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焖鲫鱼 酱焖鲫鱼
关注数: 3 粉丝数: 7 发帖数: 3,684 关注贴吧数: 1
世界上马甲最多的人竟然是鲁迅! [Z] 世界上马甲最多的人,毫无疑问是周树人了。   鲁迅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学名周树人。 鲁迅一生所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大致如下:    戛剑生 1898年作《戛剑生杂记》,发表于1936.11.16日《宇宙风》半月刊第29期。    树 人 1903.6.8日诗《题照赠仲弟》。收入《集外集拾遗》附录一。   庚 辰 《译哀尘》,发表于1903年6月15日《浙江潮》第5期。    自 树《斯巴达之魂》(小说),发表于1903.6月和11月《浙江潮》月刊第5、9期。   索 子 1903年作《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浙江潮》月刊第8期。   索 士 1903年译《地底旅行》,发表于同年12月《浙江潮》月刊期第10期。      令 飞 1907年作《人之历史》一文,发表于同年12月《河南》月刊期第1号。     迅 行 1907年作《文化编至论》,发表于1908年8月《河南》月刊第7号。 树 1910年8月15日《致许寿裳函》。   黄 棘 1912年作《〈越铎〉出世辞》,发表于1912年1月3日《越铎日报》创刊号。   周豫才 1912年2月19日《越铎月报.告白》。    周树1913年11月17日作《〈嵇康集〉跋》,收入《鲁迅全集》1938年6月版第9卷。   鲁 迅 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月刊第4卷5号。   唐 俟 1918年作新诗《梦》。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5号。收入《集外集》。   俟见于《随感录.二十五》,发表于1918年9月15日《新青年》月刊第5卷3号。   迅见于杂文《随感录.三十八》,发表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月刊5卷5期。   神 飞 1926年12月3日作《阿Q正传的成因》,文内自述。   庚 言首见于《美术杂志第一期》一文,发表于1918年12月29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2号。   风 声 1921年4月12日作杂文《生降死不降》,发表于1921年5月6日《晨报副刊》。   尊 古见于杂文《“则皆然”》,发表于1921年11月3日《晨报副刊》。   巴 人 1921年12月作《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 某生者 1922年9月20日作杂文《“以震其艰深”》,发表于1922年9月20日《晨报副刊》。   雪 之 1923年9月作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发表于1923年9月14日《晨报副刊》。   敖 者 1924年1月23日作杂文《奇怪的日历》,发表于1924年1月27日《晨报副刊》。   宴之敖者 见于1924年9月21日作《〈俟堂专文杂集〉题记》一文。 俟 堂 见于鲁迅手辑的《六朝造象目录》稿本。   “……即鲁迅” 1924年11月26日《致钱玄同》书。    L.S 1925年1月4日译《PETDFI SANDOR的诗》,发表于1925年1月12日和1月26日《语丝》周刊第9期。   冥 昭 1925年4月22日作杂文《春末闲谈》,发表于1925年4月24日《莽原》周刊第一期。   凡 见于1925年7月12日《致钱玄同》的信。收入《鲁迅书信集》。   杜 斐 1925年译《从浅草来》一文,发表于1925年12月5日,8日,12日《国民新报副刊》。   楮 冠 1927年8月8日作《书苑折枝》(杂文),发表于1927年9月1日《北新》周刊45-46期合刊。   楮冠病叟见于《书苑折枝》一文的短序之末。这个笔名是针对高长虹攻击鲁迅的一种回击。   华约瑟 1927年9月23日作:《述香港恭祝圣诞》,发表于1927年11月26日《语丝》周刊第一百五十六期,发表时用致编者的信的形式,刊载在“来函照登”栏内。这个题目是后来加的。   中 拉 1927年12月作杂文《〈丙与甲〉按语》,发表于1927年12月31日《语丝》周刊卷3期。   葛何德 1928年译《生活的演剧化》一文,发表于同年7月20日《奔流》月刊第1卷第2本。   封 余 1928年11月1日作信《关于粗人》,发表于1928年11月15日《大江月刊》。
绝望主妇:对家务活说不!^_^ 有调查显示,对于女性来说,结婚意味着得多做50%的家务活。  据最新一期《经济学》期刊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女性结婚前每周花在熨衣服、打扫卫生、做饭等家务活上的时间约为10小时。而她们结婚或和男友同居之后,每周花在家务活上的时间则增加为15个小时。  而对男性来说,结果却恰好相反。男性在结婚或同居之前,平均每周做7个小时的家务活;而在这之后,每周做家务活的时间却减少为5个小时。调查表明,在家务活的问题上,男人总是“甘拜下风”,因为他们觉得女人乐于管家并承担所有的家务活。  但女性则认为,面对一堆堆没人洗的脏餐具,她们不得不在厨房的水池前忙乎半天。  对于很多夫妻来说,有了孩子之后,家务活就更多了。而很多女性则承担起了其中的大部分。  这项由经济学家海琳·考普里所做的调查主要基于“英国家庭专门调查”的1万2千多名男性和女性。 《经济学》期刊的一位发言人称,调查显示,女性对做家务活的体会更深,因为她们比男性做得多,即便在结婚之前也是这样。  不爱做家务活、又无法说服丈夫或男友去做的女性现在可以摆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了。  科学家近日发现,爱做家务活的男性寿命更长。不愿做家务活、又不愿带孩子的男性可能会“死于无聊”。  (责任编辑:胡秀娟)
老人想进监狱吃年夜饭的现实荒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4日00:28 红网   还记得《小杜丽》——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笔下甚具有讽刺意味的名作,描写了一个由于长期被监禁的囚犯,刑满释放后,对牢外生活无所适从,最后只得回到监狱来。  好莱坞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有殊途同归的情节。那可怜的老图书管理员,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辈子,一旦获释,踏出监狱大门的第一步也走上了生命尽头的第一步……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引人深思,就在于它来自生活,源自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在监狱里呆久了,沉默使人丧失自我,找不着方向航道,发觉不到自己的位置,迷失了人生的价值,丧失了对灵魂的追求——这不单是文艺作品所有,现实同样存在。  1日下午3时,一六旬偷车男子在派出所里一边乐滋滋地向警察讨烟,一边“透露”出想在牢里吃“年夜饭”的强烈愿望,弄得警察们哭笑不得。“我没能力养活自己,看见人家过年有吃有喝的,我就想干脆犯点事,到牢里去还能有饭吃。”这是年近古稀的老者的感慨,他“人生最好的时光”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出来后的几年都是靠捡垃圾活命。(2月3日《江南都市报》)  老者出狱后,青春不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谋生只能靠捡垃圾活命,完全没有生存保障,最终甚至选择故意犯法,自愿失去自由,企图再次回到他熟悉的环境——监狱,以面对铁窗的代价换来生存的权利。这样的黑色幽默,难怪警察们会哭笑不得。  “生不入牢房,死不进地狱”,在老百姓心头,监狱是最去不得的地方,蹲进鸟笼般牢房,面对铁窗,不仅没自由可言,更是人生的污点。在老者看来,存在即被认知,活着是第一要务,起码监狱里头,不至于饿死。  惩罚罪犯,把对社会有危害的人隔离,对其实行改造,让其重新做人,这是监狱的职能,而非把人变成行尸走肉。或许这只是特例,某种意义上,它却无情的鞭笞了监狱文化的缺失,只管对犯人进行监囚,忽视了他们出狱后生存能力的培训,数十年与世隔绝,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囚犯和现实脱轨,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应对本领,等待他们的是换来自由的另一个悲剧。  年近古稀的老者挑了后路,当众偷车,只是侵犯了他人合法财产;假设是年轻力强的出狱者,为生计所迫,会否以身试法,再结出什么恶果呢?“狗急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这绝非危言耸听,你我都不难想象。稿源:红网 作者:罗伟民
夜深了,你的手机关机吗? [转自唐山吧] 夜深了,你的手机关机吗? [转] 今天,朋友问我个问题,晚上的时候你关机吗?不关机,那你是为谁呢? 现在我习惯了不关机,看是为了什么呢?我不知道,后来我看了一篇文章,我有点明白了,只为了那丝牵挂。我把他拿出来大家看看,深夜,你的手机为谁开? 那天和朋友喝茶,她给我讲起看过的一个关于手机的故事: 女孩每天临睡时会先关掉手机,然后把它放在写字台自己的相架前,这个习惯从买了手机的时候就这样保持着。 女孩有个很要好的男朋友,两个人不见面的时候,就打打电话或发发短信,大家都喜欢这样的联络方式。 有一天夜里,男孩很想念女孩,打了个电话过去却关机了,因为女孩已经睡下了。第二天,男孩对女孩说:“以后晚上不要关机,好么?我想你的时候找不到你,心会不安。” 从那以后,女孩开始另一种习惯——整夜都不关机。因为害怕他打来自己会因睡死而听不到,女孩夜夜都很警醒,人便日日消瘦。然而,慢慢地,两个人之间还是有了裂痕。 女孩很想挽回即将分手的局面,便在一个深夜里给男孩打电话,回答她的是很好听的女声:Sorry,你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于是,女孩知道,她的爱情已经关机。 很久以后,女孩有了另一场爱情。即使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也很好,但女孩怎么也不肯嫁。女孩的心里还是会想起那个男孩的话和那个关机的夜。 女孩还是保持着整夜不关机的习惯,只是不再期待它会想起。 一天夜里,女孩身染急症,慌乱之中把本想拨给父母的电话拨到了男孩那里。男孩早已睡下了,但手机还开着。 后来女孩问男孩:“为什么深夜还不关机?” 男孩说:“我怕你夜里有事情找不到我,会心慌?” 女孩最终嫁给了男孩。 夜深了,你的手机关机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