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之源 魅力之源
关注数: 3 粉丝数: 51 发帖数: 1,699 关注贴吧数: 5
韩信之死 韩信作为帅将,“忠信仁勇义”是他的基本素养。“一饭之恩,千金相报”,他怎么会背叛有知遇之恩的刘邦? 刘邦两次“偷”走韩信的兵,韩信如果真这么“疏忽”,他还打毛仗;总不能让刘邦说“我的部队被项羽打完了,你给我点兵力吧?”所以“偷”是最好的方式。 韩信跟刘邦要“齐王”,是要挟?带兵来干项羽,啥都不要,刘邦不吓死?自己当老大才不需要别人给;向你要,是认你为老大。韩信啥都不要,彭越也会啥都不要就来吗?没打之前君臣离心、队伍得不到整合,能歼灭得了项羽?打完仗,齐国治理得好好的,让他去楚国,他就去了,让他交兵权他就交了。最多就是作为正常人偶尔发个牢骚。 刘邦是什么人?他会心慈手软吗?他能不知道韩信是否有背叛的心? 韩信背不背叛刘邦,都得死。汉初能参考的是周的分封制、秦的封建集权;韩信摆明倾向于分封,他的功劳也配得上封王。但真给他长期封王,风险太大。韩信比刘邦年轻得多,刘邦对韩信有恩,但刘邦的子孙没有。谁能保证韩信对刘邦的忠诚能延续到刘邦的子孙?就算韩信能忠诚刘邦的子孙,但是齐国让韩信治理的井井有条,谁能保证韩信的子孙有用强大的齐国,还能对刘邦的子孙服服帖帖?这也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一。 刘邦没亲手杀韩信是正常的,一个对自己忠心,能力又极强的人,就是不管良心过不过的去,也要舍得杀啊。 吕雉杀韩信,刘邦的表现也是正常的。一是基本政见上存在是否分封的分歧。二是韩信还相对年轻。三是韩信的能力,谁是帝王都得胆战心惊。军事上,给他留几千老弱病残,他让他们回去拉一帮熟人组成“乌合之众”,没多久就能把二十万训练有素的军队给干掉了;打赢了,还能把国家给治理的井井有条。有几千老弱病残,就能割据一方,这样的人,哪个帝王能让他存在?哪能睡安稳觉?
【龙腾九天】︽201211文字︾李小龙说过多少次我是中国人? 首先,李小龙先生的确是美国人,我有收藏李小龙的出生证明。按照美国法律,李小龙出生在美国,为合法美国公民。【1】李小龙出生证明 那么,李小龙先生是不是中国人呢?这点存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80年9月1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根据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2】但李小龙出生于1940年11月27日,此时新中国还未成立;去世于1973年7月20日,此时国籍法还未颁布。 李小龙究竟有没有中国籍? 有 不过我手上收集的证据也不充分,这篇文章就不谈这个了。 很多人对《精武门》中“你们给我记住了,中国人不是病夫”以及《李小龙传奇》中“我是中国人”这两句台词印象很深,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电视剧始终是电视剧,艺术创作和艺术人物没有绝对关系。李小龙本人的话才有说服力。 1966年街头采访(英文,访谈)你来自旧金山吗? 不,我来自香港1966年之后(英文,剧组采访)“和空手道不同的是,功夫是一种使用双拳与双脚的东方攻击体系。穿上鞋,在剧集里,我就是‘青蜂侠’的武器,”李小龙说。 他很快强调,“加藤”在剧集里将会有一个较高的地位,“‘青蜂侠’和‘加藤’是搭档关系。而不是说着‘是的,布立普先生’的奴仆。我是中国人,但‘加藤’是个日本名字。而西方人并不明白其中有什么区别,”,李小龙说,“制片人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能说出布莱特•瑞德(这是“青蜂侠”公开使用的名字)名字的中国人,”李小龙大笑起来。 “他们非常庆幸得到了我,”李小龙说。“再怎么说,有多少中国人能说出布莱特•瑞德这个名字的?”香港长大的李小龙,在ABC电视台的第一季,也是最后一季的周播冒险类剧集《青蜂侠》中扮演“加藤”。1967年—1970年(英文,空手道大赛发言)虽然我已经在新的领域(表演领域)发展,但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武术基本上还是我的主要活动。我在武术方面的成就是最令人满意的,美国三个空手道冠军都师从于我,这使得“中国人”这个词成了武术圈里的代名词。1970年,背伤康复之后(英文,与朋友所写的书信)总之,我可以提醒你的是,消极情绪经常会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我们身上。但它偶尔有助于阻止所有的想法(那些出现在你脑海中没完没了的担忧,期盼等),并再次精神振作地勇往直前。就好像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也许要硬着头皮吃点苦药,所以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记住,我的朋友,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你已经有了这些条件,我知道你一定会以这种或另一种方式胜出的。像水雷一样,全速前进!记住这个中国人说的:“时势?让它见鬼去吧!时势由我来创造!”1970年《唐山大兄》采访(中文,发言)或许大家认为,国片依然还处于艰难的发展之中,回来拍国片,简直就是受苦。对这问题,可不容易回答,我只能说:“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尽我的一份责任!” (时间不能确定,与下文均收录于《我与截拳道》) 1970年—1972年(中文,采访)我不敢说我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这是我电影生涯的开始。在《唐山大兄》与《精武门》的带动下,我决定将我的一切全部奉献给中国电影。我寻找到了一条真理:中国人将永远是中国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就应该拍摄中国电影1972年李小龙电话采访(英文,电话采访)布洛克:你多大的时候开始练习武术的? 李小龙:13岁。 布洛克:你的师父很有名吗? 李小龙:我的师父是叶问,他是我的中国武术老师。 布洛克:你学的是哪种武术? 李小龙:咏春。 布洛克:那是“中国式空手道”吗? 李小龙:不能这么称呼它,因为空手道是在中国功夫之后出现的,我练的是中国功夫。 布洛克:那咏春属于功夫吗? 李小龙:是的。所有的武术,都是在中国功夫之后出现的。 布洛克:你在西雅图上学,你后来是怎么成为一名职业演员的? 李小龙:这可真是太戏剧性了。我回到美国的时候,真的没想过继续我的演艺生涯。我的意思是,我,一个中国人,呃——我并不是有什么偏见,但是——想想吧,很残酷的一点,有多少西方电影中需要中国人呢?当中国人出现的时候,总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出场音。真见鬼!1964年,我在长堤举办的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中示范了我的功夫,威廉杜西亚看到了这次表演的录像,他那时正在制作《蝙蝠侠》系列电视剧。他和我签了约,我拍摄了《青蜂侠》,后来又拍摄了《盲人追凶》。1972年6月李小龙亲笔文章《我与截拳道》(日记文章)事实上,我是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至少,我留在美国那么多年,我是这样看自己。而在西方人眼中,我当然是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少不了我必须具备有有中国人的基本条件。所谓的条件,我指的是关羽文化的、感情的,以及在具体行动的表现上。 我作为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是一个意外,或许是先父有意的安排。那时,美国的华侨社会里,来自广东省的人最多,他们非常怀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一切。在这种环境下,那有着浓郁家乡特色的粤剧便顺理成章的大获成功。先父是著名的粤剧演员,很受群众欢迎。于是,他有许多时间留在美国登台表演。我出生的时候,也正好是先父带着母亲留在美国演出的时候。 但是,先父并不让我在美国接受美式教育,在我三个月大的时候,他送我回到了他的第二个故乡——香港,和他的亲属生活在一起。 这在我一生中,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中国文化,我非常喜欢,我强烈地意识到我是其中一份子。在那是我当然不了解,也不知道环境对于一个人人格和个性的完成,会有那么巨大的影响。然而,“我是中国人”的这一概念正是那时候萌芽的。1973年《龙争虎斗》导演采访(英文,导演询问回忆)看我的手,这是一双瘦小的中国人的手,(拳王阿里)会杀了我的1973年(英文,与朋友书信)亲爱的泰德, 写这封信只是要提醒你,“18岁的我”已然安全抵港。 请仔细考虑一下ENTER THE DRAGON这个片名。 1.这条“独特”的龙(龙代表了中国人,神明等)可不是那些香港那些流于表面的垃圾功夫电影。 2.只要宣传得当,我们可以说,这条龙能不断地在银幕内外打破纪录——就像你所说的“极具说服力”。 我说了,我完全认为这是个极好的片名,请认真考虑一下,因为“ENTER THE DRAGON”意味着一个极具才能的人出现了。 时间很紧迫,泰德。 请给我寄2份剧本来,这样我可以研究起来了。【3】 所以,泰德,如何从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简单回答就是:“我真的觉得勤奋训练,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踏实的信念”,就最终一定能实现目标。你们眼中的这个中国人一定能得到大家公正的认可。未知哲学固然把我的“截拳道”带进一个武术的新境界,而我的“截拳道”也带我走进电影界新的领域。童年时代,我对拍电影纯属消遣,后来,好莱坞的制片人,认为我的武术很有吸引力,希望我在他们的影片中扮演角色。电视片集《青蜂侠》就是一个例子。这时,我意识到这样拍片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些角色不适合我,这并不是说我自己不能胜任片中的角色,事实是:因为我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不可能成为白种人的偶像,更不能振奋起同胞们的情绪。因此,我决心回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尽一份责任。 但是,尽管他随时准备赞扬他的妻子,李小龙坚持把他的家庭生活和他的事业分开。一旦他完成了他的工作,他更喜欢和琳达以及他们两个活泼的孩子,7岁的国豪和3岁的香凝一起度过他的闲暇时光。他自豪地说:“琳达第一次怀孕的时候,我很有信心是个男孩。 我们只给未出生的孩子取了一个男孩的名字。我们甚至连想一个女孩的名字都懒得想。”果然,琳达有一个男孩,81磅11盎司的国豪。“第二次我决定是女孩,所以我们只选了一个女孩的名字。我们有了香凝。“他对自己得到的两束快乐感到非常高兴,而且不打算再得到更多。和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样,李小龙也为他的两个孩子感到无比骄傲,尤其是国豪,他被描述为“金发灰眼的中国人”。 在华盛顿大学主修心理学的李小龙觉得自己是一个美国化了的中国人。5英尺7英寸高(约1米7),140磅,李小龙对于英语以及功夫技巧都很精通。 “他们给了我一个名字,”活泼的李小龙幽默地说,“叫我温斯洛•黄,好吧,我是一个在香港长大的中国人。但是7亿中国人不是都姓黄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