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_kimi justin_kimi
关注数: 1 粉丝数: 64 发帖数: 19,882 关注贴吧数: 2
【2015.04.27】"复联2"海外2亿美元开画 时光网讯 2015年第17周,漫威年度巨制《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抢先登陆首批44个海外市场,并开出2亿美元的海外首映票房,影片轻松击败了盘踞海外票房榜首3周之久的《速度与激情7》,成为最新一期海外票房冠军。 《复联2》上周末在44个海外地区首映,产出票房2.01亿美元,列海外开画票房历史第10位。《速度与激情7》则是在63个海外市场开画2.45亿美元,海外开画成绩高居历史第三。 相比前作,《复联2》在已开画地区票房同比增长44%,其中表现最好的地区是韩国(2800万美元,开画成绩历史第二高,比《复联》高106%),其次是英国(2730万美元,比《复联》高13%),然后是俄国(1620万美元,比《复联》高77%)、巴西(1310万美元,比《复联》高45%)、澳大利亚(1310万美元,比《复联》高15%)、法国(1240万美元,比《复联》高15%)、德国(930万美元,比《复联》高36%)及意大利(850万美元,比《复联》低7%)等;影片在菲律宾(770万美元)、印度(770万美元)、中国香港(640万美元)、阿根廷(490万美元)和新加坡(360万美元)等地也有不俗表现。 《复联2》本周末将同步北美登陆西班牙和墨西哥等其他20个海外地区。影片在中国内地定档5月12日。日本(7月4日)依然是最晚上映的地区。   从影片在已开画地区的表现来判断,《复联2》最终海外票房预计将超过10亿美元,至于能否击败《速激7》则悬念重重,后者已于上周日率先突破了10亿美元海外票房大关,并正式成为影史第三部实现这一壮举的影片。此前,只有卡神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两部电影取得过超10亿美元的海外票房。《速激7》此举可谓创造了历史。 《速激7》上周末在67个海外市场再收6970万美元,帮助其全球票房攀升至13.15亿美元,暂居历史第5位,并将很快取代《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13.41亿美元)的历史第4位。 作为刷新票房纪录方面的专家,《速激7》上周末又增加了三大亮点且均与中国内地有关:海外累积票房破10亿美元;北美累计票房(3.2亿美元)被内地票房(3.23亿美元)反超;内地票房超《变4》、破20亿元。显然,上面最后一项是一切的基础。   公映15天,《速激7》内地累计票房达到20.05亿元,成为内地历史票房冠军和首部票房超20亿元的影片。如果没有影片在内地的票房爆发,其海外票房恐怕就无法突破10亿美元。同时,影片内地票房对北美票房的优势也有望一路保持下去,最终使《速激7》成为既《变4》之后,又一部内地票房超北美的好莱坞超A级大片。 其他影片方面:华语青春片《左耳》内地开画不俗,取得27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灰姑娘》日本开画票房450万美元,其最新全球票房达到4.74亿美元;梦工厂动画《疯狂外星人》登陆内地开出760万美元,影片最新全球票房突破3亿美元。
【2015.04.17】WHAT IF: 挖穿地球 如果我以1英尺/秒的速度不停地垂直往下刨坑,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我的第一死因又是啥? —— Jack Kaunis 现在是要以1一尺每秒的速度刨坑作死,但是同样速度,刨坑要比升天死的更快。当你刨穿了地表,温度会随着你的深入而稳步上升,直到你挖到地核。 在某些区域,岩浆更接近地表,所以那里的温度升的更快。 美国南卫理工会大学的地质实验室发不过一套不错的数据图,展示了美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表深度的温度分布情况。我们看一下3.5公里处的情况:你可以看到,大部分地方是黄绿色的,也就是100℃左右,但有个地方是个红点,在怀俄明州的北境,那里温度奇高,这个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黄石国家公园的黄石超级火山(Yellowstone supervolcano)啦!根据已有研究资料,这座火山虽然有喷发的动机,但在诸位的有生之年应该是喷不出个屁来的。 所以,就算你没有故意跑去黄石超级暂时不会火的火山刨坑,在其它地方,裸刨的你应该活不了多久就被烤死了。往地下平均一公里要上升35℃。故以题设的速度一路猛刨下去,1~2个小时你就完蛋了。 不过,我们慢下结论先。 我们假设你刨了个1米宽的坑,按照你的刨速,你平均每秒要从坑里刨出半吨的土。 你刚刨了第一秒,你要挖出来的土就超过的一般地球人的力气来运出这个洞。而且你越刨约乱。一分钟后,你应该刨下去了60英尺,那是多少的渣土要运上多高的洞口?我就简单掐指一算,这需要差不多150匹马力才行。你可以把一匹马弄下去,剩下的149匹就只能在洞口围观了。 好吧,就算你能搞定这莫名其妙的土方工程,根据你的题设,很肯定你自己就在这个洞里干活。我先不管你是怎么把渣土弄出去的,但这神奇的运输渣土的力量也必然会加剧洞里的温度,可能你还没挖多深,这温度就蹭蹭上去了。 好,我们再假设你已经被防火处理过,耐得住地下高温(还有运渣土的高温),那下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压力。你刨越深,大气压力就越强,5公里之下,氧气都变成毒气啦,不信你听。 就算你抹了防晒霜穿好防热服,并且佛道双修气压无惧,还有台牛逼刨坑机器? 嗯,如果脑洞开到到这个份上,我们已经无法以科学的精神继续吹牛逼了,你的问题:「如果一直刨下去,我是怎么死的」——已经超越了一切物理学的存在意义,成为魔幻。 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下面我们进入《魔戒》的世界继续讨论……
【2015.04.17】科学家终于搞清楚了,为什么掰指关节会嘎吱响 科学家们认为他们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掰手指的时候会发出脆响了。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到现在才知道?实际上,这个主题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被讨论过。在周三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说他们只是把这个难题丢给了核磁共振成像(MRI)解决。他们还没证实他们的发现,但他们相信我们掰手指时发出的清脆声音是关节液里冒出了泡泡发出的声音。 也许你听过这个解释,它在1947年曾经出现过。但1971年,另一组研究人员称是气泡破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在形成的时候发出的。在周三的那个新研究中,艾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的研究员们说,现代摄像技术得出的结果支持的是之前的那个结论。 这两个说法已经兴成路对立的两个阵营,研究主要作者Greg Kawchuk是被脊椎指压治疗师Jerome Fryer提醒之后才发现,虽然这么多人都在争论这个问题却没有人用MRI仔细检查这一现象。 为了控制脆响并用MRI捕捉到这个瞬间,研究员们在Fryer的手指上连接了电子管,然后慢慢拉直到手指发出声响。 被连接的手指只有一根(尽管他提供了十根手指),MRI并没有记录到什么实际的声音,所以这次研究实际上还是没有确凿证据能终结这场争论。但就检测了的单个手指的脆响而言,在研究人员听到声音时手指关节中确实出现了一个洞。而且,Kawchuk及其同事并没有发现空洞有任何破裂的痕迹,至少在指节发出声响之后不久的时间里,所以他们不认为是所谓起泡破了发出的声音。 Kawchuck计划在专业音响设备上重复这个实验,他说:“我们还需要再多走几步证明,但我们听到声音时那个空洞就形成了,隔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失。”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这个问题呢?Kawchuck指出,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手指掰响,这让他很好奇里面的原理,或许跟关节健康有关。研究表明会发生脆响的关节并不会导致早期关节炎(不管你爸妈是怎么对你说的),所以他很想知道到底为什么有的人能把关节弄得吱吱响,有的人就不能。 这个技能是不是像吹口哨一样学习了就会,还是他们的关节本身就没有掰响的能力?且看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看看这个现象是否与关节健康有关。
【2014.04.14】WHAT IF:太空葬 我常开玩笑说,死后希望家人把我的遗体弄到地球轨道上去。不是“撒骨灰”那种玩法,而是“把赤身裸体的我丢出气密舱”这种。我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未来的人们留个谜题,那么问题来了:飘在地球轨道上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我的遗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Tim 插句无关紧要的题外话:你强调空葬时要赤身裸体有什么特殊原因么?还是说只是为了让参与尸体运送的工作人员摸不着头脑? 如果你真打算这么做,首先你的尸体会开始失水,这个过程在你把它弄进太空前就开始了;发射前,干燥的气候控制等待区会加速你尸体的水分流失。 在《法医埋葬学手册》(Manual of Forensic Taphonomy)里,Franklin Damann 和 David Carter 对人体的腐烂过程进行了概述。书中指出,在尸体防腐过程中,需要费很大功夫避免尸体变干。在极其干燥的环境中,如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尸体会“自然木乃伊化”;要知道,太空可比智利干燥多了。 一旦你的尸体进入太空,这个过程就会迅速加快。伴随着缺氧、温度大幅波动和太阳辐射水平等太空环境,干燥过程会迅速杀死分解尸体的那些微生物们,因此,你的尸体腐烂程度会比较轻微。取而代之,你会因为失去身体里80%的水分(这个数值就别去较真了,说法很多),而变成一具冻干的木乃伊。 之后会发生什么,取决于你身处太空什么位置。 如果你在离地球比较近的轨道上,那么轨道高度会迅速减低,不久之后,你就会重返大气层,并且被烧成渣渣。 如果你所处的轨道稍微再高些,那么停留太空的时间就会更久一些,但这也就意味着你处在太空碎片最密集的区域。这些小碎片的撞击会让尸体表面伤痕累累,就像返航的航天飞机的窗子一样,布满坑坑洼洼。最终,在十数年之后,你大概会跟某个大碎片来一次剧烈的碰撞。呜呼~ 更高些的轨道会更安全点。如果你处在离地球较远的同步轨道附近,那里的太空碎片就很少了。对于体积大密度高的物体而言,那里的轨道较为稳定。你估计会在电视卫星附近飘荡上数个世纪。如果还嫌不够久,那么你得把尸体弄到彻底远离地球的地方去,在星际空间里找一个稳定的轨道。在那里待上数千年,慢慢被太阳辐射烤熟,最后被小流星砸成粉。 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迷幻未来的太空旅行者,那这计划就不咋滴了。宇宙那么大,如果真的有人能在无意间邂逅了你的尸体,那只能说明太阳系的人口相当密集。此外,如果太空旅行变得那般平常,那么你周围一定飘满了无数尸体。(“四周飘满尸体”竟然是对为了太空旅行的积极预测,整个人都不好了,对太空旅行的期待瞬间死绝。) 发现你的尸体,应该会令未来的考古学家一阵欢欣。然后你会被送进实验室或者博物馆,成为某个研究者某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与你丰满的遐想相比,现世是不是特别骨感? 除非,你在太空中刚好邂逅了一个比你还要奇葩的旅行者,那故事展开就有些难以预料了。
【2015.04.14】数学里常用的x是哪来的 几百年来,x都是数学方程里表示未知量的符号,是谁最开始这么做的呢? 代数诞生于中东,中世纪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期(公元750—1258年),它的早期形式能在Muhammad Al-Khwarizmi的作品和9世纪的书《Kitab al-jabr wal-muqabala》上看到(al-jabr在后来演变成了英语algebra,代数)。在这段时期,穆斯林规定及其文明已经扩展到了伊比利亚半岛,那里的摩尔人鼓励在科学和数学上的学术成就。 那么,这跟“X”在数学领域的使用又有啥关系呢?在最近一场TED演讲中,《The Radius Foundation》的导演Terry Moore假设的是,最开始用“x”可能是因为西班牙学者没办法发出阿拉伯语的一些发音,包括sheen(或者shin)的音。据Moore说,阿拉伯语“未知事物”的发音是al-shalan,这个词在早期的数学著作中出现过许多次。 但是因为西班牙学者的母语里没有相似的“sh”的发音,他们有“ck”发音的词,这个音就是古希腊字母表第22个字母“x”。Moore认为,正如许多他之前研究的学者发现的那样,这个词后来被翻译成拉丁文chi (x)就变成了更常见的拉丁语的X。这个原理相当于Xmas代表Christmas的意思,因为宗教学者通常都用希腊文的chi (x)来代替 “Christ”。 Moore的解释首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他的理论。更进一步说,人们在翻译作品时不会关心它的语音,而是字词的意义。所以到底有没有“sh”这个音可能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尽管缺少证据,Moore的论点本身也有缺陷,但仍然是为大多数人(包括学者)接受的起源论。 1909—1916年版的韦氏词典及其他书籍中也有类似理论,阿拉伯语中单数形式的“thing”,“shei”在翻译成希腊语时变成了“xei”然后又缩写成了x。Ali Khounsary教授还指出,希腊文代表未知的词是xenos,也是用x开头,这约定俗成的规律可能最开始只是始于缩写。但是,我们仍然缺乏直接证据来证明这些理论。 为了研究一个由证明文件的理论,我们又转向了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笛卡尔完全可能并没有想到用“x”来代替未知量,只是把它从别的人那借鉴的。但至少从目前发现的证据来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x”创始人是他。如《牛津英语大词典》及数学家Florian Cajori1929年版《数学符号史》(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Notations)所说,至少笛卡尔帮助推广了“x”的实践。 具体地说,在他的里程碑式作品《La Géométrie》(几何学,1637)中,笛卡尔通过在开始用小写字母(比如a、b、c)表示已知量,结尾用(x、y、z)等小写字母表示未知量巩固了符号记法的使用。 既然x、y、z都可以表示未知量,为什么x用得更勤呢?没人知道。有人推测x用得多是因为排版。有一个说法是笛卡尔的印刷机,因为他的《几何学》中x是单词中最少用到的字母,这样他就有更多的x字母块可以使用。不管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至少笛卡尔早在1629年就开始在不同的手稿中用x来表示未知量,那些手稿比《几何学》早。而且,事实上,他似乎在用x、y、z表示未知量时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则。在那个时期的有些手稿中,他甚至用x、y、z代表过已知量让上述的翻译理论更加让人怀疑。 所以,所有迹象都表明,笛卡尔只是为了图方便简单随意地选了几个不同的小写字母来表示一些概念,而正巧在《几何学》中他决定用特定的字母表示不同的变量,这一切可能都只是一时心血来潮。 不论如何,笛卡尔从出版《几何学》之后,用x代表未知量就成了准则,当然a、b、c=已知量,x、y、z=未知量这个使用方法也逐渐流行起来。至于其他的,就是数学史发展演变而来。
【2015.03.26】为什么π很重要 每年3月14日,像(原作者)这样的数学家就会开始四处活动。没错,又到了圆周率日。今年的圆周率日不同以往。他们将它称作本世纪的圆周率日:3.14.15(15年3月14日)。精确到5位数的圆周率日,一生仅遇到这一次。 我有点担心。在圆周率日这一天,数学家们不会解出任何方程式,他们会参加吃派比赛,争论2π(有数学家认为真正的圆周率应该是2π,他们呼吁人们用希腊字母t来表示“正确的圆周率”)的优点,并相互攀比谁能背诵π小数点后更多的数字。晚上9:26:53还待在街头,因为这时候最接近π小数点后十位数字:3.141592653。 π确实值得庆祝,但庆祝的原因人们却甚少提及。在高中,我们只学过π与圆有关。π是圆的直径与周长之比,圆的面积等于π乘以半径的平方。我们在高考之前记过这些类似的公式,接着就再也用不到它了,除非我们从事技术领域的工作或直到我们的孩子学习几何学我们才会再次见到它。 那么,为何π这么重要?因为数学家对圆有某种癖好吗?并非如此。π的部分迷人之处在于它无穷无尽。就连小孩子都知道这一点。π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永远不会有终点,它们出现的方式也没有规律。它们将看似随机地永远持续下去,它们体现了一个完美圆的固有秩序。π最撩人的一方面在于它秩序和随机性之间的张力。 π在其它方面接近无穷。在一些惊人的公式中,越来越小的数字相加其结果等于π。早期被发现的无穷级数之一表示,1-1/3+1/5-1/7+1/9-1/11+……的总和等于四分之一π。仅这个公式的出现就值得庆祝。它将所有的奇数与π联系到了一起,因此数论也被它与圆及几何学联系到一起。π在这方面将两个看似分隔的领域连接到一起,就像一个宇宙虫洞。 其它著名的无理数,比如e(自然对数的底数)和2的平方根,也将两个不同的数学领域连接到了一起,它们也无穷无尽,数字的出现也很随机。 将π与其它无理数区分开的正是它与圆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这些对将数学应用到现实世界感兴趣的数学家来说,这令π在我们心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想到周期性重复的一些规律比如心率或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我们就会遇到π。比如傅里叶级数公式中的π:这个公式的基石是π,其中的sin和cos来自三角函数。虽然在傅里叶级数中,π出现在用来形容婴儿的呼吸频率以及统治着我们身体的昼夜作息,但结构工程师在设计能抵抗地震的建筑时,π也会出现在他们的计算中。π不可避免,因为周期是圆暂时的表兄;周期表示时间而圆表示空间。π是二者的核心。 因此,从海洋的潮汐波到能让我们彼此交流的电磁波,π都与波有密切联系。在更深的层次上,π出现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简而言之,π织就了我们对宇宙内部工作原理的一切解释。
【2015.03.05】人类第一幅光的波粒二相性照片 光的波粒二相性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让物理研究者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才得窥全豹,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思想斗争的简史,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人类无力窥探其处于粒子层面的微观世界。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三一学院合作进行的实验项目让人类第一次在粒子层面观看到了光的波粒二相性的具体呈现,实验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段纳米金属线进行紫外激光照射并引发金属粒子震荡,光束双向通过这些粒子缝隙,两束相反方向的光波在相遇后形成驻波,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些驻波形成了实验中的光源,实验者射出一束电子流冲向纳米线,这些电子与驻波平面的光子相互作用,电子要么被加速,要么被减速,使用超高速显微成像技术,这些电子速度的改变被记录了下来,这些改变的地方就是有光子存在的地方,由此得到了光的驻波图像 - 人类的第一幅粒子层面的光的波粒二相性的照片。在照片中,光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波的形态,而在具体的细部,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体现出了粒子性。该实验所使用的技术,为量子力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微观世界中的量子运动进行细节化的观察,并对量子计算机的具体实现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2015.02.28】美国通过网络中立新规 2月26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出并制定的“网络中立”在华盛顿以3:2的投票率得以得通过,这也成为美国政府为确保网络中立而展开的最为激进的尝试。新规将大幅扩大FCC对美国高速宽带提供商的监管,将其当做公用事业机构来监督。   简单来说,网络中立新规主要包含如下三点——即不得封阻、不得限速、不得设置付费优先。   1、不得封阻(No Blocking):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得封阻用户对于合法内容、应用程序、服务、或无害设备的访问;   2、不得限速(No Throttling):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得损害或降低被法律所许可的互联网流量(包括内容、应用程序、服务、或无害的设备);   3、不得设置付费优先(No Paid Prioritization):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得提供差别化待遇,比如付费以得到更快的通道(fast lanes)。此外,“网络中立”新规还禁止了ISP们为部分客户提供按照优先级排序的内容服务的行为。   根据新规,网络运营商针对流媒体视频、游戏和其他通过其网络传输的内容进行降速的行为将被认定为非法行为。如果这些运营商为支付额外费用的网站开辟“快车道”,为其提供更快的网速,同样也会受到处罚。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表示,他们有可能通过司法手段反对这项新规。而保守派立法者已经对这些新规展开了抨击,认为这相当于由政府接管了互联网,因此呼吁推翻新规。   这项新规不仅涵盖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还会监管他们与大型内容公司之间的关系。根据新规,FCC可以逐一调查内容公司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间达成的协议,以便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注释:网络中立(Network Neutrality), 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任何人有权选择访问网络内容、运行应用程序、接入设备、选择服务提供商。这一原则要求平等对待所有互联网内容和访问,保证网络数据传输的“中立性”。
【2015.02.05】App Store刷榜工作室 苹果App Store里有超过100万个应用,为了争夺无数iPhone和iPad用户的关注和付费,只有从无数应用中脱颖而出才有机会,为此软件开发者可以说什么招都用上了。花钱做广告自然是其中一种,然而要想出位方法可多了去了。如果下面这张图属实,那我们可就要慎重对待App Store的用户点评。几天前用于创建程序原型的APP TapCase的开发者Simon Pang在Tweet上发布了这样一张照片,附注的说明中写着“App Store的评价就是这么刷出来的,欢迎来到现实。” 照片中一位女士面前的架子上摆放了数十台iPad,Pang的推文中说她也是受聘专门为某个App反复刷高分的,通过在每台设备上给出评价,造成一种有许多用户喜欢使用的错觉,人为提高App排名。照片左侧也可以看到类似的iPad架子。 这条推文短时间内被转发5000多次。在所有评论中Fireproof Games创始人之一Barry Meade的评论最有趣,也很压抑。他说:“一些受人仰慕的大开发商每天都在用类似系统刷。” 难道说整个App Store就这样堕落了么,我们不能再相信里面的评价了?这么枯燥的工作得到的仅仅是比机器人评价稍稍好一点的结果。人们担心程序开发者可以利用类似策略将自己的应用刷到榜单前列。一旦刷到榜单前列,App的受众面更大,下载量更多,开发者拿到的钱也越多。有许多人相信Flappy Bird等火的不正常的游戏可能就是用这种方法刷出来的。 画面中女孩用右手给App刷评价,左手放在暖手袋里保暖。女孩身上穿着厚厚的外套,看起来也不太高兴。如此看来,她刷一次拿到的钱并不是很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