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彡虫工〗 〖采彡虫工〗
关注数: 43 粉丝数: 262 发帖数: 11,424 关注贴吧数: 29
MD-11 FCOM中文版发布预告 我,曾经AIRCN的liming25,CSC8025,SINO的liming25,百度模拟飞行吧的采彡虫工。 从05年接触FS,从CFSO下载N多资料,工作原因,07年才开始系统的拿着这些晦涩深奥的PDF/WORD文档啃,感谢曾经的CFSO、感谢AIRCN,让我学习到了N多飞行理论。工作原因,最后一次接触FS已经要追溯到10年3月了,之后,工作原因,于2010年7月停止了对FS,对民航、对模拟飞行的一切活动。从10年上半年开始翻译MD-11的官方FCOM,本该在10年发布的FCOM被我延迟到了现在。不瞒各位,到目前为止,正常程序都还差进近/着陆程序等后续程序未翻译。不过,现在工作没那么繁琐了,等这段时间忙完,把正常程序中未完成的部分翻译完,3年没摸了,重新上手估计会有点慢,争取8月份发布。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曾经意气风发的憧憬着把FCOM厚厚一本整个给翻译完。但现在。。。。。。只能以一个虎头蛇尾的结局了断吧。希望有时间有能力有闲情逸致的朋友可以接着完成。PMDG的MD-11发布已经几年了,相信很多朋友们也不需要这本FCOM的中文版就可以把MD-11飞的很好,不过我只是想把我个人的劳动成果发布出来,也算是总结和概括我这几年的学飞经历,也算是我个人在模拟飞行上的一个总结吧。这本中文手册将在SINO、AIRCN。百度模拟飞行吧同步发布。 还是放点文档截图吧。
昨天玩PMDG744落地后看回放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大家一起讨论 先插一句题外话,落地主轮一接地,油门慢车位,主起落架空地电门接通,扰流板自动升起,这时我还没拉反推。侧面印证了另一个论坛上有飞友提出的自动扰流板与反推手柄联动是错误的,至少在744的机型上是错误的。当然,也有某些机型的自动扰流板是与反推联动的,不过估计在大型商用飞机上不会采用这种逻辑。地面扰流板的作用一方面是破坏气动构型,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着陆跳起,一方面起到空气减速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是增加飞机的下压力,进而增大着陆初期的轮胎对地的下压力和摩擦力,保证起落架刹车这种主减速方式的有效应用和尽量避免着陆滑水。反推有个过程,需要时间,因此等到反推拉起时扰流板再同步升起,这样有很大的潜在不安定因素。 现在进入正题,经回放观察,在拉起反推,反推开始工作时,前缘缝翼自动收回,反推关闭后,缝翼自动放出。那么这是不是说明拉起反推后,反推向前上方喷出的气体可能会吹坏前缘缝翼?还是为了结冰条件下避免在雨雪天气下将水气及冰晶等物体喷到缝翼与机翼的接触表面上造成结冰,使缝翼无法正常收回?以上只针对744机型,其他机型还没观察过。 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达人们也别谦虚,给我们学习的机会。
飞高原机场所不能忽视的座舱压力问题 这张帖子是我今年8月份发在假日论坛上的,现原文转帖,请各位斧正,也许你们在飞行中出现了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 前天我发了一个关于ZULS进近所遇到问题的帖子,在此感谢SHA760的无私帮助。(注:那张帖子的内容是,744在执飞拉萨的航班中,快到拉萨时开始下高,座舱慢慢泄压,因为拉萨贡嘎机场标高11711FT,所以在下降过程中,座舱高度上升到10000FT以上时,机内座舱压力报警,按下WARNING键抑制警告后,截获ILS盲降,飞机不跟下滑道,而是以1400FT/MIN以上的下降率继续下降,直至坠地) 今天,我继续执行ZUUU-ZULS航班,执飞机型PMDG744。这次我在飞行中进入下高阶段时,特别注意座舱高度数值,及时启动人工干预,人工调整排气活门,使座舱高度保持在4700FT上下,最后进近阶段点亮APP后,下降率正常,再没出现1400FT下降率的情况。 过后落地在地面开起自动活门分析原因,我的理解: 1、744的座舱高度达到10000FT就会触发警告,且是红灯警告。这个在744机组手册上也可以查到,744机型的适航机场标高为10000FT以下。 2、可能包括我在内的新手都认为744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正常情况下无须人工干预排气活门的开启角度,其实错误!对于拉萨贡嘎机场来说,标高11711FT,那么下高直到着陆的这个阶段,排气活门在自动模式的情况下会自动卸压,直到舱内压力调整到座舱高度11711FT,使机舱内外压力平衡。可能我们会认为这个很正常啊,正常人在西藏虽然有高原反应,但一般还不会致命吧,适应一下就行了,飞机将座舱压力调整到与外界环境一致是正确的啊,但我们要明白,744作为商用旅客运输机,唯一的设计理念就是安全,舒适和快速,在这里体现为座舱压力调节错误,轻则影响旅客舒适度,重则影响旅客生命安全及飞行安全。那么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座舱压力不能低于于外界环境10000FT时的大气压力,座舱压力是以高度为单位衡量的,超过10000FT时触发报警。 3、那么如果座舱压力高于10000FT时我们怎么办?忽视还是重视?头两次失败的降落就是因为我忽视了座舱压力的重要性,认为正常情况下抑制就行了。在下高阶段开始直到截获LOC时,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使用VNAV模式下高,或者使用FLCHANGE方式下高,用这两种方式下高时,飞机并不会出现异常情况,因为飞机会根据FMC上各导航点的到达高度或者是你输入MCP的VS及高度作为依据下高,但截获LOC点亮APP后,我认为实际上飞机已经开始一个开放式的下高了(意会),我们的印象中,APP会跟住ILS指引,但出现座舱压力警告后,APP实际已经被超控了(这一点请专家级飞友证实),被什么超控呢?被飞控计算机逻辑超控以尽快下高到10000FT以下,以保证飞行安全和旅客生命安全。因此,APP不再跟ILS指引,而是以一个相对稳定快速的下降率迅速下高,这样就出现了我两次降落失败的一幕,飞机在低于下滑道的情况下点亮APP后不仅不调整姿态跟住下滑道,反而急速下降造成触地坠毁的结果。因此,座舱高度和降落机场高度是有逻辑关系的,最终是体现在飞机的自动操作上。 经过这次事件,让我清醒了许多。诚然,744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种,但自动化程度再高,也是需要人员做出判断的,而不是通常的下高前调整高度窗口的高度,下高阶段调调速度,放放襟翼,进近阶段放起落架,襟翼全形态,调整最后进近速度,打开自动刹车和扰流板预位然后点上一支烟看着自动驾驶仪操作飞机降落在跑道上那么简单的。到目前为止,我对744的了解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请各位老师指正!! 此言论只针对FS,不符合真实,真实中,744是无法在标高10000FT以上的机场运行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