虎将(RAP) 作词:夏侯风.旋毁 星矢冰河紫龙阿瞬一辉五小强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无虎将 这些人正在准备PK一场 第一战是怒张飞PK星小强 星矢的生命力如蟑螂 不怕虐待狂 张飞打倒星矢正要去喝酒 星矢又爬起来说你别走 (只听张飞唱到) [牵你手 跟着我走 风再大又怎样 你有了我 再也不会迷路方向 陪你去练流星拳 打在我的身上 天马座你是我的偶像 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 快燃烧吧 我的小宇宙] (顿时星矢晕倒被送进医院......第一场PK张飞胜出) 一个紫龙一个子龙发音都相同 那就还是分开说是赵云和紫龙 赵云金枪银甲 骑着一匹马 紫龙二话不说立刻放必杀......庐山升龙霸 奇怪奇怪奇怪......飞来一朵玫瑰花 阿布罗迪挡在赵云面前缓缓倒下 (临死之前阿布罗迪唱到) [爱你还爱他 这两个紫龙(子龙)实在帅呆了 都别为我打架] (二龙先后精神分裂......第二场PK战平) 马超不愧姓马他的马术顶呱呱 阿瞬不管面对任何人都会重复一句话 如果可以我不想战斗 不想伤害任何人啊 两个人都还没有动手打 眼泪已经流得稀里哗啦 (阿瞬哭着唱到) [十年之前 你在挂羊头 我在卖狗肉 我们还是一样 陪在马腾伯伯的身旁 走过渐渐熟悉的市场 十年之后 我们是对手 竟然在战斗 可是马腾伯伯 已经离开不在这个世上 我要放手 我要放弃战斗 只有将哈迪斯再度复活 才能化解你的愁 能让马腾复活 你不用再报仇] (阿瞬走了......第三场PK马超胜出) 一辉所PK的关云长 他云长他刀长他胡子长 据说武圣的实力强 不知他怕不怕凤翼天翔 一辉这次的闪亮登场 遗憾的是没给阿瞬帮忙 一辉他选择和关羽战 他第一招就使用幻魔拳 一辉这个无敌的必杀 就算是天才也会变傻瓜 (关羽唱到) [我的心里既有你也有他 你要相信我的情意并不假 可惜关羽只有一个 无法既跟你又跟他 大哥你原谅我吧] (关羽被幻魔拳打晕......第四场PK一辉胜出) 第五场是黄老将军对冰河 冰河那头发是黄的 黄老爷气得直哆嗦 你这不是明摆着挑衅么 就算染头发也不算是帅哥 冰河并不想听他罗嗦 DIAMOND DUST 黄汉升很容易就躲开了 他放声大笑还有话说 就算是卡妙他在这 也绝对绝对打不过我 这时的冰河愤怒了 他开始大声的唱歌 (冰河唱到) [红橙黄绿蓝 头发根本没染 这是天生的 没见识别乱说 红橙黄老汉 美丽的欧若拉 曙光的女神 将会给你宽恕] (黄忠被愤怒的冰河打倒......第五场PK冰河胜出) PK的结果出来了 55的局面形成了 这时才发现阿瞬呢 难道他说的是真的 他真的去找哈迪斯了 远方走来了人一个 原来是哈迪斯被复活 这时的大家齐心协力 决定把哈迪斯再次封印 天马流星天马彗星天马醉星拳 庐山子龙常山子龙二山龙升天 曙光女神白发老人惊天泣鬼神 阿瞬赶到配合马超......POW 黄忠他穿上射手座的圣衣 大家的能量汇聚在一起 巨大的能量 集中在箭上 哈迪斯的心里实在发慌 (哈迪斯唱) [好想好想 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 和你一起数天上的星星] 黄忠对唱 [我们的爱 过了就不再回来] 哈迪斯唱 [我爱你 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黄忠对唱 [我说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 我们死也要在一起] 哈迪斯唱 [好吧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 你的誓言可别忘记] (最后黄忠他还是将箭射出......圣斗士主题曲《地球仪》响起......)
绝佳防御战术的经典战例--张辽威震逍遥津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精锐尽出,十万大军竟为张辽的七千守军所破,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幸赖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死战,才得以脱身。合肥逍遥津一役,是张辽毕生最闪光的佳作,演义说“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可称为防守战术的经典战例。一、合肥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资治通鉴》胡注引《水经注》“淝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则至合肥。淝水又北过寿春县北,入于淮”,“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更是曹魏军事重地。1、防御上,曹魏东置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合肥地处淮南重地,既利屯田戍边,又扼孙吴北取徐扬之路。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必要时可以让水军北入淮河攻魏。2、攻势上,合肥南控巢湖,遥望建业,能够对东吴构成威胁。曹魏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军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後从濡须入长江攻吴。东吴不得不在濡须口夹水立坞,以防曹魏南下入江。3、策略上,曹操时不时由合肥越巢湖发兵南下,把东吴的兵力和注意力长期率制于此,保长江一线大部分地区的安宁。魏吴接壤数千里,而十多年间只在此一隅发生战斗,道理概在于此。基於合肥的重要性,魏吴两国在此地先后展开数次大战,烽火遍及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南下,吴守濡须以拒;孙吴北上,魏守合肥以待。二、战役前夕的军事态势。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长史张纮之议,将治所从京口西迁到“山川形胜”的秣陵,建石头城,改名建业。同时,吕蒙以“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为由,劝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虽各有小胜,却难以为功,曹操只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而退军,并一面使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一面遣朱光屯皖,大开稻田。但当初曹操军谯备边,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不听蒋济“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的劝说,征令内徙,使“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导致“江西遂虚”,皖城实际已是座孤城。建安十九年,孙权接受吕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有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的建议,亲率大军征皖,吕蒙荐甘宁为升城督,督军急攻,一战而获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并男女数万口。待张辽率兵来救,闻城已拔而退。同年七月,曹操知皖城失守,不顾贾逵、傅干等人的谏阻,忿然再次举军亲征,然“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军遂无功”(此战史无明记)。曹操始悟与其胶着于此,不如回师而西取张鲁。建安二十年,刘备定蜀,孙权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刘备当然不许,关羽尽逐权置三郡长吏。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刘备闻之,亲提五万大军下公安,遣关羽进益阳,争三郡,大战一触及发。是时曹操兵临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孙刘遂分荆州,重结旧盟。这样,东吴西向无事,孙权遂把目光又投向东线的合肥。三、战役的进程。建安二十年,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麾下将领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潘璋、陈武、贺齐、徐盛、吕范、宋谦等;而合肥仅有张辽、乐进、李典及护军薛悌的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关中,无力赴援,兵力十分悬殊。1、初战寒心魄。早在曹操西击张鲁之前,交给护军薛悌一道秘密教令,函边写着“贼至乃发”四字。现吴军果真北上,张辽、乐进、李典、薛悌乃开函看教,教令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但敌众我寡,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皆疑,唯张辽领会曹操用心之所在。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乐进等犹豫不定,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素与张辽不睦,但为其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打动。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将士”,准备明日大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