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幽月 夜阑幽月
1993年毕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爱好文学、体育、书法。
关注数: 589 粉丝数: 522 发帖数: 3,303 关注贴吧数: 6
每个好日子都像苟且偷欢(转:叶倾城) 每个好日子都像苟且偷欢<?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中年之后,所有其他人的不幸都像发生在我身上。马航意外,我唯一的感受是:我怕。 我怕我是谜团的中央,如果命运真推送到终极,我心里翻腾的一定全是:房贷怎么办?明天谁送小孩上学?老人将何以度残年?有没有人能给我一张纸片,让我匆匆写下所有银行密码、所有文件契约的所在地。远藤周作小说《深河》里,得了重病的作家,每天强颜欢笑,却在上手术台的前夜,向他养的大黑鸟痛苦地嘶吼出来:我死了我老婆孩子怎么办,他们怎么活下去。我读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也怕我是等待的人:好好的出了门,怎么突然间生死不知。汤已经煲好,热水器早就烧到70度,我在等你,你怎么还不回来。我奔走,我寻求,谁给我答案——不,我不要答案,我只要你的平安。再不信神佛的的人,这一刻都不能不祈祷。但宿命的意思,怎么猜测。 我更怕,我会变成我不想要的,那种“心如铁石的人”。几十小时吉凶未卜,流言满天,我终于丧失耐心,对朋友放胆说:若他们说的属实,真是恐怖袭击,那么定要以牙还牙,以血洗还血洗。“人,比起爱,更因憎恨而结合。人因有共同的敌人而结合在一起。长久以来,任何国家、任何宗教,都是如此延续下来。”——但我心中生起隐隐不安,这里面是否也包括了无辜者的血?仇恨一切开始,报复势必在必行,那谁来区分有罪无罪?像“淫人妻女报在妻女”一样,受伤赴死的,总是最弱小的群体。 2011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坐过一二百次高铁、动车,我很喜欢它沉默的舒适、准时以及——我感受到的安全。火车上一次小睡,或者半本小说,就到了我要到的地方,邻座的聊天也与我无关。也就是那一年,7月23日高铁事故震惊全国。我不寒而栗,感觉每一段旅途,都是单身涉险,每一次回家,都是劫后余生。 撞车后的第二天,我还要按照原行程出发——车站一如即往,有序的嘈杂,过一阵子,喇叭便播诵一次:“去往广州的旅客请注意……”隐约的胡思乱想,像冬日里冷凝的呼吸,就悬在鼻孔前。火车的那一头,有工作在等我,在生存面前,所有痛哭犹疑都像是矫情之一种。 我偶尔当笑话讲给人听——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小朋友指斥。他说为了给“有关部门”施压,应该集体抵制高铁,只有全车厢空空如也,才是空拳的力量。我哑然失笑,小朋友太年轻,还不懂生活。 我没有跟我妈讲高铁事故——就像现在,我也不和她谈马航意外一样。我和她聊的社会新闻,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如何被骗或者摔倒没人扶。危险世代,每个年龄层有自己的恐怖要面对。 我却忘记,信息时代,儿女不再是老人获得新闻的唯一窗口。 高铁事故后第二周,我正常外出,本应周日到家,周六上午,我妈打电话给我,劈头一句:“你怎么还没到家?”我一愣,说:“你弄错日子了。今天是周五(我也慌乱得口误)。你不要紧张。”她说:“哦……(明显松一口气)我不紧张,你也不要紧张。”挂了电话。我觉得有眼泪,好像要掉出来。 我明知恐惧无济于事,甚至可能出于“先发制人”的念头,变成恶意。但我,控制不了,它从心底一层一层地翻出来。生死大劫,阴影重重,每一个好日子都像苟且偷欢。 我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正能量便是:因为恐惧,因为知道终将失去,于是把与你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当作最宝贵的光阴——这个“你”,是我的家人爱人朋友工作以至一切。
[转]:牙痛奇方,患者不妨试试 千人验证一次即效,永不牙痛奇方 我在网上发现《永不牙痛奇方》,觉得挺神奇的就把它抄了下来,全文如下: 此方我师传来,师傅说他治过一千多人,均一次见效。我也给10多人用过,均神效。无毒副作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樟脑6克 龙骨3可 透骨草3克 甘草3可 上药研细浸入高度白酒中(酒把药浸没既可),然后点燃,如酒的度数低点不燃,可先把酒加热后再点燃。 待火自行灭燃后,酒稍冷却即口含药酒汁(浸泡痛牙)30分钟左右吐掉。最好晚饭后用(药后不可吃东西,否则易损牙床,一次愈)。药汁不可吞下,含浸后吐掉! 对牙龈炎、牙周炎、风火牙痛、虫牙、烂牙、智齿牙痛均有效。一次肿痛轻,最多二次愈。 快速解决牙痛小偏方 1.实火牙痛:白酒1两泡上花椒10粒,10分钟后把花椒取出,把白酒含在嘴里患处,立止牙痛。 2.风火牙痛(包括蛀牙痛):小苏打(或食碱)2克,加蜂蜜调成糊状,用棉球蘸后咬在痛处,1天2次,1天可治愈。 3.牙周炎、牙龈炎:用鸡蛋清加等量的白酒搅均,喝一口含在口中,5分钟吐掉,1日2次(1日1只蛋)2~3天消火止痛并痊愈。 4.白胡椒10粒研成末,加白酒调成糊状,分4次放在牙洞内。 5.取蜂房适量,加纯酒精适量,点火燃烧,待蜂房烧成黑灰时,用手指蘸黑灰涂于患牙,一般4~5分钟可止痛。 6.取六神丸1~2粒,研碎置于患牙齿龈上,5~10分钟,每天一次,一般不超过3次。 7.取白酒100克放在杯里,再加食盐10克搅拌,等食盐溶化后,加火烧开,稍加冷却,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不要咽下),牙痛会立即止住。 8.牙髓炎、牙周炎、牙痛:将大蒜捣烂,温热后,外敷疼处。 9.虚火牙痛:冰糖100克,清水一碗,放在锅里煮成半碗,一次服完,每日两次。有清热退火止牙痛之效。 10.风虫牙痛:独头蒜去皮,放炉子上煨热,趁热切开,外熨痛处,蒜凉了再换,连续数次有效。 11.消炎止痛:陈醋120克,花椒6克,用水煎开,放凉,含漱数次,可消炎止痛。 ------------------------------------------
那山 那村 那人___老农篇 那山 那村 那人 ——老农篇 翻过一座高山,再转三道河弯,就到老农的村子了。 这个仅有十余户人家的小山村,仿佛是哪位大仙不经意间落在群山皱褶里的一粒珍珠:村子三面壁立千仞,一条小河依村而过,如在夏季,山间绿树掩映,青苔润石,飞瀑直挂,村畔溪流潺潺,鸡鸭相鸣,好似一幅写意的桂林山水画。 已是初冬时节,薄薄的晨曦如轻曼的白纱笼罩在恬然的山村上空,一缕新鲜的阳光透过隽秀挺拔的杨树梢倾泻下来,山村顿时增添了许多温暖。树下,一只雄壮的大公鸡正带领着它的妻妾们前来觅食,目前看来,它们的脚步是那样押韵有力。“咕咕鸣......”,雄鸡高亢嘹亮的歌唱极具男高音的穿透力,余音绕山,久而不绝。 老农的家就在村西的路边,不高的红砖院墙格外醒目,朱漆大门半掩,一条不宽的水泥便道直通正屋台阶,四间正房河石砌墙、兰瓦瓦顶,窗户半截麻纸半截玻璃,看上去已有些年头了,与新砌的红砖院墙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农嫂正在院子里忙活着,她从西房羊圈牵出两只小羊拴在放了玉米秸秆的墙角,又打开鸡舍,母鸡们便争先恐后地挤了出来。农嫂照例拿起一把带小洞的铁勺,从南房的尼龙袋里挖了满满一勺金黄的玉米。 “咕咕,咕咕”,农嫂召唤着鸡前来觅食。忽然,她停下撒着玉米的手,留了三分之一在勺子里:她猛然想起今天少了一只珍珠鸡——昨天下午,老农那帮叫胖胖、曲东子还有现在已想不起名字的五六个网友杀了一只做了下酒菜!那可是自己在春天捉了十只鸡苗、费尽辛苦才朵摆成的五只珍珠鸡,还准备过年给在北京上学的姑娘改善改善生活呢。 看着自己的鸡被宰杀、被下锅慢炖,丈夫老农却与那群网友狼吞虎咽、猜拳行令,农嫂心疼不已。尽管香气盈屋,但她一块鸡肉也没吃。为了老农的面子,她还得盆上碗下、七荤八素地侍候着丈夫的“狐朋狗友”直到他们喝得东倒西歪。但农嫂绝对是个贤惠善良的好人,一只鸡不算什么,只要老农高兴就行。 “乃(挨)刀的,正事不做,成天就和这些人在网上瞎扯,还时不时领到家里折腾一番”,农嫂嗔怒着仍在炕头熟睡的丈夫。昨晚,酒足饭饱之后,那帮家伙折腾到大半夜才走了,老农不胜杯勺,一挨枕头便睡着了。 老农其实并不老,也就四十七八岁的模样,性格温顺随和,在村里种着十来亩薄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恬然生活。 然而,近年他却迷上了网络,常常通宵达旦地在网上和灵丘吧的一群网友聊得火热。此时,老农正觉得自己跋涉在滚烫的沙漠里,喉咙干得直冒火,却找不到一滴水。他走啊走,忽然在沙子里发现了一颗翠绿的大西瓜,他拿起菜刀正要切下去,忽然发现刀刃上全是鲜红的鸡血——“该死的胖胖,是他用我家的菜刀杀了珍珠鸡,这怎么让我切西瓜!”他不禁嘟哝道。 正当他犹豫着切还是不切时,头上却挨了一个结实的脑瓜蹦,一下醒了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不过他真的口渴了,他舔着干裂的嘴唇,想想昨晚真喝多了。他抬眼一看,农嫂正杏目圆睁:“几点了还不起,阳片儿都晒屁股上了,量小就少喝点”,说着便把一杯热牛奶递到老农手里。老农讪讪地陪着笑摸着脑瓜说:“也不轻点弹,下手这么狠”。 吃罢早饭,老农的头也不痛了,嘴也不干了。这时陆陆续续有农嫂要好的妯娌姐妹们来家串门。“你们聊,我要下地干活了”,老农和大家打个招呼,便背起院子里的背篓,拿一把长柄的斧子去树林里劈树圪墩去了。
灵丘人的“本地情结”     又到一年一度瓜熟杏黄的季节了,在这酷热难捱的伏天,买上一颗翠绿的西瓜,“咔嚓”一刀下去,瓤红籽黑,沙甜可口;或买几个刚摘的香瓜,“啪”的一声挤裂开来,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或是称上二斤大涧黄杏,嚼在嘴里,酸甜开胃。瓜果消暑,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可以去摆摊设点的固定场所,也可以是路边、小区的驴车,都可以买到,方便之至。     在以前,瓜果时蔬,我大部分买本地的,尽管价格要比外地的高不少,但我仍然执着认为本地的东西肯定比外地的要好,要新鲜,这或许就叫本地情结吧。     但今年,尝试着买了几次外地的西瓜香瓜以及蔬菜之后,我的这种想法有了很大改变,一些外地的东西不仅物美,而且价廉:5角1斤的河北西瓜皮薄汁更甜,本地西瓜7角1斤,而且皮厚瓤白;外地白香瓜10元8斤,更甜更脆,而本地的传统香瓜10元6斤,不脆不甜,有的发苦;外地的西芹粗壮嫩绿,本地的却茎细如柴......     我热爱灵丘,热爱灵丘的一切。但当灵丘人理直气壮、不容分辨地叫着:“这是本地的,**钱”时,我就纳闷了:真有那么好吗?自己与别人的东西有过比较吗?     不仅瓜果蔬菜如此,灵丘的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我是本地的”,透露的是自豪,但更多的是自满。工程队不用本地的工人,是因为他们工资要求高,干活要求少、请假要求多,所以工程队大多用河南河北四川吃苦耐劳的民工;从市场路边雇一辆农用三轮车上火车站,司机宁可闲着,少了150元也不去,因为他是“本地的”;再说灵丘的媳妇,有些灵丘人把媳妇娶到家就得当姑奶奶供着,她们上欺公婆,下骂子女,麻将纸牌不离手,说话“爹长爷短”不离口,吃糕嫌稀,上天嫌低,那叫一个难伺候,而外地媳妇往往吃苦耐劳有教养,“爸长妈短”叫得甜,上恭下敬,家庭和睦。至于官场,自古灵丘出贪官,就更不必说了。所有以上种种,都是“灵丘情结”的另类表现吧。     对于“灵丘情结”,在纳闷和不以为然之余,我却有更多的感慨:至少目前来说,那句“这是本地的”,表达的是灵丘人固步自封的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没有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致使品质大不如人,与近邻河北比差距不小;灵丘人懒惰是有目共睹的,外地人能吃的苦,本地人就吃不了,外地人能干的事,本地人也干不了,宁可受穷,也不愿劳动;个别灵丘媳妇素质太差有待改善,个别领导思想太自私亟需提高。灵丘人还没有到以本地人为荣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囿于“本地情结”还为时过早。     因此,灵丘人的思想观念更应解放一些,工作目标更应长远一些,生产力水平更应发展一些,人民素质更应提高一些,这样,当我们有了足够骄傲的资本时,我们才会自豪地说“我是本地的”。
荷兰3:2胜乌拉圭     在今天凌晨荷兰VS乌拉圭的比赛中,荷兰队3:2胜乌拉圭队,保持连续25场不败金身,无冤之王昂首挺进南非世界杯决赛。    比赛刚进行到第18分钟,荷兰前锋范布隆特布斯特禁区外一记漂亮远射首开纪录,洞开了乌拉圭队大门,比分1:0。当比赛进行到40分钟,乌拉圭球星弗兰还以颜色,他右脚扣过荷兰队一名防守队员,左脚远距离一记刁钻的弧线球直挂球门左角,荷兰队守门员判断失误,皮球应声入网,1:1,双方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下半场易边再战,荷兰主帅换上了范德法,与施耐德一起形成双引擎加强进攻。第70分钟,摆脱被死死盯防的施耐德近距离破门得分,比赛结果2:1,仅过了3分钟,荷兰“小飞侠”罗本禁区前沿头球破门得分,3:1,这是他在本届世界杯上首次用头球攻破门对方球门,荷兰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在比赛伤停补时阶段,顽强的乌拉圭人又进一球,3:2的比分让荷兰人惊出一身冷汗,好在有惊无险,在最后一分钟里,乌拉圭队没有象前场比赛在最后一分钟那样创造奇迹,比赛最终结果3:2,荷兰队进入决赛。     在接下来的另一组半决赛中,我想德国队应该能够取胜西班牙队,这样,冠军决赛就会在荷兰队和德国队之间展开,这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最终谁能取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阿要廷队的糟糕表现令马大帅颜面扫地(转) 4:0,即便是最铁杆的德国球迷赛前也难以想象,他们会这样战胜阿根廷,战胜马拉多纳?在取得这样一场大胜后,德国战车将带着无比的自信迈向半决赛,而德国无疑已经成为南非世界杯最大的夺冠热门。 4比0血洗澳洲袋鼠,4比1痛击英格兰,4比0让马拉多纳颜面扫地 毫无疑问,历史上最年轻、同时大概也是最不被看好的一支德国队就这样成了南非世界杯赛场上让人最赏心悦目的球队,回想当年,这个荣誉一直属于巴西、阿根廷人,或许还有法国人、西班牙人,谁能想到,一向和“铁血”、“意志”、“效率”这些形容词相连的德国队会突然变得艺术气息十足? 德国VS阿根廷,这对世界杯赛场的夙敌相遇,总会有一些火星撞地球般的经典画面,这次也不例外,但谁能料到,梅西成了克洛泽的配角,西服革履的老马成了帅气十足的勒夫的背景? 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定庆幸自己能够到场助威。开场后,德国第3分钟取得梦幻开局!施魏因斯泰格左侧开出任意球,托马斯-穆勒抢在奥塔门迪前面,在前点距门7米处头球一蹭,门将罗梅罗判断失误,球碰他右小腿弹进大门,1比0。看台上的默克尔像孩子一样拍手欢庆。谁能预测,这样的画面将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全世界球迷的眼中? 和英格兰还能用兰帕德未被裁判承认的进球安慰自己不同,阿根廷队90分钟之内就没能创造真正的得分良机。他们的艺术家气息似乎中了德国人的吸星大法,一向以斗士形象出现的德国人开始模仿起艺术家的做派而且非常像模像样,那些画面就算是巴西、西班牙这些自诩技术过人的球队也不曾在南非展现出来。 第67分钟,克洛泽停球轻松送进空门,2比0。第74分钟,弗里德里希在前点距门4米处抢射入近角,3比0!第89分钟,厄齐尔左路反击传中,克洛泽在门前9米处右脚半凌空推射入网,4比0!在世界杯射手榜上,克洛泽与打进15球的罗纳尔多已经只有1球差距。 纵观整场比赛,“德国战车”配得上这场胜利。这支德国队不同于球迷印象中的德国队,过去德国人踢得死板、注重力量,可现在这支球队脚下极为细腻,流畅的配合令人目不暇接,以至于让人们发出到底“谁更南美”的赞叹。 转变因何而生?打开德国队员的名册,我们很快可以发现端倪,这并非一支“传统”的德国队,全队23名球员中,有11人是移民后裔,6人拥有双重国籍,这些“外来户”的存在让德国队有了多元色彩。为德国摧城拔寨的克洛泽和波多尔斯基,都是波兰后裔;策动无数进球的厄齐尔是土耳其后裔,此外其后腰赫雷拉是突尼斯后裔,而右后卫博阿滕则有加纳和巴西血统。人员多元化自然带动了球队打法的多元化。昔日德国战车的效率、组织和声势已经令人畏惧,现在补充了如此众多的新鲜血液。我们不免要问,谁能阻止这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的战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