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迷630 执迷630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3,020 关注贴吧数: 6
发个班门弄斧的帖子 我的蒙皮经验: 1、脖颈皮   颈部皮一般较薄,有很大的横向伸张性。这种皮,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操作,泡皮后用手或尖嘴钳把余肉撕掉即可,并用手把皮子横向多拉几次使中部紧缩的纤维拉开。此皮不必过份铲刮,用钝刀或塑料刮子把皮子背面的纤维刮松即可(我自己觉得主要是刮白好看)。   蒙皮时不可多次套皮,因为越套皮子越薄!不管用绞索拉蒙还是钢圈压蒙,采用一次性方式蒙成。而且在后面的烫蜡时最好用电吹风机熔上一层薄蜡即可,烙铁烫蜡不小心会把皮烫熟,这样皮子就死了,没有弹性了。想象一下熟猪皮和生猪皮是什么样子! 2、尾部皮   这部位的皮子较厚,有的厚度甚至不宜用来蒙二胡(可以蒙中胡、低胡或三弦),有人企图通过铲皮想把它铲到期望的厚度,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你铲出来的厚度可能已经受伤或是厚薄不均匀了。这种皮铲去余肉和脂肪就是“刮”了。刮皮时用“批灰刀”刮(其实是铲的动作),一般“批灰刀”因为是铁皮制的,所以很容易钝,刀口钝后随时用锉刀锉一下,也正因为容易钝,所以也不容易“铲”坏皮子。   因为皮子较厚,此皮需要套两次以上才能把皮拉开(也就是相对地拉薄一些)。   一般说此类皮子容易看到一条“中脊线”,所谓中脊线其实是一条致密的“筋”,蒙皮过程中要力求使“中脊线”对中!对中的目的是以后使琴马压在这条“筋”上,使内外弦的音色音量差就不会太突出了。 3、颈尾之间的中部皮   这段蟒皮一般说按传统的蒙皮方式来蒙制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注意中脊线问题和套皮次数的问题。 4、用胶   101胶或AB胶都可以,要注意的是,凝固剂掺少一点(我用AB胶甚至只用A组分不用B组分),因为蒙皮胶不宜快干。皮子的拉伸有一个过程,如果胶水很快干了,这个过程就很快结束了,其实皮子并没有完全拉伸。当然这样用胶需要三四天才能松绳。   皮子正式蒙上后,在胶水尚未干时,用两拇指从皮子中心朝六个方向擀压一到两次,擀压的力度视皮子厚度而定。皮子厚擀压力度大一点,皮子薄擀压力度小一些,皮子太薄时(比如小蟒的颈部皮)切忌擀压! 5、烫蜡   烫蜡的目的有人说主要是封闭皮子不容易受潮。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是为了防潮,那么皮子背面更容易吸潮为什么不在背面烫蜡呢?烫蜡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使鳞片收缩,使鳞片飞边卷缩起来避免噪音(主要是沙沙声)。但烫蜡会有一个副作用,即弄不好会把皮子烫熟了,皮子烫熟后就失去弹性了!   我用脖颈皮子蒙了一把二胡,因为皮子较薄,所以不敢轻易施烫,于是在皮子尚未干透时在表面薄薄的涂了一层白乳胶(水溶性),皮子干透后鳞片飞边就被黏住了,也没有噪声,皮子也完全是生的,弹性很好。还有一个办法是等皮子干透后刮点蜂蜡硝在皮子上,用电吹风吹溶然后用软布擦均,能封住鳞边即可,要避免长时间高温作用在琴皮上。   以上几点经验是我交了一定“学费”初步总结的,虽不是很成熟,但拿出来和胡友们分享,希望有人不再重复交“学费”。正所谓“造胡有风险,采纳需谨慎!”
我的蒙皮经验 1、脖颈皮   颈部皮一般较薄,有很大的横向伸张性。这种皮,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操作,泡皮后用手或尖嘴钳把余肉撕掉即可,并用手把皮子横向多拉几次使中部紧缩的纤维拉开。此皮不必过份铲刮,用钝刀或塑料刮子把皮子背面的纤维刮松即可(我自己觉得主要是刮白好看)。   蒙皮时不可多次套皮,因为越套皮子越薄!不管用绞索拉蒙还是钢圈压蒙,采用一次性方式蒙成。而且在后面的烫蜡时最好用电吹风机熔上一层薄蜡即可,烙铁烫蜡不小心会把皮烫熟,这样皮子就死了,没有弹性了。想象一下熟猪皮和生猪皮是什么样子! 2、尾部皮   这部位的皮子较厚,有的厚度甚至不宜用来蒙二胡(可以蒙中胡、低胡或三弦),有人企图通过铲皮想把它铲到期望的厚度,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你铲出来的厚度可能已经受伤或是厚薄不均匀了。这种皮铲去余肉和脂肪就是“刮”了。刮皮时用“批灰刀”刮(其实是铲的动作),一般“批灰刀”因为是铁皮制的,所以很容易钝,刀口钝后随时用锉刀锉一下,也正因为容易钝,所以也不容易“铲”坏皮子。   因为皮子较厚,此皮需要套两次以上才能把皮拉开(也就是相对地拉薄一些)。   一般说此类皮子容易看到一条“中脊线”,所谓中脊线其实是一条致密的“筋”,蒙皮过程中要力求使“中脊线”对中!对中的目的是以后使琴马压在这条“筋”上,使内外弦的音色音量差就不会太突出了。 3、颈尾之间的中部皮   这段蟒皮一般说按传统的蒙皮方式来蒙制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注意中脊线问题和套皮次数的问题。 4、用胶   101胶或AB胶都可以,要注意的是,凝固剂掺少一点(我用AB胶甚至只用A组分不用B组分),因为蒙皮胶不宜快干。皮子的拉伸有一个过程,如果胶水很快干了,这个过程就很快结束了,其实皮子并没有完全拉伸。当然这样用胶需要三四天才能松绳。   皮子正式蒙上后,在胶水尚未干时,用两拇指从皮子中心朝六个方向擀压一到两次,擀压的力度视皮子厚度而定。皮子厚擀压力度大一点,皮子薄擀压力度小一些,皮子太薄时(比如小蟒的颈部皮)切忌擀压! 5、烫蜡   烫蜡的目的有人说主要是封闭皮子不容易受潮。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是为了防潮,那么皮子背面更容易吸潮为什么不在背面烫蜡呢?烫蜡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使鳞片收缩,使鳞片飞边卷缩起来避免噪音(主要是沙沙声)。但烫蜡会有一个副作用,即弄不好会把皮子烫熟了,皮子烫熟后就失去弹性了!   我用脖颈皮子蒙了一把二胡,因为皮子较薄,所以不敢轻易施烫,于是在皮子尚未干透时在表面薄薄的涂了一层白乳胶(水溶性),皮子干透后鳞片飞边就被黏住了,也没有噪声,皮子也完全是生的,弹性很好。还有一个办法是等皮子干透后刮点蜂蜡硝在皮子上,用电吹风吹溶然后用软布擦均,能封住鳞边即可,要避免长时间高温作用在琴皮上。   以上几点经验是我交了一定“学费”初步总结的,虽不是很成熟,但拿出来和胡友们分享,希望有人不再重复交“学费”。正所谓“造胡有风险,采纳需谨慎!”
做二胡的功夫在烤 (来自一介草民)   这几天在做几把二胡玩儿,有些技术上的箱底活在这儿说说,与喜欢做二胡的爱好者分享。   做二胡其实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木料视情况而定,不一定非要紫檀,海黄的,就声学而言琴筒无论是铁桶塑料筒还是白木桶紫檀筒,音色音质来自于筒的尺寸结构而非材料的名贵程度与密度,很多人把皮膜的二维振动通过琴桶的放大归于共振结果,这是对声学物理的误解,皮膜的振动推动筒內空气作角反射振荡发声而非共振发声,就此而言,任何材料的筒都是一个刚性体,不存在筒的材质与音质上的关联。当然,二胡必竟还有其艺术性的一面,有好料当然求之不得,但不要勉强。   做二胡的难处是选择一张好的皮子,及处理好一张皮子,也不见得大鳞格的一定发声比小鳞格的好,只是鳞格大小可以反映出此皮出在蛇的那个部位,厚度如何,以便在套皮时怎么铲刮,泡到什么程度,套几次才能抻开到什么程度,最后鞔皮时才能得心应手。这一点,没有经验积累,失败是肯定的。我建议,初次做二胡的可以买次皮或聚酯薄膜练手,反正也只是个白菜价,而且成功的概率很大。我用人造皮鞔过几把二胡,出声真的不错,偷着乐了好几回。   在做二胡时,琴担,我钟情于东北的柞木杆,别小看了柞木,时间长了,真比新红木好,主要是不弯,性能稳定。我几把新料红木二胡,几年下来筒子上就出现拼缝痕迹,虽然没裂开,感觉就不爽,琴担也有微弯, 因此,我做琴,烤字上是花时间最多的。一是烤琴杆,新料含水分大,开料后易变形,所以做好琴杆后不要急于装琴。我先用一根1米长,宽5公分的小方木把琴杆的一端松松的绑在方木上,在琴杆的中央部位塞一块厚一公分的小木块,再压杆的另一端使杆有些弯曲后绑定,这样人为的将琴杆弯向前方,然后在杆子上用刷子涂上食用油(机油也可以),用一个酒精灯烤杆,以小木块顶住的地方为中心来回烤,请放心烤,因油的作用,即使把油烤得冒泡了,木质部份也絲毫不会受损。烤完后,用水降温后松绑,琴杆成向琴面方向弯曲。待第二天缓过来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反过来烤(注意多弯一点,骄往过正呵),等烤完后缓一天,琴杆如恢复变直,须再烤一遍,如杆往后昂不变直,说明杆的木质部份已定型,如后昂不超过5度,上琴一紧弦就自然挺直了,如超过5度,再微烤一下。这个方法不仅可以保持琴杆以后不变形,就是碰到手中的琴杆弯了需要修理时也是一个不求人的方法。   再说说烤筒。琴筒是板材胶合成型的,出状况不是材料湿就是板材纹理互不一样,一收缩就易裂。还有就是用胶不合理,过去做琴筒胶合用的是鱼膘胶,现在行业用铁锚牌101双剂高分子胶粘剂,有的写明红木专用胶,其实是一样的。无论是传统的鱼膘胶还是101胶,固化的温度有一定要求。   鱼膘胶刷胶拼接后,一定要烤筒,筒子只有烤热后,胶才能渗进木纹抓得住,而且胶一热就变稀薄,多余的胶在绑紧后挤出来,胶面胶体越薄,粘合强度越大。一般用鱼膘胶,要三天后才可以松绑再加工筒体。 如用101胶,AB剂量用1:0.1至1:0.2为好,B剂是固化剂,越少胶体粘力越大,但发脆。101胶的自然室温25度时固化要二天才能达到使用强度,如加温在100℃时,3个小时即完全固化。用101胶时略捆绑一下就行了,但在固化前切忌反复调整拼缝。另外101胶对油性大的紅木粘合强度比鱼膘胶好得多而且抗摔。   我在胶琴筒时用加热器先对板料慢速均匀加热,等到有七八十度时保持半小时再趁热胶合,这样效果较好。
如何挑二胡——压箱底的秘笈 怎样选购二胡 (一介草民)   怎么选购二胡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无非就是一个会发声的物件,具体说一是要音质好二是要音色好。那么音质与音色就是选购二胡的主要硬性指标,虽说是硬性指标却又没有量化数据,难度也就在这里。   音质,在声学理论上讲,二胡发声机制是皮膜振动在琴筒内引发的空气柱反射震荡与琴筒刚性体共振的结果,理论上没错,但实践上漏洞太多,首先弦的粗细,弓的质量,拉琴的力度,蟒皮的张力弹性,鞔制松紧等等都是一连串的不确定值,因此,设计上的音质趋于无解。在实践上,所谓的音质大多定性为二个字:干净。一个字:纯。   那么是不是越干净越好或越纯越好?也不一定!一把琴过份的纯净便出声单薄,何况拉任何一首曲子,弓对弦的摩擦力处于动态状态,也就是说皮膜的震荡作用处于变化之中,拉赛马好的琴末必拉梁祝好,所以琴的音质很有必要从动态上去判断。   从外观,工艺上说,力求完美,从材质上说,一把红檀或花梨的琴架是首选,不要迷信明清老紅木或海南黄花梨,如钱多或拿琴当艺术品的我不参与讨论。   选皮子应与选材质放一个平台看,首先买琴不要买小作坊的,大厂的产品同价位的,尤其中低档产品跑的是量,工艺成熟,在用皮子上舍得下料。   在二千左右琴,一般用皮较好,但可能皮面有些瑕疵或鳞型不规则,但恰恰这是选到优质皮的漏点,因这个档次的琴量大,往往都用中段皮或大蟒的偏裁皮,所以要选鳞格小一些的皮才会避免偏皮,如坊间说的蟒皮一般以肛门部位往上七张皮最好,那么第八张皮若让你得到不就是挣到了?   再说一个选皮的技巧,无论什么品种的蟒,皮面花纹都有一个“质”与“章”的体现,质是底色,章是花纹。蟒从头至尾说,中脊这块是黑质黄章,即大面积的底色是黑色,鳞纹是黄色。视不同品种,黑底或为灰底,黄纹或为白纹,这不要紧,分淸黑质白章即为脊背皮,而同一部位的偏侧皮,则转为黄质而黑章,即黄底黑鳞纹,同上解释,成大面积底色为泥黄色,纹鳞都是灰白鳞。   如整个皮面有质无章,质黑,脊皮,但属超大蟒,皮质厚,要耐心开声;如质黄,偏皮,皮质薄开声早,音质中性;如质黄又见黑色鳞纹,偏皮而且蟒小,皮更薄,音质不会太好,宜放弃,即使质黑章黄的脊皮,如黄树鳞呈现,不是头部皮即是尾梢皮,也应放弃。   关于皮子认识由于篇辐太大先暂停,回过头来再讲音质的问题。音质好坏很大程度上与皮子的质量与鞔制有关,与筒子及材质关系较小。那么怎样知道皮子鞔制是否到位?我们已经知道,琴发声是否纯净,取决于皮膜从低频段到高频段的振动是否具有振幅上的连续性,而这个连续性又取决于皮膜的弹性。如皮子缺乏必要的弹性,那么在低频区就会因振幅的失谐出现横振幅,声音沉闷。在高频区因皮子弹性差无法响应高频振作而在某个点出现停振失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狼音、噪音。   所以在选琴时,对新琴来说不要多考虑音色,而着重于音质。那么音质怎么选呢?就两个字:通、松。 挑一首很熟悉的曲子来试音,听内弦发声厚实吗?外弦亮丽吗?外弦第二把应该比空弦更响亮。三四把你所熟悉的音符能到吗?如果听到了而且你感觉很轻松地在不经意间就拉出了,说明此琴的高频响应很好,如果那个高把位的音要很用心才拉出来,甚至音高老拉不准,这不要怀疑你的切弦音准问题,而是琴的高频响应差,看似音切不准而实质上是高频失谐了!如果拉一段赛马从动态上试琴,音质问题全暴露无遗。这就是反映音质好否的:通!   通了就容易松,什么叫松?张驰有节为“松”。举例,大家都知道越剧名家徐玉兰有著名的两哭,一是红楼梦中的哭灵,二是北地王中的哭祖庙,主胡演奏中对琴的“通”和“松”要求极高,哭灵哭的是儿女缠绵,从导板的七秒独奏至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拉嚣板,流水,撕锦裂帛,胡琴的音质在“通”字上淋漓至尽。另一个哭庙,哭的是国家大义,恨由心生,主胡对音质要求松,松了才有节奏分明的张驰力度,大家如喜欢可以去听听徐玉兰的这两哭,体会一下胡琴“通”与“松”的音质对比。   再回过头来说说挑琴。自己应该在选琴时多带几只码,一只质地较密的红木码,一只松节码,一只白木码。 如红木码上去,音量不减,白木码上去低音仍厚实,至少说明琴皮的弹性很好,高低端的谐振能力很强,音质自然好,如換不同的码发声差别很大,说明这琴响应窄,出声不可能会好,知道了吗? 继续说音色问题。   音色是二胡中极具个人喜好特点的,从音色这块说,没有两把音色相同的琴,即使空弦听起来差不多,往下走一把也马上呈现出不同的音色。   有人说二胡的迷人之处在于二胡的特有音质,错!二胡的迷人之处是音色。正因为音色多样性,成就了胡琴的大家族,二胡只是其中一员。在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的几十年前是没有二胡这个概念的,都叫胡琴,正因为胡琴具有音色上的多样性,才派生出不同的种类用于地方剧作为主胡。就上海地区周边的各种剧种就因音色为主要衝量派生出越剧的越胡,绍剧的绍胡,沪剧的申胡,锡剧的锡胡,江淮戏的淮胡,花鼓戏的大花筒……等等。   胡琴的种类这么多,应该源于胡琴音色的可塑性及不确定性,如沪剧的申胡用的是长脚码,根据琴膜振动时中心振幅大而边缘振幅小的物理特点,用长脚码在外弦的一侧码脚落在边缘上,使振动在传递中人为造成失谐,产生一种沙沙的发声效果以衬托人声的淸亮,如改变码的长短甚至用上越胡的桥码,作为越胡也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胡琴音色的可塑性,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其它乐器具有胡琴在音色上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就二胡来说,中音二胡是最早改良的例子,但至目前,由于筒子结构,皮子的选用以及弓、码、弦的配套研究还不成熟,一把好音质又有好音色的中胡还真少见。   前阵子二泉琴从二胡改良中剥离出来,我认为也不太成功,或根本就没改良的必要,谁告诉你二泉映月用二泉琴的音色拉才有韵味?既然二胡可以拉京剧曲牌夜深沉,京胡拉二泉映月为什么不可以?!你没见在电影大片里用进行曲速度奏哀乐,挺欢乐的呵。   说了那么多闲话,只是想告诉选购琴的朋友,选琴要分主次,音质第一,音色只按自己喜好选就行了,音色上的偏差,可在琴码、琴弦上作些调整。
公布两项关于二胡调音的科研成果 这里先说明,没有科研成果,是我学标题党的故弄玄虚! 在下天生一捣鼓帮!年轻时玩电脑爱超频,玩音响喜欢“前胆后石”……现在玩二胡四分之三时间在拆卸,只有四分之一时间练琴艺(这一点很是惭愧)。捣鼓中有两项“百思终得其解的发现”,予以公布—— 一、关于内弦发虚 有人曾发现有底托和无底托的二胡,声音会不一样。在下为一把“文革老二胡”加底托后就有这种感受,当时把它当作底托不配套放下了。 一次为一把敦煌琴把原来胶木托换成红木托,琴声即刻变得虚浮不实了(主要是内弦,外弦不突出),还以为胶木托自有胶木托的优势,但转念一想,其它琴的实木托并没有这种情况呀?……于是非要找出原因不可——拿红木托和胶木托不断上琴筒比试观察,最后发现挂弦情况不一样,胶木托的弦过弦槽后是紧贴琴筒下口的,于是把原木托的弦槽锯深,使弦紧贴琴筒后琴声终于“落实”了。为了验证,忙翻出“文革老二胡”,锯出两条弦槽(原没有),并使琴弦贴紧琴筒,琴声就回到加底托前了!这时恍然有悟:过去没有琴托的二胡就是琴弦挂在琴杆端头再经琴筒下口到琴马的,看来前人的智慧不可低估! 二、二胡马影响音质的思考 玩二胡的人都知道,选用一枚合适的琴马对于二胡音质音色至关重要,以至有“一个马子半把琴”的感概。在下经过近三年的学习研究(研究一词好像用大了),发现琴马对二胡音质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每把琴的皮膜“弹性”不同上,而琴膜的弹性则又关联到蟒皮的先天性状、蒙皮工艺、环境的温湿度变化等等。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只需关心选码、配码与琴皮弹性有关就行了。 对皮子弹性不好的琴(低音无力,高音不亮),要增加琴马的弹性。措施有:材质松脆、重量减轻、接触面减小、桥孔略大…… 对皮子弹性过大的琴(高低音都发燥,低音大而不实,高音尖而不亮),要用琴马的阻尼作用来抑制皮子的弹性。措施有:材质凝重、接触面积增大(可以条状增大)、桥孔小甚至不要(比如一段不打孔的铅笔)……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两点对琴马的认识只考量了二胡的音质问题,至于琴马对音色的影响容在下另行“研究” ......
转帖一篇文章看能不能解答“音槽”疑问 二胡各种形制的声学特点 周健(2013-01-02) 〔周健:著名民族乐器制作师周荣庭先生长孙,现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项目二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创作的二胡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银奖。〕 二胡的琴筒有很多的形制,二胡也有不同的款式,是根据不同的要求逐步开发出来的,每一款形制的二胡都会有其所代表的特点,我对一些目前与六角二胡不同形制的二胡特点做了一些归纳。 1,扁八琴筒前置是有内凹槽的,凹槽的作用其实就是将声波挽留在琴筒的作用,使声波从琴筒出去的时间停留,做一波一波发出琴筒的效果,这样就和琴筒充分共鸣,因此会使声音浑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敲鼓,一次敲的时候不会感觉鼓声的浑厚,但在连续敲的时候就会产生传的很远的而且浑厚的效果,当初张子锐和我祖父等老一辈研创内凹槽的时候,就利用了鼓的原理,并在琴筒后面做上音窗,暂缓音波传出琴筒的速度。鼓两面都有牛皮,所以鼓声才是浑厚的。因此内凹槽的宽度和深度以及与前口的距离都是极为讲究的,它会直接影响到挽留声波的时间和与琴筒振动。内凹槽的不同产生的音色也是不同的,过深过长会导致音色单薄,音量增大,过浅过小会使音色发尖,音量变小。 2,从声学角度来讲,琴筒里的角越多,振动就越不充分,因此音色也相对不会浑厚、甜美,但音质却会显得清晰、细腻。角越少音色相对就浑厚,音量大,但音质会发浑,不清晰。所以在这些理论上有苏州、上海等地的技术人员在研究。我祖父当时就是苏州民乐厂的第一任技术科长和研制小组组长,他们试研确定了南方中音二胡的基本形制为六角,六个等分的琴筒结合了几种形制的优缺点,同时也结合了江南二胡的韵味,产生了轻工部中音二胡生产的基本标准。根据上述表述可以了解到如果扁八角的二胡不做内凹槽,就不行了,它就明亮有余而浑厚不足,那就不好听了,内凹槽就可以弥补这些问题。 3,扁圆二胡声音已经很浑厚了,就不能再做凹槽了,因为再做凹槽的话,音色就浑掉了,有音量没有音质,也是不行的。我们民乐应该和其它西洋乐器一样,始终在追寻音量和音质的平衡点。内膛的制作是关键,琴筒成型后鞔皮前的加工都为手工,这时也包含着制琴师对二胡的了解和音色的理解。比如琴筒打多薄,在哪些部位打薄等等就是二胡制作神秘的地方了。 4,我们在这几年里扁八琴也不断的改进,目的就是结合六角,发挥八角琴的优点,我们将琴筒放高,做内膛的改进。我们的扁圆二胡琴筒尺寸是吕伟康师傅和沈师父在80年代设计,并被《中国乐器大典》收录,这个尺寸到现在还是很稳定,但要做好很难,扁圆琴的内膛并不是用刀具铣的,全部手工制作的。 5,扁圆形制的琴拉二泉是可以的,也有这个二泉味,其缺点是下把音的甜度不够,二泉映月这支曲子具有厚、浑、甜、粘的四大音色特点,因此如果要用扁圆琴来表现就不一定非常到位。琴曲表现的效果因人而异,并不绝对,要说是否能用,应该说都可以用的。我们的二泉琴是闽惠芬老师与王瑞全及沈师傅共同创始,是标准的南音二泉琴,也是现在专业演奏中使用的二泉琴,是80年代研制成功的,它的表现力就非常好,四大因素表现的都很理想,但二泉琴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最高音的表现,新琴往往在最高音的那把(包括内弦)振动不均,需要拉上一段时间,造成这个因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高把位的弦距相对小,琴马振动减弱。2、二泉琴弦相对粗,弦越短振动越不充分,需要一定的控制。拉上一段时间后,这些因素就会逐步消失。
分享我收藏的一篇文章,对调琴有用! 琴马的质量大小和形制对二胡音色音量影响的分析 分析思路: 1、音色没有绝对标准,只能依靠主观分析评价;2、琴马的各项指标是以现有正常使用为基础的。如普通马高约8-9mm,分析时可认为变化范围在6-11mm以内;底面直径(圆形)约14-15mm,分析时可认为变化范围在12-17mm以内或相当面积的其它马底形制;3、对单一指标的分析可认为其它指标相对不变。 一.琴马质量对琴的影响 1、共振点 实验表明,马越重,共振点越低。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振动体质量越大,频率越低。 2、音量 实验证明,马越重,音量越小。马越重,在一定能量(琴弦振动)驱动下,琴皮振幅越小(弱音器就采用此原理)。 3、音色 主观感觉,马越重音色越暗,马越轻音色越亮。琴马质量大小对音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琴皮共振点高低的影响。 二.琴马底面积和底面形状对琴的影响 1、共振点 实验证明,马的底面积对共振点的影响较小。底面积加大,共振点稍偏高,底面积减小,共振点稍偏低。马的弦长(指马底边沿到琴筒之间的琴皮等效弦长)越短,频率越高。椭圆形或长方形(倒角)马底对共振点的影响由长径(边)决定。 2、音量 琴马底面积加大,音量减小,底面积减小,音量加大;但其影响不太显著。 3、音色 马的底面积和底面形状对音色的影响很大,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因此无法测试出马子底面积和底面形制对音色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只能做相关主客观分析判断。 三.马高对琴的影响 1、共振点 实验证明,马高对共振点的影响较小。马越高,共振点偏高,马越矮,共振点偏低。马高决定了琴弦在马脊的夹角,夹角不同,琴弦张力对马的压力分量也不同,从而导致琴皮张力的细微变化。 2、音量 马高对音量影响不大。马越高,一方面抑制了琴皮振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与琴皮的耦合度,反之则反,只是这正反两方面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呈不同主次关系罢了。 3、音色 主观认为马高对音色有些影响,主要影响音色的松弛度。过高音色紧绷发硬,过低则软绵无力。 四.马的形制对琴的影响 琴马在整体形制上的要求主要是尽量消除结构上的谐振,如突出部,音孔与马顶之间过薄,马底与马脊过分分明且过薄等等。 马子本身的谐振是消灭不了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将马做成“一砣式”,尽量消除有明显谐振的可能。 音孔的作用主要是减轻马重,开孔部应在马高中点或稍偏下,孔径不宜过大,以免孔壁过薄和影响马脊结构强度带来无法预知好坏的谐振。 马子是有弹性的,音孔大小,开孔部位,马脊厚薄以及材质对马子弹性都有影响。 实验证明,在普通形制下,不同马材的传声差异很小。再说,相对于马重和底面积及底面形制对琴的影响而言,这种差异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五.配马的主要依据 由于琴筒空气柱和琴皮有各自共振波峰,而空气柱的共振波峰受琴筒容积影响是固定的,因此选马主要选择其质量大小来微调琴皮的共振波峰,使之与琴筒的共振波峰呈一定关系而尽量中和。 实验看出,标准正六角二胡琴筒空气柱共振波峰约在b2,波谷约在#g2。如果将琴皮共振波峰定在空气柱的波谷,则可使之获得空气柱的最小共振,达到中和的目的。 六.具体配马和修整琴马 琴马的选择和修整实际上是根据琴不同时期的性能和琴的固有缺点进行调整的过程。 1、选马微调琴皮共振波峰 配马后,如狼音点正好在#g2则正合适(新琴应适当高一些),琴马的质量大小就以此为准,再可采用其它手段对音色进行调整。如狼音点偏高,可选用密度较大的琴马;如偏低则选用密度较小的琴马,还可根据整体形制的要求适当切削以进一步减小质量。若狼音点偏低过多(旧琴),还可适当增加马高并采用扁长马底。 2、音色的调整 琴马对音色影响较大的是马的质量大小和底面积及底面形制,马高影响占其次。如音色过于透亮发噪,毫无疑问,我们可在基本保持马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底面积;如音色发闷发暗则减小底面积。 对于马子底面形制的影响目前还难以具体描述,可根据个人喜好尝试。正圆底马能使琴皮振动良好,椭圆底马甚至长方形底(要倒角)有一定狼音抑制效果。其实任何狼音都可通过加厚加大音垫来消除,但同时会带来音色和音量的负面影响。对于音色苍白共鸣不佳的琴(一般是由于皮薄音垫过厚),宜考虑采用非正圆底马,对于狼音(特别是内弦)难以消除的琴也可作此考虑。 究其原因,是因为规则体振动良好,其共振波峰也将更明显。非正圆底马能改变马周围琴皮的规则程度,因此具有一定的狼音抑制能力,使用时可减小减薄音垫,提高音量和下把位表现力。 对马材的选择和修整琴马应基本遵循以下顺序: 1、微调狼音点,音色基本定型。 2、配合使用不太大也不太厚的音垫调整马子底面积和底面形制,消除狼音兼顾音色。 3、调整音垫大小厚薄位置配合细微调整马高和底面,以获得满意的音色。 4、音量调整不作要求,在其它调整完成后可尝试一下。琴在制作完成时音量(包括音色)就基本定型,虽然可以通过调整马子(大小与位置)增大音量,但可能因此而恶化音色,得不偿失。 最后强调两点: 1、对马子的切削调整是不可逆转的破坏性的,因此一旦确定了马材,就要多备一些。 2、马子的调整效果在当时并不能完全显现,特别是底面积和底面形制的改变会暂时导致琴皮张力的不均匀,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逐步协调,表现出最佳状态。
说说二胡马的重要性,若有谬误敬请抛砖--- 简单讲,二胡作为乐器它的声学原理是这样的:琴弓驱动琴弦产生振动,然后琴弦又驱动琴皮振动,琴筒把琴皮发出的(振动)声音“聚拢”、扩大(共鸣)后由音窗发出(当然琴皮还又驱动琴筒产生共振,这是另外的话题这里先忽略)。在这个“流水线”中,琴马担负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传递振动。既然是传递就有“快递”和“慢递”之分了,快递者,琴弦的振动不加“区分”地传给琴皮,包括杂音等等。慢递者(相对概念)会舍弃一些“力所不及”的东东(比如比较高的频率),在这里就变成滤音了。所以不同琴马就可能形成不同的音质和音色!而且琴马的针对性很强,每把二胡由于制作时就注定了它的结构的细微差异,比如蒙皮的松紧、厚薄的均匀、张力的平衡等等,合适的马子一定程度上可以过滤掉我们不需要的振动(声音),还可以一定程度的避开我们不想让哪片皮子参与振动(理论上这样,实际不易),这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重量、形制(就是样子)的马子来实现。材质重密主传中高音,材质轻疏主传中低音(高音被滤掉了)。然后是形制的问题,如果琴皮好,张力又均衡,那圆形马置于琴皮中心就能有效地驱动整张皮振动(准确说是置于张力的中心,不一定是皮子的中心)。但如果皮子的张力不均衡,就要用长形马或异性马来驱动了,因为长形马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可以扩大覆盖范围,很容易地把张力中点包含住,而不至于造成”偏正“驱动,同时还可以通过马子位置的改变找到最佳驱动点改善音质……异形马同样是去”迁就“和”探索“张力中点(要不断试才行)……同时,微微调整马子的位置还能改变”皮音“的轻重,甚至可以使音色偏向小提琴或高胡。所以,胡友在关注琴筒是什么什么檀做的、琴皮是否野生或是几年生的同时,当发现你的琴声不尽人意的时候,重点要在琴马上做文章! 这里只说琴马的故事,木呀皮呀甚至弓呀弦呀的故事下回分解--其实可能没有下回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