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老革命 _老革命
关注数: 14 粉丝数: 601 发帖数: 35,104 关注贴吧数: 77
那年头,买肉难   为了买到猪肉,凌晨三四点起床赶路去排队也是常事;排着排着因为有人插队骂上几句打了一架,也不是什么稀罕的场景。   不少家长先指使自家的孩子前来排队,孩子们就在旁边三五个聚成堆玩儿起了游戏。有的家里有事儿的,就找个小板凳,在上面刻上名字,等忙完了再赶过来。   卖肉则是最好的活计,举着刀,背着秤,带着记账的小本子,一声令下,无人敢不从,无人能不应。   只有在元旦、春节等节日,才会供应更多肉给大家。   如果谁家里碰上要办红白事,买肉就更是难上加难,要么多请亲戚朋友一起帮买排队,要么就托关系找人帮忙。   所以,在那个时候,偶尔能吃到一块热气腾腾、闪着亮光的猪肉,足以成为难忘的回忆。   那时候,肥肉比瘦肉受欢迎得多。一是因为瘦肉要比肥肉贵,人们负担不起;二是因为人没肚子里没油水,吃肥肉更容易解馋、过瘾。   不过那年头,猪吃得也不好,身上肥肉不多,保不齐比人还瘦。再加上想买肥肉的人又多,还真不一定能买上。   买到肉了以后,要想方设法把一小碗肉做成一大锅。所以现在这种什么红烧肉、梅菜扣肉想也别想。把肉剁得细细的,然后和红薯之类的搅合在一起,做成所谓的“肉羹”,家里人多的才能保证都能吃上肉。   买不上肥肉,下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和肉比,猪肚、肠子之类的更便宜。比如一斤肉票能买上三斤的猪肠,价格也是肉的三分之一左右,才两三毛一斤,而肉得一块钱左右。   猪骨头五毛钱一副,买一副还能吃三次:   第一回吃,先把肉慢慢剔下来吃掉,放现在这剔骨肉也挺贵;   然后把没肉的骨头放在锅里熬汤,再加上些菜叶、杂粮,就成了骨头粥,比单纯喝粥要香得多;   最后,当骨头的味道没那么浓重了,粥也吃完了,就把骨头捞出来,把骨头敲碎了,吸溜吸溜里面的骨髓,类似现在的大棒骨,只是上面的肉早就没有了。
1 下一页